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陈德辉 《江淮文史》2011,(6):148-155
晚清新政是辛亥革命前主要由慈禧主持的10年改革。这一段历史颇具争议。笔者根据历史资料提出自己的看法如下。晚清新政的缘起晚清新政是慈禧在庚子事变后、《辛丑条约》签订前决定推行的。慈禧在1898年发动戊戌政变,一手扼杀了"百日维新"。时隔3年,她为何一反常态,按照维新的乐谱  相似文献   

2.
胡忠良 《中华遗产》2008,(9):158-160
光绪二十四年八月初三日.御史杨崇伊上了一道奏折.请求慈禧太后“训政”,于是慈禧发动了戊戌政变,导致了变法的失败。关于这份奏折的出笼.人们怀疑它是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太后党的一个阴谋。  相似文献   

3.
梁启超,1873年出生于广东省新会县茶坑村,1895年他作为维新派的主要人物与康有为一起在北京组织和发动了震动朝野的“公车上书”,提出“拒和”、“迁都”、“变法”的政治要求。接着在与封建顽固派的论战中,他作为中国资产阶级维新派喉舌《时务报》的挑大梁者,更是充分发挥了以文字鼓动天下,以文章推动变法的宣传才能。百日维新期间,他又与康有为一起利用在总理衙门专折奏事,  相似文献   

4.
19世纪末叶的戊戌变法,是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者为了挽救空前严重的民族危机、改革封建的政治制度、发展资本主义而掀起的一场政治运动。但是,这场运动是以慈禧为首的维护封建统治的顽固派所不能容忍的。他们千方百计破坏、阻挠维新运动,抵制和疯狂反对维新变法,并于1...  相似文献   

5.
开制度局和开懋勤殿同为百日维新的核心问题,是维新与守旧两派政治斗争的焦点。在开制度局的斗争中,李端棻率先提出了开懋勤殿以议制度的主张;这一主张被维新派奉为百 日维新后期的奋斗目标。然而,对李端棻这一历史人物在变法中的地位与作用,至今大都只强调他在倡办学校、荐举人才方面的贡献,而对他在开懋勤殿等政治举措方面所作出的重大贡献,却尚未引起史学界的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6.
京师大学堂并非变法失败后的唯一幸存者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最近钱耕森先生在《京师大学堂何以幸存》一文中提出了一些独到的见解①。但是,贯穿该文的一个重要说法,即慈禧太后与顽固派发动“戊戌政变”,一举镇压了维新变法之后,很快“进行了全面复辟,把变法的所有新政统统废除”,只有“京师大学堂成为‘戊戌政变’后唯一的幸...  相似文献   

7.
本文从具体语境出发,从三个方面探讨严复维新变法时期的名作《辟韩》一文所涉及的人际关系及其思想内容。《辟韩》并不是一篇纯粹抽象的批判封建主义的理论文章,而是有着特定的时代内容。严复之所以辟韩,无论在人事上还是在道统文化上都是对李鸿章的批评和对张之洞的支持,而张之洞之所以要批驳严复的《辟韩》,主要是为了塞守旧者之口,以防守旧者以此为借口来反对维新变法。  相似文献   

8.
开制度局和开懋勤殿的斗争贯穿百日维新始终,成为维新派和守旧派争夺国家权力的焦点。在维新派开制度局受挫,变法面临严重危机的情况下,维新官僚李端棻向光绪皇帝上《变法维新条陈当务之急折》,提出了以开懋勤殿为核心的四件关系变法全局的大事,对当时的变法斗争,特别是百日维新晚期维新派再次争取开懋勤殿的斗争起到了十分重要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9.
本文以档案为依据,叙述、考证了李秉衡在义和团运动中的表现。慈禧决定对列强宣战后,急切召李秉衡进京,京师的守旧势力嚣张一时,而希望李氏进京的均为顽固派官僚。李秉衡率部北上途中,攻毁教堂,入京后,迟迟未赴前线,先后五次被慈禧召见,并与义和团一起围攻使馆。本文引用清档,论证李秉衡陷害主和派,导致慈禧、徐桐、刚毅等顽固派,将许景澄、袁昶等杀害的重要事实。本文认为,李秉衡在义和团运动中的行为,与守旧派的愚昧排外政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如肯定李秉衡在义和团运动中举动是爱国的,则又要面对如何评价支持、重用李秉衡的慈禧、徐桐、刚毅等人的难题。  相似文献   

10.
洋务派与戊戌维新运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甲午战后,洋务思潮有了新的高涨和发展,洋务派队伍也有所扩大。洋务思潮是戊戌思潮的组成部分,洋务派也属于戊戌时期的改革派。洋务派与维新派有矛盾斗争,但性质是改革派内部之争。戊戌维新运动中,双方合作是主流,洋务派支持、参与了变法活动,推动了变法的发展和走向高潮。变法失败后,洋务派为维护改革的成果进行过努力。洋务派是维新派的同路人,不是顽固派的盟友。通过变法维新,洋务派自身逐渐转化,在其后的清末新政中,转变为立宪派。  相似文献   

11.
上世纪九十年代,腐败的清王朝历遭外侮。丧权失地,中国频临世界列强瓜剖豆分的危机。一时间,救亡图存的呼声高昂,维新变法的思潮涌起,各种救国团体相继出现,数十种鼓吹变法的报刊流播全国。经过几年舆论准备,终于在1898年的复秋之际形成了维新变法的政治运动。历时103天,史称“戊戌变法”或“百日维新”。尽管维新运动被镇压,但维新志士们所表现的强烈爱国精神和勇敢无畏的高尚品格,是令人敬仰的。贵州也有一批维新运动的鼓吹者和参加者。其中就有黎汝谦,其几篇宣扬变法的文章,收入他的《夷牢溪庐文钞》中。值此“戊戌变…  相似文献   

