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青海歇家是从事青海地区少数民族与中原汉族交易的中介人。歇家的出现填补了"茶马互市"终止后所导致得青海贸易链条上的空缺,对青海地区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都起到了促进作用。在二十世纪初随着外国资本的介入,在"西宁毛"出口贸易中歇家扮演着不可替代的角色。但由于青海官僚资本的垄断经营,歇家最终退出了历史舞台。  相似文献   

2.
牙行的演变     
中国统治者由执行传统的重农抑商政策到高唱提倡实业、鼓励商战的口号,是近代历史上的一大转变,政府改变了压抑商业、歧视商贾的态度,对商业的封建束缚随之放松.在这种大气候下,商业出现了由封建垄断走向资本主义自由竞争的新趋势.“官盐”制度走向衰亡而代之以食盐自由竞销政策,是这种新趋势的必然产物.牙行控制的松懈是由封建垄断走向自由竞争的又一事例.牙行是一种经纪商,起源甚早,牙行在买卖双方之间起中介作用,以促成其交易,成交后向买卖双方收取佣金.亦有先出资收购客货,再向商号、洋行批发者.武汉旧有牙行很多.牙行从两个方面束缚商业,一是客商从外地贩运货物来汉,必须带货投行,通过牙行联系买主,撮合生意,若自行与买主交易,向商号销售,则为非法.二是牙行通过乡谊关系串连招揽客货,形  相似文献   

3.
论文以印尼北马鲁古省的华人为考察对象,探讨其商业经营与家庭策略间的互动关系。文章认为,海外华人商业的成功,集中展现了个人、家庭、社群以及同"非中国"环境中的其他族群与地方社会的复杂互动。"以店为家"与"多处为家"并置的策略,是当地华人保持家庭稳固的绝佳选择,也是主动适应其商业经营的最终结果。值得注意的是,年轻华人在多处的家之间钟摆式地流动,也造成当地"空巢"商店,而由"空巢"现象带来的经营隐患和生存威胁,则导致当地华人社会安全感的缺失。  相似文献   

4.
论文分析了加拿大华人移民构成的变化和地理分布、加拿大多伦多华人商业发展与演变及其理论与社会意义,并以"劳动力市场排斥论""文化差异论"和"多因素相互作用论"等社会学理论解释了为何在多伦多众多的少数民族中,华人经营的商业最为发达、自给程度最高。华人人口的持续增长,促使华人商业出现了与30年前迥然不同的经营模式,既对当地的经济发展做出了很大贡献,也对城市规划和社区生活带来了一定的冲击和影响。而随着移民人数的增加和社会文化的多元化,传统的、单向的"归化"模式已经不合时宜,取而代之的应该是一种新的双向的甚至是多向的"相互融合"的社会发展方式。  相似文献   

5.
明清时期商品贸易的发展使牙人牙行大量出现,他们对转运商人产生了重要影响,其积极方面表现在:使转运商人的收购或销售活动更加便宜;协助转运商人贸易,减少其受骗几率,保证交易的合法性;“带客”或“代客”买卖,缩短商人用于收购或销售的时间;在银钱交割和物流环节为转运商人提供便捷服务;以其专业眼光和丰富经验,在商业运营上给予转运商人必要指导和帮助。  相似文献   

6.
孙强 《史学集刊》2003,(3):95-100
明代的牙行居间是民间自发形成的具有交易代理性质的商业信用运营活动。居问信用规则对居间行为人有一定的约束作用。居间信用的良性运转有利于商人的成功经营,居间信用的缺失对委托者的经济利益构成侵害。居间信用主要以财产保证和人情关系为基础,制度化的保障没有形成。  相似文献   

7.
徐国利 《安徽史学》2011,(5):92-102
朱子以理欲之辨为核心,在公私、义利和诚信及四民职业伦理问题上承继传统儒家伦理的核心价值观,对之做了系统的新阐发。它要求每个人践行儒家伦理道德,正确处理各层面的公私关系,实现儒家的理想人格,以建立一个儒家的理想社会。在秉承朱子之学和家礼的明清徽州,为了适应新的商业社会发展需要,人们以朱子伦理观为基础,同时吸收明清思想家重视个人主体精神、个人治生及"新四民观"等职业伦理思想,建构起一种新的商业伦理观。明清徽州以天理为旨归和价值目标,崇尚"勤俭治家"和"崇俭黜奢"的原则。在处理与家族、乡里、社会和国家等不同层面的公私关系时,践行朱子的公私之辨,以奉公和利公为原则与理想追求。秉承朱子义利观,将以义取利、以义制利和化利为义落实到经营和生活的诸多方面。徽商在经营中崇奉朱子的诚信观,以契约理性来规范商业经营。在看待士商(儒贾)关系及其职业伦理价值时,对朱子的职业伦理观既有突破,更有持守。  相似文献   

