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中国文化遗产》2014,(1):108-109
神秘庄园于1909年春天被发现.而在被发掘仅仅一个多月后,庄园立即暴露在自然元素和地震的威胁中.腐朽的速度惊人.致使发掘工作被迫停止,并将重心转为保护。这座遗址的完全发掘将耗费考古学家共两个多世纪的时间。  相似文献   

2.
月亮金字塔     
考古学家通过发掘活人祭和动物牺牲品的遗骨,来探索墨西哥这座死亡之塔的古老秘密。即使是凶残成性的阿兹特克人,第一眼看见特奥蒂瓦坎城时也不免充满敬畏之情。早在13世纪阿兹特克人横扫墨西哥中部之前,这座约公元400年时达到鼎盛、曾经繁荣兴旺的城市就已经被它那些神秘的建造者遗弃许久。它那宏伟的仪式中心——数万人曾云集于那些神  相似文献   

3.
祁建 《文史春秋》2023,(5):14-19
<正>位于北京的周口店遗址博物馆,是一座于1953年在考古发掘的基础上建成的“中国猿人陈列馆”,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最早建立的博物馆之一。来过该陈列馆的人,在参观馆内展出的包括古人类、古动物、文化遗物等1000多件珍贵藏品,了解周口店遗址的发现、发掘、研究和保护过程之后,都不禁感叹于杨钟健、裴文中、贾兰坡等多位人类历史考古学家在周口店对人类起源这个生命命题的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4.
<正>大量考古学者的加入,为阿富汗的考古研究积累了非常多的科研成果。虽然因战乱研究多次被迫中断,但一旦时局稍稳定,学者们的研究又开始进行。尤其在2002年阿富汗局势趋于稳定之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组织很多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具有先进经验的国家协作对阿富汗遗址遗产进行重新整合保护,对于巴米扬山谷的保护调查也是其中一个重要的环节,一些搁置的研究慢慢重新恢复。1937年,随着法国考古学家哈金发掘的贝格拉姆考古发掘出土的一批遗珍轰动全世界,阿富汗考古  相似文献   

5.
要闻速递     
《神州》2011,(16):6-9
秦始皇陵"百戏俑坑"博物馆将于国庆开放秦始皇陵博物院日前启动"百戏俑坑"考古发掘,但受制于遗址保护大厅建设进度,真正展开考古发掘要到7月份,普通游人要参观则需等到今年10月1日博物馆正式开馆。根据考古勘探情况,考古学家目前在秦始皇陵附近已发  相似文献   

6.
《中国文化遗产》2008,(4):110-110
谁是胡里人?在叙利亚的新发现表明,一个鲜为人知的人种曾加速了人类文明的进程。巨大的殿堂和通向神殿建筑群的石阶都诉说着古城Urkesh要永久留存下去的设计初衷。在超过一千年的时间里.叙利亚东北平原上的这座城市曾是一个神秘的种群胡里人的信仰中心。胡里人的起源已经无从查证.但是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的考古学家Georgio Buccellati和Marilyn Kelly—Buccellati夫妇在过去20多年中的发掘表明。  相似文献   

7.
<正>了解遥远的古代是人类的一个永远的梦想,通过考古学家,这个梦想将被不断升华、不断传递——从某种角度说,考古学家就是人类古老、悠长的文化命脉的守护者。每一个考古工作者都应该意识自己的责任,应该尽心尽力。——俞伟超在城市环境中的考古学不单是田野发掘的实践、也不只是深埋在泥土中的物件和城市的历史,更是一种对于历史的思考和表达方式,能够启发我们创造新的概念  相似文献   

8.
《中国考古大发现(增订本)》刘尊志主编齐鲁书社2019年10月本书是一线考古学家写给普通读者的公众考古学读本,取释疑、解谜、改写、补写、印证历史的角度,记述中国考古领域的32次重大考古发现——从窥探高原王国的秘密到发掘神秘的地下宫殿,从寻觅田野岩画到解读石窟雕塑……涵盖长城内外、大江南北,通过一个个迷人的考古故事,展示了中华文明曾经的辉煌。  相似文献   

9.
一直有着抚琴台之称的永陵(王建墓),是在1942年由著名考古学家冯汉骥先生组织发掘的。虽时处抗战期间,但沉睡千年的永陵被发掘之后在成都同样引起了不小的轰动,墓中出土的大量精美绝仑的随葬品及惟妙惟肖的石刻雕像使人为之震撼。但令人遗憾的是,由于墓室早年被盗,室内涌入大量的雨水和淤泥,发掘时“墓内已为淤土所填”。  相似文献   

10.
黄洋 《大众考古》2022,(12):58-63
<正>民国时期,中国现代考古机构、学术团体相继建立,并进行了一系列科学考古发掘和研究工作。河南安阳殷墟遗址、山东章丘城子崖遗址的发掘都取得了重要成绩。发掘同时,考古学家也及时在博物馆等空间将考古发现展示给公众。1931年2月21—24日,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考古组在南京自然历史博物馆举办“考古成绩展览会”,展出殷墟小屯出土文物428件,  相似文献   

11.
关于聚落考古的实践,在中国可以追溯到20世纪20年代初。早在1921年瑞典考古学家安特生发掘河南渑池仰韶村遗址和中国考古学家李济发掘山西夏县西阴村遗址时,已经有了聚落考古的萌芽。到了1928年开始发掘安阳殷墟时,已经大规模地揭露殷墟宫殿区和王陵区,实质上这就是在做聚落考古,只不过,当时还没有明确的聚落考古的理念罢了。苏联考古界从20世纪20年代末到30年代初,一批年轻的学者批评传统的考古学"见物不见人",从1934到1940年,着手在乌克兰境内的特里  相似文献   

