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关键 《民族译丛》2002,(1):68-80,F003
本文重点考察仪式因素对美国社会中华裔美国人涵化和边缘化进程的影响,它描述和比较了唐人街老华人的“单元民族特征文化”和新华人的“二元民族特征文化”的关系。该研究运用了结构仪式理论以分析华裔美国人在不同环境中的象征性仪式活动。我们将华裔美国人的新生代社会分成不同的层面,重点考虑影响华人个体行为的各种结构方面,文化方面和全球化方面的因素。这些因素能够解释华裔美国人中各种新型组织结构的存在和他们的二元民族文化特征。华人中有以双重特性或二元化文化为其生活之常规者,因而在不同的社会氛围中,特别是正式的组织活动和非正式的人际交往中,按照不同的仪式行事。  相似文献   

2.
自19世纪至20世纪中期,华裔新西兰人被视为不被法律承认的异乡人;而从1987年开始,华裔新西兰人被视为主要的中产阶级移民群体而受到欢迎,并被寄予建立国际联系和裨益经济的厚望。在这两个群体之间,存在着如社会经济实力、籍贯、教育程度、移民动机等方面的巨大差异,最主要的是,他们与新西兰非华裔主流群体的融合程度不同。然而,不论是早期卑微的定居者还是近年来的高素质“空中飞人”,华裔新西兰人的定位没有改变,只要他们是华人的后代,而且“看起来是华人”,他们就永远不可能被当作“真正的新西兰人”。“华人性”总是被刻画成和“新西兰价值”格格不入。  相似文献   

3.
论文结合对500多名菲律宾新生代华裔的问卷调查,对华人家庭成员几种主要语言文字的掌握程度与使用现状和华人家庭三代人民族语言文字使用现状及其形成原因进行了分析阐述。认为菲律宾华人家庭各成员普遍具备多语种的听说读写能力。菲律宾华人家庭中仍有包括汉语方言在内的语言环境,不过,家庭成员间的日常交际用语和家庭成员对外的主要用语、民族文字应用与阅读喜好等方面略有不同。华人家庭中的大多数都能较为熟练地运用菲律宾语和英语进行交际,这表明他们与菲律宾主流社会、与英语社会的语言交流障碍已基本去除。菲律宾政府各时期对华文教育的不同政策导致了华人家庭三代人不同的民族语言文字掌握与使用水平。新生代华裔在本民族语言传承方面较为坚持,只是他们的民族语言文字水平在未来有很大的提升空间,这一群体对民族语言文字的掌握情况不容乐观。  相似文献   

4.
论文通过对马来西亚华裔新生代对中国认知状况的实地考察,从"对中国新闻的关注""与中国互动的方式""留学目的地的选择"三个方面,探讨了海外华裔新生代对中国的认知情况。结果显示,年龄差异、教育水平的差异、代际差异以及混血与否都会影响到马来西亚华裔新生代对中国的认知;马来西亚华裔新生代与中国的互动有多种方式,但到中国大陆旅游、中国台湾旅游以及参加华社组织的中华文化活动是主要方式,其中参加华社组织的中华文化活动又是最主要的;马来西亚华裔新生代对华态度总体上是积极的,而且保持着强烈的族群认同与文化认同,但其心目中的中国形象有待进一步提升;马来西亚华裔新生代对中国的总体评价是正面的,但对中国的认识还不全面。  相似文献   

5.
时下,“生于70年代”正在成为人们炒作的话题,起因是这群用老眼光看上去还很“嫩”的人,其中相当一部分正迅速成为中国的社会中坚力量。很多人反对这样的代际划分,但不可否认的是,生于上世纪70年代的人,与其“前辈”们相比的确不同——他们“崛起”的时间更早,他们创造财富“奇迹”的能力更强,他们引领社会潮流的趋势更明显……  相似文献   

6.
靳新宇  曾锦添 《神州》2014,(17):251-251
古人曾曰“宅者,人之本也,人以宅为家”,住房对人极其重要,新生代农民工亦不例外。目前的新生代农民工蜗居于城市每个角落,他们有扎根城市的梦想,但居高不下的房价和较差的住房保障却阻碍着低收入的他们继续推动城市化进程。加之,他们的居住方面问题多端,加剧了其“无根性”,使他们陷入各种困境,并与社会深度隔离。因此,新生代农民工的住房保障问题的解决已成城市发展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7.
论文将当代加拿大华人精英的参政情况概括为五种模型:选举型和委任型、全国型和地方型、象征型和实在型、主流政党型和华人政党型及华人选票型和非华人选票型,并运用这五种参政模型对当代加拿大华人精英的参政情况进行归纳与分析。认为华人精英无论采取何种模型参与加拿大政治,只要能成功进入主流社会,对改善华人在加拿大社会的公共政治形象,提高他们的社会政治地位和维护他们的合法权利都十分有益,对华裔新生代未来参与政治的热情也是一个激励。  相似文献   

