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孙明材 《沧桑》2014,(1):228-230
王绂字孟端,无锡人,别号友石生,又曰九龙山人。有《王舍人诗集》,又名《友石山房稿》,为其子默所编,但该集所收均为诗歌,不涉散文。关于其散文创作,历来不见著录,但实际上王绂亦有散文创作传世,笔者从《书画题跋记》《珊瑚网》《式古堂书画汇考》《石渠宝笈》《江村销夏录》等书中辑得其文7篇,对研究其生平、思想当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2.
孙明材 《沧桑》2013,(6):270-272
王绂字孟端,无锡人,别号友石生,又日九龙山人。有《王舍人诗集》,又名《友石山房稿》,为其子默所编,但该集并非完备,散落于集外者颇多。笔者从《书画题跋记》《珊瑚网》《式古堂书画汇考》《石渠宝笈》《御定佩文斋咏物诗选》等书中辑得其诗18首,对研究其生平、创作当有所助益。  相似文献   

3.
刘如仲 《收藏家》2006,(4):69-70
明代王绂绘,水墨纸本手卷,高33、宽785厘米。款署“永乐壬寅(笔误,应为壬辰)秋七月下浣九龙山人王绂记”,钤白文“孟端”印。《溪山渔隐图》及乾隆皇帝有关诗韵内钤数枚白文“孟端”及朱文“石渠宝笈”、朱文“乾隆御览之宝”、白文“乾隆鉴赏”、朱文“三希堂精鉴玺“、白文“宜子孙”、朱文“伯谦宝此过于明珠骏马”、白文“剑光阁”、朱文“梁氏家藏”、朱文“裴伯谦审定书画印”、朱文“霍丘裴氏书画府印信”、白文“徐熙”等鉴藏印。整个图卷有王绂的四处题诗,记其各个画段的内容梗概。图卷之引首有乾隆皇帝题额“顿还旧观”,钤朱文“…  相似文献   

4.
《富春山居图》卷是一件传世名作,也是黄公望一生中的代表作。明、清以来曾为不少书画鉴赏家所收藏,也为许多著名画家所临仿。沈周、张宏、董其昌、赵左、蓝瑛、沈颢、邹之麟、王翚、查士标、方琮等,都有临摹本传世。见于记载的临仿者还有王绂、文徵明、王时敏、恽向、程正揆、吴历等。这  相似文献   

5.
王绂字孟端,号友石生,又号九龙山人,江苏无锡人。生在元顺帝至正二十二年(1362年),死在明成祖永乐十四年(1416年),年五十五岁。是我国绘画史中,元末明初时期一位重要画家。今年是他逝世五百四十五周年忌辰。王绂学识丰富,诗词、文章都写得很好,有"友石生集"传世。他还精通书  相似文献   

6.
中国国家图书馆所藏《隐湖倡和诗》述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三浦理一郎 《文献》2001,(2):146-157
毛晋(1599-1659)是明末清初常熟地区的著名藏书家兼出版家.有关毛晋的交游及创作研究,以往所据的主要资料有二种:一是毛晋亲自所编的四种诗集,即《和古人诗》、《和今人诗》、《和友人诗》及《野外诗》,收入民国初丁祖荫所辑《虞山丛刻》(以下分别简称为《和古》、《和今》、《和友》、《野外》,或合称为"自选集")①;二为《以介编》,亦收入《虞山丛刻》②,此编收毛晋六十岁时朋友所赠祝寿诗词,由他的四位后辈张宗芝、王沩、王右维、冯英等分别编成.  相似文献   

