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山塘忆旧     
苏州城的山塘街东起阊门,西至虎丘山,长约七里,人称“七里山塘”,系唐代大诗人白居易所建。白居易在任苏州刺史时,因虎丘山在城西北,与城区交  相似文献   

2.
历史沿革 桃花坞木板年画是我国南方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一种民间木刻年画,因产于江苏省苏州市以北的桃花坞而得名。桃花坞木版年画源于宋代的雕版印刷工艺。由绣像图演变而来.到明代发展成为优秀的民间艺术流派.形成了独特的风格。清代雍正、乾隆年间为鼎盛时期,称为“姑苏版”,当时的苏州枫桥、山塘、虎丘和阊门内桃花坞一带.有数十家画铺,每年出产的桃花坞木版年画达到百万张以上。  相似文献   

3.
苏州是一个水产资源丰富的地区,通过对《元和县奉各宪禁止弋猎网捕告示碑》的解读分析了乾隆六十年苏州山塘街至虎丘一带非法捕捞的情况以及当时政府的应对措施。具而言之,清代苏州地区已经有了朴素的环境保护理念,促使地方官府在治理渔业中采取了法治与德治相结合的方式,即通过法律条规定义了非法捕捞及处罚措施、规范了人、船、货三者监督方式、划定了禁捕区域,同时从道德伦理层面以“放生”“善恶”等为切入点宣传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理念,塑造出渔甲、地保及周边居民善待生态环境、关心鱼类福祉的社会氛围。不仅如此,通过运用现代GIS技术展现乾隆年间保护区的划分并结合保护区内对捕捞业的管理方式,可知我国古代在渔业管理方面是以自然生态系统大整体为出发点。对清代苏州渔业治理的分析,为解读苏州地区诸多社会现象提供了全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4.
《红楼梦》第一回称"阊门外有个十里街,街内有个仁清巷";清代徐扬《姑苏繁华图》重点描绘了自西向东,由乡入城的一村(山前)、一镇(苏州)、一街。这"十里街"和"一街"都指苏州山塘街。山塘街,是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在苏州任刺史期间,在吴中主持疏浚塘河堆土修筑的一条长堤,后人称之为"白公堤"。山塘街呈"水陆并行,  相似文献   

5.
<正>1927年8月,苏州文新印刷公司出版了一本旅游指南《虎丘山》,编者为王月芝。《虎丘山》封面题鉴为民国书画家沈敬思,封底刊登苏州风景明信片、风景书笺的广告。该书除收录虎丘山的旅游景点之外,还附有历代名人题咏,同时收录了留园、西园、拙政园、北寺塔、双塔、寒山寺、玄妙观、宝带桥等名胜古迹。图书附录部分,则收集王薇伯、王月芝不同时期的一些照片以及名人信函等,其史料价值远大于这本旅游指南。  相似文献   

6.
何蜀 《文史精华》2009,(4):38-41
重庆市最繁华的中心区解放碑周嗣,现在已经是高楼林立了,而在文革前,这一带则有一个不成文的规定:所有楼房高度不得超过解放碑的高度。因此,当年这里所谓的“大楼”,最多也就三四层而已。  相似文献   

7.
赵树成 《旅游》2004,(7):82-87
提起江南古镇,人们自然会想起苏杭地区的周庄、同里、乌镇。不错,这里河流纵横、湖泊密布,小桥流水环绕着乡户人家,幽曲秀丽,充满诗情画意。然而赣北、皖南一带的古镇群落,却是别有洞天,使人耳目一新。这里被称作是“中国古民居建筑艺术宝库”,并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了《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相似文献   

8.
《江苏地方志》2008,(6):48-48
作为江苏水乡的苏州,不仅人民的生存和生产离不开水,历代官吏的政绩同样离不开水,大凡政绩卓著的地方官都是治水高手。远到大禹治水,“三江底定”,再到伍子胥筑苏州城设立水陆城门,无不把水的问题放在重要位置。有“战国四公子”之称的春申君黄歇因兴修水利而在苏州留下黄埭、黄桥的地名。唐代白居易因筑连接虎丘和阊门的七里山塘,苏州人民将之称谓白公堤。如此种种,不一而足。  相似文献   

9.
一、基本情况及经济社会发展状况 普陀办事处位于贵阳市东北面,行政管辖2.2平方公里,人口3.49万人,居民9000余户,辖5个社区居民委员会,辖区有一条主干道,5条次干道,11条街巷,有行政、企事业单位21个。辖区内的陕西路、和平路、普陀路为主要繁华街道,是云岩区委、区政府实施三产北上的主要通道,现已形成为贵阳市比较有名的餐饮、娱乐、  相似文献   

10.
袁熹 《华夏地理》2003,(4):54-57
远古时代,黄帝炎帝的子孙就在北京地区居住.从春秋战国到秦始皇统一中国的约500年间,这里一直是齐赵、边胡、乌恒、夫余、秽貉、真番和古朝鲜等各族人民交往的重地.东汉末年以后,蓟城地区人口的流动和迁徙频繁.如公元357年,鲜卑、胡、羯等族3000多户迁入到蓟城;鲜卑慕容曾掠徙蓟城和附近居民3万多户北走;赵石虎强迁蓟城居民万家于中原……  相似文献   

