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06年的第一天,北京雪后晴朗的上午,章含之在回忆30年前的往事。她一边回忆,一边表示,1976——是她最不想回忆的一年。她70岁了。她不想回忆。她说她不想回忆那一年,因为那一年,对她来说,“非常沉重、非常压抑”,“没有任何欢乐可言,没有任何轻松可言”,仅只意味着——“悲哀、压力和灾难”。  相似文献   

2.
每个人对生活的理解都不相同,因此,也各有各的生活方式,这不,2000多名大学生就选择了在长城上迎接2000年。听起来这应该是一次美妙的旅行,然而,对这些学生来说,这次庆祝活动非但没有给他们留下什么美好的回忆,相反,回忆当时的情景,只剩下被骗的愤怒和不甘。每人交了100多元的报名费,满怀喜悦的心情,参加“万人登长城观日出活动”,谁知等待他们的却是:没有人组织登长城,没有人组织观日出。没有人提供早餐和午餐,甚至没有人送他们返城!而且,这一次的受害的对象竟涉及到33所大学的2000多名学生。  相似文献   

3.
武际良 《纵横》2012,(2):4-9
作家萧乾曾这样回忆斯诺:有的外国记者比他待的时间更长,经历的更多,然而他们并没有看到“活”的中国。他们的见闻是浮光掠影的,只是生活在当天的“热消息”里。由于鲁迅的指引,斯诺这位外国记者未停留在“热消息”中。他以更多的精力倾注在中国新文艺运动的探讨上,  相似文献   

4.
看到某些权威媒体称八个样板戏为“红色经典”,不由得吃了一惊。吃惊之余自然便产生了一些回忆和联想,也觉得有些话要说说。  相似文献   

5.
在20世纪巴蜀作家群体中,读者最多,艺术生命力最强盛的,也许就是“还珠楼主”李寿民。 著名作家白先勇回忆道:“我小时候最喜欢看的武侠小说是‘还珠楼主’,他写的《蜀山剑侠传》,当年是武侠小说的经典。‘还珠楼主’想象力丰富,文字优美,我觉得他是鼻祖,所以当时也看很多他的小说。”“还珠楼主五十多本《蜀山剑侠传》,从头至尾,我看过数遍。这真是一本了不起的巨著,其设想之奇,气魄之大,文字之美,功力之高,冠绝武林,没有一本小说曾经使我那样着迷过。  相似文献   

6.
从《人民日报》创刊之日(1946年6月15日)起,我就在报社工作。“文化大革命”前,我任报社副总编辑,主持夜班编辑工作。当时政治空气已很紧张,回忆这一段编辑生活,我现在仍然感到胆战心惊,心有余悸。几十年来,中国人经常在“想不到”状态下生活,这可能是社会激烈变动时  相似文献   

7.
1970年初,我是中共武汉市委机关的一名干部,同数以近万计的市直机关、事业单位干部一起,带着行李和户口迁移证,下放到远在市外鄂南山区的武汉市“五七”干校,整整生活了两年零三个月,这是我一生中最具有历史意义的、难以忘怀的一段经历。今借《武汉文史资料》的一角,回忆记述“五七”干校的真实生活.为读者了解这一文化大革命中的历史一页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正今年是恢复高考40周年,这是"77级"的一个重要节点,也是77级人回忆生命中难以忘怀的岁月的契机。抚今追昔,往事漫漫。过去60年,有许多值得珍惜和纪念的日子,有许多成功的喜悦和失败的忧伤,也有无数值得敬重和记忆的亲人与好友。但是最让我难忘的却是吴世祥先生!他是我高中的语文老师兼班主任,也是大学同窗。上课1974年下半年,我还在贵阳朝阳洞铁路子弟学校读高二。  相似文献   

9.
正1981年1月,我在安徽大学77级就读,这时大三学年刚刚结束,距离毕业还有一个学年。对于77级学子来说,这是最后一个寒假。那会儿我对作家蒋光慈的研究兴趣正浓,上个月刚刚在《安徽大学学报》上发表关于蒋光慈的研究论文,同时现代文学权威刊物《新文学史料》又刊出我对阿英(钱杏邨)女婿吴泰昌记述《阿英忆左联》提出的补正。两篇稿件同在1980年第4期(两刊均系季刊)发表,前一篇推翻了1960年代以来采信当事人回忆形成的所谓蒋光慈回乡建党的既有定论,在豫皖党史界引起轩然大波;  相似文献   

