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丽江古城是个多元宗教汇聚之地。明代以后,纳西族木氏土司积极吸收汉藏文化,采取对汉、藏宗教也兼包并容的态度,藏传佛教、汉传佛教、道教等相继传入丽江。明清以后,来自全国各地的汉族移民不断增多。在明代,古城居民兼信东巴教和佛道教,木氏土司每年都要举行隆重的祭天仪式,家里有专职的"祭天东巴"。明朝以后,古城居民中有越来越多的汉地移民,其文化传统  相似文献   

2.
明代内地佛教、藏传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天主教、萨满信仰及民间宗教性活动在宗教生活中角色各不相同,国家宗教政策也因应其差别而有不同。原本来自南亚的佛教虽然深深溶入了中国文化中,但其与经典儒家思想的冲突始终没有平患。明中叶以后,受皇室宗教活动加强的刺激,佛教与儒家的矛盾尖锐起来。这种矛盾促使部分士大夫强烈反对寺院修建并发表辟佛言论。明朝政府对藏传佛教政策与对汉地佛教政策有同有异。其重要差异之一是,明朝对藏传佛教政策与对西部边疆政策紧密相关,而对汉地佛教政策则于周边关系政策基本无关。此外,部分士大夫以藏传佛教为“番教”,认同程度逊于内地佛教。明朝一些皇帝因喇嘛多擅长某些“法术”,对其有特殊兴趣,并因而导致士大夫针对相关政策的批评。道教起源于本土民间信仰,在明代与儒家士大夫的冲突比较和缓。但明朝君主中信奉道教者多,既影响到国家政治,也影响到士大夫与君主的关系。士大夫在反复重申儒家原旨的同时,对道教的批评也日趋尖锐。伊斯兰教在社会生活中相对封闭,在明代政策中大体上表现为一个民族政策问题而不是一个宗教问题,基本与国家以及其他社会成分相安无事。明中期以后,天主教再度传入中国,当时士大夫寻求改革,明朝对天主教大致宽容。明代流行对不同宗教兼容并取倾向,民间宗教性信仰、习俗多样而活跃。明朝政府将民间宗教基本看作民俗,一般无干预,对视为“陋俗”者加以排斥,在涉及秘密社会活动时则严厉禁止。明朝宗教政策之基本精神,一在信仰自由主义,二在保持国家政治世俗性质,三在维持社会稳定和国家对社会的控制。集中体现这些政策精神的仍是儒家政治社会理念并倚赖士大夫群体的努力。其变动因素和矛盾来源,则一在诸教向国家政权机关的渗透,二在皇室特殊化行为,三在民间泛神论多元信仰倾向,四在部分士大夫的信仰综合主义。  相似文献   

3.
<正>明代,我国宗教发展进入了一个较为特殊的时期,随着宋明理学显学地位的确立,较早传入中国的佛教和作为中国本土宗教的道教都在某种程度上走向式微。明代以儒为主、佛道相翼的宗教政策,使佛道二教在相互角逐的同时都渐向儒家靠拢,并竞相依附于皇权,最终在皇帝个人  相似文献   

4.
赵克礼  陈邦年 《文博》2009,(1):34-38
陕西富县新发现明代嘉靖年间道士墓塔一座,是目前已知的陕西境内最早的道教塔。该塔铭记叙了明代一位马姓道士的主要活动,为研究明代道教发展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资料。其落款中的丰富内涵.也为了解明代地方道教组织的内部结构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该塔建造风格具有佛、道文化融合的诸多特征,反映了明代工匠在将佛教文化移植到道教过程中的智慧与创造性。  相似文献   

5.
在明代统治者对道教从尊奉、扶植到抑制的转变过程中,两大道派正一道、全真道有着不同的发展趋向。明代三教发展过程中,儒佛道互相影响,不断地融合,最终使"三教融合"成为了社会思潮的主流。三教融合后的道教,内丹论不断成熟和完善、各宗派趋于团结统一、世俗化特征日益突显。  相似文献   

6.
周致元 《安徽史学》2005,(2):25-29,37
明世宗朝君臣的宗教活动中,有一部分祈神和修省行为是为了消除或减轻自然灾害.明世宗朝以救灾为目的的宗教活动,使道教地位有所提高;也对朝中政治格局产生一些影响;还为整饬刑罚和吏治提供了契机.  相似文献   

7.
正中国和日本传统文化均有三根支柱:儒佛道。不同的是,中国的道是道教,日本的道是神道。神道也称神道教,是日本的本土宗教,对日本文化有深刻影响。被称为"中国知日第一人"的戴季陶,在《日本论》一书中写道:"表面上,日本最盛的宗教是佛教,而骨子里日本人普遍信仰的是神道。"但是,神道也是在与外来思想文化和宗教的影响下形成和发展的。  相似文献   

8.
蒋欢宜 《沧桑》2014,(2):181-184
湘西独特的地理位置以及人文环境使得不同民族原始宗教之间,原始宗教与佛教、道教、基督教等外来宗教相混融,多元宗教并存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多元宗教并存是社会和谐的基础,且湘西多元宗教内含促进社会和谐的理念,因此,多元宗教并存可以为湘西地区构建和谐社会发挥积极作用。加强对原始宗教的管理,将其纳入法制体系;尊重宗教差异,积极倡导宗教比较与对话;大力发扬宗教中内含的正能量等措施,都有助于湘西多元宗教为社会和谐提供积极的理念,实现多民族多宗教地区的和谐。  相似文献   

