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范金民  黄泳 《安徽史学》2022,(1):112-124
江南自明后期兴盛起来的书画鼎彝收藏赏鉴之风,至清代并未衰歇,作为收藏主力军的徽州籍人士,仍然相当活跃。清初杭州"湖山主人"汪汝谦,清前期桐乡汪文桂三兄弟、鲍廷博知不足斋,钱塘汪氏振绮堂,杭州汪启淑开万卷楼,镇洋毕沅兄弟,海宁吴骞拜经楼,苏州大阜潘氏、吴绍浣家族等,或者收藏书画鼎彝,或者搜罗校勘、整理刊刻群籍,在护持、传承历代名迹珍品甚至国家重器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研究发现,清代徽州籍人士的收藏活动较之明代,无论收藏者的居住地、在地身份、专业水准,还是活动地域、收藏动机、表现方式,以至藏品存储地点等均有其独特的特点。  相似文献   

2.
王裕明 《安徽史学》2015,(3):123-128
宋元时期徽州商人十分活跃。徽商萌芽于两宋,兴起于蒙元。徽商兴起的根本原因,是由徽州经济结构决定的,而非所谓的地理、文化因素。宋元时期徽州商人的活动,加快徽州地方物产商品化,促进徽州人口流徙,推动徽州社会阶层分化。该时期的徽州商人属于专业商人,在经营过程中,获得大量财富,改变了徽州人的职业观,激起时人对四民观的审思;改变了自身和徽州经济面貌,形成区域经济中的徽州模式。宋元时期的徽州商人是明清徽商的基础。  相似文献   

3.
徽州滩,位于南京河西下圩村西侧,因地处江边,旧时居民多以经营木材的徽州商人为主,故称"徽州滩"。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徽州滩乃是上新河一带安徽人做木材买卖的经营地,这里大多数居民讲皖南话,他们将长江上游湖南、湖北、江西及安徽的木材买来,水运至南京,堆积于徽州滩,再批发或零售给南京城的房产商或家具商。那时,城里人到徽州滩买木材喜欢兼看另一个特有景观"水上流动人家"。  相似文献   

4.
丁山 《收藏家》2010,(3):89-92
米景扬先生在荣宝斋初从事书画的木板水印和,临摹,后转入国画创作,字画经营,其收藏经历达半个多世纪。由于机缘,了合,又处处有心,不仅现当代名家翰墨收藏甚富,而且毕生传播书画主流收藏理念,影响极广。  相似文献   

5.
股份经营自汉口成镇,便有"本地人少异乡多"的说法。这里所谓"人"大多是商人,而非普通居民。换句话说,汉口自来就是外籍客商居多的城市。如早期的淮盐贸易多由徽州人经营,粮食的转运以湖南人居多,丝绸布匹、金银首饰为浙帮所专擅,而山货皮毛则是山陕商人的天  相似文献   

6.
周晓光 《安徽史学》2006,10(5):126-127
期盼已久的<徽州文书>第一辑10卷已于2005年1月由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正式出版面世.主编刘伯山先生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一直以满腔的热情全身心投入徽州文化的研究与宣传,并着力于徽州文书的收集和整理,在徽学界声名远播.以他名字命名的安徽大学徽学研究中心"伯山书屋"收藏了丰富的徽州文书,徽学界久闻其名而因种种原因不得其详.此次<徽州文书>首次影印展示了"伯山书屋"收藏的部分文书,同时也公布了祁门县博物馆收藏的部分徽州文书精品,令徽学研究者欣喜不已.这批文书的整理和出版,无疑是学术界的一件盛事.  相似文献   

7.
吕友者 《收藏家》2011,(5):3-10
明末清初是中国鉴藏史上的特殊时段。明中期以后,嘉隆、万历诸帝因国库空虚,竟将书画当作"以充武官岁禄",①致使大部分内府古玩书画逐渐流散在外,极大地充实了私家收藏。至清初时,全国尚未统一,朝廷对书画无暇顾及,达官显贵一旦仕途败落,便落得抄家充军,  相似文献   

