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史诤罡 《沧桑》2014,(1):45-47
西晋永嘉六年(312)7月,石勒攻占襄国(今河北省邢台市)。次年派石虎攻占邺城,并令其镇守。东晋太兴二年(319)11月,石勒称王,定都襄国,以石虎为单于元辅,都督禁卫诸军事,仍镇邺城。至石虎即位,迁都于邺。先后以其子石邃、石斌以大司马、大将军之职镇守襄国,并建造宫殿。不难看出其两都制的特征。现以此为出发点,分析后赵政权的立国体制及其演变过程,从而揭示后赵政权灭亡的根源。  相似文献   

2.
一、佛教在河北的流传和发展佛教于西汉末年传入中国,约在东汉末年传入河北,此后的河北一直是中国北方佛教活动的重要地区.西晋元康元年(291年),《放光般若经》在河南陈留仓垣水南寺译出后,中山遣人到仓垣写经带回,中山王和众僧出城40里前去迎经,说明这一时期佛教己受到河北统治者的相当重视,并在民间流传开来.后赵建都襄国(今河北邢台),后迁都邺城(今河北临漳),君主石勒、石虎均极力推崇佛教,河北成为后赵佛教发展的中心地区.南北朝时战乱频繁,佛教成为人民逃避战争、追求和平的精神寄托,在全国得到空前的发展.北魏时有寺院3万所,僧尼200多万.河北佛寺林立,僧侣云集,信徒众多,不仅吸引了许多僧侣前来求道,而且当太武帝灭佛时,这里还成为外地僧侣的避难之地.东魏迁都邺城,洛阳诸寺的僧尼也随同迁邺.北齐仍都邺城,其时仅邺城就有大寺4000所,僧尼近8万人.文宣帝曾请高僧法常入内廷讲《涅磐》,  相似文献   

3.
西晋终因统治集团腐朽统治付出了惨痛的代价,中国历史随后进入了南北朝大分裂时期。大量的少数民族内迁使中国进入了又一个民族融合的高峰时期。这其中涌现了很多杰出少数民族首领率领着本族建立了各自的少数民族政权。各个少数民族政权都采取了各自的民族政策来调节内部的少数民族同汉族的民族关系来试图保证政权的稳定。后赵作为北朝前期曾盛极一时的羯族政权后赵在南北朝历史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说到后赵就不得不提及后赵的建立者石勒。石勒建立后赵之后采取了一系列的政治、经济、文化及民族政策方面的封建化措施。本文主要择对石勒在其统治期间的民族政策进行浅议。  相似文献   

4.
邺城和三台     
邺城和三台黄永年都邺最早的是战国初年的魏文侯,汉末曹操又以邺为根据地魏代汉后邺仍为五都之一,永嘉乱后后赵石虎、前燕慕容俊先后在邺城定都,北魏在邺城设置行台,以后成为东魏、北齐的都城;邺城的形胜在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卷四九里已作了评论,时贤如周太初(...  相似文献   

5.
孙迪 《文博》2007,(3):24-28
一、引言   永嘉乱后,晋室南迁,北方最终陷入了匈奴、鲜卑、羯、氐、羌“五胡乱华“的混战割据局面,出身少数民族的十六国君主大都信奉佛教,其中尤以北凉的沮渠蒙逊、后秦的姚兴以及后赵的石勒、石虎佞佛最甚.……  相似文献   

6.
正后赵明帝石勒(274-333年),字世龙,上党武乡(今山西榆社)人,羯族,十六国时期后赵的开国皇帝。虽说是胡人首领,石勒却通晓谍战之术。而且这甚至成为他崛起的一个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7.
邺城地处晋冀鲁豫四省交界,东汉以后,成为河北地区(泛指黄河以北、太行山以东的中原北方东部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历为曹魏、后赵、冉魏、前燕、东魏和北齐六朝国都,也是十六国以来中原北方地区佛教传播、发展的初始地之一。通过梳理早期佛教史料,结合近年来邺城考古的新发现,本文对十六国至北魏时期邺下佛教史迹文物进行钩沉索隐,分析了邺城地区佛教初传阶段的师承脉络和造像传统。  相似文献   

