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东汉"西王母+佛教图像"模式的初步考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仝涛 《四川文物》2003,(6):75-79
本利用出土考古学材料,论证了“西王母 佛教图像”模式的同源性和流动性。作认为从不同路线输入的佛教,不但存在形象的差别,也会产生理解的不同。西南地区的早期佛像,包含了与北方中原地区太多的共性,而这些共性并非一种必然的结果,而是在大一统的汉化圈内部,尤其是政治化中心地带生成的一种主流观念,所及区域表现类似。西南地区作为该化圈的边缘地带,具有浓厚的地域特色,但对佛像要素的吸收及对早期佛教的理解上,都没有也不可能超出政治化中心的水平,而且也不具有时代上的前驱性。“西王母 佛教图像”的模式,一方面促进了该地区佛教的传播,另一方面也成为其继续发展的窠臼。  相似文献   

2.
道安是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著名的佛教领袖之一。为发展佛教教育,道安提出了"不依国主,则法事难立"、"教化之体,宜令广布"、"弘赞教理,宜令允惬"等主张,戒定了僧尼轨范,统一了僧尼姓氏,这一切构成了道安的佛教教育思想体系。道安的佛教教育思想为推进佛教教育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相似文献   

3.
中国的佛教思想在五世纪中叶南北严生了较大差异,其造像也呈现出不同的风格。四川历年来发现了不少南朝佛教造像,这些造像不仅反映出鲜明的时代特征,更具有明显的地域特色,已引起了不少学的关注。本仅就其中相关的两个问题作一些探讨,以期能抛砖引玉。  相似文献   

4.
韩莎莎 《神州》2013,(31):8-8
摩尼教是一个起源于波斯的世界性宗教,在产生和发展阶段时借鉴许多西方宗教思想,其传播过程中又吸收了包括佛教在内的多种宗教因素而形成的。当摩尼教传入中国后,为了与中原地区佛教流行这一特定的宗教历史环境相协调,大量吸收佛教各方面因素以便于传教,甚至不惜披上佛教的外衣,亦可说摩尼教入华后已经是佛化的摩尼教。  相似文献   

5.
佳木斯地区有大小佛教寺院十座,出家僧尼一百三十余单,皈依居士数以万计。佛教信徒的信仰目的各不相同,大多数信众的信仰具有某种功利性和实用性。各寺院宗教活动普遍积极入世,参与社会生活,贡献社会。佛教事业走"人间佛教"的道路是佳木斯市佛教协会的宗旨,也是佳木斯地区佛教界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6.
李晨 《神州》2012,(25):24-24
佛教是在公元一世纪左右,从印度经过现在的巴基斯坦、阿富汗,而传入中国。在大约两千多年的时间里,佛教建筑作为建筑的一种类型对我国建筑及其园林的发展有着极深的影响。本文通过对中国佛教寺庙空间的发展历史、寺庙空间的类型以及佛教寺庙空间的特点进行探讨与研究。从而借鉴中国佛教寺庙空间塑造手法,创造出更加美好的现代建筑空间环境。  相似文献   

7.
王芳 《沧桑》2013,(6):23-25
宗教是影响人类历史的重要因素之一。作为世界性的三大宗教之一的佛教,其主要影响地区在亚洲,而传入亚洲不同地区的佛教分为不同教派。传入东亚地区,如中国、日本、朝鲜的称为北传佛教,主要是大乘佛教;而传入东南亚地区,如锡兰、缅甸、泰国的称为南传佛教,主要是小乘佛教。而小乘佛教和大乘佛教流行于不同区域,一是其自身原因,另一是外部环境的影响,包括统治者的支持,不同区域的文化传统等。  相似文献   

8.
《文史博览》2010,(7):34-34
<正>元朝末年,元军和朱元璋领导的农民义军在黄河以北展开了拉锯战。老百姓都感到苦不堪言,因为哪方的军队来了都要欢  相似文献   

9.
白尚礼 《丝绸之路》2011,(15):25-27
天下名山大川多矣,以"五台山"命名者,更是不胜枚举。提起五台山,或许人们会想起两座久负盛名的五台山,一座是雄踞中国佛教名山之首、世界五大佛教圣地之一的山西忻州五台山,一座是号称"京东第一山"的天津蓟县东五台山。  相似文献   

10.
吴桂兵 《江汉考古》2004,(4):54-57,53
本文介绍了湖北三峡库区巴东县孔包河遗址新出的一件青铜佛教造像,在形制、考古发掘情况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峡江其它地区的发现,初步将其定为唐代的造像。并进一步结合文献的记载,探讨了唐代巴东地区佛教传播的情况,同时指出该发现对于峡江地区沿江河聚落的信仰内涵及佛教造像系统分区研究均具显著意义。  相似文献   

11.
龙门石窟的古阳洞,是北魏孝帝迁都洛阳以后兴建的第一个大窟,聚集着北魏王公大臣造像之遗迹。《洛阳伽蓝记》一书反映了北魏洛阳城内佛寺的盛况,记载着北魏皇亲国戚及百官大兴土木、营建寺塔之事实。这些耗资巨大、工程宏伟而又壮观的寺塔及石窟造像,使洛阳城成为当时佛教圣地和道场,在中国佛教史、化史及美术发展史上都是无与伦比的。本试图通过孝帝、北海王元详在城内造寺和在龙门开山造像的典型材料,反映北魏迁洛之初佛教发展的基本情况及主要特点。宣武帝、孝明帝及灵太后时期的佛教状况将另叙述。  相似文献   