9.
问道武当山     
<正>题记:北京奥运开幕式上的太极阵带来视觉震撼,武当山这个道教圣地掀起了人们对道教这本土宗教的又一次探索。为何时至今日,它依旧被称为"亘古无双圣境,天下第一仙山"?  相似文献   

10.
近年钤有"九老仙都君印"的织物在江苏的明代墓葬中屡次发现。通过考证,可知此印文来源于茅山道教,名号指向道教教祖太上老君,同时道教认为该印具有诸般神力。以现有"九老仙都君印"钤印织物的发现情况来看,随葬此物是流行于明代中期常州地区的一种地域性葬俗,证明了当时茅山道教对于周边世俗丧葬习俗的影响力。  相似文献   

11.
正道教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道经作为传播道教的典籍和道教文化的载体,可以说历史久远,根深叶茂。东汉魏晋南北朝时期,是原始道教从民间兴起,并逐步演变发展为成熟的官方正统宗教时期,与之同步发展,道教典籍也与日俱增。道教的宫观藏书,开始于晋宋之际,并随着道教的发展而日臻完善,成为我国古代藏书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东汉的道教与道经中国道教的前史特别长,其创教活动分散而缓慢,道教的产生过程是多源的和  相似文献   

12.
华北为燕赵旧地,历史文化悠久。易州历史上佛教、道教比较发达,这些都对当地民间信仰产生了深远影响。明末清初这里受京畿文化影响,民间宗教寺庙星罗棋布。明代以来,河北定期市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逐渐活跃起来,易州则以洪崖山为中心形成了地方宗教文化中心,逐渐形成了后土崇拜的地方传统,  相似文献   

13.
郭晓灵 《神州》2013,(8):12-13
唐朝统治者终朝都对道教进行扶植利用,来巩固和维护其统治。在唐代前期主要以政治利用为主,将道教改造成皇族宗教,用神权强化李唐政权的合法性;并吸收老子无为而治的思想来治国,利用道教打压佛教,来维护其政治经济利益;用道教教义和经典来教化民众,维护其统治秩序。在唐代后期经过安史之乱之后,统治者的崇道活动因动乱而有所减少,对道教的政治利用也减弱。但是,对神仙方药的迷信却加剧,信奉祈禳之术。  相似文献   

14.
试论曹延禄的醮祭活动--道教与民间宗教相结合的典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S .4 40 0《曹延禄镇宅文》和P .2 6 49《曹延禄醮奠文》是反映曹延禄举行非佛教法事活动的重要材料 ,本文主要从神灵崇拜、宗教礼仪、执事人员等方面对之进行了分析。本文认为 ,这两次法事活动是道教与民间宗教相结合的产物 ,这对于说明归义军时期敦煌道教的存在状态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文章还分析了曹延禄的宗教态度和宗教信仰的实质  相似文献   

15.
王君 《文物世界》2007,(4):46-52
道教是我国土生土长的古老宗教,它与儒、佛并立于封建社会,合称为"三教"。在我国漫长的封建历史时代,道教的社会声势及其信奉人数均不及  相似文献   

16.
刘安荣 《沧桑》2011,(1):226-227
2010年报纸、电视等媒体曾把"李一道长事件"炒作得沸沸扬扬,论起真、假者各执一词。本文就李一道长的真与假以及媒体对之的评论提出自己看法。文章认为用宗教市场经济学论述李一以教敛财不甚恰当;李一利用其道教知识与才能宣扬自己、敛财不仅不仅不会促进道教的发展,反而会使渐趋式微的道教发展雪上加霜,研究道教的学者没有必要为其行为辩解;道教人士应该对道教的发展与人员管理进行深刻反思,媒体应该实事求是地宣传道教,而学者应该剖析"李一事件"的社会、经济原因。  相似文献   

17.
明王朝道教管理制度由三大部分构成:其一,道教管理机构——管理道教的组织措施;其二,道士管理制度——"度牒"制;其三,宫观管理制度。明王朝道教管理从制度设计层面来看是合理的,然而明王朝道教管理制度的施行实践却不尽然。除了太祖和成祖严格执行外,其后诸帝皆有制不依,管理制度遭受破坏。  相似文献   

18.
在明代统治者对道教从尊奉、扶植到抑制的转变过程中,两大道派正一道、全真道有着不同的发展趋向。明代三教发展过程中,儒佛道互相影响,不断地融合,最终使“三教融合”成为了社会思潮的主流。三教融合后的道教,内丹论不断成熟和完善、各宗派趋于团结统一、世俗化特征日益突显。  相似文献   

19.
太原纯阳宫现存七通与其建造及宗教活动相关的碑刻,依照碑刻内容,笔者从始建年代、道教仪式扶乩和洞天福地思想、观音信仰、民间宗教皈一道等方面对太原纯阳官进行剖析,简述了太原纯阳官是受到佛、道、民间宗教影响的建筑。  相似文献   

20.
位于湖北省十堰市境内的武当山自古以来都是我国的道教圣地,玉虚宫作为武当山明代道教建筑群之中的领军翘楚,向以其庄重威仪的外观建筑、富丽精雅的内部装饰而彪炳道家美学群落,而其中鲜丽明妍、盈动凝莹的大型壁画更使得其整体观赏性锦上添花。重彩浓色的集中使用是玉虚宫道教壁画的一大特色,观之令人顿觉威仪道风扑面而来,盈动仙气萦绕而生,这种鲜明独特的用色风格也使得其在数量繁多的道教壁画之中卓然而立、自成高格。本文即立足于玉虚宫明代道教壁画在整体用色上的基本表现,分别从不同的用色技法层面对其进行了解析探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