10.
《百年潮》2010,(3):59
由吴小如先生题写书名、北京大学中文系文学专业七七级48位同学和部分老师撰写的回忆当年北大生活的回忆录《文学七七级的北大岁月》一书,近期由新华出版社出版。  相似文献   

11.
“非典”时期,北京昌平区小汤山医院成为全世界瞩目的焦点。然而,除“非典”医院之外,直到今天,也很少有人知道小汤山还隐身着一座监狱,这座监狱在旅游地图和民用地图上,根本找不到,即使一些秘密的军用地图上也没有这座监狱。据小汤山的一些老人回忆,小汤山的第一条公路建于60年代左右,名为汤秦路。  相似文献   

12.
金耳朵 《世界》2006,(1):65-65
上海的音乐生活是多彩的,各类演出, 一年有1500场之多。而上海媒体的乐评是沉 默的,沉默得长期没有音乐评论。 见诸报端的音乐报道,基本“千文一 面”,以吹喇叭抬轿子为主。海外来客,无 论张三李四王二麻子,谁来都加冕“世界 级”、“顶级”、“大师”头衔。所有的  相似文献   

13.
百年潮     
《百年潮》2000,(7)
对拨乱反正时期的珍贵回忆今年第3期,我们刊发了冯兰瑞同志关于国务院政研室的回忆后,颇得读者好评。现再发一篇于光远同志的回忆。它详细叙述了这一机构的由来和在邓小平同志直接领导下的工作情况,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当年反对“四人帮”,整顿“文革”混乱状况的艰难斗争;文中回忆的小平同志的多次谈话尤为珍贵。一个历史事件能否在历史著作中得到真实再现,既要依靠档案文献,又要依靠  相似文献   

14.
一、古代写作理论概貌写作学在我国有着久远的历史。周秦时代,虽然没有出现系统、完整的写作理沧,但是许许多多的经典文献对于写作已有深刻的认识。“诗言志”,这句话含义极深,表述极精,朱自清先生认为这是中国诗论的“开山的纲领”;这句话也揭示了写作的一般特点和规律。  相似文献   

15.
上官  天蓝  钮坤 《世界》2009,(10):54-79
1949-2009,新中国走过60年。作为民族开放的历史与记忆,走出国门的60年时光跨度渐渐嬗变成一段社会生活发展的缩影。那些回忆深处的骄傲瞬间更凝固成经典,从新中国成立初期因公出国登月般不平凡。  相似文献   

16.
“文革”浩劫伊始,曾经享誉国际的南京军事学院惨遭灭顶之灾。时任院长的张震将军至今回忆起来仍痛惜不已。将军本人在最初的一两年里,“帽子”戴了一顶又一顶;“罪状”列了一条又一条,被折磨得险些丢了性命,但他始终没有向恶势力低头……  相似文献   

17.
《华夏人文地理》2004,(9):140-141
“世界上没有任何事情没有其决定性的一瞬间。”对世界上一代代的摄影工作者来说,这是一句经典名言。用尽自己毕生心血来捕捉这决定性瞬间的法国著名摄影大师亨利·卡蒂埃·布勒松于8月3日上午9:30分在法国与世长辞,享年95岁。  相似文献   

18.
胡坚 《广西文史》2010,(3):48-50
今年是谭震林同志诞辰108周年。我这个小兵今年90岁,之所以冒昧写这篇怀念谭老的回忆文章,是因为我1957年跟随他在攸县农村蹲点六个月,亲身体会到谭老这种务实求真的好作风。当时就敢言“反右”扩大化,而且“一言挽救了小书生”,我从心底里敬佩,至今铭感在心。因此写这篇回忆文章,请读者指正。  相似文献   

19.
放映员往事     
每当丧礼降临村子的时候,总会勾起王炳民对于过去时光的回忆。“我从小生活在这个村子里,父亲也是。记得小时候,村子里谁家有人过世了,父亲总会去帮忙。父亲是农民,没有钱,也没有文化,但他想着给人做点事总是可以的,扫地、摆桌子、打水、做饭……这些事情他都会去做。”  相似文献   

20.
蒋松 《文史月刊》2008,(11):78-78
如今,肉食虽仍美其名曰荤菜,却早已成为老百姓桌上的便当。但在我少年记忆里。吃菜难有几滴猪油,那时家乡有一句俗语叫“吹开油喝汤”,形容一种无可企及的奢侈生活。 回忆少年农村生活的肉味,是一种辛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