7.
中贸圣佳拍卖公司2006年春季拍卖会将于4月19日在北京亚洲大酒店举行,4月19-21日展览,4月22-23日拍卖。共推出文物艺术品1268件,分为中国古代书画专场、中国近现代书画专场(一)、中国近现代书画专场(二)、南北书画名家专场、中国当代优秀画家绘画专场。可以说是名家云集,精品荟萃,价位适中,令人惊叹不已,以下仅对部分精品简介如下:明王绂《溪山渔隐图》手卷描绘了他家乡无锡山水,运用披麻皴兼折带皴,笔墨变化丰富,风格清劲秀逸,画面空隙之处,画家题写自赋诗,“诗与画并臻妙境”,代表了元末清初山水画的基本特点,乃属王绂代表作中的精品。此…  相似文献   

8.
聂崇正 《收藏家》2016,(8):51-54
近日看到一件清朝的宫廷绘画作品,作者为冯宁,画卷名《仿杨大章画宋院本〈金陵图〉》。画为纸本设色,纵35、横1050厘米。此图曾见于《石渠宝笈·三编》著录,此后又见于王以坤编著的《故宫已佚书画闻见录》、刘九庵编著的《宋元明清书画家传世作品年表》、杨仁恺所著的《国宝沉浮录-故宫散佚书画见闻考略》、劳继雄所著的《中国古代书画鉴定实录》等多种书内,  相似文献   

9.
《收藏家》2020,(7)
正金农在乾隆二十四年(1759)创作的多套册页中,均有一帧仿马和之的《秋林曳杖图》(金农题称《秋林共话图》),三帧册页画面不尽相同,但金农的题款几乎一样。马和之的《秋林曳杖图》今已佚,但是金农、周京等人围绕此画所产生的交游活动却被记录下来,也反映了文人对于书画鉴赏活动的喜好。金农对于马和之这幅画的反复模仿创作,其意图绝不仅仅  相似文献   

10.
柯羽阳 《沧桑》2009,(3):252-253
王绂被董其昌誉为明代画竹“开山手”,但因处于元末明初这个尴尬的时代,其墨竹画的成就往往被历史掩盖了诸多光芒。本文试通过比较王绂与文同、柯九思、夏昶之墨竹绘画的异同,来探析挖掘王绂的墨竹画在绘画史上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张彬 《收藏家》2005,(6):21-23
明初的文人、画家继承了元人那种悠然自得的闲雅生活方式,寄情于诗文书画,诗歌雅集、书画会友、相互题鉴,风靡一时,这与当时渐趋稳定的社会局面不无关联。先后出现的文人画家有徐贲、赵原、王绂、谢缙、夏昶、杜琼、刘珏、沈贞、姚绶等人。他们继承了元四家的绘画风格,虽各有不同,但在笔墨上无不体现出文人逸气,画风高雅,有元人流风余韵。他们生活在元末明初之际,在思想意趣、人际往还上还存有元人悠游天下、放浪江湖  相似文献   

12.
王鸣盛是雍乾时期著名的经史大家,一生著述宏富,经、史、子、集四部兼具,但未有全集编纂.中华书局2010年出版《嘉定王鸣盛全集》弥补了这一缺憾,汇编了王鸣盛的主要著作,并做了一些补遗工作,但仍有若干遗珠之憾.现从《月满楼诗集》、《香树斋文集》、《胡氏书画考》、《吴中女士诗钞》、《春华阁词》、《花韵馆词》、《巏堥山人词集》...  相似文献   

13.
闵贞作为清代中期著名的人物画家,存世的作品多为国内外各大博物馆收藏。郑州博物馆所藏《闵贞仕女图》是他书画创作晚期写意人物画作品中的佳品,笔者以此画为例结合作者的创作背景、作品的笔墨技法,以及表达意境等方面对其加以赏析。  相似文献   

14.
有清一代,学术随世运而变迁。清初程朱、陆王之辨,乾嘉汉、宋学之争,道咸今文经学之变奏,不惟体现出各自的学术特征,亦反映出学术与政治的内在张力。自章太炎、梁启超、钱穆诸先生开启先路,经过近一个世纪前哲时贤的辛勤耕耘,清代学术史的研治已硕果累累。然门径虽辟,其间仍有一些议题尚待深入阐释。例如,有关清代陆王学的研究,就是一个亟需充实的薄弱环节。杨朝亮博士所著《李绂与〈陆子学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2月出版)一书,以清初学术为主要视角,通过对活跃在康、雍、乾三朝政治与学术舞台上的陆王心学家李绂及其所著《陆子学…  相似文献   