12.
论戊戌百日维新忽起忽落的原因及教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戊戌百日维新之所以会“忽起忽落”,是因为康有为不恰当地介入了光绪和慈禧之间的矛盾和斗争。康有为的扶光绪抑慈禧之策,迎合了光绪的某种需要,故戊戌百日维新“忽起”;而所谓的“尊帝讨逆”、救光绪,康有为、谭嗣同谋诛荣禄、兵围颐和园,直接威胁了慈禧的地位,致使戊戌百日维新“忽落”。  相似文献   

13.
论华侨与保皇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898年9月下旬,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封建顽固派发动政变,康有为、梁启超被迫逃亡海外,“六君子”血染菜市口,这标志着康有为、梁启超发动领导的资产阶级维新改良运动失败。康、梁逃亡海外后,在各侨居地建立保皇会,大肆进行保皇活动,反对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但同时又攻击孙中山领导的革命运动。本文拟就保皇会的建立及其开展的活动、海外华侨对保皇会的持及其由保皇向革命的转变加以论述。一保皇会的建立及华侨问埃加入本来,康有为发动的维新变法运动与海外华侨并无直接的联系,他们在海外既无组织活动,思想影响也不大。康、梁逃…  相似文献   

14.
戊戌变法失败以后,梁启超的思想不是向后倒退,而是继续向前发展。他吸取了维新运动失败的教训,把变法成功的希望从皇帝和少数当权官僚身上转到“开民智”和要求“民权”方面。百日维新的失败是梁启超思想转变的契机,从他在《戊戌政变记》一书中对变法失败所作的深刻的反省中,我们可以看到这种思想转变的轨迹。梁启超的民权思想当他1897年主讲时务学堂时就已萌发,而作为较系统的民权观的形成,则体现在他1902—1903年所写的《新民说》论著中。《新民说》的启蒙意义在于,当资产阶级革  相似文献   

15.
在百日维新的紧张日子里,康有为为积极推行变法主张,多次上疏,并日夜编纂有关新政的书籍,进呈给光绪皇帝。据康氏《自编年谱》及其奏折中的记载,他进呈的著作约有十几种。但在戊戌政变之际,这些著作有些被抄没,有的已散佚。目前尚存的《波兰分灭记》和《列国政要比较表》两书,原藏故宫昭仁殿,故宫博物院成立后,  相似文献   

16.
百日维新期间康有为变法策略二题郑云山,陶水木在近年来的戊戌变法史研究中,有些论著认为:光绪及维新派变法策略的错误,是戊戌变法失败的重要原因。但这些论著都是将光绪和维新派作为整体研究对象来立论的,那么,作为革新派巨人的康有为,他的变法策略究竟怎样?作何...  相似文献   

17.
维新变法中康有为的创教努力及其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孙向中 《史学月刊》2002,(10):52-57
一些主要研究把维新变法中康有为利用孔子、创立孔教的努力仅仅视作是他为推动变法所施用的一个方便法门,或说是实现变法目的的权宜手段,是新内容而旧形式。其实,创教本身也是康有为追求的一个重要目标。除了希冀用孔子这个招牌掩护变法主张、减少变法的阻力外,出于对西方的误读——把宗教发达当成列强致胜的一个根基。他还希望通过宗教的振兴来富强国家。另外,他还乞灵通过和西方列强制定建立在平等基础上的教律来解决当时的教案问题。维新变法中康有为创立孔教的努力,目标没有实现。适得其反,变法中许多分歧不是来自维新变法本身,反而是围绕孔教问题引起许多无谓的斗争,徒然增加了变法的阻力和难度。  相似文献   

18.
秦州二骏     
薛林荣 《丝绸之路》2004,(10):13-15
那时候,大清像一个垂暮的老人,没有了秋风扫落叶的霸气。慈禧这个怪诞的执政使中国晚清历史笼罩在一片迷乱的恐慌中,康有为和梁启超的维新变法尚处于筹划之中,十八省的1300多名举子还没有踏上进京会试的公车。  相似文献   

19.
洋务思想与早期维新思想,两者互相依存而又互相矛盾,构成中国近代史上重要的课题。本文中提到的早期维新思想和维新派,相当于一般通称的改良主义思想和改良派。由于后者很容易与工人运动中的改良主义混淆在一起,含有贬义,而且这个时期历史实践提出来的问题是维新与守旧的对立,还不是资产阶级革  相似文献   

20.
栾晔 《满族研究》2012,(1):64-69,108
从甲午战争到戊戌变法,清廷形成了以慈禧太后为中心的后党和以光绪帝为中心的帝党。帝党是对外敌入侵和清廷内忧外患有比较清醒认识的政治势力;他们极力支持光绪帝掌握政权,但实际上权力掌握是不平衡的,帝党势力是与后党无法对决的。为了摆脱后党控制而进行的变法活动,就成为了帝党和后党的新一轮的争斗。而帝党与改良派的结合,也让其在与后党的争斗中一度出现了转机。但后党的阻挠措施让光绪帝在清统治集团中陷入孤立地位。新旧势力的斗争达到极为尖锐的程度。清末以慈禧为首的"后党",始终把持朝政,掌握着清王朝的大权。为巩固和扩大自己的权势,他们甘心逢迎外国侵略者,不惜卖国求荣。这在戊戌变法中体现的也极为强烈。帝党的变法措施,势必触犯后党的利益;而变法失败也就成为了必然结局。而后党的强势及至发动震惊中外的戊戌政变,禁帝党领袖于瀛台;最后,党争结局也以两党领袖先后死去结束;这也体现了清廷争斗的残酷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