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4 毫秒
1.
一、文王大钦茂时期都城遗址的认定 渤海第三世王--文王大钦茂时期的都城,史载有三.一是中京,<新唐书@地理志>引贾耽<边州入四夷道里记>云:"显州,天宝中王所都."<五经总要>卷16引贾耽<皇华四达记>云:"显州,……唐天宝以前国都."  相似文献   

2.
在渤海史研究中,东牟山的地理位置,历来众说纷纭。其主流的观点有二:一为敦化市城山子山城说,二为延吉市东郊城子山说。分析以上观点,皆有可商榷之处。通过对东牟山所在地之史料挹娄故地与桂娄故地的探析,认为所谓挹娄与桂娄可能皆为不实的记载,不能作为确定东牟山地理位置的依据。通过对迁都显州的史料分析,笔者认为渤海国不存在迁都显州的情况,而西古城可能就是大祚荣立国时期所筑的都城,东牟山当在西古城周边地区。  相似文献   

3.
渤海在唐代被称为海东盛国,五京制度具备,现在,其中的上京龙泉府、东京龙原府、以及中京显德府,大体上仍悄然残存着昔日的轮廓①。久为人知,上京址在宁安县东京城,而东京址在珲春半拉城古城(令珲春县八连城),则是由鸟山喜一教授于1937年考订的。另外,求得中京址是延吉县西古城子土城,并对城址进行调查的也是鸟山  相似文献   

4.
本文以渤海遗址出土的瓦当为研究对象,以渤海上京龙泉府、珲春八连城、和龙西古城遗址发掘出土的瓦当为主,进行类型学分析和分期,初步探讨渤海莲花纹瓦当的发展规律和演变轨迹。  相似文献   

5.
本文在已发表的考古材料的基础上,对敦化、西古城、八连城、上京城及附近地区,以及俄罗斯滨海地区各类渤海佛教遗迹做一系列性研究,总结出渤海佛教遗迹的分布规律及渤海佛寺遗址的平面布局特征,认为渤海的佛寺址总体特征与中原唐王朝是一致的,但也有其自身的特色.  相似文献   

6.
正吉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宋玉彬研究员主编的《西古城——2000~2005年度渤海国中京显德府故址田野考古报告》(以下简称《西古城》),2007年由文物出版社出版。这是值得关注的田野考古发掘报告,也是我国学者发掘研究该遗址的唯一一本考古发掘报告。我于2008年研读之际,曾写下一篇"评介"的小文。但由于身体和工作等方面原因,未能及时发表。现稍加整理,发表于兹,仅供学界参考。  相似文献   

7.
据<新唐书@渤海传>记载,渤海设有五京,即上京龙泉府、中京显德府、东京龙原府、南京南海府、西京鸭渌府.  相似文献   

8.
《西古城——2000~2005年度渤海国中京显德府故址田野考古报告》由吉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延边朝鲜族自治州文化局、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博物馆、和龙市博物馆编著,文物出版社2007年9月出版发行。本书为16开本,共381页,图版68幅,定价320  相似文献   

9.
渤海政权建立之初,恰是武周时期,唐朝对东北治理力度弱化,大祚荣啸聚靺鞨以及灭国的高句丽等族众,在东牟山建立新政权,并致力于向南发展。但唐朝于开元五年在辽西重设营州和增立平卢军使,迫使大武艺以降的渤海由原来的南向发展转变为向北进攻拂涅、铁利诸部,后又与黑水靺鞨发生战争。但由于黑水靺鞨与唐朝联合,使得渤海国北进受阻,渤海不得不依靠突厥力量分别在西向和南向两个方向与唐朝作战,不过很快突厥衰落,渤海主动与唐朝交好,恢复和平局面。大钦茂即位后则延续大武艺时期的北进战略,这次向北征服了拂涅、越喜、铁利靺鞨部落。此外,大钦茂还将都城由显州迁至上京,都城迁移标志渤海北进战略正式确立。此后渤海国的疆域拓展则主要集中于北向发展。  相似文献   

10.
2003~2004年对安图县仲坪遗址进行了抢救性发掘,发现青铜时代和渤海时期两个时代的遗存.从青铜时代瓮棺墓的结构及出土的石器、陶器的器形看,均与图们江流域青铜时代距今3000~2500年的同期遗迹、遗物形制一致,应属同一文化类型.发掘的11座渤海时期的土圹石椁墓的结构及出土的陶器、铜器、铁器的形制与渤海中期的同类遗迹、遗物相近,应为渤海中期左右的墓葬.  相似文献   

11.
以往有关渤海国早期王城遗址的研究,因受当时渤海考古认识水平的局限,存在问题较多.随着考古工作的深入,渤海“旧国”敦化敖东城说不断遭到质疑.《新唐书》的《渤海传》与《地理志》,对渤海王城道里方位的记载各有偏重,所用标准不同,将二者等同对待考证渤海“旧国”位置的思路值得商榷.而且田野考古最新研究成果表明,将渤海早期王城考证在吉林敦化一带,缺乏考古学证据的支持.近年的考古发现,有将渤海前期政治中心指向吉林和龙西古城一带的倾向,但仍需进一步的考古工作证实.只有在确立渤海考古分期编年标尺、明确渤海建国初期的文化特征后,再结合文献记载探讨渤海早期王城遗址及相关问题,才有助于问题的正确解决.  相似文献   

