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赵国龙 《黑龙江史志》2013,(11):145+147
有"变性的狂想曲"之誉的《奥兰多:一部传记》(Orlando:A Biography,1928)是英国小说家、评论家弗吉尼亚·伍尔夫创作的一部最具夸张色彩的作品,它以性别突变、跨越时空等鲜明的特征吸引了大批的读者。这部传记式的小说正是采取一反常态的叙事模式,集传记、史记、小说的风格为一体,打破小说与非小说的界限,不仅创造了奇异的故事,也蕴涵了深邃的思想。本文将主要针对《奥兰多》的叙事模式。  相似文献   

2.
刘桂芹 《黑龙江史志》2013,(15):156-157
申富英教授的专著《伍尔夫生态思想研究》从生态主义的批评视角,探讨了伍尔夫生态意识的内涵,并分析了其生态意识的特点。该作注重运用新的理论工具、结合文本细读挖掘隐含在作品中的有价值的思想,系统地探讨了伍尔夫关于构建自然生态、社会生态、人际生态和自我微观生态的设想,揭示出伍尔夫生态意识与当下生态思想理论的共通之处,弥补了国内外伍尔夫生态思想研究稀缺、零散的遗憾,开拓了伍尔夫思想研究的新视野。  相似文献   

3.
伍尔芙的女权主义经济观是她女权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伍尔芙的女权主义经济观探索了妇女贫穷的根源,分析了妇女贫穷的特征,提出了妇女经济独立的途径,指出了妇女经济独立对于建立女性文学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前景化手法给现代文学创作带来了叙事手法的新颖和阅读认知的革新。弗吉尼亚.伍尔夫的短篇小说“新装”将其手法成功地引进其意识流创作,为揭示语篇的整体效果和作者意图带来了不同的阅读思路和文体的多维效应,并用其展示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英国中产阶层所特有的社会心态,即构成了作者所寻求的个体心灵的真实及历史的真实的合一。  相似文献   

5.
秦燕 《黑龙江史志》2011,(23):39-40
摩根·哥德文( Morgan·Godwyn)是一名于17世纪在多多拉斯和弗吉尼亚致力于安立甘宗(即英国国教)传播的传教士,他主张把黑人奴隶转化为基督徒.他对奴隶怀有深切的同情和愧疚,并对奴隶制进行了批判.他的观点也促成了SPG( society of the propagation of the gospel,译为海外...  相似文献   

6.
1676年,英属北美弗吉尼亚殖民地爆发的培根事件是弗吉尼亚殖民地的一件大事,也是英国斯图亚特复辟王朝的一件大事.在美国出版的早期史著作中,上至大中学校的历史教科书,下至历史辞典、历史百科全书等工具书,都有详略不等的介绍,至于专门著作、专题论文更是与时俱进,不仅数量多且具时代色彩,从17世纪70年代直到今天可以说从未中止过.然而,对培根事件的提法,在中美史学家的著作(含翻译著作)中却截然不同.一般说来,美国的史学家们自始至终的提法都是培根"叛乱";在我国,解放后的出版物除个别著作外都是用培根"起义"的提法.究竟哪种提法更贴近北美殖民地历史的实际?这是本文所要探讨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埃米琳·潘克赫斯特是20世纪初英国著名的妇女运动的代表人物,她掀起了一场英国历史上绝无仅有的激进妇女参政运动.埃米琳·潘克赫斯特的思想理念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这场运动的方向.她的激进思想的形成与她的成长背景和早期政治经历密切相关:童年的家庭教育和成长环境奠定了她激进思想的基础;少女时代在法国求学的生涯.使她深受法国激进思想的激励;与理查德·潘克赫斯特的婚姻则促进了她激进思想的形成,而早期公共事务的实践使她的激进思想转化为一种自觉的政治意识.  相似文献   

8.
托马斯·杰斐逊(1743—1826年),是美国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外交家。他出身于弗吉尼亚的一个种植园主家庭。1762年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于威廉—玛丽学院。1769—1774年,担任弗吉尼亚议会议员。1773年成为"通讯委员会"创始人并为领导人之一,主张民族独立。1775年参加第二届大陆会议,并参与起草《独立宣言》。1779年任弗吉尼亚州长,并起草《弗吉尼亚宗教自由法案》。1785年出版《弗吉尼亚纪事》,系统阐述其民主主义思想1789年任国务卿;1797年任副总统;1800年当选总统,并连任两届。晚年创办了弗吉尼亚大  相似文献   

9.
艾琳·鲍尔是20世纪上半叶英国最著名的中世纪历史学家之一。她既是经济社会史学家,又是妇女史学家和女权主义活动家。在短暂的一生中,她取得了辉煌的学术成就,受到国际史学界的普遍认同和尊重,享有世界声誉。但是,在去世后的几十年间,艾琳·鲍尔的学术地位一落千丈,极少被后辈学者提及,在经济社会史研究领域尤其如此。20世纪七八十年代,西方学术女权主义兴起后,艾琳·鲍尔被学界重新发现和挖掘,其学术贡献被淹没的现象得到部分扭转。但是,艾琳·鲍尔生前死后学术声望的两极反差,需要引起学界的认真对待和反思。  相似文献   

