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谈文物下厂     
《文物》1955,(8)
文物下厂,是把文物送上工人的大门,是主动地向工人群众宣传中央文物政策法令,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有效方式之一,在我们讲这是首创之举。过去由于受了资产阶级思想的影响,认为文物一向是有知识的人研究的,如像(?)、鬲等名称,不大识字的人是否能懂?从思想上就否定了劳动人民能对文物有所热爱。另外,我们也顾虑到过去  相似文献   

2.
敦煌文物展览,经两个月筹备工作,于四月十号在午门楼上预展十三号正式开幕。这次文展的意义,是在美帝扩大侵略,重新武装日本,人民政府为唤起全中国人民对于伟大祖国文化的热爱,反帝、反封建、消灭匪特残余的运动高潮中进行的。有关敦煌文物历史商讨,已经有很多专文提到,个人只有些零碎感想,写来盼得通人指教。  相似文献   

3.
苗顺健 《文物世界》2007,(5):64-65,57
文物是人类社会活动中遗留下来的具有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的遗物和遗迹,是人民群众智慧的结晶。从文物的现实价值来说,利用文物发展旅游实现的只是文物的部分价值,它的未来价值会越来越高。  相似文献   

4.
《文物》1979,(10)
我们发表一组笔谈,迎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三十周年。这里回顾了建国以来文物考古工作的若干方面(以稿件收到先后为序),并没有企图对这一时期的工作作全面论述,但是无疑也说明了一个事实:由于有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的保证,文物考古事业的发展是过去任何历史时期所不能比拟的。若不是林彪、"四人帮"给国家造成了一场浩劫,发展还应该更加可观。我们有理由相信,在新的历史时期,文物考古战线的同志们,将为发掘、整理、研究、介绍伟大祖国的文物遗产,作出新的贡献。  相似文献   

5.
《文物》1956,(4)
辽宁省鞍山市在郊区举办祖国文物流动展出为了宣传文物法令,加强广大劳动人民对祖国文化遗产的重视,鞍山市在郊区举办了这次流动展出。展览工作是由一名专职干部,五名义务说明员组成一个小组,从1955年11月15日起至1956年  相似文献   

6.
一、几年来的辉煌成绩最近为了工作的需要,读到了几十份各地博物馆、图书馆和文物管理委员会片集革命文物的资料。这些资料并不是全国各地收藏的总目录,但是从这里已经可以看出,人民政府和全国人民是如何注意保护并爱护革命文物。仅仅几年的时间,就蒐集到数以万计的革命文献和实物,确实是辉煌的成绩。这几十份资料告诉我们已经征集到的革命文物,从平英团抵抗英国侵略,到近几年抗美援朝运动,包括一百多年的革命事迹;从海南岛到东北,从东海岸到西北,包括全国  相似文献   

7.
文物是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遗留下来的遗物、遗迹,是历代劳动人民勤劳、智慧和伟大创造力的见证,对广大人民群众特别是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国情教育、历史唯物主义教育,即进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它具有不可代替的优势和力量.文物工  相似文献   

8.
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家。正如伟大领袖和导师毛主席指出的那样:“从很早的古代起,我们中华民族的祖先就劳动、生息、繁殖在这块广大的土地之上。”“中华民族又是一个有光荣的革命传统和优秀的历史遗产的民族。”我们的劳动祖先长期以来创造了光辉灿烂的古代文化,遗留下来丰富的文物资料。为了正确认识劳动人民自己的历史和  相似文献   

9.
中国少数民族文字文物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少数民族文字文物是中国丰富多彩的文物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种类多,分布广,有特殊的价值和作用。过去对这部分文物重视不够,研究不深入。近些年来,由于考古文物工作者和民族工作者的共同努力,很多有价值的民族文字文物陆续出土和被发现,民族文物的识别和研究取得了可喜的进展,受到学术界越来越多的重视。  相似文献   

10.
《文物》1954,(5)
为了加强宣传保护文物政策,及时表扬群众爱护文物的行动,南京博物院自三月二十三日起在陈列室展出了一部捐赠和征集的文物。这些文物包括从春秋战国起到明、清,各代的铜  相似文献   

11.
黄河流域是中华民族的文化摇篮,河南则是摇篮里的一颗明珠。我们的祖先,自古以来就劳动、生息、繁衍在这块广袤无际的土地上。日月交替,沧桑更迭,漫长的历史岁月过去了,无数的遗迹和遗物,被掩埋在地下,零落于荒烟野蔓之间。解放后,这些文物得以重见天日,归人民所有,成为振兴中华不可缺少的精神和物质力量。1979年10月建国三十周年的时候,《河南文博通讯》(即今《中原文物》)曾刊登专  相似文献   

12.
《文物》1952,(1)
文物古蹟是我们祖国古代劳动人民无限的智慧和血汗所筑成的成果,从文物古蹟中可以看到我们民族历史的悠久,文化的灿烂,并从而认识我们祖国的伟大。因此凡是参加荆江分洪工程的全体民工,人民解放军,干部同志们,都应当从思想上认识文物古蹟是我们民族历史文化的宝贵遗产,是属  相似文献   

