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之字纹是施于筒形罐上最具代表性的纹饰系统,加强对其研究可以突破以往侧重于器形及器物组合分析的思维模式,而对于一些常见的问题,诸如红山文化与兴隆洼文化、赵宝沟文化之间的关系,红山文化分期及早期遗存等,能够提供新的认识和新的解释。诚然,仅从纹饰方面考察依然有失偏颇,但却不失为一个新的视角。因此,本文希望从之字纹筒形罐施纹风格的层面,对红山文化研究中存在的上述问题提出一些粗浅的看法,以此求教于方家,不当之处敬请斧正。  相似文献   

2.
玉器的雕琢和使用是辽西地区文明起源和发展进程中的一项重要标志。本文所涉辽西考古学文化区包括内蒙古南部、辽宁西部地区,其中兴隆洼文化、赵宝沟文化、红山文化、小河沿文化、夏家店下层文化等在考古发掘中均有不同数目的玉器出土,且影响深远。作者分别以兴隆洼文化、红山文化、夏家店下层文化为典型,剖析了辽西地区玉器的发展及其文化内涵,理清了辽西地区史前文化与中原文化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20世纪60年代初,从细石器文化中辨别出富河文化。陶器以筒形罐为主,还有少量圈足碗、钵、杯、斜口器等,篦点之字纹和线形之字纹特征鲜明。石器中绝大部分是打制石器,压制细石器数量较多。骨器数量和种类多,卜骨上有灼痕。年代在距今7500~5000年,相当于赵宝沟文化和红山文化时期。分布在辽西地区东北部,主要集中分布在乌尔吉木伦河流域。房屋均为半地穴式建筑,多数为方形或梯形,少数为圆形。以小型聚落为主,社会处于部落阶段,人与人地位平等。富河文化源于兴隆洼文化和西梁文化,在发展过程中接受了同期赵宝沟文化和红山文化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之字纹"是东北地区新石器时代考古文化陶器上普遍施行的一种纹饰.本文考察了东北地区之字纹陶器的分布及相关的考古文化,探讨了"之字纹"流行的年代早晚、带之字纹的斜口陶器等问题,认为"之字纹"、"细石器"和平底陶器是东北地区新石器时代三大文化特征.带之字纹陶器的考古资料证明,在距今5000年前或更早的时候,黑龙江地区、松嫩平原上的先民就与辽河流域乃至中原发生了交往与联系.  相似文献   

5.
辽西地区新石器—铜石并用时代考古文化序列与分期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辽西考古学文化区包含西辽河流域、大凌河与小凌河流域,燕山及其南麓至渤海湾,行政区划属于内蒙古东南部的赤峰市(原昭乌达盟)、哲里木盟及邻近的吉林省西南部的白城和四平地区南部,辽宁省西部的朝阳、阜新和锦州地区,北京、天津及河北东北部的承德、唐山、廊房等地区。兴隆洼、赵宝沟、红山和小河沿等考古文化,自公元前7千年末到公元前3千年初,先后占有辽西广  相似文献   

6.
以白金宝文化的陶器纹饰为基本素材,简述该文化的主要陶器纹饰,并将其中施纹繁缛、组合秩序性强的篦纹作重点研究。试从图案学角度对其进行类型梳理与归纳,阐明基本单元纹饰、构成组合及器表布局,同时也对白金宝文化陶器纹饰的整体风格加以探讨。  相似文献   

7.
小河沿文化陶器至少可以区分为三个组合,基本上可以代表小河沿文化的早、中、晚三个阶段。其早期曾与红山文化有过一个同时并存的时期,晚期最晚的器形与白燕遗址三期同类器具有相似性,应当已进入龙山时代。从遗址分布看,燕山以南小河沿文化遗址以早期为多,少量进入了中期,晚期遗址不见,而燕山以北地区早期遗址相对较少,中期以后遗址明显增多。  相似文献   

