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历史研究原本就存在宏观、微观(或许还可加上两者之间的中观)的区别,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宏观研究也可以叫作系统研究或整体研究,着重对史事的全面陈述与把握,微观研究或可称为个案研究乃至细节研究,着重史事的细节钩沉与精审考订。但宏观与微观都是相对而言,对于中国史来说,区域研究为微观;而对于某一省区来说,  相似文献   

2.
“儒学热”的冷思考陈友冰对于历史学家来说,“纪元”不过是一种记录史事的符号,世纪的更替,不一定就意味着社会历史的巨大更叠和飞跃。但对于政治家和思想家来说,世纪之交往往会成为某种标志,某个分水岭。他们一般都会借此对过去作一番总结或清算,对未来作一番规划...  相似文献   

3.
王超群 《史学理论研究》2023,(2):136-146+160
微观史学通常被认为与宏观史学相对立并因此被视作“碎片化”的代名词。然而,实际情况并非如此简单。事实上,微观史学家在专注于历史细节的同时,也在积极地构建宏观的历史叙事。他们提出了“正常的例外”和“可变的尺度”两个概念作为其宏观叙事的理论根据,并通过个体与社会的关联性、象征性隐喻、追随、深描、比较等方式在研究实践中建立起微观史与宏观史乃至全球史之间的联系。而他们之所以如此,归根结底与其所处的多元主义学术语境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微观史学与宏观史学特别是与全球史学相融的事实,对于我们走出“碎片化”的历史,以及确立一种辩证多元的历史认知模式具有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4.
全球正在“化”为一体,而史学研究的“碎片化”却大行其道,这一错位清楚折射出当今史学研究的“不合时宜”。近二三十年问,在后现代史学的冲击下,宏大叙事的历史备受质疑,微观史却独领风骚。在世界范围内,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中,微观史都已成为滔滔主流。  相似文献   

5.
<正>在历史研究中,存在着如何避免两种有违科学精神的倾向问题,一种倾向是只重视宏观历史和大事叙述,仅仅停留在历史概念的推演而不肯深入研究历史细节;另一种倾向则是完全忽视甚至否定历史观和对整体历史的把握,只注重历史细节和个案研究,并以此为标榜来否定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和方法论。前者失之疏阔和空谈,很  相似文献   

6.
社会史研究在当代中国复兴后不久,“碎片化”问题就引起了学界的关注。检视社会史学界对“碎片化”问题的探讨,大致有以下4种看法:缺乏合适的理论指导与操作方法,以致概念不清,含义不明;学科归属不易确定和研究对象宽泛、庞杂;选题狭窄、研究取向和具体内容零碎;与当前的学风浮躁、成果评价以及人才培养机制有关。我们认为,尽管“碎片化”问题其来有自,并且似乎凿凿有据,但细细推敲起来,却很难经得起严格的学术考究和深层次的学术反思。  相似文献   

7.
最近一段时间,中国历史学界关于“碎片化”的讨论多了起来,不少学者开始担心越来越多的研究集中在一些没有“历史意义”的小问题上,注重细节,忽视整体。其实,这种忧虑在西方历史学界出现更早。在西方,过去史学家在德国史学大师利奥波德·冯·兰克(Leopold VonRanke)的影响下,主张历史的客观陛,认为历史学家的基本职责是探索历史的真相,因此他们热衷于大历史的研究。但西方历史学界随后出现了“语言学转向”(Linguistic turn)和“叙述转向”(narrative turn),  相似文献   

8.
克服“碎片化”回归总体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历史研究中的“碎片化”问题已经引起了学界的关注,而社会史更被人认为是“碎片化”表现突出的领域。针对如何克服碎片化的问题,我曾在一篇文章中指出:“只要我们‘保持总体化的眼光’,进行多学科的交流对话,勇于和善于在具体研究中运用整体的、普遍联系的唯物史观,再小的研究题目,再小的区域研究也不会被人讥讽为‘碎片化’。”④这就是说,克服碎片化的途径就是回归总体史。借《近代史研究》组织讨论“碎片化”问题之机,笔者愿就此观点再做进一步的申论。  相似文献   

9.
《文博》2017,(2)
周公庙所出土的"薄姑"腹甲卜辞由于关系到周初薄姑史事,有特别重要的研究价值。本文对于该片卜甲上的三条卜辞进行了细致的释读,认为其主要内容是记载了薄姑遣使来周,周王命人去薄姑回报的过程。联系到薄姑的历史和周初的史事,这片卜甲的占卜时代很可能是在武王伐商的过程之间。  相似文献   

10.
随着中国红十字运动研究的兴起,抗战时期的中国红十字运动研究日趋丰富,在整顿会务、战事救护、红十字文化传播等诸多问题上都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既有宏观上的考察,又有微观上的探讨,整体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研究前景较为乐观。  相似文献   

