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刘谦  张雪峰 《神州》2014,(17):258-258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科学技术的进步,建筑行业迅速发展,楼宇智能化市场逐渐扩大,其便捷、舒适和安全的优势,受到广大用户的欢迎。楼宇智能化结合了现金的信息技术和现代建筑理念,拥有良好的发展前景,将为我们带来更加高效、绿色的生活环境。本文从我国楼宇智能化的现状分析和发展趋势展开了简单的叙述。  相似文献   

2.
哈尔滨的保护建筑中,绝大部分出自于俄罗斯侨民建筑师之手,他们以俄罗斯建筑文化为底蕴,成功地将俄罗斯"建筑精神文化"移植到哈尔滨,在哈尔滨这块富饶的土地上,建造了数量众多、风格迥异、极富艺术价值的精美建筑。本文主要介绍五位具有代表性的俄侨建筑师,铭记和传承俄侨建筑文化,感谢他们为这座城市的建设所做出的突出贡献。  相似文献   

3.
民国时期南京建筑师群体是中国近代建筑发展中重要的力量,其形成及执业活动状况一方面呼应了中国建筑师职业和近代建筑发展的大背景,另一方面又不同程度地受到南京城市地位和环境的影响,具有鲜明的地域特殊性。  相似文献   

4.
《世界》2008,(7):97-99
关于建筑 Q:人们都说建筑是巴塞罗那的情人,巴塞罗那有哪些著名的建筑师,有哪些值得参观的建筑?  相似文献   

5.
近代建筑史中,"传统复兴式"建筑师的代表人物亨利·墨菲的众多作品中所体现的明清官式建筑元素,反映出其对传统建筑的借鉴与创新方式,也反映了1920年代社会文化背景下建筑界对中国传统建筑核心特征的认识。"传统复兴式"建筑的设计,始终与传统建筑本体的深入研究密不可分。因此,墨菲等外国建筑师对"传统复兴式"建筑的早期实践,不仅是当时社会语境下对传统建筑认识的客观反映,也从一定层面推动了当时建筑设计和建筑史研究领域对中国传统建筑的关注,具有其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李卓  关志敏 《神州》2012,(33):208-208
完美的建筑是技术与艺术的有机整合体,二者紧密联系,相互互补;没有艺术修养的建筑师难以创造出震撼的艺术作品。本文从艺术修养的多个方面着手讨论,提出如何加强建筑师的艺术修养和内涵。  相似文献   

7.
王超  张静 《风景名胜》2021,(5):0197-0197
在信息技术快速发展背景下,智能技术也受到了人们广泛的重视,人们希望在建筑电气工程中引入智能化技术,以此来保证建筑电气工程良好发展。本文从建筑电气工程智能化技术应用意义角度入手,对建筑电气工程智能化技术发展现状进行了分析,并从楼宇智能化、智能家居和智能物业三个方面探究了智能化技术在建筑电气工程的具体应用。  相似文献   

8.
马岩松: 1915每出生于北京,毕业于北京建筑工程学院和美国耶鲁大学。2001年美国国家建筑师学会(AIA)建筑研究奖金获得者。2002年获得建筑学硕干和Semuel J.Fogelson优秀设计毕业生奖。曾经在扎哈·哈迪德伦敦建筑事务所和纽约埃森曼事务所工作。2004年成立MAD北京事务所。2006年获得美国纽约建筑联盟青年建筑师奖。其为重建纽约世贸中心而设计的作品“浮游之岛”模型被中国国家美术馆收藏。“建筑界30岁前成名是绝不可能的,除非你是马岩松。”2006年3月28日,加拿大Mississauga市长Hazel McCallion在553米高的世界最高塔多伦多CN TOWER上,宣布来自中国北京的建筑师马岩松领导的MAD事务所,在来自世界70个国家的超过600份的竞赛注册和最终的92份提案中胜出,最终获得该市最高建筑的方案设计权。  相似文献   

9.
刘禄山 《南方文物》2003,(3):97-101
隋唐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的鼎盛阶段,经济、文化及对外交流呈现出繁荣局面。在这种背景下,当时的建筑师们在汉魏以来的建筑技艺水平线上,不断汲取和消化外来建筑技术的长处,创新建筑材料,在建筑领域取得空前成就。  相似文献   

10.
近代在华英国建筑师的数量在500人以上,超过其他西方国家总和。他们的活动范围遍布中国主要城市,以香港最多,上海次之。在时间分布上纵跨整个近代,服务军队、政府、私人事务所、商业公司和教会等机构,在中国各地留下了多种类型的建筑作品。这些建筑师在一定程度上是英国殖民主义的"帮凶",但在中国建筑的近代化进程中也扮演了"自觉或不自觉的工具"的角色,是中国建筑由传统向近代转化的"助产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