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高西省 《文物》2022,(9):36-45
<正>在早期中国社会,“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左传》成公十三年)。在古人看来,祭祀是非常神圣的活动。中国古代文明同世界其他古文明一样,是典型的农业文明,农业生产处于“靠天吃饭”的局面,因而古代人们在生活实践中处处都想通过各种独有的行为和手段敬奉、愉悦众神,如在祭祀天地、祖先、自然神等活动中进行的宴飨、舞蹈、乐器伴奏等,以得到众神的惠顾和保佑。此即《说文》所云:“礼,履也,所以事神致福也。”礼乐文明就是人们在这种祭祀生活过程中逐渐形成的。  相似文献   

2.
汉代的“蟓螟之醋”具体仪式不详,宋代的醋神可能类似。《宋史.礼志六》记载“又有酣神之祀。庆历中上封事者言:‘螟蝗为害,乞内外并修祭醋。’礼院言:‘……历代书史,悉无祭酮仪式。欲准祭马步仪,坛在国城西北,差官就马坛致祭,称为醋神…。宋人饱受蝗虫困扰,於是查找史书祭祀酮神,并模仿“马步仪”制定相关仪式。由此也可知这两种祭祀的本质无太大不同。  相似文献   

3.
许慎著的《说文解字》(以下简称《说文》)往往引经证字,即《序》中所谓“厥谊不昭,爱明以谕.”今考《说文》引《礼》138条,或出《周礼》、或出《仪礼》、或出《礼记》,然有22条为今传三《礼》所无.历代研究者或以《说文》所引非三《礼》文,或以今传之三《礼》有误,莫衷一是.本文在前人研究基础上,逐条探讨了《说文》引《礼》而令传三《礼》所无之条,考其原因,述之于下.  相似文献   

4.
《魏书》勘误一则张金龙《魏书》卷一四《神元平文诸帝子孙列传》云:武卫将军谓,烈帝之第四子也。宽雅有将略,常从太祖征讨有功,除武卫将军。后谢老归家,显祖善礼遇之,赐几杖服物,致膳于第。卒,赐秘器。按:此条自“后谢老归家”至“赐秘器”一段有误,应为传抄或...  相似文献   

5.
乾嘉时期,在皖派校勘学家段玉裁和吴派校勘学家顾广圻之间曾展开了一场学术争鸣,这场争鸣,无论对当时还是后世学术界,尤其是校勘学界,都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本文试就这一问题略加论述。 段、顾之争,是由于对《礼记》中几个字的不同校法引起的。《礼·礼器》:“先王之立礼也,有本有文。”顾氏《礼记考异》据唐石经无“有文”二字,故认为二字乃衍文;段氏则认为“‘忠信,礼之本也;义理,礼之文也。无本不立,无文不行。’此行文之常法也。”因此以理断之,校二字为正文。《礼·曲礼》:“二名不徧讳”。  相似文献   

6.
列子天瑞篇索隐李若晖天瑞若晖按:《说文》:“瑞,以玉为信也。”《列子》即用此意。然“天瑞”一词并非创自《列子》。《墨子·非攻》下:“禹亲把天之瑞令也。”《史记·封禅书》:“长安东北有神气,成五采,若人冠冕焉。或曰东北神明之舍,西方神明之墓也。天瑞下,...  相似文献   

7.
先秦时期葬具的装饰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许卫红 《文博》2000,(5):17-21
生老病死是人们历来所不能回避的现实。《说文》:“人归为鬼”,鬼假借归音,体现了古人将“死”等同于“归回原处”的灵魂观念。这种观念指导生者按照“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的原则处理故去的亲人,也就出现了象征另外一个世界的起居处所──葬具。《说文·木部》“棺,关也,所以掩尸。”葬具的质地一般以木棺为主,也有石棺、瓮棺和少量的金属棺;棺外的套棺为椁。随着这些葬具的出现和发展,不仅在使用上逐步制度化,而其制作也日趋复杂讲究,葬具的外表装饰受到重视,这种做法其实是和地上居室建筑遥相呼应的。装饰的方法也同地上…  相似文献   

