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2015年12月25日,应四川文物考古研究院之邀,省内外考古、文物、历史业界人士,包括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故宫博物院、国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四川大学以及四川文物考古研究院等一行10人,前往四川眉山市参加彭山"江口沉银遗址"保护和考古研讨会并考察"张献忠江口沉银遗址"。余忝列末座,得以亲历其事。今谨就所见,并参以若干文献,成此小文,以答《中国史研究动态》之约。所谓"江口沉银遗址"在今眉山市彭山区江口镇。江口,实二水汇合之口,正  相似文献   

2.
王晶 《南方文物》2022,(3):261-266
<正>一、立法宗旨第一条明确了本法是关于管理水下文物保护工作的规定。198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水下文物保护管理条例》(以下简称为《条例》)对水下文物范围和我国的权利主张、保护管理机构、报告发现和上缴制度、考古发掘活动等作了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以下简称为《文物法》)的文物工作方针等规定同样适用于《条例》。  相似文献   

3.
<正>"小白礁Ⅰ号"商贸运输船是浙东海域首次通过水下考古手段发现清理的具有较高文物价值的古沉船,沉没于清道光年间(1821~1850)。在沉船遗址表面,发现有玉印、西班牙银币、青花瓷、铜器、锡砚台、石板,经过调查,发掘出水文物千余件。回想起我参与的"小白礁Ⅰ号"水下考古发掘,往事历历在目。大多数日子,工作平凡而又普通,但正是考古工作者们不畏艰难、坚守岗  相似文献   

4.
经过我国三十余年的水下考古工作,一批重要的海洋水下文物被调查发现、发掘保护,但相对于陆地不可移动文物,海洋水下文物的保护利用工作处于起步阶段,在文物保护规划指导下的文物保护单位保护管理模式尚未形成。本文根据我国海洋水下文物资源的特点,阐释其在历史文化、海洋发展、主权宣示等方面的核心价值;针对海洋水下文物资源保护工作状况,分析海洋水下文物法律体系、管理制度、空间管控等方面的问题;遵循问题导向,结合新时代文物保护和社会发展需求,提出制定适宜的海洋水下文物保护利用的思路、原则以及规划方法,并以甘泉岛遗址保护规划为例加以说明,为海洋水下文物资源保护利用规划提供借鉴参考。  相似文献   

5.
《中华遗产》2014,(9):16-18
由于供给不足,无法在海上长期作业;船体甲板面积有限,不便晾晒和测绘出水文物;考古设备简陋,不能及时对文物做出保护……这些曾经一度困扰中国水下考古队的难题,随着“中国考古01”号——中国第一艘水下考古船在今年8月6日的交付使用而得以改善。  相似文献   

6.
<正>渔山列岛隶属于浙江省宁波市象山县石浦镇。这里既是我国的领海线基点之一,也是古代的重要海上航路所经。近年来,随着国家重点水下考古与水下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小白礁Ⅰ号"清代沉船水下考古调查、发掘、保护、研究、宣传、展示等工作的陆续开展和不断推进,渔山列岛得以再度为业界和公众熟知。本文拟结合岛礁地理、海洋资源、文献史料与考古发现,从渔业捕捞、航路开辟、海岛聚落、倭  相似文献   

7.
<正>2006年,国家重点工程合(肥)—武(汉)高速铁路动工,为配合该工程,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与六安市文物局联合组队对铁路沿线进行考古钻探,六安双墩一号汉墓就是在六安市金安区三十铺镇双墩村发现的。同年,经国家文物局批准对双墩一号墓进行了考古发掘,确定了墓主人为西汉六安国第一任国王刘庆,出土了保存完整的"黄肠题凑"葬具和500多件(套)精美文物,这次重大的考古发现入选"2006年中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下面就出土的部分精美器物做一个略述,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8.
一、引言 本文就考古发掘出土的西汉中前期铁质文物作为科学检测对象,进行文物专项保护修复研究。由于大部分铁器年代久远,已经锈结,质地较为脆弱,处理操作具有一定难度。为此,首先需要对铁质文物保存现状进行评估(表1),其次侧重对铁质文物做科学分析研究,再次拟定技术路线,确定保护处理方案,选择保存环境条件等。  相似文献   

