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杨卓轩 《沧桑》2014,(1):17-21
本文通过对部分清代地方志中关于“列女”的记载进行分析,将列女的构成分为节妇、烈妇和贞女三类,并由此分析清代的贞节观念以及在地方志记载中守节的妇女及其反映出的贞节观。  相似文献   

2.
"列女"在传统社会一般指守节或殉节的女子,是传统伦理道德的受害者。作为女性的"模范",列女被广泛记载于历代地方志中。列女发展至清代,其数量遽增。本文以清代光绪《定海厅志·列女传》中列女事例为依据,归纳整理出列女主要类型和明志守节的方式,并据此尝试探讨其主客观因素。  相似文献   

3.
钱实甫编《清代职官年表》是研究清代官制与政治的主要工具书之一。关于"奉天府尹"一职,钱氏记历任者共97任、92人(其中5人两次赴任)。清代至民国时期修撰的地方志文献,对"奉天府尹"的记载亦数不胜数,收录在人物志、职官志、沿革志等部分中。地方志文献记载中有6人与《清代职官年表》所载有出入,结合《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清代官员履历档案全编》考证得知:廖文山、鼎彝、姜希辙、俞化鹏4人应为地方志载误;岐元、增韫2人确实就任过奉天府尹,可能为《清代职官年表》漏载。  相似文献   

4.
泰州、东台的历代志书以及《江苏省志》均将东台从泰州析出单独建县的时间记载为"乾隆三十三年"即1768年,而《清史稿》《清实录》《嘉庆重修一统志》三部清代国家级权威性文献载其为"乾隆三十二年"即1767年,文章分析了造成地方志误记的可能因素,认为地方志今后应对东台建县时间予以纠正。  相似文献   

5.
对女性贞节道德的要求是父权制社会形成的产物,在封建社会有着愈演愈烈的发展趋势。本文以《即墨县志》为依据,对清代即墨县的贞节妇女守节殉烈情况进行了分析:清代即墨贞节妇女在丈夫死后,首先以抚育丈夫子嗣、延续夫家香火为第一要务,而对于夫亡无子的妇女,大都选择了殉节之路;可见"三从四德"的封建礼教深深禁锢了妇女的精神世界,致使女性以出嫁后从夫、夫亡从子为人生皈依,当二者在现实社会皆无可从时,则意味着清代妇女生存希望的幻灭,导致殉节现象的普遍发生。  相似文献   

6.
闽侯县由清末的闽县与侯官县合并而成。然而清代以前,侯官县应为候官县,清代中期以后,候官与侯官并用。当代许多新编地方志把古代的候官县写成侯官县,从古代地方志对闽侯县名的演变过程的记载来看,当今侯官县的写法有误。  相似文献   

7.
元代山西人吕蒙甫曾经在岭南广西道肃政廉访司、海北海南道肃政廉访司长期任职,可是清代桂林地方志对其记载很少,而且将其姓名误记为吕流。今据元代文学家虞集所写《吕公神道碑》,介绍吕蒙甫在广西桂林及广西南部的感人事迹,为地方志提供新资料。元顺帝在广西时还曾手书"恒斋"两字赐予吕蒙甫之父。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随着社会性别史研究的不断深入,地方志中的女性群体经常被纳入学者讨论的范畴,其中多数研究以贞节烈女为考察对象,剖析所处时代的贞节观念及其流变。然而,地方志蕴含的性别意义和价值远不止此,目前学界对这一男性文本中的才女形象尚缺乏性别视野下的整体观照。  相似文献   

9.
地方志中所见清代广东妾的形象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清代广东人纳妾现象较为普遍,地方志中记载的大量的守节妇女的身份就是妾。一般认为,妾为富家大族的附属群体,在丈夫去世后是被出或转嫁的,但广东地方志中记载的大量的守节的妾不仅从事多种农业、手工业劳作,还在守寡期间默默地继续承担持家育子的重担,以自己的德行赢得了社会的尊重。  相似文献   

10.
从古代地方志记载资料研究少数民族服饰是一种十分重要的研究方法。本文试图通过清代至民国楚雄州旧方志有关彝族服饰资料的收集整理、归纳研究,力求勾勒出清代至民国楚雄州彝族服饰的概貌。  相似文献   

11.
《惜字林碑记》是记载清代湖州民间敬惜字纸传统的碑刻文献,反映嘉庆年间湖州府敬惜字纸的行为主体、建筑的"场所精神"和仪式的"水边行事"等。通过对《惜字林碑记》的释读,结合地方志的梳理与研究,不仅可以大致管窥清代民间敬惜字纸传统的整体情况,也有助于我们重新审视和理解敬惜字纸传统在清代形成崇学重道的社会风气和助人成才、遏制异端邪说和维护社会道德秩序等方面发挥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2.
本以清代陕西汉中地区为例,结合水环境的变动情况,重新审视志书中所载灌溉亩数的失实问题,指出在运用相关地方志书中数字记载时必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辨别真伪。  相似文献   

