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世纪60年代,"大屠杀"话语的传播引发了美国犹太人对族群命运的担忧。在"六日战争"前,面对阿拉伯国家的反犹宣传及其对以色列的重重围困,美国犹太人担心"再次大屠杀"会发生,从而促使美国犹太人对以色列的生存产生深度忧虑。美国犹太社团逐渐把维护以色列的特殊利益和争取美国社会对以色列的同情与支持,作为游说活动的主要目标。美国犹太游说组织通过舆论引导、公开呼吁、经济动员等方式积极进行游说。"六日战争"后,美国与以色列之间的特殊关系迅速发展。美国犹太人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显著提升,并自觉地将以色列与自身的命运紧密相连。他们在归属意愿、宗教情感、对以色列的文化兴趣、青年群体族群意识等层面表达对以色列的认同,以色列在美国犹太人族群认同中发挥的作用凸显。  相似文献   

2.
国民党于大陆失败前后在美国所进行的游说活动 ,顾维钧是主要渠道之一。他参与了雇用古德温和佩奇 ,对美国政界和媒体进行游说 ,以及资助《远东通讯》为国民党做宣传等活动。顾维钧参与的这些游说活动表明 :1948—195 0年是国民党以金钱推动游说活动的高峰时期 ;在进行游说活动时 ,国民党既使用合法手段 ,也使用非法手段 ;国民党十分注重对媒体的游说 ;这些游说活动极大地卷入了美国国内政治  相似文献   

3.
美国和以色列一直是"铁哥儿们"。铁到什么程度?当年以色列刚一宣布建国,时任美国总统杜鲁门11分钟后便承认以色列。自那以后,管你多少国家谴责以色列占领巴勒斯坦,美国一直站在以色列一边;联合国一敲打以色列,美国就敲打联合国。没想到,这对"铁哥儿们"斗气了。斗气的导火索是美国国会共和党人绕过白宫,邀请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到国会讲演。这么大的事都明目张胆地不带白宫玩,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克林顿时期总统与国会围绕是否给予中国贸易最惠国待遇问题的争论的历史考察,可以发现在这一时期美国对华政策形成具有如下特点第一,从行政与立法机构之间关系的角度来看,关键时刻总统和国会两院在事关国家利益的重大问题上最终总能达成共识;第二,从行政和国会与两党之间及两党相互之间关系的角度来看,对经济问题的考虑是它们的共同点,也是美国对华政策的重点,美国对华政策中的政治利益往往通过经济手段来实现;第三,从政策实现的途径来分析,总统靠游说国会和呼吁公众支持来实现自己的政策,国会则靠立法来体现其主张,而且国会在大多时候采取主动出击的方式,而总统则在多数时候保持反应式的决策模式。  相似文献   

5.
美国医学界与1848年《药品进口法》的颁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药品进口法》是美国第一部限制伪劣药品进口的全国性立法,是联邦政府为建立一个安全的药品供应链而采取的重要措施,为联邦政府涉足药品管理和保护消费者权利首开先河。转型时代掺假药品问题的凸显和专利药品的泛滥,直接或间接地减损了医学界的"职业权威"。为了保护医学界的利益和增加其职业认同感,美国医学会与州、市和地方的医学和药学社团以掺假药品问题为突破口,展开了积极的游说,推动国会颁布立法,限制掺假药品的进口。医学界的活动得到了国会中医学政治家的积极支持,而院外医学游说团体与国会中医学政治家的联手最终推动了1848年《药品进口法》的颁行。  相似文献   

6.
20世纪中期以来,犹太人在美国政坛强势崛起,对美国公共事务产生强大影响。以"罗斯福新政"和"六日战争"为转折点,他们从边缘地位顺利进入美国社会政治生活的主流,在影响高层决策者、组织游说、政策制定等方面的能力全面提升,并使美国社会更愿意在支持以色列、推广大屠杀教育、救助苏联犹太人等体现犹太民族特殊利益的议程上满足其诉求。在这一过程中,美国犹太组织善于利用美国政治体制和社会文化赋予的政治机遇和空间,积极探索并实行了一系列有利于提升犹太社团政治影响力的组织和行为策略。  相似文献   