8.
正邺城遗址位于河北省临漳县城西南约20公里处,扼华北平原南北交通之襟喉。自东汉以降,邺城历为曹魏、后赵、冉魏、前燕、东魏和北齐六朝都城,1988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3年以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和河北省文物研究所联合组建的邺城考古队对邺城遗址进行了持续三十余年的考古勘探与发掘,取得了较为丰硕的成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随着旅游业的兴起和文化市场的发展,一些历史名人的遗迹、遗址以至籍贯,往往引发争端。关于后赵皇帝石勒籍贯的争论,便是其中典型的一例。2001年11月2日,《山西日报》时尚周末版刊发了李延芝、谢占杰二位先生的一篇文章,说《后赵皇帝石勒是和顺人》,根据是和顺县有“石勒村”与“李阳镇”;2006年7月,《山西日报》又在“经典山西”栏目内,分两期刊载了《千载悠悠石勒墓——寻羯族  相似文献   

10.
<正>《晋书·张轨传》载:“俄而(后赵)麻秋进攻枹罕,时晋阳太守郎坦以城大难守,宜弃外城。武城太守张悛曰:‘弃外城则大事去矣,不可以动众心。’宁戎校尉张璩从之,固守大城。”((1))按,此段史料记载东晋永和三年(后赵建武十三年,前凉建兴三十五年,347)四月后赵麻秋率军进攻前凉枹罕城之事,其中提到前凉方面镇守枹罕城的官员之一“晋阳太守郎坦”。而关于郎坦的任职问题,诸史记载存在分歧。  相似文献   

11.
一关中地区十六国墓的初步认定十六国时期 ,关中地区先后被汉、前赵、后赵、前秦、后秦、夏所统辖 ,时间从公元316年匈奴人刘曜攻占长安至公元431年北魏太武帝灭夏 ,共115年。由于政权的急速更迭 ,频繁而严重的战乱以及激烈的民族冲突 ,这一时期保存至今的墓葬遗存极为罕见。因材料稀少 ,纪年标尺缺乏 ,过去关中地区这一时期的墓葬特征总显得十分模糊。在谈论这一阶段墓葬特征时 ,学者们或语焉不详 ,或直接将其归入北朝时期。随着近些年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 ,配合基建的考古发掘大规模展开 ,一大批古墓葬得到发掘和保护。这一时期纪年墓葬的…  相似文献   

12.
余准 《中华遗产》2010,(9):134-149
以汉江为界,襄樊被分成了襄阳和樊城面貌迥异的两部分。它们唇齿相依,一荣俱荣,一损俱损。 1273年初春,这两座城迎来了“俱损”的时刻。元军屠灭樊城,迫使镇守襄阳的吕文焕开门投降。襄、樊二城的失守,可以视作南宋灭亡的前奏。这场旷日持久的会战,从某种程度上令人联想起公元383年的淝水之战——发起进攻的都是北方的少数民族政权,  相似文献   

13.
<正> 邺城曾是曹魏、后赵、冉魏、前燕、东魏、北芹六代国都。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各个方面,在历史上均发挥过重要作用,产生过深远影响。邺城在我国重要古都中,具有着它自己的一些特点。其中最显著的一个特点是:邺城建都次数多,但时间都不长。六代中在邺城建都时间最长的是北齐,共计二十八年。最短的是冉魏,不足三年。这六代在邺城建都,前后跨越约三百七十年,但实际建都时间,总计亦不过八十多年。 这里将这六代在邺城建都的经过,连同有关史实,以及曹操都邺原因,约略述之如下:  相似文献   

14.
邺城考     
一、邺城兴建历史概况邺都(今河北临漳县西南的邺镇)有极悠久的历史。是三国时五大名都之一。前后各朝曾多次建都于此。第一次为曹魏建都(即邺北城),第二次为后赵建都(亦邺北城),第三次为前燕建都(亦邺北城),第四次为东魏建都(邺南城),第五次为北齐建都(亦邺南城)。此举其要者。因此,剖析这一古代封建城市,了解其城市规划及经  相似文献   

