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968年5月到1970年5月,哈尔滨市66届到69届共有初、高中毕业生14.72万人,其中有12.5万余名、占毕业生总数85%的知识青年响应毛泽东"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的号召,怀着"毛主席挥手我前进,上山下乡干革命"的豪情壮志,奔赴农村,奔赴边疆。那三年,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风起云涌,高潮迭荡。  相似文献   

2.
今年是全国规模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40周年。其实早在新中国成立后,为解决城市中的就业问题,从50年代中期就开始了知识青年的上山下乡。1955年毛泽东提出了“农村是一个广阔的天地,在那里可以大有作为“。后来成为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口号。1968年12月毛泽东又提出了“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很有必要……“1969年即开始了全国范围的轰轰烈烈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  相似文献   

3.
今年是全国规模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40周年。其实早在新中国成立后,为解决城市中的就业问题,从50年代中期就开始了知识青年的上山下乡。1955年毛泽东提出了"农村是一个广阔的天地,在那里可以大有作为"。后来成为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口号。1968年12月毛泽东又提出了"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很有必要……"1969年即开始了全国范围的轰轰烈烈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  相似文献   

4.
谢娟 《神州》2013,(1):242-242
1968年12月,毛主席下达了“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的指示,上山下乡运动由此大规模展开。1968年当年在校的初中和高中生大部分前往农村。“文革”中上山下乡的知识青年总人数多达1600多万人,当时十分之一的城市人口来到了乡村。这是人类现代历史上罕见的从城市到乡村的人口大迁移。但这一轰轰烈烈的运动也随着文化大革命的结束落下帷幕。所以知识青年成了1950年到1970年这一时间段自愿到农村的青年学生的特殊称谓。知青下乡运动与大学生村官的盛行同样是国家为知识分子回流到农村而做出的重要决策,所以文章将这两个具有不同时代但却有相同境遇的事件联系到一起,并通过其所表现的时代特征来阐述青年知识分子的社会责任意识。  相似文献   

5.
改变知青工龄政策的一封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海 《炎黄春秋》2006,(11):28-30
上世纪60年代,我与成千上万的知识青年响应党的号召上山下乡,到农村去,到边疆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把我们的青春热血、理想和追求毫无保留地奉献给了祖国的广阔天地、山山水水。蹉跎岁月,时光流逝。当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春风吹遍祖国大江南北,全国上下平反冤假错案,百废待兴,成千上万的知识青年陆续返城时,我们韶华已逝,一切已事过境迁。我们这些当年热血沸腾的上山下乡知识青年们一下子成了城市里安家立业的困难户,在很多人眼里我们是“三等公民”。即使给安排了工作,工种一般也是最差的。苦,我们并不怕,上山下乡这么多年,  相似文献   

6.
正从塞北到北大荒1968年正处于文化大革命形势最激烈时期,毛泽东主席号召"知识青年到农村中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全国知识青年涌现上山下乡高潮。当年2月,北方还天寒地冻,我接到上级命令,跟随部分干部、教师奔赴黑龙江嫩江地区总参谋部第三部红丰农场劳动锻炼。我们一行30余人身背背包、军用挂包、水壶,乘坐火车、军队卡  相似文献   

7.
1976年舂夏之交,我和所有城镇高中毕业生一样,响应毛泽东“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的伟大号召,上山下乡来到了革命老区湖南郴州资兴龙溪公社中塘大队插队落户。  相似文献   

8.
大迁徙将近40年前,毛泽东主席在1968年底发出了最高指示:“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要说服城里干部和其他人,把自己初中、高中、大学毕业的子女,送到乡下去,来一个动员。各地农村的同志应当欢迎他们去。”一声令下之后,数百万城镇中学生告别父母、亲人和家乡,奔赴农村和边疆,开始了完全不同的生活。1968年的大迁徙既不是发端,也不是结束。实际上,动员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运动开始于上世纪50年代初,结束于70年代末,总共涉及到将近1800万人,这在人类历史上是空前绝后的。  相似文献   

9.
《贵阳文史》2009,(1):65-65
1956年,一切可以到农村去的这样的知识分子,都应该到那里去。农村是广阔的天地,在那里是可以大有作为的。毛泽东的号召,掀起了中国1956年至1979年23年间的6800万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作为一次运动,其规模之大,人数之多,影响之广,超过人类历史上任何战争动员参与的人数。是共和国成立,大批干部下乡执政带去文化之后,知青下乡带去文明的第二次文化运动。  相似文献   

10.
<正>1976年春夏之交,我和所有城镇高中毕业生一样,响应毛泽东"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的伟大号召,上山下乡来到了革命老区湖南郴州资兴龙溪公社中塘大队插队落户。中塘大队位于龙溪公社东北部,是个瑶族  相似文献   