8.
《孔丛子》乃世代通行之书,至今无人为之系统整理.唯清道光间金山钱熙祚为之校勘,文句多有改动,然可商榷者仍多.今读《孔丛子》所得数条,书录于案,以就教于方家.《嘉言篇》:“苌肱语刘文公曰:‘吾观孔仲尼,有圣人之表.其状河目而隆颡,黄帝之形貌也;修肱而龟背,长九尺有六寸,成汤之容体也.然言称先王,躬履谦让,洽闻强记,博物不穷,抑亦圣人之兴者乎?’”“履”,明钟惺评本作“礼”.按:“躬履”于此无意,当从钟惺本作“躬礼”.“躬礼”谓躬身施礼,犹言敬也.《旧唐书·曹华传》:“华令吏曰:‘邹、鲁,儒者之乡,不宜忘于礼义.’乃躬礼儒士,习俎豆之容,春秋释奠于孔庙,立学讲经,儒冠四集.”  相似文献   

9.
(三)历史是一个有规律的发展过程 最令我们重视的是司马迁所揭示出的《春秋》之义的最高层次的含义:即孔子把三代之礼作为一个客观的历史发展过程来研究,并探讨了礼的发展的规律性。请读司马迁如下的一系列论断。他写道:“《春秋》者,礼义之大宗也”。“《春秋》采善贬恶,推三代之德,褒周室,非独刺讥而已”(《太史公自序》)。他又说:“[孔子]因史记作《春秋》……据鲁,亲周,故殷,运之三代”。甚至说:“[孔子]追迹三代之礼……观殷、夏所损益曰:‘虽百世可知也’,以一文一质;‘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  相似文献   

10.
《说文》切音声训与切音读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说文》作者许慎懂不懂反切?《说文》曾否用过反切方法?这在语言学史上是个相当重要而又颇能吸引人的课题,因为它不仅直接关系到对《说文》及其作者的正确评价,而且必然要与反切起源的探讨密切相关。自从颜之推《颜氏家训·音辞》提出:“汉末人独知反语”,“许慎造《说文》……始有譬况  相似文献   

11.
“六经”次序探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诗》为首”的“六经”次序 ,并非出于今文家 ;而“用《易》居前”的“六经”次序 ,虽然出自古文家 ,但也渊源有自。《易》居《诗》、《书》、《礼》、《乐》之前或居其后 ,这两种“六经”次序的形成 ,实与孔子晚年前后经学思想的变化密切相关。陆德明“用《易》居前”本于“著述早晚” ,周予同“以《诗》为首”“按《六经》内容程度的浅深”的论断 ,文献尚难坐实。从帛书《要》篇提供的线索看 ,孔子晚年以前轻视《周易》 ,所以殿《易》于《诗》、《书》、《礼》、《乐》之后 ,晚年以后重《易》 ,所以冠《易》于《诗》、《书》、《礼》、《乐》之前  相似文献   

12.
读张鹤泉同志的《周代郊天之祭初探》一文(以下简称《初探》,见《史学集刊》1990年第1期),颇受教益。但该文对于周代举行郊天礼的地点、时间与用牲的说法,我们不敢苟同。下面提出一些个人的浅见,与张鹤泉同志商榷。关于周代举行郊礼的地点《初探》认为周代郊祀“具有明确的地点”。《初探》说:“周代的郊祀一般是在周都城的南郊举行。在郊中,专门有为祭天而设的坛场。”并认为这“坛场”就是  相似文献   

13.
《中国史研究》1995年第4期载有《唐对回纥“赐币十二车”证误》一文,称《新唐书·回鹘传》下“敬宗即位六(应为“之”)年,可汗死,其弟曷萨特勒立,遣使者册为爱登里汨没蜜施合毗伽昭礼可汗,赐币十二车”一段记载,“显然是唐对回纥赐给缯帛等实物十二车之误”。理由主要有两条:一是《旧唐书·回纥传》在叙及同一件事时明谓所赐为“国信十二车”,而“国信”即“国信物”,“二者都是隋唐时期‘缯帛’等实物在少数民族中的通称”;二是“唐中后期……国家所掌握的货币并不宽裕,所以,唐并没有如此雄厚的财力对回纥‘赐币十二车’”。谓唐廷赐给…  相似文献   

14.
《文物》今年第3期刊出胡平生同志《简牍制度新探》一文,其中对古代简牍尺度规格的探讨,饶有见地。但所引古文献之文句多处脱衍讹误。仅据原书,校对如次。 1.第67页《仪礼·既夕礼》曰:“知死者赠,知生者赙。书遣于方,若九若七若五。书遣于策。”案:“书遣于方”当作“书赗于方”。 2.第68页《论衡·谢短篇》:“汉事专载于经,各为尺籍短书。”案:“专载于经”当作“未载于经”。 3.第68页《后汉书·蔡邕传》注引《说文》:“牍,书版也,长一尺。”案:“书版”当作“书板”。通行本《说文·  相似文献   