8.
内蒙古农牧交错带考古学文化经济形态转变及其原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内蒙古东南部考古学 文化经济形态转变及其原因 1.3000aB.P.从以农业为主转为农牧并重 全新世以来内蒙古东南部地区发展起来的新石器时代考古学文化有千斤营子类型、兴隆洼文化、赵宝沟文化、红山文化、富河文化、小河沿文化,青铜时代考古学文化有夏家店下层文化、夏家店上层文化等,无论是新石器时代的考古学文化,还是青铜时代早期的  相似文献   

9.
何锦 《东方收藏》2022,(5):5-11
<正>众所周知,中国古代铜镜纹饰丰富多彩,有花鸟纹、动物纹、人物故事纹等。这些纹饰的出现是中国历朝历代政治、经济、文化特征的集中反映,具有一定的历史意义,可谓中国青铜艺术中的瑰宝。其中,以人物故事为主要题材的纹饰,还表现得十分突出。一、唐代的神仙人物故事纹镜与动物、植物和几何纹饰不同,一些唐代铜镜以民间传说、历史故事、社会生活等题材作为装饰纹饰,这类铜镜称为神仙人物故事镜。从艺术角度看,这类铜镜的许多装饰纹饰就像一幅幅绘画,大大突破了传统铜镜装饰纹饰重复、对称的限制;从画面内容看,这些纹饰图案的背后都蕴含着丰富的传统文化元素,文化内涵远大于一般的纹饰。因此,无论从哪个角度看,它们都是唐代铜镜的巅峰之作。而根据装饰题材,其还可分为月宫镜、真子飞霜镜、  相似文献   

10.
兴隆洼文化时期辽西地区远古先民在距今8000年左右对野猪的崇拜已具有了图腾崇拜的含义,崇拜形象由野猪实体开始向抽象化形象转变,是龙文化的孕育期。赵宝沟文化时期将猪首龙的形象刻划在祭祀用的陶器上,是辽西地区龙文化形成的重要标志,是龙文化的形成期。红山文化时期,以玉龙的出现为标志,是龙文化的发展成熟期。  相似文献   

11.
器物纹饰中有一种非常有趣的题材,即蛇噬蛙。蛇噬蛙纹饰是北方系青铜器搏噬纹的一种,出现在辽西至晋中一带,时间从新石器时代延续至战国,是这一区域极其富有特色的纹饰。蛇噬蛙纹饰和其他的搏噬纹饰在北方地区盛行,体现了北方游牧民族的勇猛尚武之风。中原地区搏噬纹饰的缺失和对动物搏噬的否定性定义,是由于农耕民族文化与游牧民族文化之间的差异造成的。  相似文献   

12.
小河西文化得名于20世纪80年代发现的内蒙古敖汉旗小河西遗址。关于该文化的性质,学术界至今没能形成一致的认识。近年来,随着田野考古和整理研究工作的不断深入,又有一些重要的考古材料得以发表。本文在重新梳理和全面分析以往和新近公开发表的相关考古资料的基础上,对小河西文化的特征、年代、分布、类型、去向等问题做了进一步探讨。认为小河西文化是辽西地区早于兴隆洼文化的一支独立的考古学文化,年代在公元前6200年以前,是兴隆洼文化的前身。依据现有材料,可把小河西文化进一步区分成两个不同的类型,即白音长汗类型和查海类型。  相似文献   

13.
《收藏家》2017,(5)
<正>古陶瓷的装饰纹饰作为一种普遍的艺术形式和文化现象,从陶器出现之日起,就受到制作者的重视和运用。早在新石器时代的仰韶文化和马家窑文化的陶器,便出现了简单的几何、动物纹样;到了夏、商、周时期陶器上的纹饰装饰就显得非常普遍了,它开始发展成一些圆圈纹、涡纹、云雷纹、方格纹等几何纹饰;  相似文献   

14.
皖南周代青铜剑纹饰资料详实、变化丰富。剑格主要有兽面纹、蟠螭纹与几何纹,剑首基本上为弦纹圈及几何纹饰。剑首、剑格纹饰与剑体其他部位特征演变规律类似,各期特征也较为显著,存在一定的组合关系。研究表明,始自西周中晚期,设计者便注意到格、首在装饰上需要保持的平衡与协调,至春秋晚期该传统便达极致,其中剑格兽面纹的出现,是吴越青铜文化的一大改造与创新。而战国时期青铜剑纹饰的衰退则反映出吴越地区制剑审美观的转变。  相似文献   

