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秦统一全国,秦王政称始皇帝,开始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中国历史由王国时代进入了帝国时代。作为巩固统一的措施,秦中央政府在全国范围内统一了文字、度量衡,史书所说"车同轨、书同文"即此。而这些政治措施,必然也要反映到实物上,流传至今且保存在故宫博物院的相关文物以刻有秦始皇二十六年诏命的文物最为引人注目。秦始皇二十六年诏文曰:"二十六年,皇帝尽兼  相似文献   

2.
里耶秦简8—461简秦始皇更名方中有"王室曰县官""公室曰县官"的规定,它表明以"县官"称天子、国家的制度始于秦始皇统一中国。"县官"一词源于《礼记·王制》天子居县内(王畿)、官天下的王制理论。"王制"理论下的世界由"四海、流(荒)、九州、县内"组成,狭义的天下=国家=九州,广义的天下=四海之内=海内。这一理论约在春秋时期黄河中下游流域形成,是分封制下王畿制度与县制结合的产物。战国时期随着人口的增加、交通的发达,人们对世界的认识逐渐扩展,天下观也发生重大变化,遂产生邹衍"大九州"说,中国仅为广义天下的八十一分之一。但由于王制理论深入人心,故秦始皇仍依照这一理论,将新王朝和帝室取名为"县官",意为从诸侯国君升格为天子,成为居住在县内(王畿)统治天下的官。  相似文献   

3.
关于秦始皇的历史事迹,出土简牍证实了史书的某些记录,但也有不少史书未载的新资料。秦简记载秦始皇、秦二世进行过大赦,秦代赦免制度已经形成。岳麓秦简中有"禁伐湘山"和要求官府"毋苛徭"的律令。北大汉简《赵正书》记录了经秦始皇同意而传位胡亥的内容。这与《史记》等传世文献所记载的秦始皇"久者不赦""伐赭湘山""暴虐天下"以及胡亥改诏诈立等完全不同。《史记》等传世文献遗漏了不少关于秦始皇的重要资料,对秦始皇史迹的记载并不完全真实。研究秦始皇甚至秦史不能仅凭或者偏信传世文献,需要将传世文献与出土简牍结合起来进行综合考察。  相似文献   

4.
看到古代的文物,怎样就能断定它的时代呢? 上面提出的问题,有时文物本身就可以做出明确的回答。1973年夏,山东省文登县简山公社出土了一只重三十二公斤的铁权,它的侧面镶着一方铜诏版上面刻有:"廿(六年),皇(帝尽)并兼天下诸侯,……"等铭文。这段铭文,是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年)所颁布的诏书,因此说明这件  相似文献   

5.
夏才艺  段勇 《故宫博物院院刊》2021,(3):50-57,109,110
文物南迁是20世纪30至50年代为保护故宫等机构文物而进行的文物大迁徙活动。这次迁徙在20余座城市留下了丰富的史迹遗产和报纸档案资料。文物南迁至今已有近百年历史,期间由于战争与和平、文物价值与文化认同的变迁,南迁之举被不断赋予了新的历史价值和精神文化意义,使得这一历史事件的遗迹可以被放到"遗产线路"的视角下去看待,并对该遗产概念的发展完善具有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6.
刘毅 《东南文化》2016,(1):6-14
现代"文物"概念的形成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国古籍中的"文物"有着与今日不同的内涵,最初是指以华夏族为主体的传统礼乐文明和相应的典章制度,后来在有些语境下也包含了典章制度的物化表现形式,有时还指文明或文化。现代"文物"的概念在古代则用"古器物"、"古物"、"骨董"、"古玩"等名辞来表述;民国时期的官方文件一般用"古物"来表述,涵盖了一切有文化价值的古代遗物。民国时期重新使用的"文物"一词,与今日之"文物"有相通之处,奠定了现代"文物"内涵的基础。1950年后,"文物"成为正式的官方表述名称,并用法律形式固定下来,包括了从古代到近现代乃至当代的、一切有价值的、可移动和不可移动的物质文化遗存。  相似文献   