8.
徽商及其网络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拟透过徽州商人的经营活动,从网络分析这个视角对中国明清社会加以考察。一、明末清初的徽商网络明代中叶,随着商品经济的繁荣,徽商和山西商迅速崛起,成为中国财力最为雄厚的两大商帮。当时,这两个商帮的中坚力量都在从事获利丰厚的盐业。万历四十五年(1617),盐业纲运制度的确立,极大地有利于徽商对于两淮盐场的控制。此后,徽商  相似文献   

9.
股份经营 自汉口成镇,便有"本地人少异乡多"的说法.这里所谓"人"大多是商人,而非普通居民.换句话说,汉口自来就是外籍客商居多的城市.如早期的淮盐贸易多由徽州人经营,粮食的转运以湖南人居多,丝绸布匹、金银首饰为浙帮所专擅,而山货皮毛则是山陕商人的天下,如此等等.  相似文献   

10.
梁仁志 《安徽史学》2016,(5):131-137
准确判定商人身份,是商帮史研究立论的前提和基础。在以往的徽商研究中,对徽商身份的判定存在三个值得注意的普遍性问题:一是将"徽商之子"视作"徽商",其结果是对明清士商关系和商人社会地位变化的讨论失去了应有的意义;二是"徽商"概念扩大化,即将历史上的宁国商人等其他地域商人纳入徽商研究范畴,或将非徽商资料误为徽商资料,从而模糊了徽商研究的学术边界;三是将"徽商"与"徽州籍商人"等同起来,从而忽视了商人的自我认同,或将"徽商"概念推及长期与徽州几无联系的徽商后裔,从而无助于揭示徽商问题的本质。在今后的商帮史研究中,研究者应高度重视对商人身份的判定,严格恪守史学的求真原则和历史原则,同时也应注意制度与"人"的结合。  相似文献   

11.
孙毓汶为清代私人书画收藏家。其整体收藏情况不甚明了,书画收藏活动、收藏喜好,也少有专文论及。1982年,其后人捐赠给中国国家博物馆一批书画,大部分钤有孙毓汶的鉴藏印,虽不能反映孙毓汶收藏全貌,但仍不失是一次最大的汇集,从中可以看出孙毓汶所藏偏向绘画,呈现出少书法,略花卉、人物,详山水的特点。孙毓汶的藏品大多重新制作了书画套,其亲自书写套签,并钤盖鉴藏印,印章数量多达七十余方,印文内容极其丰富。本文根据孙毓汶书写的题签、题跋以及鉴藏印,结合相关史料,探讨孙毓汶的书画收藏、整理、鉴赏活动,以及孙毓汶的书画喜好和审美倾向。孙毓汶作为清代官员,其审美价值取向是对正统派"四王"绘画的认同,"四王"推崇"清正雅和"的审美思想,与当时所倡导的宋明理学思想一致,不仅满足了文人士大夫"寄乐于画"的心理需求,还成为维系最高统治者与朝野文人士大夫精神联系的文化传统,对清代正统的审美倾向也产生了影响。孙毓汶对"四王"绘画的认同,就是一种最好的印证。  相似文献   

12.
清代徽州盐商江仲馨获利案例试析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汪崇筼 《清史研究》2002,(2):106-111
明清时徽州盐商是否牟取暴利 ?这是个需要摆事实、讲道理的问题。汪士信先生在这方面有开拓性的工作 ① 。笔者也曾分别就明万历、清乾隆和嘉道三个不同时期徽商所涉足的两淮盐利 ,作过尝试性数据分析② 。尽管这些分析仍是粗糙的 ,许多方面尚有待改进 ,但它已能排除徽州盐商作为一个商人群体牟取暴利的可能。江巧珍、周晓光二位先生 ,曾分别就嘉道时期徽州盐商江仲馨的经营案例作过研究③ 。该案例涉及商人在淮盐食销区的经营状况。虽因史料本身的限制 ,要对其获利情况作深入探讨尚有困难 ,但以此作为对徽州盐商是否牟取暴利的讨论还是可以…  相似文献   

13.
王裕明 《安徽史学》2007,(4):98-103
明代前期徽人,以歙、休两县为主,承继宋元商业传统,外出经商从不间断.其活动地域十分广泛.遍及全国绝大部分地区.主要经营盐、布、粮食、木、茶等业.在其经营过程中,多能获利,有的成为一代富商,甚至数代相传而成商人家族.明代前期徽州商人的活动,奠定明中叶徽商勃兴的基础.  相似文献   