8.
戴昇 《安徽史学》2021,(6):108-116
明清以来的经济社会发展与商业分工促使商人们在正式投身经营活动之前需经历商业学徒的学习阶段.徽商学徒在学艺期间需要掌握辨物、估价、识银、算术等贸易知识,同时还要学会书写记账、交际往来、辨别良莠、调整经营策略等本领.这些本领可通过父兄宗亲的言传身教、商书的学习、店内的请教模仿以及自身的体悟等途径来练就.徽商学徒学习经营贸易的内容、缘由与举措,深深根植于明清社会经济发展的现实,亦体现了商业群体自身的发展脉络.  相似文献   

9.
沈世培 《安徽史学》2011,(3):110-118
抗战期间,日军为了达到"以战养战"的目的,在华中等占领区实行经济统制政策,设立洋行,以便掠夺资源和倾销洋货。在安徽沦陷区,广设洋行,排斥华商,垄断贸易,对居民和商店实行"配售",倾销日货;指定日本大商行负责所有军粮等采购,形成上下层级分明的洋行购买组织,垄断商业。其商业垄断经营形式多样,危害很大,严重破坏了市场秩序及沦陷区人民的生产和生活。  相似文献   

10.
清代泉州晋江沿海商人的乡族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泉州安海商人,在明代私人海上贸易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入清以来,随着郑芝龙、郑成功集团的衰亡,安海商人也出现了衰退的局面.而与此同时,泉州府晋江县沿海地带的商人们,却能够依仗海洋交通便利的地理优势,因时而起,得到较快的发展,成为清代福建地区最具影响力的地方商帮.特别是随着清代中期台湾经济地位的提升及其与大陆经济交往的发展,晋江沿海商人形成了以闽台海峡两岸贸易为重心、兼及东南沿海船运商业的经营模式.清代晋江沿海商人在经营上的成功,是以充分利用家族、乡族的互助力量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而家族、乡族的联系纽带又使得商人们在经营关系和经济关系处于比较错综复杂的境地.这种比较复杂的经营关系和经济关系,将对商业资本的发展产生一定的促进和阻滞的作用,因而对于以往关于家族、乡族制度阻碍社会经济发展的传统说法,有必要予以重新的审视.  相似文献   

11.
马六甲海峡是东西方海上交通的重要通道。七世纪至十三世纪室利佛逝帝国控制了这条海峡,掌握了海上中转口贸易的垄断权,维持了五个多世纪的繁荣。 十三世纪末,新崛起的麻喏巴歇王国不久陷入政治混乱之中,缺乏安全保护的东西方商船畏惧海盗的劫掠,被迫绕道巽他海峡。当麻喏巴歇无力统辖马六甲海峡地区时,又一个新的王国马六甲王国随之兴起,并积极采取一系列措施发展海外贸易。马六甲遂成为十五世纪著名的国际商港之一,在当时东西方和东南亚的国际贸易中起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正"全球史视野下的中国与亚太商业和贸易"国际学术研讨会于2017年12月9日—10日在华中师范大学召开,此次会议由华中师范大学中国近代史研究所、亚洲研究院和人文社会高等研究院联合举办。来自美国、澳大利亚、日本、泰国、印度尼西亚、韩国以及中国大陆、香港、台湾等国家和地区的五十余名专家参会。与会专家围绕全球史视野下的中国与亚太商业和贸易的中心议题,汇聚一堂,深入交流,就全球史视野下的中国经济史、商贸网络、商人活动、商人社团、产业史、企业  相似文献   

13.
白明东 《沧桑》2008,(4):55-56
榆次常家在长期的商业经营活动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商业特色。常家世代以儒贾为业,亦儒亦贾,重商而不轻学,重学而不轻商,商学互补、商学互长。在良好家族教育下成长起来的常家子弟,有志四方,竭力经营,接力相传,不断拓展经营业务、经营领域,造就了一门晋商旺族。  相似文献   