7.
<正>《周易·贲卦》卦辞有云:"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意思是观察天象,了解时序变化;观察人类社会现象,通过教化来成就天下。文,本义指纹理、形相、现象,引申义为象征性符号(如语言文字等)、文物典籍、礼乐制度、人为修养、价值取向等等。化,改易、生成、造化。古语中"化"字内涵深邃,古人将生命过程分为"生、长、化、收、藏"五态,其中"化"五行属土,居中掌阴阳。  相似文献   

8.
作者20世纪70年代末的三篇文章,在以解放思想为旗帜的年代,起到了引领学术开风气的作用。《打碎枷锁解放史学》一文,为清算所谓的"史学革命"尽了力量;《关于历史发展动力问题》一文,对当时最为敏感的阶级斗争理论绝对化问题提出质疑,可以看做是作者从教条主义束缚中向外蠕动出来的标志;《论秦始皇的是非功过》一文的作用在于:一是把秦始皇还给了历史,使其成为自由认识的对象,突破了领袖人物对秦始皇的评价;二是在当时的思想环境下,对重新认识和评价最高政治权威产生了影响。  相似文献   

9.
徐怡涛 《世界遗产》2014,(12):22-22
<正>文物建筑是具有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和科学价值的建筑物,凝聚了人类的历史、文化和情感,是人类文明的载体和映射,是由土木砖石所写就的史册。与青铜器、瓷器、书画等一般保存、展示于博物馆中的可移动文物不同,文物建筑面临着更大的人为和自然破坏,其保存更具挑战性。我国文物建筑修缮常常强调修缮工程的工期、预算、招投标等事项,而忽视在修缮前进行深入的调查和研究。由于修缮工程的"勘察设计"阶段直接服务于工程目标,并受  相似文献   

10.
秦甫一统便"收天下之兵",至今学界对此仍看法不一。究其原因,是文献自身抵牾严重。事实上,秦廷收兵实与其"堕名城"之举紧密相关,只因司马迁在《秦始皇本纪》的书写中割裂了两者之间的逻辑联系,使得收兵事件的真实面貌掩于迷雾之中。秦"收天下之兵"实则在关东"毁郡县城,铄其兵",旨在堕毁山东诸侯依恃名城要地构筑的御秦防线,且一并收毁或整顿其中的武库储兵。秦廷此举,仅限于东方新地,并未牵涉关中本土,也未达到全面整合民间武力的程度。它意在调整东方的防御体系,这与秦的战略重心转移有着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11.
因文献资料的疏漏或错舛以及文物遗存保存较差等综合原因,秦始皇长城在甘肃省境内是否存在至今仍众说纷纭。《史记》等文献的记载以及兰州附近发现的断续的墙体遗迹使得多数学者认为甘肃境内存在秦始皇长城,然而无论从文献记载、考古调查还是秦始皇长城的修建背景等方面考虑,"甘肃境内存在秦始皇长城"都值得商榷。本文通过对秦始皇统一之后秦帝国面临的西北边界形势进行分析,并运用"二重证据法"对前人研究成果进行考证后,认为甘肃境内并无秦始皇长城遗迹。兰州附近发现的墙体遗存与甘肃镇明长城有关。  相似文献   

12.
孙伟刚 《考古》2012,(6):69-74
《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始皇初即位,穿治郦山,及并天下,天下徒送诣七十余万人。穿三泉,下铜而致椁,宫观百官奇器珍怪,徙藏满之"。《汉书·楚元王传》记载秦始皇帝陵"宫观之盛,不可胜原"。历史文献对秦始皇帝陵园内建筑遗址的记载仅寥寥数语,文献记载的"宫观"类建筑屡被提及,  相似文献   

13.
正卖官鬻爵,在中国可谓历史悠久,最早能追溯到秦代。据《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秦始皇四年(前218),"蝗虫从东方来,蔽天,天下疫;百姓纳粟千石,拜爵一级"。这意味着,百姓每缴纳千石粮食,可以授予一级爵位,朝廷借卖爵赈灾。汉武帝时期,由于对外连年征战  相似文献   

14.
"文化遗产"语境下,"文物"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均呈现延展态势,我国现行法律法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关于"文物"的表述与国际公约、他国法相比较,既有吸纳借鉴,又有内涵和外延的差异,最为关键的是,国内现行规范性法律文件关于"文物"的表述存在不一致,甚至冲突,这为文物法的适用带来了困难。"文物"的法律界定直接关系到整个文物法律体系的构建。可以预见,"文物"概念或以三种方式为未来的文物保护法所规定,即:保持现有法律表述内容不变;拓宽"文物"保护范围和价值的描述;以大"文物"("文化遗产")概念统辖现行文物法律法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中的相关概念。  相似文献   