11.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的秦汉史研究,追随着时代的步伐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无论是作为断代史的整体性研究,还是政治、经济、军事、文化诸领域的专题考察;无论是社会史的复兴,还是新的简牍资料的发掘与研究,都有了令人瞩目的成就。而相对实证研究的繁荣,理论方法论研究方面则显得有些孱弱和苍白,人们有意无意地疏远了那些宏观性课题,弱化了学术探讨的思辨理性;而这些,则又反过来制约了实证研究的纵深化发展,有些问题的探讨显然已经形成难以突破的瓶颈。有鉴于此,本刊编辑部以三十年秦汉史研究的理论反思为题向学界征稿,以期唤起学界的理论兴趣,启发人们的宏观性思考,推动秦汉史研究步入一个新的繁荣期。本期先行发表几位学者的思考成果,并诚挚邀请更多的学人参与进来。是为盼!  相似文献   

12.
对于科学知识社会学的经验研究,可按研究视角及场点划分为宏、微观研究或争论研究、实验室研究、话语分析研究等。柯林斯作为巴斯学派的代表人物主要以微观方法见长,有人认为其创立及发展了争论研究。本文主要从四方面对柯林斯的争论研究进行简单介绍及评析,着重对引力波案例研究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3.
新时期以来,中国近代史研究取得了有目共睹的繁荣发展,但不足也日渐显露。其中,所谓“碎片化”问题,更备受关注。在这里,笔者愿申不成熟的意见,以就正于大家。 一、区分两种“碎片化” 以往学界前辈常会这样提醒后进:“研究问题要注意抓大的重要的题目,不能搞得太细太碎了。”那时没有“碎片化”这个概念。所谓“碎片化”的概念,是近些年由西方引入的。  相似文献   

14.
历史研究的若干基本问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历史研究有“经世致用”、“智识兴趣”、“人类自我认识”这三类基本目的,它们又各自导致种种优劣有别的不同史学。历史研究的基本目的决定了宏观思考至关重要,因为这意味着史事探究达到在总体上的统一性和揭示历史的深层含义,与此相关,理论对于具体的历史研究有优越的启示、梳理和升华功能,并且对于历史经验和教益能起到特别有力的推广作用。历史思索和论说的理论化包括(1)现成理论的连贯的运用,(2)理论性的创造式宏.观思考。成熟和高超的理论化是隐含的而非明示的,有机的而非教条的,倚重经典方法而非滥用社会科学。历史研究的基本目的,特别是经世致用,使当代史研究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历史研究中的"碎片化"问题引起了史学界的关注,什么样的历史研究属于"碎片化"现象,其定义和产生的时代背景是什么,在中国这样一个大背景之下,应该如何看待近现代史研究中的"碎片化"现象,这些都是值得深化和探究的问题。本文通过对"碎片化"问题的中西方比较来从中找出其根源,进而才能正确看待史学研究中的"碎片化"问题。  相似文献   

16.
商鞅史事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商鞅史事考晁福林在战国前期,商鞅是居于历史舞台活动中心的重要人物。长期以来,论者对于他的研究多注目于其改革措施,而对于相关的史事则很少阐述和探讨。然而弄清楚这许多史事不仅对于了解商鞅其人很有意义,而且对于战国史的不少重要问题的研究有所帮助。今不揣谫陋...  相似文献   

17.
考古学的学科性质决定了它不会成为很热门的专业,所以在宏观层面.考古学科的发展依赖于国家经济的强盛和公众文化水平的提升;从微观来看,干考古这_行则需要兴趣作为动力。——安家瑶。在古DNA出现之前,考古学家根据古代骨骼的形状和人工制造物的类型的演变来推断人群的变动,但是这些数据很难给出一个圆满的解释。而现在通过对古代人类的全基因组测序,我们可以了解到栩栩如生的、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细节。  相似文献   

18.
考古学文化是特定时空民族或族群共同体的物化遗存,是观察、研究史前与古代族群时空关系的最重要手段,民族史、文化史的探索是考古学研究的最重要任务之一①。在近百年中国学术史上,考古学对于新史学最大的贡献之一,就是通过史前、上古考古学文化的发现、梳理,重构中华民族起源与形成的早期历史,重构中国民族史的基础框架。从严文明先生中国史前文化的“重瓣花朵”结构的描绘,到费孝通先生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理论的提出,集中体现了考古学对于中国民族史、文化史研究的重大贡献。  相似文献   

19.
人民生活是地方志书社会部类中最重要的内容。人民生活的变化,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地方志记载人民生活可以从宏观、中观和微观等方面反映出本土社会的发展状况,体现民情。所以,人民生活这部分的内容理应成为地方志研究和浓墨重彩记述的重点,而且要写出特色和亮点。反思首轮修志,普遍存在对志书内容的广度记述较多,深度讨论较少,重视不够的现象。如:相当的市、县志有关人民生活的记述,内容普遍单薄,大多未能记载出人民生活的全貌和内涵。人民生活是有层次的:有贫困、温饱、小康、富裕之分。  相似文献   

20.
论宏观与微观的衔接──再论加强对中国农民史的研究孙达人跳跃性的发展和长期性的停滞宏观与微观是相对的,人们可以根据不同的对象而划分不同的范围,那末就人类社会的历史而言,宏观与微观究竟是怎样的关系?它们之间是同构或基本同构的吗?根据现在掌握的发掘成果,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