13.
根据贵州地方志书中关于定期集场的记载,对清代贵州各地定期集贸市场发展、分布概况以及定期市场所发挥的历史性作用进行阐述,拟对今天贵州地方经济史的研究和政府发展地方经济的决策有所借鉴。  相似文献   

14.
地方志具有区域性、连续性、广泛性、真实性等诸多特点,是区域社会史研究的重要资料之一。但地方志成文过程亦带有不少地方精英阶层的思想烙印,需要我们客观对待其作为司法史料的意义。以清代福建省区域法律社会史研究为例,清代福建省地方志编纂者的政治理念与成文技巧,使地方志呈现出一幅"既健讼又寡讼"的矛盾图景。面对地方志的"矫饰"与"修辞",我们应该通过各种资料的对照阅读,重新思考地方志作者眼中的"健讼"或者"寡讼"评价能否真实反映地方社会诉讼实态。  相似文献   

15.
清代抚民厅制度形成过程初探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抚民厅是清代独有的地方行政制度与行政区划,由明代的派遣厅(府同知、通判的派出机构)演变而来。这两种厅在清代长期共存,需要有一个标准将两者区分开来。区分的标准应该由清代官方文献的记载和现代政治地理学理论结合而成。在此标准之下,通过对《清实录》、地方志中相关记载的疏理,认为抚民厅制度萌芽于明代末期,在清代设立新厅的过程中不断得到完善,乾隆十二年(1734年)潼关抚民厅的出现,标志着抚民厅制度的全面形成。  相似文献   

16.
我国古代许多史书中记载了张骞通西域、辟“丝路”的壮行。但是张骞两次出使西域长达十六七年的往返行程中,是否有遗迹或者实物之类留给后人,却见不到有什么记载,使后人不无遗憾。倒是不属于正史的地方志类著作和游记等野史作品中,从记述的字里行间还能够寻觅到张骞出使西域时的某个遗迹或者是某件实物的蛛丝马迹。近年来,笔者在编修地方志类书稿时,有幸阅读了一些旧方志类著作,在大型地方志著作《新疆图志》中,发现了关于《张博望侯残碑》的记述。 清代晚期,由新疆布政使王树柟等编纂,成书于清宣统末年(1911)的地方志书稿《新…  相似文献   

17.
明代,与全国各地一样,岭南边远滨海的雷州府(辖海康、遂溪、徐闻三县)节妇现象骤然兴起。地方志为她们专门开辟了《贞女志》、《列女志》,记载其守节事迹,为她们歌功颂德,将她们树立为广大女性学习的典范。这是明政府通过国家政令大力宣扬和提倡、奖励,以及家规族训的严格要求,使“从一而终”、“饿死事小,失节事大”等封建节义观念深入每一个妇女意识之中的结果。  相似文献   

18.
《禨祥志》(或称《异闻》)是地方志中重要组成部分。但是现有的地方志研究中很少有专门涉及这部分内容。清代是地方志纂修的全盛时期,大量的地方志中都包括《禨祥志》。以清代两部《东安县志》为例,试图对清代《禨祥志》的编纂特点、史学思想等方面进行细致研究。在此基础上,以清代《东安县志·祥志》为例,对《禨祥志》给予公允的判断。  相似文献   

19.
清初四川虎患与环境复原问题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清初四川虎患与环境复原问题蓝勇明末清初四川战乱酷烈,有称“三百年江山自此残破”。战乱以后四川人口耗损,社会残破,经济凋弊,田里荒芜,其残破景象的记载不绝于史籍。清代大量的地方志对于这个时期的记载多是人口“靡有子遗”、“人烟断绝”。以往记载清初四川人口...  相似文献   

20.
汤欣瑀 《上海地方志》2023,(3):47-54+95
随着贵州内地化进程深入,清代成为贵州地方志修纂的高峰期,保存流传的地方志数量多。与前代相比,清代修纂的地方志体例趋于完备、内容趋于翔实。这一时期,贵州地方志中保留大量的灾害相关记述,除了专门设置《灾祥》篇目外,在《祀祷》《艺文》《物产》等篇目中也有灾害记述。不同篇目灾害记述的来源、繁简、侧重不同,从内容上看可分为灾害灾情、灾害理性认知、禳灾祈福、灾害文学四类。灾害记述中隐含官方对自身正面形象的塑造,蕴含对民众安分守己、积极行善的教化引导。本文对清代贵州地方志中的灾害记述进行探析,分析文本所显示的灾害文化,透过文本看到官方的话语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