8.
以雷洁琼1931年的硕士论文为原始资料,分析了20世纪30年代华裔青年的自我认同,论述了芝加哥学派对早期华人华裔研究的影响,华裔青年群体的成长过程、种族压力下的华人家庭生活、华裔学生在美国公立学校的经历、在就业上所受到的歧视以及渴望返回中国的心理状态。提炼出一个观点:在美国族裔关系中,只要整个华人族群的地位低下,华裔青年的自我认同就无法摆脱“外国人”的阴影;华裔青少年在语言、思维、生活方式及社会举止上的美国化仅仅是一种单方面的改变,并不能使他们成为一个美国社会认可的美国人;在一个种族意识强烈的社会里,文化上的美国人不等于是种族上的美国人。  相似文献   

9.
王廷学 《神州》2011,(3):109-110
2010年1月31日,国务院发布的2010年中央一号文件《关于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进一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的若干意见》中,首次使用了“新生代农民工”的提法。“新生代农民工”是指1980年以后出生的进城务工农民,目前大约1亿人。这些“新生代农民工”正在渐渐成长为新一代城市建设的中坚力量,他们在为城市化建设做出贡献的同时,所引发的犯罪问题也日益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如何减少和预防新生代农民工犯罪、维护社会的和谐稳定,已成为一个摆在我们面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论文论述了20世纪六七十年代美国华裔青年“新左派”团体产生的社会政治背景,华裔青年新左派团体的兴衰与转型。论文认为,华裔青年新左派团体作为亚裔美国人运动一支不容忽视的力量,从校园斗争转向唐人街,开展“草根阶层”运动和“为人民服务”行动,力图发动普通华人向不平等、不公正的社会制度发起挑战,争取应得的平等权益。他们的努力确实取得了一定的成效,让唐人街失学的青少年、失业的劳工、贫困的租客等获得了一些教育、就业、医疗等方面的福利。但是,这些左翼团体主张以“革命斗争”推翻美国政府,脱离了社会实际,因而得不到大多数华人的认同,有的只维持几年就解散了,有的转向“温和”,接受了美国主流政治的游戏规则。虽然受特定时代思潮的影响,有一定的“局限性”,但其在美国华人民权运动史上的贡献不应被遗忘。正是他们无私无畏的斗争,并发挥教育和引领的作用,才使得普通华人民众的维权意识得以提升,给相对保守“沉默”的华人社区带来一股革新之气。  相似文献   

11.
简要概述2003年的情况,有两点给人以深刻的印象。一是在近几年形成的框架基础上,个性化的研究更加活跃。与此同时,所有被称为“行家”及与其相应的研究领域日渐衰微,似乎即将终结。另一点,则是逐渐被称作是中坚和富有朝气的新生代,显示出良好的发展势头,令人刮目相看。目睹他们  相似文献   

12.
引言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的40年中,整个东南亚的华人社会已在不同程度上适应并融合于他们的居住国社会。然而,许多东南亚国家的政府仍在怀疑它们的华裔公民多半首先是华人,其次才是忠诚的公民。他们在政治上和文化上的同化被认为充其量也只  相似文献   

13.
论文从创造教育学视角就美籍华裔杰出科技人才成才机制进行了分析探讨,认为世界上有2000多个民族、五大文化圈和众多的亚文化圈,不同民族和文化圈的科技发展水平差异甚大,杰出科技人才在不同民族和文化圈中所占比例亦有重大差距。即使在同一文化圈中,不同民族的科技发展水平和杰出科技人才所占比例差距也不小,而同一民族在不同文化圈中也有不同表现。美籍华裔科技人才是直接或间接受东亚文化圈影响的杰出华人科技人才,他们的成才机制必然有科技人才成才的共性逻辑,但也与其种族和文化有些许相关。美籍华裔科技人才成才机制受社会文化和个体素质内外因素的相互影响,一流科学家群落是美籍华裔科技人才成才的适宜组织环境;文化基因匹配是科技人才成才的精神土壤;优秀天赋是科技人才成才的物质基础;创新素质是科技人才成才的内在动力。  相似文献   

