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文化遗产》2014,(2):106-107
在19世纪40年代的加利福尼亚淘金潮之前,大约只有50名本土华人生活在美国。仅仅几十年之后,生活在美国的华人就超过了十万,而且,似乎每一座城市,矿区都移民是部分,的好奇每一个乡镇和偏远西部的每一个有一条自己的唐人街。这些中国在西部定居的劳动力的主要组成因为来自异域,他们勾起了人们的对象。的历史,却能帮助也成为了种族偏见和暴力侵害他们并未留下多少有文字记载但大量的考古遗址和考古物品我们更好地了解这些第一批来到美国的华人是如何在这片陌生、有时充满敌意的土地上生活下来的。  相似文献   

2.
论文以美国混血华裔女作家"水仙花"所著《春香女士》小说集里描写的有关美国排华年代华人家庭的六篇小说为例,探讨分析了美国西部华人夫妻关系、美国西部华人异族通婚关系和华人家庭伦理传承等问题。从这些故事人物描写中可以看出,"水仙花"独排众议,为华人家庭文化辩护,批评中国男权社会文化对女性的专横。同时,她明显受了当年美国妇女平权运动的影响和接受了种族歧视的现实,认为华人家庭生活文化不能在美国社会共存。  相似文献   

3.
唐人街转型     
周敏  林闽钢 《华夏地理》2003,(5):115-120
华人移民美国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19世纪40年代末.早期到达美国的华人,大多是应美国西部的大开发和修铁路而被招募来的劳工或苦力.这些早期来美国的华工本不打算在美国扎根,他们的理想在于淘金发财然后衣锦还乡.可是当矿业衰退和铁路修成后,他们很快发现自己成了被歧视和排斥的对象.在排华法案的制约和美国社会不予接纳的情况下,华人移民只能把自己圈在一个与外界隔离的小区域内.部分华人为了逃避在加州可能遭受的迫害,逃到了美国的东北部海岸城市,这就形成了早期美国东西海岸城市的唐人街.著名的旧金山和纽约曼哈顿的唐人街可谓美国历史最长、规模最大和影响最深远的华人移民社区.  相似文献   

4.
赵欣 《史学集刊》2007,(4):75-82
鸦片战争强制性地拉开了中西文化交流的序幕。1848年以后,随着北美至中国航线的开通,一部分居住在珠江三角洲的广东人在多种原因的驱使下,远渡重洋来到北美。在美国西部形成了一个又一个的华侨华人社区,使中国的古老文明渐次播散到美国西部各州。随着北美华侨华人的不断扩展,不同类型的华侨华人在不同的领域里(商业、建筑、科技教育、宗教伦理、风俗习惯等许多文化领域里)对中华传统文化进行了被动和主动传播。被动的传播形成了美国多元文化的文化飞地,主动的传播使中国传统文化在美国文化的大熔炉里形成了一种鲜明的、交叉式的边缘文化。文化的传播是一个双向互动的过程。随着大批旅美华侨华人陆续返回故乡,他们也把西方文明带回侨乡。它们与本土文化发生碰撞、冲突、融合,从而在珠江三角洲一带的侨乡形成了新鲜的、西方式的边缘文化。  相似文献   

5.
以雷洁琼1931年的硕士论文为原始资料,分析了20世纪30年代华裔青年的自我认同,论述了芝加哥学派对早期华人华裔研究的影响,华裔青年群体的成长过程、种族压力下的华人家庭生活、华裔学生在美国公立学校的经历、在就业上所受到的歧视以及渴望返回中国的心理状态。提炼出一个观点:在美国族裔关系中,只要整个华人族群的地位低下,华裔青年的自我认同就无法摆脱“外国人”的阴影;华裔青少年在语言、思维、生活方式及社会举止上的美国化仅仅是一种单方面的改变,并不能使他们成为一个美国社会认可的美国人;在一个种族意识强烈的社会里,文化上的美国人不等于是种族上的美国人。  相似文献   