9.
分析、研究铁质文物的病害成因,探讨、尝试铁质文物的保护方法是铁质文物长久保存和有效利用的必要前提。本文从山西省艺术博物馆馆藏铁质文物典型病害、保存环境与腐蚀机理、保护措施等方面入手,结合实际工作经验,浅析铁质文物的病害与保护,以期能使铁质文物"带病延年",更好发挥"永宝用"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正汕头早在清咸丰十年(1860年)开埠前后,就是举世瞩目的海洋强港。其港口来往船只总吨数居上海、天津、大连、汉口、青岛、广州之后,排行第七。其黄金时期,仅次于上海、广州,高居全国第三,被称为"中国通商第四口岸"。古代从汕头出口的瓷器,被外界称为"汕头器"。2007年5月下旬,在广东省汕头市南澳县云澳镇"三点金"海面发现"南澳一号"沉船。六七月间,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组织专业水下考古工作队对"南澳一号"进行调查和试掘,2008年由该所水下考古研究  相似文献   

11.
<正>甘肃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在这片神奇的热土上,沉淀了无数璀璨瑰丽的文化珍宝,堪称中国文物的宝库。据第二次全国文物普查数据显示,甘肃省共发现野外不可移动文物13284处,其中古遗址8594处、古墓葬1919处、古建筑1187处、石窟寺337处、石刻750处、近现代代表性建筑43处,其他文物122处。甘肃全省馆藏文物42.93万余件(组)件,一级文物3240件(组)。其中以新石器至青铜时代的遗址墓地、长城遗址、简牍、石窟遗址和汉代到宋金时代的城址数量最多,保存也较为完好。近年来,甘肃省文物部门加大文物考古、发掘和保护工作力度,开展了一大批专题科研性和区域性文物考古发掘项目,在中华文明探源、早期秦文化和史前文化考古研究等领域取得丰硕成果。特别是张家川马家塬战国墓地、礼县大堡子山遗址、临潭磨沟齐家文化墓地三个考古发掘项目荣获"全国考古十大新发现",在国内外产生了积极影响,极大地丰富了甘肃省考古学内涵,巩固了甘肃文物大省的地位。  相似文献   

12.
铁质文物锈蚀产物的稳定性对文物本体的保存与保护具有较大影响,对锈层稳定性的判断是评估铁质文物整体保存状况的关键步骤。“保护能力指数”(PAI)是锈蚀稳定相与不稳定相的含量比值,可用于评估铁质文物的锈蚀程度及腐蚀趋势。近来拉曼光谱越来越多地被用作一种半定量方法,可用于计算混合铁质文物锈蚀产物的各组分含量,因此,可利用该方法计算铁锈的PAI值。本研究利用激光拉曼光谱方法,并结合大幅面X射线荧光成像等多种方法手段,以“南海Ⅰ号”出水一件铁条文物为例,对其锈蚀产物进行半定量分析,并计算出锈蚀PAI值。结果表明,铁条主要包含α-FeOOH、γ-FeOOH、β-FeOOH及Fe3O4四种锈蚀产物,不同种类的锈蚀在内外层的分布规律有一定差异。铁条锈蚀PAI值波动范围较大,最低为0.34,最高为20.38,PAI值主要分布于1~10之间。内外锈层的PAI值不同:外层锈蚀PAI值相对较高,说明锈蚀较为稳定;层状剥离面锈蚀PAI值<1,表明锈蚀非常不稳定;内层锈蚀PAI值最低为0.73,说明存在不稳定锈蚀。铁质文物锈蚀产物PAI值为科学评估文物的保存状况提...  相似文献   

13.
2006~2010年,经国家文物局批准,并受浙江省文物局委托,由中国国家博物馆水下考古研究中心和宁波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合作,同时调集辽宁、天津、山东、福建、湖北、安徽、江西等地水下考古专业人员参与,连续5年持续开展了浙江沿海水下考古调查工作。现将有关调查情况作一简要汇报①。一、调查方法在开展浙江沿海水下考古调查时,首先是开展陆上调查,通过文献查寻和口碑调查相结合的方式寻找水下文物  相似文献   