15.
<正> 在我国的综合类博物馆中,藏品首先依据时代划分为“历史文物”、“革命文物”两大部类。其下或按质地、或按用途再分为若干小类。所谓历史文物,实际所指的是1840年前我国的文物;所谓革命文物,则是指1840年至今这段时间的文物。“历史文物”、“革命文物”的提法至今已有几十年的历史,博物馆界也习以为常,不论是上级下发文件、布置工作,还是教育部门编写教材、开展教学,或是各馆征集文物、保护管理均沿用这种说法。但这种方法是否科学?是否能正确地反映文物收藏、保管的现状?又是否能正确地指导我们的文物工作?前几十年无人做过细地研究。近年来,一些人对此提出了疑问。笔者以为,要弄清这些问题,首先要明确几个概念,澄清了思想,问题的解决就容易了。  相似文献   

16.
约两千年以来,"焚书坑儒"这一传统历史名词一直为学术界所沿用。大家一致认为,这是秦始皇的暴政,是其个人意志的体现,也是秦始皇一直以来备受抨击的一大罪状。本文综合前人观点,在此做浅要分析,得出不同观点,认为秦始皇统一全国之初采取的是文化兼容政策,而"焚书坑儒"事件原因也是多方面的,其一是儒家文化的拘泥性,其二是新兴地主阶级反对残余的旧封建贵族的政治斗争在文化思想领域内的体现。  相似文献   

17.
如何平衡处理文物活化利用与城市更新之间的关系是一个国家或地区文化及发展政策需要考量的重要问题。近年来,文物保育在香港逐渐成为公众关注的话题。2007年10月香港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曾荫权在《2007-08年施政报告》中提出未来五年全力推动文物保育工作。此后,特区政府推出了一系列文物保育措施,"活化历史建筑伙伴计划"为其中之一,该计划通过邀请非牟利机构参与政府历史建筑活化项目并以社会企业的形式营运。透过活化利用,保存了历史建筑,为其注入新生命,供市民大众享用。通过对"活化历史建筑伙伴计划"进行研究,从政策制定、执行过程、运行效果等角度,探讨香港的文物保育工作如何在决策和推行过程中既可保护文物的历史价值,符合社区居民和公众的利益,又能使文物再利用实现可持续性,发挥文化传承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古物"概念在中国法律中起源颇早,在中华民国时期广泛使用,是我国现行法律"文物"概念的重要来源之一。本文重点对中国历史法律法规中"古物"概念的发展脉络作了细致勾勒,并与现行法律法规中"文物"概念进行比较分析,同时也探讨了世界其他国家法律法规中仍在使用的"古物"概念,认为"古物"作为我国历史上的法律概念,其关于古代文化遗物方面的合理内涵已为"文物"概念所吸收,"文物"概念在此基础有所扩充和发展,更加适合当今形势下文物保护及管理工作的需要。  相似文献   

19.
1976年4月,具有一定文物鉴别常识的原镇原县博物馆干部张明华同志在县城南街废品收购门市部发现了一件鲜为人知的古物。他当即以0.80元人民币收买回来,交给了博物馆。这件古物形状为长方形,长10.8厘米,宽6.8厘米,重0.15千克,铜质青色。它的正面是以秦小篆铸成的、字体大小0.90厘米的竖文五行,横八行,上下、左右结构整齐的阴文书刻:“廿六年皇帝尽并兼天下诸侯黔首大安立号为皇帝乃诏丞相状绾度量则不壹歉疑者皆明壹之。”其大意为: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统一了天下,百姓安宁,立下皇帝称号,于是下诏书于丞相隗…  相似文献   

20.
北文 《文物》1973,(11)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采取了一系列重要的进步措施来巩固当时新兴的地主阶级的中央集权国家。这些措施当中,包括"书同文字"这件对当时和后世都有深远影响的大事。这在中国历史上是值得大书特书的。据《史记·秦始皇本纪》,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统一全国后,当年就进行了"一法度衡石丈尺,车同轨,书同文字"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