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3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家,自古以来就是人们竭力经营的地方.因为它是根据地,是不冻港.有了家,心才不再漂泊.有家在,外面再大的风雪也不怕.
为了这方乐土,人们无不殚精竭虑,使尽浑身解数.辛劳一生者有之,疯狂聚敛者有之,真可谓"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相似文献
2.
颍州西湖风景区是阜阳城市文化的核心和精粹,具有厚重的历史文化价值和突出的旅游观光价值,其保护和利用将使新西湖与古西湖遗址(老泉河遗址今泉河湿地保护区)贯通,并沿泉河滨水景观带延伸至阜阳市区,形成完整的游览线路,重新构建“大西湖”盛景,同时对于颍州西湖与西湖新区的“城湖一体”建设具有重要战略意义。鉴于此,本文主要分析颍州西湖风景名胜区的绿地系统与植物景观规划。 相似文献
3.
颍州西湖的历史与兴衰与阜阳城市的发展密不可分,作为阜阳人民的精神故乡,当地市民对其寄予厚望.同时颍州西湖作为西湖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环境的变换已逐渐湮灭,唤醒历史记忆,弘扬传统文化,成为此次规划的使命与责任.且景区的建设不能脱离开城市的发展特征和社会发展的需要,规划应保障景区发展可持续性,包括环境、社会... 相似文献
4.
乾隆《颍州府志》系清代颍州知府王敛福亲自动笔修纂,是当时唯一的一部府志,初版于清乾隆十七年(1752年),全志十卷。颍州府是皖北地区重要的农业经济区,雍正六年(1728年)实行摊丁入亩政策后,颍州府改革了赋税征收制度,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农民负担,但由于执行情况不同,各地田赋、杂税和存留比例均有差异,反映了清前期颍州府各州县经济发展基本状况。 相似文献
5.
王敛福是清朝乾隆时期治理颍州的名宦,两度知颍,他对颍地风俗的引导、民生环境的改善以及文教事业的推动,均做出了历史性的努力和贡献,较大程度地提升了颍州人文生态环境的品质和社会历史地位。王敛福不仅被颍州百姓祀为名宦,而且也是颍州官员中良善为治的典范之一。 相似文献
6.
文章通过对《康熙鹿容庵暨夫人张氏墓志铭》碑的研究,结合相关历史文献和族谱资料,对颍州鹿氏始祖进行了考证。旨在揭示鹿氏家族在颍州的起源,为阜阳鹿氏家族研究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相似文献
7.
伴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的文化需求也不断提高,一些图书馆现有的馆舍不能满藏书的需求,建立分馆的现象普遍出现。尤其是在高校,分馆的出现如雨后春笋一般。为了解决读者的借阅和还书问题,人们开发出了通借通还的管理系统,但是在实际操作中还存在诸多问题,本人就实际遇到的一些问题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8.
9.
海门通东地区的民间美术具有质朴、敦厚的特色,富有乡土情味。通东的民间绘画、雕刻、建筑装饰、刻纸、彩灯、竹编等民间美术融汇于人们日常生活、生产的各个领域,具有实用和审美的双重特点。 相似文献
10.
11.
辛亥革命爆发后,中国红十字会遣派救护医队驰赴汉、宁等地,实施人道救援,救伤瘘亡,克尽天职,受到社会各界的普遍赞誉。“发轫于俄日之战,而大彰于武汉之师”,中国红十字会也出现了蓬勃发展的可喜局面,设立分会65处,分会医院30余所,前所未有,而“善功所及,非特鄂省一役而已”。 相似文献
12.
We analyze the viability of the office of President of Congress as a source of leadership in the Continental and Confederation Congresses.1 Our primary interest is in institutionally grounded, as opposed to and separate from charismatic or personal, bases for leadership. We show that virtually every institutional support for leadership power recognized to be at work in the modern Congress was absent in the Continental Congresses. We trace the origins of these limitations on leadership power and potential to a series of decisions taken during 1774 and 1775 and substantially maintained and even elaborated over the fifteen-year history of the Congress. The result was that even though the institution was awash in "leaders," men like Virginia's Peyton Randolph, Massachusetts' John Hancock, and New York's John Jay, stable and effective "leadership" from the office of President of Congress proved to be impossible.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