15.
虎的别称     
夏历戊寅年属虎,习称“虎年”。自古以来,我国对老虎还有一些有趣的别称。山君这是根据《说文》的解释而来的。明代未谋讳所著的《虎苑》中说:“虎为兽长,亦曰山君。”李耳西汉杨华撰的《方言》中说:“虎,陈魏宋楚之间或谓之‘李父’,江淮南楚之间或谓之‘李耳’”。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中说:“李耳”当作“狸儿”,“狸”是猫一类的动物,俗称野猫。虎与猫同科,且形状相似,所以至今南方一些地方仍把老虎叫“老猫”。大虫晋于宝《搜神记》中载述:“扶南王范寻养虎于山,有犯罪者,投与虎,不噬,乃宥之。故山名大虫,亦名大灵”…  相似文献   

16.
《山鬼》是屈原清新典雅、芬芳绚丽的《九歌》中的一篇,(名为“山鬼”,实是“山神”,在古代“鬼”和“神”是相通的。鬼犹神也,神犹鬼也。《说文》:“人所归为鬼。”《国殇》:“身既死兮神以灵,子魂魄兮为鬼雄”就是例证。从某种意义上说,鬼比神更通人性,更亲切机灵、平易可爱。因此,至今人们称活泼可爱的小孩子为“小鬼”;称机灵、俊俏的妙龄姑娘为“小鬼头”或“鬼丫头”)。这首诗写的是一位女山神追慕游人的恋爱相思故事,其艺术特色独具一格。读之如同含英嚼华,沁人心脾,使人倍觉真实亲切,缠绵悱恻,感人肺腑。此诗写作年代是在《九章·涉江》的同年秋天,是屈原放逐沅湘之间,晚年“幽独处乎山中”写的。时间是顷襄王二十年(即公元前二七九年)左右。地点在湖南益阳的桃花江境内。  相似文献   

17.
尹湾汉简《神乌赋》结尾所引《传》文中,涉及“勒靳”的一段不易理解,研究者的看法也不一致。本文通过对《传》文内容进行仔细分析,并援用传世文献与之比较,提出了读“勒靳”为“麒麟”的新说。  相似文献   

18.
<正>《荀子·礼论》载:“丧礼者,以生者饰死者也,大象其生,以送其死,事死如生,事亡如存。”大意是丧礼是用生前的样子去装饰死者,侍奉死去的人如同他活着的时候,对于生死存亡都按照礼的规定来做。“事死如生,事亡如存”这八个字十分精确地概括了中国古代的丧葬文化特征,它以灵魂不死为精神寄托,追求的是对死者生前世界的“镜像”表达,最大程度还原复制生前的物件、场景、血缘关系、精神意志等,为死者打造一个可以继续“享用”的地下世界。  相似文献   

19.
坛神考     
坛神是什么神?什么人家一定要供奉坛神?这连许多家里供有坛神的人也不一定明白。有人以为坛神供奉的是“五通”,此说不确。“五通”是一种淫邪神名。在明代,江苏民俗多供奉它。有人也称为”五圣”、“五显灵公”或“五郎神”。民间传说五通神能迷惑妇女,为种种怪异,迷信的人相信这个,所以五通神香火很盛。《聊斋志异》中就有关于五通迷惑妇女的记载。清朝初年,苏州城西边的楞伽山所奉五通特别著名。康熙时汤斌任江苏巡抚,命令将五通神像丢到太湖里去,并连其他地方所建五通神庙和神像,一律毁掉。“五通”这个名字,本来起源于唐宋…  相似文献   

20.
李觏管理思想试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北宋前期,江西有两大闻人:王安石以变法名,李觏以“能文”名。李觏的学识、文章及为人风操,不仅为东南士流推服、宗师,即在整个朝野士大夫中的声望,亦当与宋初“三先生”并。李觏以“草泽书生”言天下治乱;《礼论》、《周礼致太平论》、《平土书》、《富国》、《安民》、《强兵》策等,所表达出的管理主张,标示了宋代管理思想的另一意向。剖示李觏管理思想是有益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