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甲午战争过去两个甲子了,一百多年前的这场战争激起中国人无限反思。这儿最想说的,是包括统治者在内所有中国人的国家理念问题,也即近代中国的"民族国家"建构。国不知有民古典中国虽然获得了巨大的文明成就,但仅就制度而言,……说明中国还不是一个近代意义上的"民族国家",  相似文献   

2.
华夏民族与国家的演进和互动走着一条与西方不同的发展道路,由此形成古代中国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的同一性传统及民族意识中的民族与国家认同相一致的深层价值结构,同时也导致古代中国独特的政治地缘与民族地缘的特征。它使中国在国家与民族认同上呈现重要特点:即族别上的兼容性、民族统一与国家安全的一致性、文化的开放性。近代以降,传统家天下的国家与民族意识受到严峻挑战,其认同观念面临断裂和重新阐释、再塑的问题。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近代仁人志士积极探索民族国家的重建途径,创造性地提出政治革命与民族革命相统一的思想,并以此为核心构建近代中华民族国家中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新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3.
近代早期欧洲国家形成与军事活动之间的关系是西方学界关注的热点问题。美国学者约翰·布鲁尔提出“财政-军事国家”概念,强调行政机构扩大、财政税收增加与军事力量膨胀三者之间的关系。这一概念一经提出,很快成为分析近代欧洲国家形成与军事活动的重要框架,但它本身也存在一定的缺陷,例如,夸大了近代早期国家的能力、忽视了对财政资源的使用状况。近年来,一些西方学者试图对“财政-军事国家”概念进行补充与修正。“承包人国家”概念挑战了“公共”与“私人”的二元对立,着眼于国家将部分战争工作承包给私人,强调了私人部门在近代早期欧洲军事活动中的关键作用。“财政-军事体系”则采取了跨国的视角,关注国家、次级主权政治体和私人之间在军事活动中的互动,通过一系列“财政-军事中心”交易战争所需的人力、资金、物资、专家、服务和情报,从而勾勒出一个遍及欧洲的战争资源网络。这些研究极大地拓展了近代欧洲军事史和国家形成的视野与思路。  相似文献   

4.
商标——国家经济发展的“名片”,是一个国家经济实力强弱的标志。近代以来由商标纠纷引发的案件层出不穷,因此有关商标保护的法律也就应运而生。早在1904年清政府就颁布了我国近代以来第一部商标法《商标注册章程》。自此有关商标法研究的相关学术成果便相继出现。本文拟通过对近代以来商标法研究成果的梳理,来探寻近代以来商标法研究的发展方向、发展状况和不足。  相似文献   

5.
中国自从脱离帝制走上共和道路后,就面临着如何调整好民族群体与国家对应的问题。中国历史悠久、族群众多,且关系复杂交织,使得这种调整的难度远超一般性国家的常规建设,但终以“多民族统一国家”而塑形,费孝通“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即其高度的理论概括。当今“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之再强化,乃是国家建设内在诉求与因应世界局势发展的合力所为。以民族群体之间的“共通性”为追求目标进而达到“共同”之境界,促使国家进入文明的高度发展,应当是二者对应关系中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6.
近代以来,瑞士国家的生存、建立与发展过程在整个欧洲大陆具有一定的特殊性。瑞士地处西欧的中部,由于四周环临强国,其国内三大民族又与周边国家的民族相同,因而其国内的民族问题、宗教问题常常与邻国的民族矛盾、宗教矛盾等纠结在一起。但是,在复杂的地缘政治环境的威胁下,在欧洲狂热的民族主义情绪影响下,在无数战争阴云和宗教纠纷中,瑞士人求同存异、胼手胝足凝结成强大的民族凝聚力,逐渐融合成为一个稳定、休戚相关、荣辱与共的民族共同体,成功地将瑞士建成为"一个多民族的非民族国家",使瑞士完成了民族融合的进程,建立起具有现代性的民族国家。  相似文献   