11.
余谟清 《江淮文史》2006,(3):162-167
我是淮南市第三中学的退休教师,现已年届古稀,在上个世纪70年代初期,我因“路线觉悟高、身体健康和作风正派”,被学校党组织、工宣队选中,到农村参加带领上山下乡的知识青年的工作,简称“带队干部”。由于当时处在“左”的年代、知识分子倒霉的时期,我倒也乐意接受这一光荣任务,并积极将自己身上患的痔疮进行了开刀治疗,以便“轻装”上阵,更好开展“带队工作”。这里有必要交待一下当年上山下乡的时代背景。1968年12月22日,《人民日报》发布了毛泽东主席的最新指示:“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要说服城里的干部和其…  相似文献   

12.
39年前,我还是贵阳十六中的一名初中生。1968年10月5日,贵阳首批知识青年满怀豪情壮志,奔赴威宁、平塘上山下乡,插队落户,我也是其中一员。其时,毛主席“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的最高指示是这批知青下乡两个月后,也就是1968年12月才发表,所以这批青年的“革命性”和“狂热性”由此可见一斑。首批知青均来自各个中学,  相似文献   

13.
1968年12月22日,《人民日报》发布了毛泽东的最新指示:“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很有必要。要说服城里的干部和其他人,把自己初中、高中、大学毕业的子女,送到乡下去,来一个动员。各地农村的同志应当欢迎他们去。”随后,全国即掀起了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新高潮。 儿子的困境迫使李庆霖上书毛泽东同全国的步伐一致,1969年福  相似文献   

14.
1968年12月22日,毛主席发出号召:“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其后,许多热血青年立即响应,奔赴农村,奔赴边疆,上山下乡运动在华夏大地轰轰烈烈地开展起来了。如此神圣、浩大的运动,到1977年还是停止了。谁  相似文献   

15.
20世纪60年代后期,在全国掀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上山下乡热潮,上千万风华正茂、朝气蓬勃的知识青年,响应党的号召,扎根农村广阔天地,把知识、青春和热血奉献给了农村。这一气吞山河的壮举,既推进了农村经济文化的发展,又使知识青年在农村饱受了生产生活艰辛的考验。但如何评价这一上山下乡运动,人们的认识并不一致。本文仅就上山下乡运动的兴起和结束,作一简要介绍。如果说中国只有一个人清楚上山下乡运动始末,这个人就是顾洪章。1954年,他就进入当时的内务部移民局,涉足处于萌芽状态的上山下乡问题。此后,他一直在国家主管上山下乡的部门工…  相似文献   

16.
陈正言 《湖南文史》2014,(12):44-45
1968年12月22日,毛泽东对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做了一个重要的批示。这个最高指示发表后,全国各大中小城市都掀起了上山下乡的热潮。其实在这之前的1968年9月,我们江苏如皋的老三届(1966、1967、1968三届初、高中毕业生)在经历了“文化大革命”的最初两年后,已经在农村去插队了,我当时就在本县东陈公社插队。  相似文献   

17.
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始于20世纪50年代中期,沉寂于80年代初,是建国以来历时时间长、涉及人数多、规模大、影响深远的一次群众运动。它经历了25年之久,先后有2千多万青年直接投入此项运动,此外还冲击了成千上万的城市与农村家庭,  相似文献   

18.
正我是界首中学(即现在的界首市第一中学) 1966届高中毕业生,当我即将高考的时候,"文化大革命"突然爆发了,高考"推迟",我与全校同学一起成为"红卫兵",留校参加"文化大革命"。1968年10月,我和全国后来被称为"老三届"即1966、1967、1968届的初、高中毕业生一样,响应毛主席关于"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的号召,"上山下乡",回  相似文献   

19.
作为一场大规模政治运动,知识青年上山下乡不仅影响了2000多万人的一生,而且渗透到中国城乡的每一个角落。下放到农村的知青们满怀政治激情,渴望通过政治活动来证明自己,从而划清阶级界限,他们在农村地区发动"文革",造反行动严重冲击了以宗族和姻亲关系为纽带的农村社会根基,最终留下了无尽的怨恨与伤痛。本期,陈意新教授以安徽省祁门县大坦公社作为样本,深度讲述知青造反与农村"文革"运动。  相似文献   

20.
60年代初,“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到农村去,到边疆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成为一种社会时尚.为了加快祖国大西南边疆云南省的社会主义建设,开发美丽富饶的西双版纳,改变边疆的落后面貌,根据云南省人民政府与武汉市人民政府达成的协议,决定在武汉市招收数千名知识青年和部分财贸职工、干部,充实云南省的财贸工作队伍,促进边疆的商业工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