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地方志,又称方志,是以地区为中心的综合性资料性史书。大多数人主张方志起源于《禹贡》,有两千余年历史,可谓源远流长。较早的地方志书,一般称为“图经”。宋代是方志盛行的时期。张国淦在《中国古方志考·叙例》中说:“方志之书,至赵宋而体例始备。举凡舆图、疆域、山川、名胜、建置、职官、赋税、物产、乡里、风俗、人物、方伎、金石、艺文、灾异,无不汇于一编”。  相似文献   

2.
宋代,江苏方志的种数、卷帙繁多;"地记""图经"等逐步被"志"所取代;体例和内容进一步完善并趋于定型;记述的重点从地理、风俗、物产扩充到政事、人物、艺文、社会等诸多方面。这一时期,江苏名志层见迭出,见誉士林。有征引博而叙述简的《吴郡图经续记》,援据该洽、条理详明、凡所考辨、俱见典核的《景定建康志》等。宋代方志,因年代久远,"留存至今者仅区区二十九种五百卷""江苏存有宋代志书七种"。[1]江苏散佚的宋代古方志,各书记载不一:《中国古方志考》辑61种,《宋朝方志考》录81种,《宋辽金元方志辑佚》记载为66种。本文在吸收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汇录考究,辑拾漏遗。  相似文献   

3.
我国地方志起源何时,议说不一。有说起于周时诸侯记它一国之书,若《晋乘》《楚祷杌》之类;有说起于汉朱赣作《地理书》;有说起于东汉的《汝南先贤》《襄阳耆旧》《关东风俗》等传;有说晋常璩的《华阳国志》,这书今天还在,体例很似方志。古代地方志大多已经散佚,我们不知它们的体例,也不能分别他的种类了。自刘宋至隋、唐,记山川郡邑的书、有、志、乘、记、谱、疏、编、录、图、经、事类等名称。但是这些书,仅仅是记述方域山川风俗物产,还没有达到如今存方志完整的体例。方志体例完整,可以说始自唐李吉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陆续拜读了多部社会主义新方志,受益匪浅。新方志令我最爱读,启发教育最深的是人物篇(章)。许许多多古代的、近代的、现代的入传人物栩栩如生,铭刻在头脑中。写得好的人物传发人深思,催人向上。这是广大方志工作者呕心沥血的结晶。  相似文献   

5.
中国古代方志蕴藏着丰富的自然科学史料。方志这种特殊的图书表达体裁形式,其图的绘制水平,图的应用范围及其图学思想,也为我们研究中国图学的技术水平提供了实物例证。明代方志中的用图十分齐备,有关图表在方志中的作用的论述,其见解亦十分深刻。  相似文献   

6.
<方志资料审核论稿>(以下简称<论稿>)是浙江省平阳县重修志主编林顺道先生的新着,由方志出版社2007年11月出版.该书由方志学家仓修良先生作序,分方志资料审核重要性和基本原则、方志资料审核基本方法、古代文献资料审核、现代资料文献审核、调查资料审核、常识审核、统计资料审核、人物资料审核等8章24节,43万余字.  相似文献   

7.
《方志资料审核论稿》(以下简称《论稿》)是浙江省平阳县重修志主编林顺道先生的新着,由方志出版社2007年11月出版。该书由方志学家仓修良先生作序,分方志资料审核重要性和基本原则、方志资料审核基本方法、古代文献资料审核、现代资料文献审核、调查资料审核、常识审核、统计资料审核、人物资料审核等8章24节,43万余字。  相似文献   

8.
方志有资政、教化、存史三大作用,以资政为要。在革命战争年代,毛主席每到一处,入乡问俗,先找方志,查阅山川形势、关隘要塞、风俗民情等等,作为发动民众、指挥战斗的重要参考。在建设年代,许多领导干部重视修志,带头读志,运用方志,指导地方建设。但也有一些同志忽视方志,当地人不知道当地的历史,闹出笑话。  相似文献   

9.
北宋王朝把对西北边疆舆图资料的收集与舆图的绘制作为开边拓疆,安辑内属蕃部和重辟西域通道的一项战略决策来对待。边疆守臣、涉外使节乃至王官蕃将,都非常重视舆图资料的收集与绘制。礼宾院、主客省所询录的蕃夷朝贡使提供的地理地图资料十分丰富,内有国邑、山川形势、道路远近、风俗人物和本国及邻国的舆图。边疆舆图的分类极为周详,有边疆总图、州军分图、军用图、城寨图、管田图、新开方田图、内属部落方国图、西域图、徼外地理图、凤俗人物图、盟会图和驿站、烽台、哨所布局图。各类地图的制作材料和绘画技术超越前代,把我国古代边疆舆图文献推进到一个收获丰硕的历史阶段,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方志向有图、表、录、考体,图是指用线条颜色描绘的事物的形象。如方志的地图、示意图、画图等。照片是人、事、物的影像的图片。如方志的彩色、黑白照片。郑玄云:“表,明也,谓事物微而不著,须表明也”。如方志的统计表、人物表等。录是记载言行事物的册籍,附录是指附在图书正文后面的有关文体、布告、文章、图表、索引、资料等,便于读者查考,或有助于读者理解正文。方志的考是查核、稽考、研考,如县名考、县治考、地名考等。方志的图、表、录、考体是在方志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和目臻完善的。1985年4月19日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新编地方志工作暂行规定》第九条指出:“新方志的体裁,一般应有记、志、传、图、表、录等”。  相似文献   