7.
在世界进入资本主义化进程的时候,中国还是一个落后的封建国家,中国要生存下去就必须学习西方,这就产生了一个融入世界的问题。中西文化接触之后,在吸收西方先进文化的同时,也出现了割裂中国文化传统、过分否定中国传统文化价值的现象;但是一因中国文化传统深厚,二因传统文化有其现实有效性.这就产生了转向民族传统的问题。近代以来这两种趋向一直存在.而抗日战争期间更有突出的表现。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对于上面两种趋向做了顺应的变化。中共本来只是在共产国际划定的范围内活动,对帝国主义国家采取坚决对立的立场,这时则积极与美英打交道,认为“中国已紧密地与世界连成一体”。中共长期激烈地反传统.甚至声称“五四”“被埋葬在历史的坟墓里”了。这时转为主张批判地继承中国传统文化.提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民族形式”、“中国作风与中国气派”。这些是中共党史上的重大变化。当时中共已是一个国内国际有影响的党.以后成为中国唯一的执政党。这种变化对中国有着极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民族独立是一国立国的基本条件。进入近代以来,在列强的坚船利炮下,晚清中国一步步丧失了完整意义上的国家特征,大好的河山割让,大量的主权利权丧失。而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中国最终形成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同时,列强对中国的侵略也向纵深方向发展,一方面分割中国,划分势力范围,另一方面转向“中国无形之主权”的侵略。生长在这一时期的梁启超,饱受了主权理论和近代外交文明的滋润,面对破碎的山河,强烈要求捍卫国家主权和民族独立,初步形成了清晰的国家主权观念。  相似文献   

9.
大家都知道,“国学”这个名词是梁启超、章太炎、邓实等人从日本引进来的。日本则是从欧洲学得“民族国家”观念之后,针对自己的情况创造这么个词。中国人把这个词引进之后就顺带把“民族国家”观念也引进来了。“民族国家’砚念中的“国家’,和中国原有的“天下’砚念中的“国家”,涵义很不一样。“民族国家”观念中的“国家”核心内容是“土地”、“人口”、“政权”三要素,“天下观念”中的“国家”,除了这些之外,涵义较为广泛,还包括:  相似文献   

10.
黄正柏 《史学月刊》2008,2(2):102-110
欧洲在历史上曾经有过以基督教为基础的文化上的同一性,但并非完全意义上的"欧洲认同".近代以来,民族国家的认同成为欧洲人们的主要和基本的认同.当代欧洲一体化中始终存在是否坚持民族特性/认同的斗争,一体化进程没有取消民族国家认同,也没有形成真正超越民族国家的欧洲认同.但是,欧洲民族国家的认同发生了变化,变得具有开放和兼容性.这对于当今时代人们对待"认同"问题,具有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1.
辛益 《史学月刊》2005,1(11):59-69
法兰西近代民族国家建立的进程,开始于1789年的法国大革命,结束于1830年的七月革命。塔列朗的政治活动贯穿于这一进程的始终。他在大革命期间,推动教会资产国有化,参与起草《人权宣言》;在督政府时期,以较新的外交理念促成法国外交部的改革;在拿破仑帝国时期,参与了重要条约的谈判,并力图遏制拿破仑的称霸政策;在波旁王朝复辟时,起草了“1814年宪章”,尽力维护大革命的成果;在七月革命中,抛弃了复辟王朝,支持承认大革命现实的路易.菲利浦登上王位,并出任驻英大使出席伦敦会议,为解决欧洲重大外交问题付出了努力。事实证明,他并非如一般史家所描述的那样,是一个以自身利益为行为准则,没有信仰的政治变色龙,而是一个以法兰西民族国家利益为行为准则的政治家。他为法兰西近代民族国家的建立做出了重大贡献。  相似文献   

12.
从西班牙历史看"民族国家"的形成与界定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民族国家"是一种国家形式,同时也是近代以来形成的一种政治属性的民族,可称为"近代民族"。它与其他那些传统意义上的自然属性的民族有明显区别,主要特征在于:其规模相当于一个主权国家,而不像自然属性的民族那样不是大于一个国家就是小于一个国家;其主权属于人民,而不能属于任何个人或其家族。它诞生的标志不是"国家统一"而是资产阶级革命或改革。19世纪以前,国家统一之后所产生的往往是中央集权的专制王朝国家,而不是民族国家,它们的性质是完全不同的。西班牙国家统一后,立即通过海外征服和王室联姻等途径迅速膨胀成为一个超级庞大的殖民帝国,西班牙人成为它的"主体民族",但国家主权却属于来自外族的君主。它那时不是民族国家,而是封建王朝国家。直到19世纪初,随着反抗拿破仑占领的独立战争,西班牙的近代民族意识才被唤醒,才成为一个民族国家。  相似文献   