15.
《汉书·地理志下》云 :“信都国 ,景帝二年为广川国 ,宣帝三年复故。”这条史料有误。查《史记》、《汉书》高祖时事 ,信都时为地名 ,而非郡名 ①、国名。《史记·张耳陈余列传》 :张耳“得赵歇 ,立为赵王 ,居信都”。《集解》徐广曰 :“后项羽改 (信都 )为襄国。”《汉书·张耳陈余传》 :赵歇为赵王 ,“居信都”。张晏曰 :“信都 ,襄国也。”项羽“分赵立耳为常山王 ,治信都 ,信都更名襄国”。立九个月 ,降汉。汉四年 ,封张耳为赵王 ,王襄国 (即前信都 ) ,次年薨。子敖立 ,九年 ,废为宣平侯。汉元年 (公元前 2 0 6年 ) ,项羽以梁楚地九郡…  相似文献   

16.
清代泾县翟氏的泥活字印本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印刷术的发明,是我国人民对世界文化宝库的一种极大贡献。去冬在清初陈芳生的《先忧集》中,看到后赵石祗永宁二年(东晋穆帝永和七年),黄门侍郎刘景先为了京师襄国米粮太贵,建议把太白山隐士传给他的济饥辟谷仙方"镂板广传天下"的记载。要把药方雕板,广传四方,自非用纸印刷不  相似文献   

17.
浚县大石佛位于该县城东南隅大伾山东麓,为依山摩崖雕造的倚坐佛像。佛高21.33米,最宽处10余米,善跏跌坐,左手抚膝施与愿印,右手上举掌心向外作无畏印。高大雄伟,为河南第一大佛。石佛掩体建筑于元末失火。佛像外表细部多被烧坏,明成化年间又敷以泥皮粉塑,石佛面目皆非。故关于其雕造年代问题,在既无早期文献记载,又缺乏造像题记的情况下,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大凡有后赵说、北齐说和初唐说等。一、后赵说所据资料不可信持后赵说者所反复陈述的依据有三条:一条是明代末年浚县知县张肯堂所纂的《浚县志》载:“石勒以佛图澄之言,镵崖石为佛  相似文献   

18.
<正>佛教是通过丝绸之路传入中国的,魏晋南北朝时期滥觞中国大地。宁夏南部的固原地区,中世纪时地处丝绸之路上的咽喉孔道,是中西文化交流的大通道,诸多文化交流、民族迁徙、宗教传播、商业贸易的事实就发生在这里,佛教的传入便是见证。东晋十六国时期,由于北方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大力倡导佛教,其统治区域内佛教骤然兴起,十分盛行。当时的固原,先后有后赵、前秦、后秦等政权统辖。这几个政权的统治者,笃信并广倡佛教,建立佛寺,前秦统治者符坚  相似文献   

19.
一问题的提出努尔哈赤为首的政权,不是一激而就一朝一夕就建立起来的,它经历了几十年的发展过程,其名称也是一变再变,先后有“女直国”、“建州国”、“女真国”、“诸申国”、“金国”等称号,最后在1616年至1619年的四年间正式确定为“后金”。1616年是努尔哈赤政权发展史上的分界点,是其政权性质发生质变的一年。在这之前,这个政权虽被称为“国”,但就其实质而言,只不过是明廷治下的、以努尔哈赤为首的少数民族自治性质的地方行政单位而已——地方民族政权。并不是政治、经济、外交独立的“国家”。努尔哈赤与明廷保持着隶属关系…  相似文献   

20.
避讳一事、始于秦始皇。据说因始皇名赢政,便将春正(Zhèng)月改读为正(Zhēng)月。自此以后,避讳便相沿成习。如汉武帝名彻,史书上便将蒯彻改为蒯通。唐房玄龄著晋书,因高祖名李渊,而将前赵刘渊改成刘元海;因高祖之父名李虎,便将后赵石虎改成石季龙。如此等等、不一而足。在这一方面,康熙倒可算得上是一个开明的皇帝,康熙姓爱新觉罗,名福临,恰巧福为吉祥字、福临为吉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