15.
王阳明在黔创作的《瘗旅文》等多篇散文,是明代散文的精品,他的散文有其独具的特点;王阳明不仅是明代思想家、教育家、也应是文学家,这在明清以来就有定论。  相似文献   

16.
章学诚(1738-1801),字实斋。浙江会稽(今绍兴)人,是我国清代著名的思想家、史学家。他一生著述宏丰。其中堪称代表作的。即是我们今天所熟知的《文史通义》。章学诚生前,《文史通义》只有少数篇章有所刊印,直到道光十二年(1832),其次子章华绂才在大梁(开封)编刻出全书,华绂所编的这个本子.  相似文献   

17.
著名书画家所创作的佳作,往往有当时或后来的仿伪者用摹、临、仿等手法再造的伪作,有的甚至伪作多件,流传下来便形成书画鉴定中的“双胞”或“多胞”公案。人民美术出版社近年出版的《王原祁精品集》中即收有两组“双胞”作品,其一为北京故宫博物院藏《仿古山水图》卷和辽宁省博物馆藏《仿古山水图》册,其二为上海博物馆藏《仿高克恭山水图》轴和辽宁省博物馆藏《仿高房山山水图》轴。作者对这两组作品的艺术风格、收藏流传等作了深入的研究分析,并确定了何为王原祁原作,何为伪作。并希望藉此加强对真假对比、鉴定的研究,以厘清画家的庐山真面目。  相似文献   

18.
《文献》2017,(4)
吴镇是清代乾嘉时期西北地区代表作家,以诗名家,其散文创作在乾嘉文坛也独树一帜,有《松花庵全集》存世。《松花庵全集》有乾隆、宣统和嘉庆三个刻本,乾隆和宣统刻本流传较广,为大家所熟知,但嘉庆刻本流传不广,学界多所不知,今甘肃省图书馆有藏。嘉庆刻本收录作品最为全面,特别是《松厓文稿三编》一册,存文40篇,为吴镇晚年挚友杨芳灿所选编,所收文章大多数为吴镇在乾隆五十六年(1791)到去世之前所写,在补充了吴镇文章数量的同时,充分展示了吴镇晚年的文学创作和交游活动,也展现了西北文坛的繁荣局面,具有较高的文献价值。  相似文献   

19.
姜宇卓 《神州》2012,(35):153-155
梁实秋的译作和创作分别以《莎士比亚全集》和《雅舍小品》系列散文为代表。本文通过分析《雅舍小品》和梁译《哈姆雷特》中对应的欧化现象,挖掘梁实秋译文语言欧化创作语言的机制,得出以下结论:翻译带来的间接语言接触以及梁实秋"信"的翻译观使其散文欧化成为可能;选择机制和语言演变的矛盾不平衡决定欧化的选择性;语言演变的限度以及梁氏归化翻译策略的使用制约着欧化,决定了其有限性。  相似文献   

20.
《新唐书·日本传》的天皇谱系来源于日僧奝然向宋太宗进献的《王年代纪》。《宋史·日本国传》转录的《王年代纪》可以反映其原貌,《新唐书·日本传》则在《王年代纪》原文的基础上进行了加工和创作。例如在时代选取上以唐朝灭亡作为下限,删去了唐朝以后的内容;以奝然的按语作为线索,将僧人来华求法的内容置换为遣唐使入贡的记载。由于种种制约,《新唐书·日本传》在加工创作的过程中出现了文字错讹、理解偏差等问题,但它反映出北宋士人对日本历史的基本认知,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