14.
十年磨一剑,中国的水下考古事业在“南海Ⅰ号”发现之后的十余年里已经有了长足的发展,无论是水下考古设备还是水下考古人员专业都具备了进行近海海域大型考古发掘的能力。特别是进入21世纪之后,国家文物局更是积极推进“南海Ⅰ号”水下考古项目,[第一段]  相似文献   

15.
千百年间,在同海洋的每一轮抗争中,人类都会出了沉重的代价,大量的沉船便是最直接的物证。沉船记录了南中国海从宋元明清以来一直作为连接中国大陆与外部世界重要通道的历史。1987年,位于广东阳江,台山交界的“南海1号”宋代沉盘的发现,可说是中国水下考古事业发端的标志事件之一,此后20年间,它的高查和发掘,见证了水下考古学在中国的扎根、发芽、中国水下考古事业的从无到有,从小到大:见证了苏秉琦,俞伟超等老一辈考古家呕心沥血的开创之功、以张威为队长的中国水下考古队近20年的不辍努力。2002年以来,经过文物考古,水下工程、岩土力学、海洋打捞、海洋水文气象,环境保护等相关领域的专家多次谨慎论证,“南海1号”终于在2007年以“整体打捞”的方式,高调出水,并落户于新建的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这个事件也许还意味着,中国的水下考古事业已告别了初创时代,华丽前行。[编者按]  相似文献   

16.
本研究针对秦俑二号坑出土的一件彩绘跪射俑进行了保护修复,是在考古出土现场保存状况、文物病害及病害机理科学分析的基础上进行的现场保护与实验室保护修复。现场保护重在稳定文物状态和应急处理;实验室保护则依据文物保护程序进行保护修复,在进行文物表面清理工作后,使用AC33(丙烯酸乳液)及PEG200(聚乙二醇)加固彩绘层,使用环氧树脂对陶俑进行了粘接修复,收到了良好的效果。此彩绘陶俑的保护修复工作可为以后大型彩绘文物的保护修复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7.
读天下     
<正>国家文物局将启动"考古中国"研究国家文物局局长刘玉珠在2016年全国文物局长会议上透露:2017年将开展"考古中国"重大研究。该研究主要针对一些重大考古和大遗址保护项目。刘玉珠表示将以良渚等遗址为重点,深入研究展现早期中华文明的多元一体格局;以殷墟等遗址为重点,深化夏商周考古工作,揭示早  相似文献   

18.
我国在历史上的海上丝绸之路中国航段开展的水下考古:在福建平潭发现了装载五代越窑青瓷的沉船遗址;在福建连江、莆田、龙海、平潭、漳浦等海域发现宋、元、明、清各时期的沉船遗址;对广东"南海Ⅰ号"和海南西沙群岛"华光礁Ⅰ号"等宋代沉船遗址、广东"南澳Ⅰ号"明代沉船遗址以及平潭"碗礁一号"清代沉船遗址等进行了水下考古发掘。这些水下考古工作都取得了许多重要的学术成果,对海上丝绸之路及其相关问题研究都有重要参考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19.
资讯     
正"南海Ⅰ号"保护发掘阶段性成果公布,出土文物14000余件套1月9日,由国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广东省文物局和阳江市人民政府主办,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承办的"南海Ⅰ号"保护发掘项目阶段性工作通气会在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召开。备受公众瞩目的宋代沉船"南海Ⅰ号"全面保护发掘工作在历时两年多后,其阶段性成果正式向外界公布。"南海Ⅰ号"发现于1987年,为目前我国发现的尺寸最大的宋代沉船  相似文献   

20.
考古调查与研究 遥感与航空摄影(国家博物馆) 安阳殷墟遥感应用(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 镇江商周台形遗址与土墩墓遥感考古调查研究 (镇江市文化局华东师范学院) 水下考古(国家博物馆) 农业考古(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 环境考古(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 忠县中坝遗址环境考古研究 (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南京大学城市与资源学系) DNA考古(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 化学考古(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 古代动植物考古(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 中外考古合作(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 分子生物学技术在三峡考古中的运用 (重庆文物局三峡办重庆文物考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