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历史档案》杂志1991年第1期刊载孔庆泰同志《太平洋战争爆发前苏联对华军事援助述略》一文,关于抗日战争时期苏联援华贷款数的结论是:苏联自1937—1942年之对华借款计共8笔,  相似文献   

2.
本文就中国抗战时期苏联对华援助从前期的逐渐递增,到中后期(苏德战争爆发后至苏联出兵东北之前这段时间)逐渐减少的因素进行阐述。试图用马列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历史观,以史实为依据,科学、客观、公正地评价苏联援华减少的原因。  相似文献   

3.
随着中外档案的解密以及新资料的不断涌现,学界有关苏联对华援助的研究愈加深入。以援助的不同领域为界,大致可做如下分类:以"一五"计划和"156项"工程为重点的经济援助研究;围绕教育制度改革、创建新型高校展开的教育援助研究;以中苏科技合作协定的签订与落实为主的科技援助研究;以军事技术装备及核武器研发为主的军事援助研究;其他领域的援助研究。研究中主要涉及以下问题:苏联对华援助的动因分析;苏联对华援助对新中国政治、经济等方面产生的影响;苏联援助中止的原因。从总体上看,仍有必要在现有研究基础上进一步拓宽、深入和完善。  相似文献   

4.
徐希军 《安徽史学》2004,(5):97-101
胡适对苏联外交的评判大体是求是的.他高度评价苏俄初期的对华宣言,希望中国政府承认苏联,赞赏苏联在30年代中期的和平努力,认为苏联是维持世界和平的重要力量,充分肯定苏联对中国抗战的无私援助.胡适也谴责了苏联外交所表现出的民族利己主义和大国沙文主义.二战后,胡适以冷战思维判定苏联外交是侵略、扩张性的.  相似文献   

5.
张广翔 《世界历史》2001,1(3):90-101
十月革命后的苏联,历史学家常常有意无意地成为官方对以往注释的简单注释者和说明者。有关17世纪俄国市场说就是图解列宁一些论述的典型例子,但也有一些勇于进取的苏联学者靠扎扎实实的研究,对此作出了重要修正,令人信服地证明了有关18世纪末俄国国内统一市场形成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樊卡娅  朱超南 《安徽史学》2003,4(2):35-38,44
1940年半年由于国际形势剧变,日英美等大国从各自利益出发,积极拉莉,苏联加大对华援助等,被蒋视为反共的有利国际条件。对皖南事变发生有一定影响,但不能构成因果关系;特别是苏联援华的动机和效果,更应客观全面地审视,应当看到苏联的援助对中国抗日战争的巨大支持,对蒋介石反共也起了一定的牵制和阻止作用。  相似文献   

7.
1983年苏联《历史问题》第8期发表了苏联科学院院士纳罗奇尼茨基评介苏联科学院通讯院士齐赫文斯基主编的论文集《文件在反驳·反对伪造俄中关系史》(1982年出版)的文章。该文说论文集令人信服地证明,“在帝国主义时代到来之前,俄国对华奉行和平睦邻政策”,“与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英国、法国和美国的政策有本质不同”。这一论点齐赫文斯基在1975年就  相似文献   

8.
张君劢是民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和学者,而苏联是张氏长期关注的重点对象之一。本文主要评述张君劢对的苏联早期教育制度的看法。张氏对苏联早期的教育改革有较高的评价,但也发现其中的许多不足之处,并力图从中探寻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9.
1978年,阿富汗、苏联学者联合组成的考古队在阿富汗北部席巴尔甘发掘了一批墓葬,出土大量珍贵文物,最突出的是黄金制品。有关讯息在1979年开始披露,引起国际上许多学者的注意和讨论。据报导,墓葬所在遗址名为Tillya Tepe,位于席巴尔  相似文献   

10.
杨耀健 《文史精华》2005,(12):12-17
初期关系由于政治和意识形态分歧,抗战前的中苏关系微妙。1937年七七事变发生后,苏联旗帜鲜明地声援中国抗战。7月13日《真理报》发表文章,14日,苏联外长李维诺夫接见中国大使蒋廷黻,表示愿意援华,国民政府开始加强对苏关系。8月21日,中苏两国代表在南京签订《互不侵犯条约》,这无疑是苏联对中国的重大道义支持。签约后,蒋介石派军委会参谋次长杨杰、中央执行委员张冲,以“实业考察团”名义赴莫斯科谈判苏联对华军事援助问题;1938年2月,又派孙科为特使赴苏,请求苏联援华。斯大林明确表态,“苏联愿始终相助”。2月7日,中苏签订《军事航空协定…  相似文献   