7.
刊中人     
游说者的罪与罚 美国游说业的中心是华盛顿特区的K大街。这里有1900家游说公司,雇佣了11000名员工。美国游说业之所以有如此能量,关键在于说客非同一般,都是响当当的重量级人物。  相似文献   

8.
外刊摘要     
正美国《国家》杂志3月17日封面文章说客政治游说在美国政治生活中很重要。各种利益集团通过说客向议员们表达意见,推动于己有利的立法。美国《游说公法》规定,所有说客都要登记,让公众了解他们要游说什么。2013年登记在册的说客有12281人,是2002年以来人数少的年。美国的游说业萎缩了吗?事实上,涌向华盛顿的游说资金数量空前。2013年,官方公布的用于游说的资金为32亿美元(1美元约合6.1元人民币),但研究人员认为,真实的数字应该超过90亿美元,很多美国大型企业花在游说上的资金远远高于他们公的数字。研究人员还认为,目前美国说客的数量已经接近10万,很多人并没有进行登记,而是以政治顾问的身份出现。所以,美国游说行业并未衰,只是变得更加隐蔽。  相似文献   

9.
追寻19世纪鸦片战争的起源,有一个关键因素就是茶叶贸易。中英之间的茶叶贸易,使得英国白银大量流入中国,影响了其国家财政收入。为了扭转贸易逆差,英国默认东印度公司从事鸦片贩卖。鸦片贸易不但伤害了中国民众的健康,而且影响了清政府的财政收入,迫使道光皇帝不得不钦派林则徐赴广东禁烟。英国商人不甘心鸦片被没收,遂想尽办法游说国会通过对华战争法案,确保自己的利益。一场由茶叶贸易引起的鸦片战争遂拉开了序幕。  相似文献   

10.
冷战后,宗教对美国外交的影响日益走向组织化、法制化和机制化,呈现出以宗教利益集团为动力、以在国会推进1998年国际宗教自由法为路线、以国务院国际宗教自由办公室和国会国际宗教自由委员会互动合作为机制的发展趋势。在此背景下,美国对华外交中也凸显宗教因素。  相似文献   

11.
精英舆论主要是指新闻报刊、专家学者以及有关的压力集团,同时也包括在国会反映出来的意见。其形成的方式主要有刊行出版物、召开讨论会、与媒体建立联系以及做国会的工作。因此,对上,能对政府的决策提供政策方案,甚至是探求和形成一种新的政策思想;对下,能够广泛的影响公众的判断和认知,形成公众舆论,反过来又对政府决策造成压力。富布赖特听证会作为自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美国政府为中美关系的走向举行的第一次听证会,意义深远。因此,本文将以富布赖特在1966年3月8日至1966年3月30日主持的对华政策听证会为切入口,从其背景、内容、反响和意义出发,来看美国精英舆论如何作用于中美关系的"破冰"。  相似文献   

12.
卡特政府撤离驻韩美军政策的制定与实施,是在20世纪70年代美国国会重新追求外交权力并特别关注韩国问题的背景下运作的。然而,在卡特撤军政策公布之初,该问题并未引发95届国会足够的重视与争议。国会重点讨论撤军政策且其态度转向消极始于驻韩美军参谋长辛洛布将军因批评该政策被卡特调离事件。而以众院军事委员会为代表的国会常设委员会深入调查并公开质疑撤军政策合理性、韩政府一度拒绝就韩国门事件配合国会调查,则加剧了国会对撤军政策的反对情绪。以推迟审批对韩设备转让法为手段,国会迫使卡特政府调整其第一阶段的撤军计划,并承诺给予国会更多的政策参与权。95届国会参与卡特撤军政策决策过程,其基本目标是获取对该政策的知情权与监察权。国会积极参与包括撤军政策在内的美国对外政策审议,反映出冷战后期国际关系缓和对美国国内政治权力结构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以色列至迟在1958年前即已启动其核计划,大约在1968年前后已事实上具备核能力。鉴于美国政府长期宣称防止核扩散是其对外政策的一个重要目标,它当时究竟如何看待和处理以色列这个中东主要盟友的核武计划,一直是一个重要的未解之谜。新近开放的美国外交档案表明,在以色列跨过核门槛的关键时期,尼克松政府对以色列核计划所持的立场经历了一个蜕变过程。美国国务院和国防部最初主张尽可能遏止以色列核项目,继而转变为有条件地接受,最后则认可了尼克松和基辛格支持以色列核项目的立场。美国政府内部的立场最终统一,一方面是因为以色列核能力已经成熟,难以轻易逆转;另一方面是因为主要决策者出于其中东战略和国内政治考虑,无意因此影响美以同盟关系的大局。美国在核扩散问题上所奉行的双重标准,显然不利于全球防扩散事业。  相似文献   