13.
中国有56个民族,是一个统一多民族国家,在中华民族波澜壮阔的历史进程中,各民族共同创造了悠久灿烂,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也形成了独具特色、交相辉映的各民族文化,了解一个民族,必须了解这个民族的文化。尊重一个民族,必须尊重这个民族的文化,这次论坛以“西藏文化保护与发展”为主题,研讨西藏文化的丰富内涵和独特魅力,推动西藏文化的保护与发展,意义重大,备受关注。是一次群贤毕至,广集众智的盛会。  相似文献   

14.
培养近代国民是国民国家建设的重要目标,同时具备民族特质和公民特质是国民的内在属性。甲午战争是日本进入近代以来的第一次大规模对外战争,"印刷资本主义"的出现和发展形成了能够构成民族共同体的舆论条件。战争与媒体交互影响,使"日本人"的自我意识得以强化,对外形成了对朝鲜和中国的优越感和蔑视感,军人被英雄化、神圣化,围绕战争也形成教育方式多样性,民众由此达成了对天皇和国家的认同,甲午战争成为近代日本国民"民族"特质的重要标志。  相似文献   

15.
陈树涵 《史学月刊》2002,(12):122-125
近代日本是一个穷兵黩武的国家,隐含在连绵不断的侵略行为背后的诸种思想理论是其精神指导和意识动因,其中根深蒂固的民族优越论是最直接的思想基础,即使在今天,这种优越感依然存在,并一再表现在日本对内对外政策上。因此,追溯、整理近代日本对外侵略过程中的民族优越思想,就具有历史和现实的双重意义。  相似文献   

16.
关于中国的“近代民族主义”可以有不同层面的认识,据此,郑师渠先生认为,民族主义是以共同文化为背景,要求在政治与文化合一的基础上实现民族认同与发展的一种心理状态与行为取向。其信仰的核心是本民族的优越性及缘此而生的忠诚与挚爱。但近代以来的民族主义,首先是一种政治学  相似文献   

17.
吴熙祥 《江淮文史》2007,(2):146-159
早在20世纪初,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先驱张謇、周学熙就提出了“实业救国”的口号,创办了众多的近代民族工业,成为历史上有深远影响的“南张北周”,他们倡导的实业救国理念也一直激励着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在实业救国的大潮中,陈范有就是其中卓有成就的一位。  相似文献   

18.
"英国民族国家的形成"研究述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岳蓉 《史学月刊》2002,(8):5-12
英语中“国家”一词内涵含混、概念不周密,造成史学界长期以来对“英国民族国家”的概念争论不休。英国民族国家形成的重要基础是英格兰国家主权的建立,暴力与合法性原则奠定了英国民族国家的形成基础。尽管英国人拥有各自不同的血统身份,但是他们享有共同的公民身份。  相似文献   

19.
西方近代边疆理论的初步发展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文章认为,在资本主义的产生、发展时期,民族国家的出现是近代边疆理论形成的重要前提,重商主义与殖民扩张则是近代边疆理论形成的内在动力。这一时期,传统边疆向近代边疆的转变、国际法的初现也对近代边疆理论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20.
姜守明 《世界历史》2004,3(2):78-87
民族国家形成之际 ,也正是英国人大力推进海外贸易和殖民扩张之时。新君主制的巩固、英帝国的萌芽和海外殖民贸易扩张是民族国家形成时期几个重要的互动因素。新君主制和民族国家日益成为新兴市民阶级追求其经济利益的政治保障 ,市民阶级则构成新君主制和民族国家赖以存在与发展的阶级基础。除了资本原始积累的需要外 ,传播上帝的福音 ,对金银财富的追逐 ,以及民族意识的觉醒和新君主制的建立 ,也构成英国海外殖民扩张的动因。本文拟选取“民族国家形成时期”这个全新视角 ,考察现代“民族国家”和“帝国”之间的关系 ,探讨英帝国形成的内在机制 ,揭示英国海外殖民贸易扩张的根本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