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巫秀华 《神州》2013,(15):30-30
农村文化建设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需要。要实现农村的全面发展,不仅需要物质财富上的富足,还需要有精神上的充实和文化上的繁荣,更需要有广大农民群众文明程度的提升。当满足这些条件的时候,就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全面建设惠及全民的小康社会的目标更近。因此,解决农村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2.
雷占元 《攀登》2006,25(3):45-47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中央在我国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和小康社会建设进程中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从湟中县的实际出发,要全力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集中解决农民生产生活中存在的实际问题,提高农民生活质量,深化农村改革,加快和发展农村社会事业。  相似文献   

3.
农村基层党组织是党在农村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在全面落实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各项工作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农民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体。提高农民整体素质,培养造就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迫切需要。党校作为党员干部教育培训的主阵地、主渠道,要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加强对农民群众,特别是农村党员干部的培训教育工作,挖掘培训潜力,在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发挥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4.
耿华甫 《神州》2012,(34):21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既要求加强农村物质文明建设,又要求加强农村精神文明、政治文明与和谐社会建设。要建设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是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协调推进的新农村,文化是新农村建设的软动力,具有其他社会要素无法取代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创新农村教育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关键环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多才旦 《攀登》2006,25(6):43-45
农民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体,新农村建设的全部目标最终都要通过农民的实践活动来实现。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过程中,创新农村教育是关键。  相似文献   

6.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实施《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以来。我国农村贫困现象得到明显缓解,贫困人口大幅度减少。在短短20多年的时间里,我们解决了2亿多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这在中国历史上和世界范围内都是了不起的成就.充分体现了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第二轮修志期间.扶贫事业不仅贯串续志记述时限始终。而且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条重要而清晰的发展主线。  相似文献   

7.
张新 《神州》2012,(26):10-10
农村文化建设是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题中之义,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支撑。为推动我县新农村建设,促进和谐村社发展,我们对县农村文化建设进行了专题调研,对存在困难和问题进行认真分析,提出加强我县农村文化建设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刘景华 《神州》2014,(18):219-220
我国农村文化建设相对滞后是不争的事实,也是制约农村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农村文化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越来越不相适应,新农村可持续发展迫切需要文化动力。农村文化相对落后,从表面上看,农民生活单调,质量不高;从本质上看,农村文化落后,畸形了农民的观念,禁锢了农民的思想。如何通过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把农民的思想活跃起来,把农民的动力发挥出来,倾力建设新农村是一个至关重要的课题。  相似文献   

9.
新农村建设中的农民权益保护问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欣 《攀登》2007,26(4):20-23
目前中国农村中存在的许多问题,在某种程度上都可以归结为农民权益保护问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不仅要增进农民权益,也要防止以建设新农村的名义侵害农民已享有的权益。  相似文献   

10.
王春梅 《神州》2012,(26):7-7
加强农村文化建设,既是当前农村、农业、农民实现持续健康科学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有机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1.
俞孔坚 《古今谈》2007,(2):12-17
引言 党中央国务院关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指导思想和方针路线是科学发展观与和谐社会理念的体现,本文作者完全理解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方针的重要意义;完全赞成中央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二十字方针: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也完全赞成建设新农村规划的技术路线,即保证场地生态、历史、文化和民俗传承的充满活力的和谐新农村。  相似文献   

12.
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尤其要重视农村文化的发展,把对农村文化扶贫作为实现农村小康的重要环节来抓。 据有关资料表明,到2000年底,我省农村小康总体实现程度按低标准计算仅达50.2%,其中与小康值相比,收入分配指标为37.9%,人口素质的实现程度为42.7%。贵州人口近3800万,其中有3160万人口生活在县和县以下的农村。贵州穷主  相似文献   

13.
我国是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农业大国,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实现要建立在农村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上,而农村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农业现代化水平的提高,离不开农业科技的支撑。本文从分析我国农业科技的现状出发,针对我国农业科技中存在的问题就如何提高农业科技在我国新农村建设中支撑力度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相似文献   

14.
王清媛 《神州》2013,(4):44-44
《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意见》对新农村文化建设进行了专题部署,并高度评价了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意义,明确指出:“加强农村文化建设,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内在要求,是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满足广大农民群众多层次多方面精神文化需求的有效途径,对于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巩固党的执政基础,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实现农村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具有重大意义。”我们党之所以把新农村文化建设提到如此高的战略地位,建设新乡村文化,继承甚至是重新发明优良的传统,构建和谐、健康的乡村文化,是推动新农村现代化进程的一项极其重要的基础工程。新农村文化建设为新农村建设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相似文献   

15.
王雪静 《神州》2014,(18):266-266
农村、农业、农民的发展壮大是中国走向现代化的关键。针对于此,中央在十六届五中全会上,做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战略决策,为我国农村建设勾画出了"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新蓝图。而农村文化建设作为农村建设中的"软力量",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是满足广大农民群众多层次多方面精神需要的有效途径。一、发展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余志方 《黑龙江史志》2007,(6):42-44,64
<正>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并且明确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目标和要求。如何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进程,是当前和今后需要研究的重大课题。笔者结合多年农村工作的实践,对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进行了认真地调查、分析和思考,并提出几点建议,以供商榷。  相似文献   

17.
张继宗 《攀登》2006,25(5):21-24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需要把党的政策逐步落实到农村生产、生活、发展的各个方面和层次,而在这一过程中,必然要实现党的政策与村民自治制度的高度有效统一,进而促进党领导下的村民自治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协调发展。但目前村民自治中“两委”关系的不协调状况成为影响村民自治制度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在农村深入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消除这种不良因素需要对“两委”关系进行明确界定,划分村党支部和村委会在村民自治中的具体权力范围,解决两者间的权力冲突问题,以推进村民自治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步伐。  相似文献   

18.
王芳 《神州》2011,(9):183-183
一、文化体育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地位作用 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意见》中明确指出:“加强农村文化建设,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满足广大农民群众多层次多方面精神文化需求的有效途径,对于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巩固党的执政基础,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具有重大意义。”体育也是文化发展身体、增强体质和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活动。文化体育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涵。是和谐社会的润滑剂,可以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强大的思想基础、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相似文献   

19.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农村建设的总目标,是时代的互换,也是全党全国人民的共同心声。公关图书馆要积极主动地投身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服务中去,依托强大的馆藏资源与先进的信心技术,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文化和技术支持,充分发挥公关图书馆的社会职能。  相似文献   

20.
马春霞 《神州》2013,(10):233-234
二0一二年一号文件再一次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作为了重要问题提出,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意义。在扼要阐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发展乡村经济和发展先进文化的关系的基础上,着重强调发展边疆农村经济、文化和政治,发挥农村各方面的计量,全面促进边疆新农村经济又好又快地发展,促进边疆新农村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共同发展,进而为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文化软实力和国际竞争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