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辽东王姑祠庙会调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詹娜 《民俗研究》2002,(1):86-96
众所周知,道教的中元节和佛教的盂兰盆节都在农历七月十五,两个节日有一种共同的民俗功能,即祭祀神佛,超度亡灵。在民间,人们常将道教的中元节与佛教的盂兰盆节的内容融合在一起,而将这一天称为“鬼节”。“鬼节”必然要祭鬼,这种祭祀风俗在世代传承过程中其宗教色彩始终未能泯灭,至今仍是俗民生活中最重要的民间节日之一:  相似文献   

2.
《湖南文史》2010,(7):35-35
许多传统节日都是喜气洋洋的,唯独七月十五是阴风渗惨的“鬼节”。因为这一天是道教的中元节,又是佛教的“盂兰盆节”,道士要诵经做法事,佛教徒要供养十方鬼灵。  相似文献   

3.
<正>农历七月十五日是中国传统祭祖节日。道教称中元节,佛教谓盂兰盆节,民间俗称“七月半”“鬼节”。历经上千年积淀,盂兰会、放焰口、烧包袱、放河灯……一系列流传至今或嬗变消逝的传统习俗,使武汉中元节俗既显丰富多彩又不断变迁。让我们走进历代文人笔下的文献著述,从中追寻武汉中元习俗的文化脉络,勾勒异彩纷呈的历史图景。中元节由来在古代,中元节被称为“秋尝”“尝新”“荐新”。荐新祭祖可谓中元节最早的节俗内容。  相似文献   

4.
《文史博览》2010,(7):35-35
<正>许多传统节日都是喜气洋洋的,唯独七月十五是阴风惨惨的"鬼节"。因为这一天是道教的中元节,又是佛教的"盂兰盆节",道士要诵经做法事,佛教徒要供养十方鬼灵。  相似文献   

5.
森林 《神州民俗》2010,(3):26-27
在山西习惯把清明节叫做“鬼节”或“冥节”,与七月十五日的中元节、十月一日的寒衣节总称为“三冥节”。  相似文献   

6.
中元节     
农历每年的七月十五为中元节,2016年的中元节为公历8月17日. 中元节,俗称鬼节、施孤、七月半,佛教称为盂兰盆节.与除夕、清明节、重阳节三节是中国传统的祭祖大节,流行于汉字文化圈诸国,有放河灯、焚纸锭的习俗. 中元节原是小秋,有若干农作物成熟,民间按例要祀祖,用新米等祭供,向祖先报告秋成.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卷一说:“中元前一日,即买练叶,享祀时铺衬桌面,又买麻谷巢儿,亦是系在桌子脚上,乃告先祖秋成之意.”七月小秋作物成熟,讲究孝道的中国人,要向先祖报告,并且请老祖宗尝新,所以七月例行祭祀祖先.  相似文献   

7.
阴历七月十五日,是“中元”节,嘉禾俗称“七月半”,又称“鬼节”。节日的由来,渊源于道教和佛教。道教《修行记》说:“七月中元日,地宫降下,定人间善恶,道士夜诵经……佛教每年七月十五起举行盂兰法会,依《盂兰盆经》所示,乃年年七月十五日常以孝慈忆所生父母,报父母生养之恩云云。” 新中国成立以前,嘉禾城乡居民都兴过此节,有的是过七月十四,有的是过七月十五。春节、清明、端午、中秋、七月半,是嘉禾民间的五大节日,七月半比前四节内容丰  相似文献   

8.
一、中元节的来历中元节俗称“七月半”,是我国各族人民传统的节日之一,它源于祖先崇拜,后来融合了儒、释、道三家的某些思想,经过长期的历史发展,形成为我们今日的民俗活动——中元节。由于中元节同佛教的盂兰盆斋有较密切的关系,所以中元节亦称盂兰盆节。“盂兰盆”由梵文UIIambana的音译而来,为“救倒悬”之意,原系佛教徒为追荐祖先而举行的节日。据《盂兰盆经》载:释迦弟子日连,看到死去的母亲在地狱里受苦,食物入口,即化为烈火,如处倒悬,要求释佛救度。释迦要他在“夏安居”结束之日,即七月十五日,准备  相似文献   

9.
阴历正月十五,是我国独具风彩的民间传统“元宵节”,又称“元夜节”、“元夕节”、“上元节”、“灯节”。据《岁时杂记》说,这是沿道教陈规。道教称正月十五日为“上元节”、七月十五日为“中元节”、十月十五日为“下元节”,合称“三元”。其实,“上元节”的起源却在道教之前。  相似文献   

10.
《沧桑》1995,(6)
夏历七月十五,为中元节,又为鬼节。平定县有上坟烧纸、以面羊供奉祖宗、供奉五谷神的习俗。尤以“送面羊”为平定的特有习俗,至今盛传。 “面羊”为面粉发酵施碱捏成形后上笼蒸熟,出笼后趁热用食色彩画点缀而成。面羊可大可小,大的有的用二斤面剂捏一条,小的用一个或二个馒头剂捏一条。造型上有“卧式”、  相似文献   