11.
南京的方志出现于南北朝时期,南朝齐梁年间秣陵人陶季直撰有《京都记》,是已知最早的一位南京籍方志编撰。隋唐时期出现官修图经,唐代江宁人孙处玄曾主持《润州图经》的编纂。南宋时期志书基本定型,建康府三修府志,其中第二部《庆元续建康志》,即根据建康人朱舜庸的《金陵事类》改编而成。由元到明,官修方志与私修方志日趋兴盛,南京修志逐渐增多,名修志人物有元代的戚光,明代的沈庠、陈镐、陈沂、李登等。清代修志达到鼎盛,修志人物众多,代表人物有路鸿休、方观承、严长明、严观、王凤生、汪士铎、宗源瀚、陈作霖、甘元焕、顾云、蒋师辙等。民国延续传统修志之风,并融进现代风尚、信息,代表人物有吴廷燮、陈诒绂、夏仁虎、卢前等。  相似文献   

12.
图经可以称之为方志的源流。浙江早在隋代就已开始修纂图经,只可惜当时所修都已散佚。自唐,图经绘制更趋完善;至宋,达其顶峰。方志地图献在浙江古代地图中占绝对数量,是研究借鉴浙江古代地图学成就的史料宝库。  相似文献   

13.
在"地记—图经—地方志"三阶段论成为学界共识的背景下,人们讨论宋代方志转型时,往往偏重图经而忽略其余,似乎南宋以后的地方志乃图经演变而来。本文以地理、人物、职官、选举、艺文五大内容作为方志定型标准,从而提出新的看法,认为以祥符《州县图经》、《吴郡图经续记》为代表的图经,注重记载职官、艺文等人文内容,积极促进方志转型;同时,以《吴兴统记》、《成都古今集记》为代表的地记在编制牧守题名、艺文志以及登科录上,也对方志转型起到了关键作用。因此,南宋以后的定型方志是由图经、地记汇聚而成,是它们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4.
在旧方志编纂中有一条重要的原则,叫做“不越境而书”,就是要求志书编纂者只书写本境以内(本行政区域以内)的地、事、人、物,包括地理、建置、田赋、桥梁、津渡、市集、学校、衙署、城池、兵事、职官、选举、人物、风俗、艺文、灾异等项内容.在古代交通闭塞、生产力落后、经济和社会发展迟缓的情况下,志书编纂“不越境而书”的规定执行起来并不困难,因而代代相继,被作为一条重要的编纂原则延续下来.  相似文献   

15.
王登普 《宁夏史志》2006,(1):22-23,31
在旧方志编纂中有一条重要的原则,叫做“不越境而书”,就是要求志书编纂者只记述本境以内(本行政区域以内)的地、事、人、物,包括地理、建置、田赋、桥梁、津渡、市集、学校、衙署、城池、兵事、职官、选举、人物、风俗、艺文、灾异等项内容。在古代交通闭塞、生产力落后、经济和社会发展迟缓的情况下,志书编纂“不越境而书”的规定执行起来并不困难,因而代代相继,被作为一条重要的编纂原则延续下来。  相似文献   

16.
从现存最古的方志《越绝书》,到两汉、六朝的地记、人物传;从东晋常璩的《华阳国志》到隋唐图经;从两宋方志的成熟到元明清三代的稳步发展;从章学诚举起方志学的第一面大旗到20世纪末新中国方志事业的空前繁荣,方志作为中华民  相似文献   

17.
清康熙《徽州府志》以图、建制沿革、大事记、疆域、城池、自然、形胜、风俗、名宦、兵防、食货、营建、恤政、选举、人物、杂志等方面反映徽州社会的方方面面。一部《徽州府志》是一部古代徽州史、一幅古代徽州的社会画面、一部古代徽州人物志、一部人民生产生活志。  相似文献   

18.
在我国古代绘画传世作品中,描写少数民族生活内容的作品还不多见。清代画家沈宗骞的《苗民嫁女图》(图一)以绘画形式反映古代少数民族的风俗民情,是一件不可多得的艺术珍品。 沈宗骞,字熙远,号芥舟。浙江乌程(今湖州)人。生卒年不详。清代画家、书画理论家。“善画山水人物,功力甚深”,著有《芥舟学画编》传世。其主要活动期在乾隆、嘉庆之间,创  相似文献   

19.
历代史书与地方志都十分重视对风俗的记述,风俗是方志记述的重要内容,风俗篇撰写的成功与否,直接影响着志书的整体质量。但首轮新方志在记述风俗方面存在着一些不足:一是部分志书未设风俗篇;二是部分志书将一些社会不良现象及迷信作为风俗记入志书;三是将风俗篇的内容基本局限于生活习俗中的衣食住行、婚丧、节会与禁忌等内容,没有涉及社会习俗中精神风貌和思想意识方面的内容。因此,第二轮修志要做到:一是充分认识风俗篇在志书中的地位和作用,不能缺漏风俗部分的内容;二是专设传统风尚章节;三是专设新风尚章节;四是设置生产习俗和生活习俗的并列章节;五是纠正首轮记述中有关风俗的错误内容。  相似文献   

20.
章学诚关于方志人物记述的主张是其方志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他在分析方志人物记述通病的基础上,承继古良史佳志的传统,大胆创新,以传、略、表三体记述方志人物,并运用于修志实践,提出方志人物记述的具体要求,形成了一套传、略、表三体互有侧重、相互结合的方志人物记述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