10.
19世纪晚期以来,各种西方先进思想陆续传入中国,女权主义思想是其中一个重要的部分.自甲午战争之后,对于西方民主思想的传播逐渐达到高潮,本文选取了1895年兴中会成立至1912年中华民国建立初期这一阶段,对资产阶级革命派传播女权思想主要内容进行介绍和评析.  相似文献   

11.
咸丰三年(1853)一月,年仅二十岁的英国姑娘钟·温乐随英国传教士从伦敦出发来广州。她是前来与其未婚夫俾士(Geonge Piercy)完婚的。同年夏天,他们的婚礼在香港大教堂举行。 钟·温乐刚毕业于著名的伦敦威斯敏斯特师范学院,热忱教育事业。  相似文献   

12.
吴静 《神州》2012,(26):4-4
赛珍珠小说的中国女性形象有助于重塑中国女性在西方人心目中的形象,使得他们对中国女性有更客观的了解。同时,她对中国女性形象的积极塑造表达了她的女权主义思想,为女性主义向东方的扩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相似文献   

13.
埃米琳·潘克赫斯特是20世纪初英国著名的妇女运动的代表人物,她掀起了一场英国历史上绝无仅有的激进妇女参政运动。埃米琳·潘克赫斯特的思想理念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这场运动的方向。她的激进思想的形成与她的成长背景和早期政治经历密切相关:童年的家庭教育和成长环境奠定了她激进思想的基础;少女时代在法国求学的生涯,使她深受法国激进思想的激励;与理查德·潘克赫斯特的婚姻则促进了她激进思想的形成,而早期公共事务的实践使她的激进思想转化为一种自觉的政治意识。  相似文献   

14.
胡月 《黑龙江史志》2014,(18):23-23
凯特·肖邦是美国著名的女权主义作家。她的大部分作品都关注于女性的精神独立与自由。《一个小时的故事》是一部肖邦关于描写女性意识觉醒的代表作。描写了一位家庭主妇在听到丈夫死讯后的复杂心理活动。本文通过对主人公思想变化过程的挖掘,探讨其生活的社会背景中女性命运。  相似文献   

15.
向警予是我国妇女运动的先驱。向警予的思想中有强烈的女权意识,她的女权主义思想体现在对女性特殊利益的强调和维护,向警予发表了大量专论女性权力的文章,相当深入的分析了争取女权的意义、目标、途径和策略等问题,对女权运动的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相似文献   

16.
徐悦超 《旅游纵览》2014,(4):261+263
"女权主义(Feminism)思想萌芽于十八世纪初,女权主义最初是一些受过教育的商人和下层士绅阶层妇女发起的抗议运动,她们撰文反对男性在家庭中独断专行而把妇女放在奴隶的地位。"女权主义最早出现于法国,五四时,传到中国,定义为女权主义。"中国女权运动兴盛于二十世纪前二三十年代,受过新式教育的中上层知识女性首先起来矢志于妇女运动自身权益的争取。"而近代中国女子留日的这段重要史实对其影响又很值得探讨。但二者关系复杂,涉及近代中国社会诸多方面,就此仅从近代中国女子留日教育对近代中国女权主义在教育、政治和思想观念方面的启蒙影响加以浅谈,以期对当下中国留学生群体所能产生之影响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17.
王荣堂教授的新作——《英国近代史纲》已由辽宁大学出版社出版(1988年9月版)。这是一部系统地阐述英国近代历史的专著,是王先生多年研究的结晶。《英国近代史纲》(以下简称史纲)全书分十编、二十五章、共计32万字,叙述了从1640年到1914年期间的英国历史状况。《史纲》的内容十分广泛,包括近代英  相似文献   

18.
张建魁 《环球人物》2013,(10):26-29
她说,"家庭为我从政付出了过高的代价""撒切尔是20世纪最杰出的女性之一,她证明了女人不但可以做到男人做的事,还可以完成一些男人都无法做到的事。"这是很多国际媒体对撒切尔夫人的评价。但在英国人眼里,撒切尔夫人却令他们"爱恨交加"。2002年,在英国广播公司(BBC)举办的"100名最伟大的英国人"评选中,撒切尔夫人名列第十六位。然而仅仅一年后,英国一家电视台进行了一次"你  相似文献   

19.
《新装》是享有世界声誉的英国文艺理论家和小说家弗吉尼亚·伍尔夫的著名短篇小说,发表于1927年,当时她正在创作长篇小说《达洛维夫人》,因此评论家们认为这个故事很可能最初属于《达洛维夫人》的一章。弗吉尼亚·伍尔夫一直强调现代小说应描绘人复杂多变的精神世界。而《新装》虽然描写的仅仅是发生在半个小时内的故事,但主人公的思绪一直流动不止。伍尔夫既是女性主义作家,又是意识流大师,所以笔者尝试引入一个新的概念即女性主义意识流来分析这部小说。  相似文献   

20.
刘姣 《神州》2014,(14):16-16
双性同体观由英国女作家弗吉尼亚·伍尔夫提出,她认为理想的人格模式应该是个体心灵中男性因素与女性因素的阴阳平衡、和谐共处。在《到灯塔去》这部作品中,伍尔夫通过颠覆男女性别角色的对立,使代表男性气质的拉姆齐先生和代表女性气质的拉姆齐夫人由对立走向融合,从而完美地阐释了“双性同体”观,勾勒出实现双性融合的美好愿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