6.
华人在美国社会地位的变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翻开华人在美国的发展史,便可了解到,在美国建国不久,便有了华人的足迹。他们一代又一代生活着、斗争着,经历了200多年的沧桑。过去华人在美国多从事采矿、筑路、耕种和经商等工作,以血汗浇灌了美国的经济,写下了华人在美利坚土地上的艰苦创业史,也写下了华人与美国种族主义者斗争的血泪史。 我出生于侨乡——台山,几十年来,耳濡目染,了解到不少关于华人在美国的情况和问题。改革开放十多年来,我曾多次访问美国,作了一些调查并参阅了有关华侨史料,写成此文,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7.
唐人街转型     
华人移民美国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19世纪40年代末。早期到达美国的华人,大多是应美国西部的大开发和修铁路而被招募来的劳工或苦力。这些早期来美国的华工本不打算在美国扎根。他们的理想在于淘金发财然后衣锦还乡。可是当矿业衰退和铁路修成后,他们很快发现自己成了被歧视和排斥的对象。在排华法案的制约和美国社会不予接纳的情况下。  相似文献   

8.
美国华人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在历史上 ,华人曾对美国西部的开发做出过卓越贡献。在现代 ,华人的智慧与才干也在美国的各方面独领风骚。但就是这样一个群体 ,在美国历史上却受尽歧视 ,饱受磨难 ;在今天 ,反华浪潮仍然一波接一波地涌现。苏联解体后 ,社会主义中国又成了西方社会的首要攻击目标 ,新一轮妖魔化中国运动在西方特别是美国兴起。这一切使得排华史的研究有了深入的必要。 1998年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张庆松著的《美国百年排华内幕》是研究这一问题的一部力作。一华人大规模前往美国是在加利福尼亚发现金矿以后。对华工所受磨难 ,…  相似文献   

9.
郭南 《民族译丛》2007,(4):95-96
19世纪中叶,不少华人满怀淘金的梦想,飘洋过海,到夏威夷的农庄和美国西部的矿山当契约劳工,后来又到美国西部修建铁路.铁路修成后,等待他们的却是美国历史上惟一的一部歧视少数民族的法令 --《排华法令》.  相似文献   

10.
炒杂碎:美国餐饮史中的华裔文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通过美国华人杂碎馆兴衰史,从一个新的视角来说明中餐馆在美国的兴起和普及。杂碎馆反映了华裔文化移植到美国社会并进一步在那里发展的过程。在美国,饮食是最早而且可能是最有代表性的海外中华文化的标志。华人的饮食文化伴随着他们的生活方式、劳动和职业技能、经商能力和资本、家庭及其他文化传统与华人移民一起进入美国。炒杂碎是美国社会族裔文化如何形成的一个有示范性意义的例子。  相似文献   

11.
论文以2007年本尼朗选战为起点,分析了澳洲华人新获得的中产阶级地位及其对政治参与意向的影响,包括2007年大选以来出现在澳洲华人社区的参政、议政诉求,华人参与澳洲政治生活的各种形式以及影响他们参与的若干因素。认为在澳华人已经成为澳洲社会政治和经济生活中一个非常具有活力的组成部分。他们的政治参与程度及其影响力正在显著提高,并且已经成为各方关注的一个重要议题。  相似文献   

12.
在去美国之前,我总认为华人,特别是新一代的“详插队知青”仍然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这印象主要来自于我们媒体的宣传和几部大同小异的电视剧。来到举世闻名的美国汽车城底特律,我摹然发现,这里的华人是扬眉吐气、充满自信、又有着高度民族自尊心和拳拳报国心的一群。他们大多学业有成,在三大汽车公司里担任着举足轻重的职务,他们仅仅经过几年的努力,就实现了美国几代人的梦想,一步跨人了中产阶级的行列。在美国流行着一句话,说美国人的财富装在犹太人的口袋色美国人的智慧装在华人的脑袋里。在通用、福特及克莱斯勒公司,有几千名…  相似文献   

13.
2005年6月20日,中国华侨华人历史研究所和中国华侨历史学会邀请美国西密西根大学曾缨博士在北京华侨大厦作了题为“美国与日本华人研究的比较:一个留日居美学者的审视”的学术讲座。她从一名华人学者的视角分析和阐述了日本与美国学者在华侨华人研究领域的不同特点及发展趋势。曾缨博士首先对自己的学术研究历程进行了简单的回顾。她指出,自己是学理工科出身,20世纪80年代末期弃理从文,到日本留学、生活十四载,而后又转赴美国大学执教,这种独特经历使她对日本和美国的华侨华人研究有着切身的体会与感受,为以后投身于华侨华人研究奠定了良好…  相似文献   