14.
王华 《史学集刊》2020,(6):92-105
北太平洋被纳入近代世界经济体系,实现早期全球化,是国际贸易不断拓展影响的结果。马尼拉大帆船贸易最早开辟了西欧—拉美—中国之间的跨洋商业联系,北太平洋在其中主要体现为一条海洋贸易往返航线,而远非一个由频密的商贸网络支撑的整体经济区域。18世纪末至19世纪30年代,北太平洋上发展起了新的跨洋国际贸易——美国贸易商主导下的对华海洋动物毛皮贸易和檀香木贸易。两种贸易共同作用,最终开辟成直接联通北美西海岸和中国的北太平洋国际贸易商路,并与西欧—北美、西欧—东亚两条传统世界贸易线相衔接,形成新的三角或多角贸易,在此基础上初步开启了北太平洋地区经济一体化的进程。北太平洋的早期贸易全球化,更新和发展了全球贸易网络,并为自由贸易时代的到来和世界经济"去大西洋中心化"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5.
日本著名企业家稻盛和夫不但在经营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而且在教育领域也做出了很多贡献。他积极支持中日两国的教育事业,热衷于推动产学结合。在理念上,他非常注重受教育主体的潜意识和潜能的开发。同时,他还在继承日本传统教育的基础上,创造出了新的职业教育模式——旨在培养新一代中小企业家的"盛和塾模式"。本文认为他在教育领域的经验和主张值得我国教育工作者借鉴。  相似文献   

16.
茶叶是清代国内外贸易的大宗物资,也是销往边疆民族地区具有战略意义的特殊商品。砖茶对清廷维护边疆统治秩序极其重要。借助康雍乾三朝对准噶尔部的军事行动所带来的商业契机,北商贩售砖茶至蒙古地区的经济活动在清中前期边疆贸易领域写就了壮丽篇章,促进了商贸线路、物资交易网络和商业市镇的形成。砖茶自产茶区流向万里之外的蒙古地区,成为当地居民的日常必需品和广泛流通的“货币”,并且终清之世位列输入品首位。咸丰十年《中俄北京条约》签订后,经恰克图与俄国贸易的北商群体严重受挫,遂将视野转向蒙古地区,并改变经营策略。清末,北商在蒙古地区的商业活动基本得以撑持,砖茶贸易仍保持一定的优势,但盈利情况一落千丈。由是观之,清代北商的砖茶贸易兴衰之道与清朝国力的盛衰走向高度契合。  相似文献   

17.
区域社会史视野下的明清泽潞商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关于晋商的研究中,泽潞商人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以致晋中票商几成晋商的代名词。实际上,明清泽潞商人以经营盐铁、丝绸等闻名天下,同时在地区性贸易活动中扮演了重要角色。更为重要的是,从区域社会史的视角,即在区域社会变迁的具体情境和脉络中去理解,而非从传统的商业史视角去思考,可能为晋商研究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8.
旧时在城市商业中有一种行业,称为“行栈”,更早时称为“牙行”.所谓“牙帖”就是它的营业执照.这种行栈是指城乡市场中的买卖双方说合交易,并抽取佣金的商行.在旧社会里,这种行业起到出口、内销的中间桥梁作用,是一种不可缺少的贸易手段.汉口号称为九省通衢,水陆交通便利,是全国商品主要集散地之一.硚口的南端面临汉水的出口处,从历史情况来看,汉正街就是古夏口的一条主要街道,是夏口镇的精华.在硚口,除了一般的商户外,其最大的行业就是“行栈”.  相似文献   

19.
自古以来,张库大道、茶马古道和丝绸之路是我国对外贸易的三大陆路商道。随着清廷对内外蒙古政策的变化及《恰克图条约》的签订,张库大道作为"旱码头",对边疆与内地的交流,以及亚欧大陆间的贸易发展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2022年冬奥会举办地张家口作为张库大道的起点,是"陆上丝路"贸易的重要一环。张库大道的繁荣,也推动了张家口这个北方商业重镇的崛起、兴盛。本文以清代中俄《恰克图条约》的签订为起点,主要以清代张家口地区对内外蒙古及中俄之间的商贸活动为对象,研究清代张家口地区商贸活动的交通路线、商民主体、业务种类以及清末张家口地区的商贸活动。  相似文献   

20.
地处长江三峡中心区域的夔州,其治所由白帝—赤岬城转移到"瀼西",由利于军事防守的险峻之地迁至适于民居及进行商贾贸易之处,它们分别代表军政要塞式与经济、行政功能兼具式两种不同的治所城市模式,其转移适应了峡区政治、军事功能下降和经济功能增强的需要。与此同时,自宋至清末,建于"瀼西"的夔州城成为长距离贸易中转站及地区市场中心,城市形态的形成与变化亦受此影响,特别是为明清时期夔州府城的发展提供了更大的运作空间。城市功能区的"垂直分布"与城外街区的扩展,既与峡区的地理环境相适应,又符合商业发展和人口增殖的需要,是峡区城镇布局的典型形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