15.
庙底沟文化鱼纹彩陶论(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庙底沟文化彩陶分类系统中,鱼纹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庙底沟文化的鱼纹有少量为写实图案,其次是抽象的几何化纹饰,更多的是完全几何化的纹饰。辨析这些几何化的与鱼纹相关的纹饰,证实庙底沟文化广泛流行的叶片纹、花瓣纹、“西阴纹”、菱形纹、圆盘形纹、带点圆圈纹等,大都是鱼纹拆解后重组而成,这些纹饰构成了一个“大鱼纹”象征系统。揭示这个隐蔽的“大鱼纹”象征系统,为真正理解史前彩陶的内涵,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庙底沟文化鱼纹彩陶论(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庙底沟文化彩陶分类系统中,鱼纹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庙底沟文化的鱼纹有少量为写实图案,其次是抽象的几何化纹饰,更多的是完全几何化的纹饰。辨析这些几何化的与鱼纹相关的纹饰,证实庙底沟文化广泛流行的叶片纹、花瓣纹、“西阴纹”、菱形纹、圆盘形纹、带点圆圈纹等,大都是鱼纹拆解后重组而成,这些纹饰构成了一个“大鱼纹”象征系统。揭示这个隐蔽的“大鱼纹”象征系统。为真正理解史前彩陶的内涵,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兔子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被赋予吉祥寓意,是古代陶瓷艺术中常见的表现形式.明代景德镇青花瓷器上的兔纹从成化以后开始出现,至崇祯一朝亦有非常精细的兔纹产品,但至清康熙以后,景德镇瓷器上的兔纹装饰就很难看到了.明清两代兔纹装饰经历了一个由繁至简,又由简复繁的过程,这与宫廷对"十二章纹饰"的使用管理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8.
燕山南麓地区是史前釜鼎系统、筒形罐系统两大文化近距离接触地带。河流域河北三河刘白塔遗存,主体特征属釜鼎系统的北福地二期文化,与同处河流域,以河北三河孟各庄遗址一期、北京平谷上宅遗址⑧层为代表的燕山南麓兴隆洼文化距离最近,也是目前唯一的釜鼎系统文化遗存,其中少量的筒形罐、器表各类划压纹饰等因素,应是受兴隆洼文化的影响。两种文化相互交流、碰撞、融合,率先演变为以上宅遗址⑦-④层为代表的赵宝沟文化早期遗存。  相似文献   

19.
关于小河沿文化的内涵和命名问题,学术界虽讨论了多年,但至今仍存在较大争议。通过对燕山以北地区小河沿文化遗址材料和墓地材料的检讨,重新界定了小河沿文化的基本内涵和分布范围。经过进一步的比对分析,认为燕山以南的雪山一期遗存、中贾壁遗存、午方遗存(类型)总体特征与小河沿文化区别明显,不宜纳入小河沿文化范畴。燕山以南各类遗存中所见的少部分小河沿文化因素,实为相同时期诸考古学文化之间彼此交流或受到了相同文化影响的结果。  相似文献   

20.
辽代陶器具有很强的地域与族群特色,既有自身文化因素的继承与发展,同时又有对汉文化因素的借鉴。篦纹陶在辽代陶器中占有重要地位,但其施纹工艺却少有系统研究,甚至存在诸多误解,是一个亟待探明的问题。以吉林省德惠市菜园子镇城岗子辽代城址2017年度出土的篦纹陶器标本为研究材料,通过归纳不同类型篦纹陶特征,发现周期性变化规律,总结出滚轮滚印篦纹的施纹工艺原理,并以实验考古的手段模拟施纹工具进行不同类型篦纹复原,进而发现不同形状篦纹是使用了滚轮工具的不同部位施加所成,并非传统意义上认为的不同形状篦纹为不同施纹技法所致,更非文化或时代的差异,这种滚印篦纹工艺在辽代陶器中具有普遍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