14.
正"中国玛丽",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社会对美国西部的华人女性的一种惯称。早期赴美华人女性大都来自珠江三角洲地区,她们似乎偏好给自己取玛丽这个洋名。早期华人女性在美国西部矿镇极为少见,偶尔出现一位,她那独特的衣着、发型及神态气质,难免会引起所在地白人或其他族裔人士的注意,为了和名叫玛丽的白人女子区分开来,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荷兰华侨华人生活的实地调查和研究,分析了华人社团的类型、功能、运作方式及其在社会融合中的作用。认为华侨华人社团在华人世界中扮演着一个关键性的角色——拟村落化,提供了一个非常重要的社会生活和活动空间。他们凭借着原有的历史经验和记忆,将社团当作村落来经营和管理,在社团内进行博弈和地位实现,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他们在移入国的边缘化感受,缓解了因失落而对主流社会的抱怨,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华侨华人与主流社会的对抗。由此可见,荷兰的华侨华人社团不同于专业化的行业组织或政党组织,有着多样的、综合性的社会属性,是一个村落式的我群社会。  相似文献   

16.
1965年美国修改移民法,放宽外国移民入境条件。从此,大批华人从冬地涌入美国,我们把他们称为新华人移民。资料显示,1970全美华侨华人为44万人,1980年增至81万人,至1992年再增至164.5万人,①占美国总人口的0.7%。美国新华人移民中,以来自祖国大陆、台湾、香港及印度支那(以越南为主)的居多。本文拟对他们的人口村成、移民背景及生活条件等问题进行比较分析。新移民的人口与分布美国1965年移民法允许各国移民每年不得超过2万人。台湾及香港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起初只允许每年移民数百人至数千人。台湾从1982年起增至2万人,香港…  相似文献   

17.
太平洋地区山一万多个大大小小的岛屿组成,其中很多小岛无人居住,然而,几乎每一个有人居住的岛屿都有华侨华人的足迹。据1973年统计,太平洋地区的华侨华人约有74000人。他们大部分集中居住在夏威夷和塔希提,其次是斐济、澳大利亚、新西兰  相似文献   

18.
马来西亚现有五百万华人,①他们构成了中国本土以外的一个最大的华人社群。就东南亚国家来说,马来西亚华人在本国总人口中所占的比例之大,仅次于新加坡。因此,在马来西亚的经济和政治生活中,华人是起着重要作用的种族集团。在这一情况下,马来西亚政府对华人所采取的政策。不能不直接影响到这个国家的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19.
在美华人异族通婚的案例最早发生于19世纪后期,但当时毕竟是寥若晨星。随着时间向现代推移,在美华人异族通婚的情况发生了引人注目的变化。本文运用美国近年的人口普查资料,简述在美华人异族通婚的规模和特征,分析引起在美华人异族通婚的各种因素,讨论华人异族婚姻和家庭所面临的若干问题。197O年和1980年在美华人异族通婚的资料(见附表一)表明,1980年每一千个华裔男性中有131人娶非华人女性为妻,而每一千个华人女性中则有168人选择非华人男性作为自己的终身伴侣,相比之下华人女性较男性更多地与外族联姻。从两次人口普查资料对…  相似文献   

20.
以清初广东籍侨僧元韶禅师等佛门僧侣及有关华侨为研究对象,通过史籍、碑铭等文献资料,分析考证了他们的生平简介和生存状况。结果是,元韶禅师的生卒年代是1648-1728年,赴越时间为1677年。从越南华侨华人史的角度来考察,元韶禅师、拙公和尚和明行禅师有其特殊性。一是他们以个体身份杂居于移入国社会之中,他们生活的环境没有形成一个华侨华人社会;二是他们百年之后能够名垂青“石”,让当地人民永远铭记他们的名字和功德。此外,欧阳汇登、蒋光廷、陈文惠、程泰荣和黄我瑞等华侨能在越南“后碑”上留名,反映了华侨华人在当地落地生根、与当地人民和平共处的事实和一种少有的生存状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