14.
《神州》2012,(7):24-27
徽文化中,徽商始终是一个凝重的话题。徽商是指零散的徽州籍商人,徽商是指徽州商帮。徽商作为一种松散的商人帮伙,形成于明代中叶,公元1488年前后。徽商数百年的经营活动,给人们留下了丰厚的遗产。徽商是儒商,有山越先民遗存的质朴,东晋移民残存的隐逸和耕  相似文献   

15.
陈杰 《沧桑》2012,(1):106-110
唐宋以来,徽州地区人口过快增长导致的人口压力加速了徽州的地域开发。其中,宋代徽州商品化农业的发展和山区对外交通条件的改善促进了徽州山区商业和商人的发展。明中叶以降,徽州人乘国内商品经济发展繁荣之势,大量外出经商,徽州商人也从唐宋时期的地区性商人发展成为明清时代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徽商"。  相似文献   

16.
明代刻帖以南直隶的常州府、苏州府、松江府、徽州府和浙江布政司的杭州府五府刻帖业最为鼎盛,刻帖数量约六十余部,占明代刻帖的近一半。内容和形式多有创新,质量精良。此五府刻帖在明代帖学中占有重要地位。本文就常州府、徽州府、杭州府刻帖的底本、选帖、编刻体例、帖主身份、刻工、质量等方面进行研究,总结其特点。常州府刻帖在江南地区发端早,质量精,编刻体例多有创新,引领江南刻帖风气之先。徽州府刻帖的刊刻者多为书画商人,善于宣传和经营,此地刻帖底本级别高、多真迹上石、制作认真。浙江布政司刻帖的刊行者以文人官僚为主,制作不惜工本。杭州府海宁陈氏家族为其中坚,刊有大量刻帖。  相似文献   

17.
徽州文化的特质是什么?人们历来都把新安理学与徽州文化等而视之。历代所修徽州方志亦作如是云。但是,当笔者更多地涉猎徽州文化时,却深切地感受到徽州文化的特质并非是理学,而是商人文化。商人文化是一个新课题。笔者拟就理学的分流、转换以及徽州商人文化的整合等作一粗浅探讨,以就正于学界同仁。  相似文献   

18.
明清时代,徽商以其雄厚的财力,建立起为自己的经济利益服务并体现其自身的价值观和美学观的商人文化。徽州商人文化熔铸理学并杂糅宗族文化和通俗文化,其内涵是极为丰富的,举凡科技、艺术以至饮食、建筑等,无不包罗其中。本文拟结合徽州商人文化的内涵探讨其基本特征,并略评其在中国文化发展史上的地位。  相似文献   

19.
陈瑶 《安徽史学》2012,(4):70-77
明末清初,随着汉口的兴起,湘潭逐渐发展成为汉口面对湘江流域商品集散的下一级市场。清初,湘潭县经历了顺治六年和吴三桂叛乱两次大的战乱与屠杀,活动于汉口与湘潭两级市场之间的徽州盐商和盐商公匣"吴鼎和"对湘潭县的清理和重建做出了重要贡献,这从侧面说明湘潭县在清初是淮盐从汉口输入湘江流域的转销市场中心。本文也说明在战乱之后的非常时期,寻求商业利益之外,商人进入下一级市场的首要之举是恢复市场的环境。  相似文献   

20.
以歙县虹源王氏为中心看明清徽州宗族的婚姻圈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陈瑞 《安徽史学》2004,(6):68-76
明清徽州宗族婚姻圈有以下特征:第一,婚姻缔结以县境地域范围内特别是周边邻近宗族为主要对象;第二,徽州境外的婚姻缔结与徽商的迁徙和经营地域圈的扩大有关,长期经商外地甚或侨寓外地的徽州商人在商业经营或土著化进程中与当地人士结成婚姻;第三,徽州宗族的婚姻缔结以几个大的宗族为主要对象,相互之间结成世婚之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世婚制在徽州的盛行;第四,较多以业儒仕宦为背景的宗族相互结成婚姻关系,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婚姻背后文化上门当户对的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