13.
李小梅 《沧桑》2010,(5):33-34
近年来,红色旅游日益受到青睐。红色旅游的兴起也为经济较为落后的革命老区,带来了极大的经济效益,有利于保护革命历史文化遗产,同时也是革命传统教育与现代旅游经济相结合与时俱进的结果,是依托革命文物发展起来的新型时尚旅游。实践证明,旅游与文物两者完全可以很好地融合在一起,依托革命文物发展红色旅游,可以大大促进革命文物保护事业发展。通过发展红色旅游,不仅能够充分利用革命历史文化遗产,让更多的人了解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的革命历史和奋斗历程,重新认识革命历史文化遗产的价值,更重要的是可以培育全民保护革命文物的法制意识和行动意识。总之,革命文物与旅游结合是一条行之有效的途径,发展红色旅游有利于促进革命文物保护;加强革命文物保护,红色旅游会越来越"火"。  相似文献   

14.
建国以来广西文物考古工作的主要收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广西地处祖国南疆,自古以来,壮族、汉族和其他兄弟民族就劳动、生息在这块山川秀丽、物产富饶的土地上。他们和全国各地各族人民一起共同创造了伟大祖国的历史,留下了极其丰富的文化遗产。但是,广西的文物考古工作在解放前几乎是空白。解放后在毛主席的革命路线指引下,广大文物考古工作者遵循毛主席"古为今用"的伟大方针,在各级党委的领导下,广泛开展文物调查、保护和考古发掘工作。到现在为止,已发现原始社会遗址九百余处,古墓葬群一百余处,古窑址六十余处;清理发掘遗址十余处,古墓葬一千余座,出土文物五万余件。这些发现,对研究广西各民族的历史,对研究华南地区同中原地区的关系,对研究我国  相似文献   

15.
美国和蒋介石集团最近达成所谓的"协议",准备把蒋介石集团在解放前劫往台湾的大批我国珍贵文物,假借"展览"为名运往美国.美国政府这一无耻的强盗行为,引起了我国人民无比的愤怒.美国统治集团,远在解放前数十年中,就一直不断地劫夺和偷盗我国的文物,这一次阴谋盗劫的大批文物,都是我国六亿五千万人民的宝贵财产,都是我国人民几千年来劳动创造的文化财富,我们  相似文献   

16.
文物信息简论张边绿,范培松文物与信息是当代两种重要的资源,分别属于不同的领域。前者"文物"泛指古代人类社会劳动和生活的遗物,后者"信息",一般称为消息、报导。两个范畴交叉,衍生出文物信息,对比加以探讨,涉及文博、考古学与信息论等学科。本文拟就文物信息...  相似文献   

17.
如果从文物的形态上划分,那么博物馆的文物就有有形文物与无形文物之区别.一切以实物形态存在的文物都可以归之为有形文物,人们通过视觉器官而得到直观的感受.无形文物是指以一定的物质材料为载体,凭借一定的音响设备被记录下来和被重视出来,人们必须通过听觉器官来感受和认识文物.譬如,某一重要历史人物的讲话,某一历史时期某一地区的民族语言、戏曲唱腔、民族音乐等等.无形文物主要以唱片、录音磁带等能记载音响的物质材料为媒介,记录和反映人类社会曾经存在过的音响.离开了一定的物质媒介,这些音响便永远地消失了.在没有发明能够记录音响的材料和设备之前,人类无法把过去的声音如实地记录和保存下来.过去的博物馆,只收藏有形文物.今天,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尤其是能记载音响的留声机(电唱机)、录音机的发明,使我们能够记录和保存正在消失的声音,并且可以根  相似文献   

18.
浅析不可移动文物的保护工作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不可移动文物是人类过去生活的象征,是人类活动的物质表现,是沟通人类与历史的桥梁。如果丧失了不可移动文物以及其中记录的历史文化精神,在很大程度上也就意味着人类丧失了文化传统,丧失了作为一个民族的自我特性。同时,不可移动文物根据它们的历史、艺术、科学价值,可以分别确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未定级别不可移动文物。在日常工作中,不可移动文物保护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如何更好的保护这些不可移动文物,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重要话题。  相似文献   

19.
文化遗产灾害风险评估体系中,文物建筑的价值认知是文物建筑灾害易损性、文物建筑灾害损失评估和文物建筑灾害风险评估的前提和基础。本文分析了国内外文物建筑价值认知现状,介绍了一些常用价值评估方法;借用模糊数学理论,建立了文物建筑价值评估数学模型以及各指标求法。本文的研究工作可以促进文物建筑防灾减灾工作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20.
文物史迹网是将不可移动文物按照历史时代的纵向(纵线)和横向(横线)构建成史迹网络,使不可移动文物从一处处保护,到各种类不可移动文物系统保护、网络保护,使受保护文物价值和作用成为系统、全面、整体的价值和作用,从而也极大地提升不可移动文物的保护价值和成效,是一种先进理念。文物史迹网是研究不可移动文物的方法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