14.
正他与赵小兰被称为美国国会"最有权力的夫妻档"11月4日,美国举行中期选举。共和党重新赢得国会参议院多数党地位。这场选战中,最引人注目的人物就是参议员米奇·麦康奈尔。选战硝烟过后,他一个华丽变身,成为参议院多数党领袖。当晚举行的庆祝会上,一向不苟言笑的麦康奈尔露出了笑容。他的身后站着一身红装的华裔妻子、曾任美国劳工部长的赵小兰。在获胜演说中,麦康奈尔称赵小兰为"最佳伙伴"。他在国会的新地位加上赵小兰的党内影响力,让媒体将他们称为美国国会"最有权力的夫妻档"。  相似文献   

15.
美国基督教锡安主义是影响美、以关系和中东局势的一个重要因素。美国基督教主流一自由派主要出于世俗的、人道主义的考虑而支持或反对锡安主义,美国基督教福音一基要派则主要出于“神定时代论”的末世信仰而支持锡安主义和以色列。美国基督教锡安主义是美国长期偏袒以色列的社会文化基础。其宗教极端主义的成分加剧了中东的文明冲突,阻碍了中东的和平进程。  相似文献   

16.
尽管是在美国,尽管有铺天盖地的媒体调查追踪,尽管有国会和独立调查机构的监督,可新闻背后的不可见的政治故事依然扑朔迷离。2006年,这不可见的事实成为《纽约时报》记者詹姆斯·里森所写的《战争状态》一书的内容.  相似文献   

17.
<正>老少皆宜的游玩乐园到了美国,谁都想看看曼哈顿的楼群,华盛顿的白宫和国会大厦等美国标志性的城市风光。其实,遍及美国的小镇也充满了迷人的魅力。给我留下深刻印象又十分难忘的  相似文献   

18.
代素娟 《史学月刊》2023,(4):130-136
<正>美国内战爆发前夕,面对下南部蓄奴州脱离联邦造成的联邦分裂危机,在妥协派国会议员的呼吁下,第36届国会第2次会议闭幕前一周,联邦国会匆忙通过了第十三条宪法修正案,承诺永久维护蓄奴州的奴隶制。该条修正案规定:禁止未来制定任何宪法修正案授权国会废除或干涉各州的内部制度,包括奴隶制度[《国会议事录,第36届国会第2次会议》(CONG.GLOBE,36TH CONG.,2D SESS),哥伦比亚特区华盛顿:国会议事录办公室1861年版,第1236页]。这种规定意味着这条修正案永远不得撤销。  相似文献   

19.
范娇  严润成 《沧桑》2011,(5):63-65
战后国际关系中,美国和以色列的特殊关系最为引人瞩目,美国每年给予以色列数额巨大的军事和经济援助,这已成为美以特殊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内学界对于美以特殊关系中的援助问题的研究主要集中于20世纪60年代以后,对于20世纪60年代以前(即1941-1958年)美国对以色列的援助问题的研究很少。本文探讨1948—1958年以色列建国初期美国对以色列的援助问题。  相似文献   

20.
王晓德 《世界历史》2012,(3):4-12,157
西属美洲殖民地爆发争取独立的战争之后,处于同一半球的美国感到既是挑战也是机遇。美国一方面担心欧洲大国会乘机来填补西班牙正在美洲失去的权力"真空",另一方面却认为这场运动为美国扩大影响提供了一个良机。美国最终率先承认了拉美独立国家的政权。美国政策的转变对拉美独立运动的进程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拉开了美国把拉美地区囊括进其势力范围之内的序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