12.
殷墟武官村大墓墓主试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殷墟武官村大墓是我国著名考古学家郭宝钧先生于1950年发掘的。它位于殷墟西北岗王陵的东区。当年发掘时,主要清理了墓室、北墓道和南墓道一部分,随后发表了发掘报告。1976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和安阳地区文化局合作,在发掘武官村北祭祀坑的同时,将该墓之南墓道作了清理。至此,该墓的全部资料得以完整公布于世。此墓是有南、北墓道的“中”字形墓,墓深7.2米,墓室呈长方形,南北长14米,  相似文献   

13.
资讯     
《中国文化遗产》2012,(2):106-110
《考古》2012年5/6月第65卷第3期水下考古学家詹姆斯·戴尔嘎多,十几年前曾第一个潜入沉船残骸并随后撰文将泰坦尼克号介绍给读者,此次在《泰坦尼克号考古》一文中,戴尔嘎多提及在2010年随一个新的探险队再次探访沉船残骸。文中从水下考古角度详细记录了与十几年前相比沉船残骸发生的显著变化。戴尔嘎多认为,泰坦尼克号最终将成为极具真实感的考古遗址。在《发掘Tel Kedesh(基低斯)考古  相似文献   

14.
    
由洛阳市文物局、洛阳市汉魏故城文物保管所编纂,汉魏故城文物保管所所长、研究员徐金星主编的《汉魏洛阳故城研究》一书,将由科学出版社于近期出版。该书收录了新中国成立50年来,文物考古部门的发掘简报,报告以及各方面研究者的有关论文,是迄今关于汉魏故城第一部完备的文集,全书约153万字。本书为历史、考古以及其它方面的研究者提供了丰富的资料,特别是考古发掘的第一手资料,对汉魏洛阳故城的考古、研究和保护,对中国城市史、都城史、古代政治、经济、文化、军事、交通的研究,都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北京大学考古系前主任、著名考古学家宿白先生为该书题写了书名,中国历史博物馆前馆长、著名考古学家俞伟超先生为该书作了序。这里我们将俞伟超先生的《序》以及徐金星先生所写《前言》先行刊出,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5.
由新乡市文化局、辉县市政府联合举办的“纪念辉县发掘四十周年学术座谈会”于1990年11月26日至27日,在辉县举行。来自省内外从事考古研究的专家、学者及新闻单位五十余位代表,参加了这次盛会。与会代表认真聆听了当年参加辉县发掘的著名考古学家、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王仲殊、安志敏、马得志先生关于辉县发掘及意义的报告,大家在座谈中认为:辉县发掘是新中国考古学家进行的第一次大规模综合发掘。通过发掘不仅第一次发现了早于安阳殷墟的商代文化遗存,第一次搞清了战国车马坑的形制,第一次发掘出土了至今中原最高级的三晋贵族墓葬,第一次成批出土了战国中晚期的铁工具并成功编写了具有国际影响的新中国  相似文献   

16.
春秋战国时期,楚国一度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国家,但随着汗牛充栋的典章史籍和诗歌被秦人付之一炬,楚国800年飞扬传奇的过往也沉埋于地下,渐渐被人遗高、20世纪20年代起,考古学家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发现了一处处遗址和墓葬,掀开了这个古老王国神秘面纱的一角。越王勾践剑、曾侯乙编钟、人物御龙帛画、漆羽人……耳熟能详的国宝重器不胜枚举...  相似文献   

17.
<正>在人们的心目中,考古学是十分神秘的,距离我们的生活也非常遥远,可以说是现代文明的"化外之民"。然而自二十世纪70年代逐渐兴起的公共考古学将公众的利益与考古学紧密的联系在了一起,此后,诸多专业的考古学家们尝试着以各种方式普及考古学知识,"向外界揭开其神秘的面纱",与公众一起共同为中国的文化遗产保护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陈星灿老师的《考古随笔》(二)在这一方面可谓贡献颇多。一、作者其人  相似文献   

18.
1000多年前盛极一时的古格王朝长期被世界各国历史、考古学家密切瞩目,充满神秘与诱惑的王国遗址坐落在西藏阿里札达县(藏语意为“下游有草的地方”)城西18公里象泉河畔高达300余米的土林之上.  相似文献   

19.
小河墓地是新踹地区最早一批被科学记录并做了部分发掘的青铜时代遗址,20世纪初被罗布猎人奥尔徳克发现,20世纪30年代由瑞典学者贝格曼占察记录,直至21世纪初才被中国考古学家正式发掘,这个过程历经百年。这近百年的时间不仅足中国考古逐步发展的时段,也是新疆考山力经坎坷、不断发展的时段。  相似文献   

20.
这篇寓言小说叙述了“我”的一次坐飞机旅行的不寻常的经历,以考古学家最常用的发掘工具-一把金色的手铲为线索,以文学性的语言刻画了上世纪80年代三个美国考古学家的生动形象。新生哲学家是一个理论家,自诩为“理论的创造者”,而将他人贬为“理论的消费者”。70年代为骄子以编辑他人的见解为生,擅长将他人的观点变成自己的观点。以上二位从不参加田野发掘,但是却位居要津,声名显赫。老前辈是个传统而又守旧的考古学家,常年奔波在野外考古工地,但由于跟不上形势的发展而被迫提前退了休。他们争论的话题包括:考古学理论、基建考古学、课题考古学、考古学家的道德等等。小说发表后,由于其语言生动风趣,切中了考古学界的种种弊端,立即在学术界引起了轰动,堪考古学史上的一篇旷世奇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