11.
1950年2月14日《中苏友好互助同盟条约》签订后的数年内,中苏友好关系全面发展。在这个基础上,整个50年代,苏联对华提供了大规模的军事援助。这种军事援助的内容大概可以分成出售武器装备、提供技术资料和派遣军事人员三大部分。由于苏联的大规模军事援助,使...  相似文献   

12.
王成勉 《近代史研究》2012,(2):88-99,161
要驻扎在天津长达26年(1912--1938)的美国第15步兵团,是过去研究中美关系学者普遍忽视的研究对象。事实上,这个不起眼的军事单位却意外孕育出一些美国军界的中国专家。在1940年代迄1950年代初期,许多涉华事务的重要将领都出身于这个步兵团。他们早期的对华经验也成为后来处理对华事务的重要参考。本文即探讨这个步兵团早期在华的驻扎情况,主要军官的在华经验,并检讨这些经验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关于抗日战争时期苏联援华飞机及其他军火物资的数量问题,正如孔庆泰同志在《太平洋战争爆发前苏联对华军事援助述略》一文中所说的,由于中方有关文件的散失,至今仍无精确统计问世。但是,孔文将苏方同意的中方请援品种、数量等一并作为苏联实际援华的军火物资数统计是不妥的,并且由于资料来源的不同,容易重复。我认为,只能根据中方实际动用苏联信用借款向  相似文献   

14.
20世纪50年代初期,为了适应建设新中国需要大量人才的新形势,在西方国家对华实行封锁的环境下,我国政府派遣了大批青年到苏联和东欧各国学习,其中到苏联留学的就有10000多人。学子们怀着一颗报效祖国的爱国之心在刻苦地进行学习。他们以优秀的成绩 完成学业之后,又高高兴兴地奋斗在各自的岗位上。经过几十年风风雨雨的磨炼,他们大多成长为各条战线的中坚力量。不少人成为学科带头人,许多人成为企业和政府部门的骨干,有些学子还成为党和国家的领导人,还有不少学子在各自的岗位上默默无闻地奉献着自己的聪明才智、青春年华和毕生精力。我也有幸成为留苏成员,在苏联度过了一段难以忘怀的岁月。  相似文献   

15.
关于建国初期“一边倒”外交方针的形成,学术界普遍认为是当时苏联对中国革命的支持和美国长期对华实行“扶蒋反共”政策所致。本文不完全同意如上说法。  相似文献   

16.
赵士国 《世界历史》2007,2(1):91-97
中国抗日战争期间,随着国际形势的变化,苏联对华政策几经嬗变:初期对华军事援助是为了避免两线作战;中期对华关系由热而冷,是因为苏联遭德军突然袭击,必须全力自保;后期苏军出兵我国东北,另有图谋。然而苏军对日作战,避免了中国人民为取得最后胜利可能出现的更大牺牲。  相似文献   

17.
苏联解体后波兰学者对苏联史的研究程人乾波兰是苏联的近邻,波俄(苏)有一千年的交往史,又有漫长的共同边界线,尤其近代以来,两国间有着错综复杂的关系。波兰学者研究苏联史有其优势:掌握第一手资料较丰,了解俄国学术界动态较详,也熟悉西方学者的观点,因而其研究...  相似文献   

18.
国家利益与斯大林时代苏联的对外政策侯文富斯大林时代时间跨度较大,苏联对外政策给复杂的国际关系注入了许多新的内容。其演变更易,不仅关系到苏联自身战略利益的实现,而且或多或少地影响了国际格局变迁、新旧矛盾的交替和力量对比的变化。反观历史,斯大林时代苏联对...  相似文献   

19.
译者引言这篇短文是研究石器微痕的一个实例。作者运用微痕分析的方法确定了冰镐这种特殊石器的功能并推断:冬季冰上渔猎活动是当时人类重要的经济类型之一。石器的微痕研究最早开展于苏联,苏联学者在这方面积累了许多经验,有独到的见解,对我们的研究有一定启发。本文...  相似文献   

20.
以北海道大学名誉教授今村成和为团长,立教大学教授三户公为副团长的日本人文社会科学交流协会第一次访中团一行二十三人,于七月三十一日来我校,与外国问题研究所以及教育科学研究所从事日本和苏联问题研究的教师进行了学术交流。两国学者就日本和苏联的政治、经济、历史、文学、哲学史、法律、教育等问题的研究广泛地交换了意见。日本学者还就高句丽、勃海国以及清史的研究等,提出了一些问题,中国学者就上述问题谈了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