11.
五方龙王与四海龙王的源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闵祥鹏 《民俗研究》2008,(3):200-205
五方龙王与四海龙王是道教中的神祗,也是民间所熟悉的神灵,但当前普遍认为他们源自佛教。因为虽然中国自古就有龙文化,可魏晋之前的古籍中却没有“龙王”的称谓,只是在佛教传入我国之后,在佛经中才出现了五龙王、七龙王、八龙王等名称。而较早提到“五方龙王”的也是成书于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佛说灌顶神咒经》。另外在许多佛教经典著作如《华严生经》、《法华经》、《过去现在因果经》中均提到龙王生活在海中,且有“行云布雨”之能,这又与道教的四海龙王非常相似。因此很多学者认为魏晋时期随着佛教的广泛传播,道教就继承了佛教中的龙王形象,  相似文献   

12.
天台山与日本文化交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天台山既是中日佛教天台宗的发祥地,又是中国道教南宗的祖庭.素有“佛窟仙源”之美称.千余年来,形成了独树一帜,名驰中外的名山文化“天台山文化”.其中对日本、朝鲜(笔者另有  相似文献   

13.
张麟凡 《神州》2013,(17):44-45
道教对于佛教的中国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同时,佛教也对道教的完善和发展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佛教与道教两者的关系可以概括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佛教与道教之间相互斗争,另一方面是佛教与道教两者相互借鉴融合。佛道两教就是在这两种关系的基础上完成了各自的演变与发展。  相似文献   

14.
邓影  张高丽 《南方文物》2022,(4):103-108
佛教与道教的相互文化交流向来一直备受研究者关注,但由于文献缺乏的缘故,北宋初期佛教对道教文化的融摄问题却罕有研究。2004年江西赣州慈云寺塔所出的五代宋初绘本《行瘟使者皈佛图》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了重要图像资料。通过对此图中“五方行瘟使者”的源流及其与梵僧灵严大圣关系的分析发现,北宋初期的佛教依然在积极融摄道教知识,并且将道教神祇(行瘟使者)佛教化,但此一融摄过程却并非显而易见,而是通过满足民众需求与对民俗知识的继承来隐晦体现出来的。  相似文献   

15.
正元宵节燃灯、赏灯习俗的由来,大致有以下几种说法。说法一:始于东汉明帝时期。明帝提倡佛教,听说佛教有正月十五日僧人观佛舍利,点灯敬佛的做法,就命令这一天夜晚在皇宫和寺庙里点灯敬佛,令士族庶民都挂灯。以后这种佛教礼仪节日逐渐形成民间盛大的节日。说法二:源于道教的"三元说":正月十五为上元节,七月十五为中元节,十月十五为下元节。主管上、中、下三元的分别为天、地、人三官,天官喜乐,故上元节要燃灯。说法三:汉文帝时为纪念平吕而设汉高祖刘邦死后,吕后大权独揽朝中老臣  相似文献   

16.
道教对于佛教的中国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同时,佛教也对道教的完善和发展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佛教与道教两者的关系可以概括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佛教与道教之间相互斗争,另一方面是佛教与道教两者相互借鉴融合。佛道两教就是在这两种关系的基础上完成了各自的演变与发展。  相似文献   

17.
佛教从西汉时期传入中土,便一直潜移默化地在中土传播,作为一种外来文化,被中国人吸收接纳以至成为中国人传统思维的一部分是经历了很长时间的。由于各自的理论不同,佛教想要在中国扎根必须有一个中国化的过程。在佛教传播的初期,它借鉴道家、道教的有关理论,把佛”、“般若”等佛学词汇比附为道”、“无”等,出现了玄学化的佛教,也““出现了一些有很高理论素养的佛教徒。  相似文献   

18.
本文认为,《辽史·礼志》所载的辽朝皇帝的“迎节”和“送节”与当时中原地区中元节祭祀先人之亡灵的习俗是一脉相承的,是一种契丹化的中元节。  相似文献   

19.
耿纪朋  郑小红 《神州》2013,(15):26-26
儒家和道家的思想有其根本的区别性,随着佛教传入中国、道教的宗教化以及儒家的神学化,三家的关系在鼎立的基础上开始了相互融合的历史。佛教在传入之初被认为是道教的一个支派从而被中国人接受的,然而由于道教与儒家的传统历史,所以佛教与政治的联姻是处于政治之外的。佛教发展的迅速促使儒家和道教的关系首先产生了微妙的变化,道教也开始从佛教中吸取诸如仪式的完整等方面的优点,士大夫也把佛教作为退隐的依托,同时佛教也开始运用中国化的语言和借用儒道两家的术语来宣传自己的教义。经过南北朝皇室的崇佛和灭佛运动,佛教在中国民众的生活中产生了广泛  相似文献   

20.
佛教传入中国最重要的问题是外来宗教如何在中国传统思想支配下为民众所接受.作为佛教艺术也不例外,出现了许多与儒教和道教思想相融合的题材,或者纯粹中国式的题材.从最新调查的材料“伴虎行脚僧图”入手,对其形成和演变以及与“玄奘取经图”的关系进行一些探讨,对研究佛教艺术的中国化、世俗化有其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