12.
西晋时期,佛教就已经传入闽东。霞浦城关西晋元康九年(299年)墓出土的青瓷魂瓶,是福建境内发现年代最早的佛教文物。该瓶的上部堆塑三层亭台楼阁.其间装饰狮、鸽、熊等与佛教故事相关的动物和结跌盘坐的佛教僧人.瓶的下部堆贴六尊手执乐器站立的伎乐胡俑。这些瓷雕就是以当时佛寺建筑造型和僧众活动形象为原形的.这表明当时闽东境内的土族地主不但开始信仰佛教,  相似文献   

13.
马媛 《神州》2011,(7):16-17
石窟是佛教艺术的综合体,包括了建筑、雕塑以及壁画几个部分。克孜尔石窟是现今新疆石窟遗迹中保存最好、规模最大的一处,同时也是我国修建时间最早,地理位置最西的大型石窟。克孜尔石窟由于历史的变化,遭到了重大的破坏,其雕塑群已基本无存,但是壁画却得到了较好的保存。克孜尔石窟的壁画主要有三大类主题:佛本生故事画、佛因缘故事画以及佛传画。这三类不同主题的壁画,基本上概括了克孜尔石窟壁画的内容形式。本文将对克孜尔石窟壁画进行一番探讨,希望由此能够表达出我对佛教美术的一些认识。  相似文献   

14.
古代佛教旅游发展及其启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研究了历史时期佛教旅游发展以及佛教寺院作为旅游吸引物功能转换过程。研究认为佛教旅游作为人类历史上重要的旅游活动形式之一,在不同发展时期,佛教旅游活动表现为不同的形式与内涵。佛教寺院在满足日常宗教活动同时,也采取"顺俗"措施,其作为佛教旅游核心旅游吸引物的各项功能也在不断完善。历史时期佛教旅游发展对现代宗教旅游开发有着重要启示:本质上现代佛教旅游是古代佛教旅游发展和延续;适应现代旅游业发展需求是佛教发展所必须面对的问题;调整佛教寺院旅游功能是促进佛教旅游健康发展的重要现实途径。  相似文献   

15.
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藏族历史文化研究中心发起,中国西藏文化保护与发展协会、中国藏学研究中心历史研究所、四川大学/西藏大学中国藏学研究所、《亚洲艺术》杂志社等单位共同参与主办的"第二届西藏考古与艺术国际学术讨论会"于2004年9月3日至7日在北京西藏大厦举行。参加会议的代表既有从事考古与艺术史研究的专家学者,也有在博物馆,考古队从事艺术品保护、田野挖  相似文献   

16.
马媛 《神州》2011,(14):16-17
石窟是佛教艺术的综合体,包括了建筑、雕塑以及壁画几个部分。克孜尔石窟是现今新疆石窟遗迹中保存最好、规模最大的一处,同时也是我国修建时间最早,地理位置最西的大型石窟。克孜尔石窟由于历史的变化,遭到了重大的破坏,其雕塑群已基本无存,但是壁画却得到了较好的保存。克孜尔石窟的壁画主要有三大类主题:佛本生故事画、佛因缘故事画以及佛传画。这三类不同主题的壁画,基本上概括了克孜尔石窟壁画的内容形式。本文将对克孜尔石窟壁画进行一番探讨,希望由此能够表达出我对佛教美术的一些认识。  相似文献   

17.
作为中国早期现代化历程中的先驱性人物,国家存亡一直是张謇的基本关怀.晚清时期,受新思潮与反传统思想的影响,加之中国面临的困难、挑战,以及退虏送穷的强烈愿望,张謇希望彻底改变隋唐以降祀佛以求福田利益的虚妄和庞大的浪费,主张排诋佛教和提倡庙产兴学.但民国初年,因传统文化与政治秩序的基本结构崩溃,社会秩序、道德规范、人心维系的问题,逐渐成为张謇的基本关怀.而提倡佛教,不自觉地否定了晚清时期的反传统思想而回向传统.  相似文献   

18.
佛教哲理     
本文把佛哲理概括为如下几个要点:一、佛教对人生的基本判断是“苦”;二、“觉悟”是佛教立教之本;三、“因缘和合”是佛教哲理的基石;四、“三法印”集中体现了佛家思想;五、佛教对社会人生的态度。  相似文献   

19.
丝绸之路与麦积山石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麦积山石窟是中国六大石窟中修建较早的具中国化特色的一座石窟。本文将这一石窟放在中国佛教文化传播的大背景上 ,探讨了它的建窟时间、艺术特色及历史作用  相似文献   

20.
临海市巾山西塔于1989年落架大修,在其中发现了佛像、菩萨像、天王像、童子像、佛像砖、佛塔等北宋佛教文物。这批陶佛教造像、佛塔是反映北宋时期民众佛教供养内容的重要例证。宋代陶佛塔非常少见,这批在巾山西塔中发现的小型中空陶佛塔为宋代佛塔增添了新的类型。这批佛教文物呈现出较为显著的世俗化、平民化特征,是地域社会经济、文化、宗教信仰快速融合发展的产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