12.
系统梳理了中国境内渤海未成年人墓葬的考古发掘材料,并对其埋葬习俗进行了初步讨论。渤海未成年人埋葬方式可分为单人葬和多人葬。未成年人单人葬数量较少,随葬品及墓葬形制较为简单,埋葬方式以一次葬为主;多人合葬中的墓葬形制及随葬品均较为丰富,以二次葬为主。根据墓葬形制的规律,认为埋葬未成年人的墓葬中单人葬早于多人葬。未成年人与成年男女共同埋葬是渤海未成年人埋葬方式的特点之一,由此认为,家庭是构成渤海社会的最小单元,并体现出渤海社会牢固的亲情观念及稳定的家庭结构。  相似文献   

13.
<正>黑龙江省内一些地名都深深地熔铸了远自唐代近至现代的历史印记。它们或以曾经辉煌过的国名作为自己的地名,或以曾经建立的驿站为名,或源自异域称谓,或与当时火红年代相关。宁安县渤海镇,渤海镇为唐代渤海国都城上京龙泉府所在地。公元755年(唐天宝十四年),渤海国三世王大钦茂迁都于此地,称上京龙泉府,又称忽汗城。肇州县,金初,金太祖阿骨打于出河店(今肇源县茂兴镇南的"昂喇勒"古城)以"兵胜辽,肇基王绩于此,遂建为州",因名"肇州"。设治时,以"该处有  相似文献   

14.
本文通过对渤海国境内出土日用釉陶器的类型和文化因素的分析,认为其来源有三:第一类的器形和纹饰源自渤海陶器,与中原北方地区唐代陶瓷迥异,应属渤海自产;第二类在渤海的陶器中有近同的形制,与中原北方地区同类产品形制近同或有差别,应是对中原窑场产品的模仿;第三类仅见于中原北方地区唐代陶瓷器,应属输入的内地产品。本文推断渤海境内出土的日用釉陶器的时代为8世纪前半期至9世纪中叶前后,并对日用釉陶器的产地进行了初步讨论。  相似文献   

15.
本文将中京道地区发现的78处城址以城墙周长3600米和1000米为界,分为大、中、小三类,并由此分析了府、方州、县、头下州等各等第城址在规模上的差异,提出政治因素自上而下的作用,经济因素自下而上的作用以及自然环境因素的制约作用共同影响了中京道内城址规模的大小。在城址分布与选址方面,大型城址的营建选址主要受到了自然环境的影响;中型城址在各区域均匀散布,便于自身行政管理职能的实施;小型城址主要沿中京道边缘,特别是西部和东南部交通要道分布,凸显了交通枢纽及军事障塞的功能。  相似文献   

16.
本文将中京道地区发现的78处城址以城墙周长3600米和1000米为界,分为大、中、小三类,并由此分析了府、方州、县、头下州等各等第城址在规模上的差异,提出政治因素自上而下的作用,经济因素自下而上的作用以及自然环境因素的制约作用共同影响了中京道内城址规模的大小。在城址分布与选址方面,大型城址的营建选址主要受到了自然环境的影响;中型城址在各区域均匀散布,便于自身行政管理职能的实施;小型城址主要沿中京道边缘,特别是西部和东南部交通要道分布,凸显了交通枢纽及军事障塞的功能。  相似文献   

17.
辽上京城是辽代最为重要的一座都城,平面呈“日”字形,北部为皇城,南部为汉城。其中皇城内又有宫城,两城相套形成“回”字形的平面布局。辽上京城的形制布局特点及其营建规制,对后世都城产生了重要影响。研究认为,辽上京城的整体规划布局、宫殿形制及其排列布局、城门形制和规制、门道基础做法、瓦当等都受到渤海因素的影响,这些渤海因素在辽上京城形制结构的完善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体现了辽上京城的都城文化具有强大的包容性。  相似文献   

18.
简要分析海林市境内分布的渤海古墓群形制特点。  相似文献   

19.
宋朝徽、钦二帝北迁行踪研究--"靖康之难"系列研究之一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考述宋朝徽、钦二帝北迁路线,即徽宗从汴京至燕京,钦宗从汴京至西京再到燕京,二帝从燕京到中京再到通塞州、金上京,又从上京迁至韩州和五国城的具体情况。  相似文献   

20.
渤海上京龙泉府宫殿建筑复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渤海上京龙泉府遗址位于今黑龙江省宁安县东京城镇西约3公里处,是唐代渤海国(689~926年)的五京之一。上京为都历时160多年,而上京都城兴建的确切年代却不见记载,我们只能借助有关渤海方面的史料大致推断。据《新唐书》记载,渤海的前身为粟末(革未)鞨,首领大祚荣自封震国王建立政权。唐睿宗先天中年(712年)遣使拜大祚荣为左骁卫大将军、渤海郡王,至是改称渤海。唐天宝末年(755年)左右,大祚荣之孙、渤海第三世王钦茂徙都至上京。唐宝应元年(762年),唐肃宗下诏以渤海为国,钦茂为王,进检校太尉。唐贞元时(785~804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