11.
<正>环绕虎丘山的3.5平方公里区域曾是典型的江南农村地区,紧临着山塘街,甚至在老街中段的半塘,朝北行走不足百米就是栽种水稻、茭白、蒲草的农田。再往北就可见村落精致,田块小巧,池水清澈,结庐人境。晨起,鸡鸣声中飘起袅袅炊烟,蚕娘拐个桑篮去采桑,花农花房育花忙;午后,山塘岸边的柳树下,几个花农坐在石头上歇息,一边抽着旱烟,一边聊着东家长西家短;黄昏,落日西斜,晚归的老牛走在狭窄的田埂上,骑在牛背上的牧童卷起柳叶笛“呜呜”吹响。——这是半个世纪前的旧影。  相似文献   

12.
远古时代,黄帝炎帝的子孙就在北京地区居住。从春秋战国到秦始皇统一中国的约500年间,这里一直是齐赵、边胡,乌恒、夫余、秽貉、真番和古朝鲜等各族人民交往的重地。东汉末年以后,蓟城地区人口的流动和迁徙频繁。如公元357年,鲜卑、胡、羯等族3000多户迁入到蓟城;鲜卑慕容曾掠徙蓟城和附近居民3万多户北走;赵石虎强迁蓟城居民万家于中原……  相似文献   

13.
作为公务之旅,我在香港逗留时间不长,匆忙中走访了不少的街区。香港给人最深刻的印象是国际大都市的繁华,还有十分完善且极具人性化的公共服务设施。比如,我曾经下榻的香港铜锣湾一带,论马路并不宽阔,但两边的高层大厦直插云霄,五颜六色的跨街招牌广告密密麻麻,给人“坐井观天”、高不可攀的感觉。  相似文献   

14.
南京绒花     
近几年来,南京的街巷已改建了不少,当你漫步于内桥附近的绒庄街时,已无法想象它从前的热闹繁华了。当年,这里是绒花的海洋,经营绒花的店铺鳞次栉比,南来北往的妇女穿巷而过,她们或拿绒花笑语寒喧,或头戴绒花傲视群艳。  相似文献   

15.
正一"先见虎丘塔,晚见苏州城。"说起苏州的胜迹,不能不提的便是虎丘了,宋人苏东坡那一句"到苏州而不游虎丘,乃憾事也",更为虎丘奠定了"吴中第一名胜"的赫赫声名。其实虎丘根本称不上是山,不过是一座小丘而已,然而,写满了传说的它却比那些名川大山更富传奇性。虎丘,见证了苏州的历史,如一位开国元老般地位显赫,尊不可越。  相似文献   

16.
苏州虎丘云岩寺塔,始建于五代末年,完成于北宋初年,此后修理和改建记录,可考者仅元至正和明永乐两次。崇祯末年,曾一度改建塔之第七层。清乾隆中叶,在寺之西南一带,起造行宫,塔亦可能在此时期修理一次。咸丰十年(公元1860年),  相似文献   

17.
《文献》2016,(5)
《虎丘十咏》是南宋高僧虚堂智愚在苏州虎丘山云岩寺担任藏主期间为虎丘山十景所作的十首七言绝句。从元至明,至少有包括一名日僧在内的十三位僧人为此诗题跋。15世纪末,在云南五华寺住持雪谷宗戒、云南武定望族公子郭省斋和日本遣明使的共同努力下,《虎丘十咏》诗跋传到了日本。《虎丘十咏》诗跋的流传经纬揭示了元明禅林诗文的流播形式、僧人的诗文创作态度以及中国诗文东传日本的某种具体途径与方式。来华日僧历尽艰辛欲将《虎丘十咏》诗跋东传日本的行为反映了日本对中国文化和禅宗祖师的尊崇,中国僧人促成《虎丘十咏》诗跋东传之举反映了中国僧人弘法东瀛的愿心,这种尊崇和愿心建立在两国共同的文化取向和文化认同的基础之上,说明当时的禅宗文化不仅是中国的文化,也是东亚的文化,是中日两国共同创造的文化。  相似文献   

18.
《旅游纵览》2013,(8):3-4
M50创意园区上海M50创意园位于普陀区莫干山路50号。苏州河穿越了上海的繁华和喧嚣,也见证了上海的发展和变化。M50创意园就在这条S状的苏州河的最曲处,远离城市的嘈杂。相关阅读:漫游苏州河畔M50创意园区攻略M50创意园原为近代徽商代表人物之一的周氏家庭企业——信和纱厂。解放后更名为信和棉纺厂、上海第十二毛纺  相似文献   

19.
吴胜 《江淮文史》2004,(4):121-126
李府,青砖黛瓦,高大的影壁,以其古老的面貌矗立在合肥市繁华的淮河路步行街上。络绎不绝的行人经过时,都会对这所老宅子投以好奇的目光。可是很少有人知道,4年前这里还只是一片破败不堪的老居民区,不到2000平方米的大杂院里居然挤着40多户人家,以至于当政府正式原地修复时,拆迁费用大大超过了基建费用。  相似文献   

20.
<正> 8月8日下午4点,我们和本刊华东工作站的李巍乘坐旅游大巴从无锡赶到苏州,住进了由苏州市旅游局事先安排的苏州饭店。苏州市旅游局与苏州饭店同在一个大院内,没过多一会儿,市场处的周处长一行就赶来了,我们很快进入了话题。"以前来过苏州吗?"周处长问。"10年前到过,但记不清具体时间了"。他又问,"苏州的主要景点都去过了吗?"去过,但印象不深了,我们这次来主要是想看一看苏州有特色的和新开发的景点。"他想了想,"那就去山塘街和陆巷吧。"第二天上午9点,在苏州市旅游局田坤的陪同下,我们驱车从苏州饭店出发,穿越繁华的市区,很快就到了山塘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