14.
论文从创造教育学视角就美籍华裔杰出科技人才成才机制进行了分析探讨,认为世界上有2000多个民族、五大文化圈和众多的亚文化圈,不同民族和文化圈的科技发展水平差异甚大,杰出科技人才在不同民族和文化圈中所占比例亦有重大差距。即使在同一文化圈中,不同民族的科技发展水平和杰出科技人才所占比例差距也不小,而同一民族在不同文化圈中也有不同表现。美籍华裔科技人才是直接或间接受东亚文化圈影响的杰出华人科技人才,他们的成才机制必然有科技人才成才的共性逻辑,但也与其种族和文化有些许相关。美籍华裔科技人才成才机制受社会文化和个体素质内外因素的相互影响,一流科学家群落是美籍华裔科技人才成才的适宜组织环境;文化基因匹配是科技人才成才的精神土壤;优秀天赋是科技人才成才的物质基础;创新素质是科技人才成才的内在动力。  相似文献   

15.
随着时代变迁,当代中国中小型企业员工交替,新生代员工大多是“80后”、“90后”,由于他们在出生时正当国家提倡独生子女政策,家庭的溺爱使他们个性较为独特,自私心理较强,因此需要人力资源管理部门掌握他们的个性特点和工作理念,用创新的管理对他们进行管理。  相似文献   

16.
周有恒 《文史天地》2010,(10):72-76
在美国享有“华裔第一参政人”美誉的邝友良,是一位人生经历多姿多彩的传奇人物,在美国主流社会和华人社会都颇具影响力。  相似文献   

17.
《神州》2005,(11)
无须考证何时起“新生代”一词被赋予区分社会阶层或职业人群的功能,因为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的的确确出现了很多新事物,涌现出许多新人类,而每一社会阶层“新生代“的出现,都有其历史和现实的必然,都会对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产生影响。从这个意义上讲,新生代既是一个阶层的进化与演变,也是一种力量。  相似文献   

18.
法国华人社会概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法国华人社会的人口构成据法国1990年的人口调查,法国境内属于柬埔寨、老挝、越南和中国(包括中国大陆和台湾省)国籍的“外国人”共计126966人,而原属于以上国籍、现已加入法国国籍者有79493人(详见表一)。该“外国人”群体在法国的外来移民群体中列第八位。①要准确估计在法国的前印度支那移民中究竟有多少人是华裔,几乎不可能,专家们~股估计这一比例在70-80%之间。基干上述考虑,法国华裔人口总数大约接近20万。根据他们移民前的原居地和生话背景,可将其分为两个大群体和若干小群体:(l)法国华人中大约2/3来自东南亚,是…  相似文献   

19.
张守仁 《神州》2020,(5):20-20,22
民国时期也是上海武术发展的一个里程碑。当时正处于社会动荡,大量破产的中原地区人民为了养家活口涌入了上海滩,由此各类武术也随之不断地丰富了上海武术。特别是上世纪二十年代以后,心意六合拳由河南周口回民武术家卢嵩高先生带到了上海。接着又涌现出了代表不同风格特点的心意六合拳高手,如前辈孙少甫、于化龙、李尊思和卢嵩高的入室弟子如解兴邦、王守贤、张万福、刘宝清等前辈以及他们的再传弟子,是他们共同为上海海派心意六合拳奠定了基础。从而逐步形成了具有上海海派特色的拳种,由此而延续至今已达百年之久,它从一开始就注定成为海派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如何传承、研究和推广上海海派心意六合拳,无论从历史、现状和发展趋势分析,其社会性决定了申请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性和措施的可靠性正是当务之急了。  相似文献   

20.
2007年新年伊始,由澳大利亚国立大学“南方华裔研究中心”创办、诺拉.库克博士(Dr.Nola Cooke)和李塔娜博士(Dr.Li Tana)主编的《南方华裔研究》(Chinese Southern DiasporaStudies)创刊。《南方华裔研究》是用以进行南方华裔研究的电子年刊,“南方”指的是东南亚、大洋洲和西南太平洋地区。《南方华裔研究》关心一切与“南方”华侨华人有关的问题,每一期将集中讨论一个地区或一个主要问题。创刊的第一期意在对19世纪的东南亚,特别是越—柬华人以及大陆与海岛东南亚结合部的华人历史提供新材料和新观点,该期刊发的主要论文有:邓尼斯.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