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民国时期,因抗战的需要,广西交通得以发展,集墟日渐兴盛,广西利用墟市带动乡村邮务,在墟场设邮政服务机构,成立墟期流动巡回邮政,设立统一乡村邮务管理机构,不断改进墟市巡回邮政服务,由此推动了广西乡村经济和邮政的发展。  相似文献   

2.
福建的墟期     
在我国广大农村,有数天一次的集市贸易,人们把这一天上集买卖叫赶集,赶街、上圩等。而福建省则叫“赶墟”、“趁墟”。有人则满,无人则虚,“墟”是为“虚”之误矣。这种乡村市集起源很早,唐代柳宗元即已有“绿荷包饭趁墟人”之诗句。日本学者加藤繁,对此曾作过历史的考察。(见吴杰译本《中国经济史考证》,商务印书馆,1963年版。)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明清以来墟市已成为整个社会经济生活中的一个组成部分。由于“聚落散处,乃各择适中之地,以为有无贸易之场,故有墟。耕贩兼营,乃共悬确定之期,以为贸迁往来之约,故有日。”但是,福建省的墟期是如何编排的?它有何特色?各地有何差别?它是否有某种规律性的东西?这些问题,在农村集市贸易日益发展的今天,颇值得我们作一探讨。  相似文献   

3.
妇女在传统社会经济中扮演的角色在不同历史时期和地理环境中不尽一致。岭南妇女至少从汉代就已参与墟市买卖。唐宋时期,岭南妇女趁墟贸易相当普遍,至明清时期已属常态。岭南妇女肩挑负贩于家庭与墟市之间,以家中余物换取生产生活必需品,形成了该区域独特的"贩妇"模式,这一现象与儒家倡导女性居家"女织"模式明显不同,凸显了岭南社会性别分工的独特性。妇女负贩趁墟凸显了岭南墟市的女性化倾向,也是对儒家推行"女主内"模式的反叛。但岭南妇女趁墟买卖主要是为了生计,并非真正意义上的行商坐贾。  相似文献   

4.
佛山最早的市场成形于宋代,当时佛山还是一个环水的小镇.市场也就是由棚下的艇头聚集而成。手工业与运输业的发达,使得佛山旱在唐代就已经有了规范的商业,有了市井的极细化,明代始有三墟六市,清代墟市更多,界限也更分明。“市”规模较小,佛山人更偏好“墟”——分类明确.规模庞大.四乡货物云集,人声鼎沸。普君墟多卖瓜菜鲜肉,大墟专门...  相似文献   

5.
1957年我曾出差到广州。那时广州的"天光墟"又名"横墟"。粤语的"墟"就是市集,"赶集"叫"趁墟"。听人说,半夜就开始摆市,天一亮马上收市,里面卖各种各样的破烂,觉得很神秘,于是我约好两个同事一起去见识。  相似文献   

6.
民国时期,建宁县的墟市在清中叶形成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墟市之间出现了明显的规模差异,形成三级市场;在空间分布上不断向上游与偏远山区扩张。笔者对其发展规模与空间分布进行考察,可知施坚雅模式中对各级中心地与市场的等级划分、近似于正六边形的市场空间分布模型以及周期性与集期等方面的内容,在一定程度上适用于民国时期建宁县的墟市。  相似文献   

7.
广东省有两处名曰"阴阳墟"的墟市,一在广东省曲江县白沙镇大村;一在雷州半岛雷州市杨家镇西汀村。雷州半岛阴阳墟的形成原因是多样的,其形成既与当地民众的妈祖信仰有关,也与当地生产生活、物产资源、地理环境有关。  相似文献   

8.
公益埠位于广东省江门市台山县大江镇北部、潭江中部,是台山现存规模较大的清末侨墟。侨墟泛指19世纪后半叶产生于侨乡中具有中西文化特征的商埠墟市。公益埠于1905年由台山籍旅美华侨伍于政等人倡建,1908年8月15日正式建成[1],占地面积0.33平方千米[2]。公益埠建好后,拥有1016间铺地[3],由于水陆交通畅旺,治安良好,工商业发达,文化教育事业蒸蒸日上,1912年,已从原来只有两户农民的荒地发展成为台山七大墟市之一[4];1917年,公益埠拥有商民共八千余人[5]。如此迅猛的发展速度在台山甚至在珠三角也实属罕见。广东省江门市博物馆珍藏了数件公益埠的文物史料,这些物品对解读公益埠的历史有着重要意义,本文将选取部分阐释其历史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9.
《神州民俗》2006,(12):26-27
山口墟重阳牛肉节由来已久,相传清光绪乙末年(1895年)重阳节那天,有人在山口墟买了两三斤牛肉,其病得危在旦夕的母亲吃后不久就好了。此事远近相传,于是次年九月初九开墟,专卖牛肉。之后,重阳节买山口墟牛肉来吃可祛病除痛,吉祥顺利,就成了当地的民俗。  相似文献   

10.
东北人参被称为百草之王,是历代向朝廷纳贡的贡品.旧社会许多山东的青壮年,为了发财,经过千难万险,从山东跑到黑龙江林区来挖参.林区人挖参有许多“山规”,他们根据时节的变化分为“三市”,把四周青草长嫩叶叫“放芽草市”,五月参地新绿叫“放青草市”,立秋到白露前后叫“赶榔头市”.“赶榔头  相似文献   

11.
嵩口位于永泰西南部,处尤溪、仙游、德化、闽清四县的结合部。大樟溪绕城而过与长庆溪汇流,渡口与小洲龟蛇相会,形成了独特的厝落、渡口、墟市的人文景观,蕴含着丰富的水文化,是明清时期闽中地区社会发展变迁的一个历史缩影。  相似文献   

12.
在海口、三亚宾馆饭店里,常可看到这样一首诗:“珠崖风景水南村,山下人家林下门。鹦鹉巢时椰结子,鹧鸪啼处竹生孙。鱼盐家给无墟市,禾添年登有酒樽。远客仗藜来往熟,却疑身世在桃园。”诗一开头点出了地址,接下来描绘了崖州城郊水南村的四季明媚风光,农业水产丰收...  相似文献   

13.
<正>三明市三元区岩前镇岩前村有一个四角亭的传说:岩前村四角亭的四角地带过去分属沙县、永安、明溪、三元四县管辖,赶墟收税时,沙县税吏来了,卖主跑到永安、明溪、三元另三角地带去卖;其他县税吏来了,卖主又跑到其他三角地带卖,就是为了躲避税吏的收税。以目前行政区域划分看,现有岩前村全在三元区内,周边有吉口、下寨、星桥、忠山等村包围,怎么可能分属周边四县管辖?且四县都来收税呢?  相似文献   

14.
汶川地震的废墟,我称之为"汶墟"。不为生造词藻,是想为纯粹的哀伤找到寄往的所在.汶墟之下,当然没有甲骨文传世,却曾记录最鲜活的生命过往,以及他们现今或还在徘徊的魂灵。殷墟以文字传名,汶墟则以人命记史。不为列传,拒为本纪,只是那逾万名录结成的死亡名单,恨其竟要继续延长。家国之殇,自由西南弥漫;魂兮归来,祭之以安静的祈祷。  相似文献   

15.
从圩市到商埠──柳州古代商贸发展史初探戴义开一柳州有“桂中商埠”之称,始见于近代。古代集市贸易的一种形式“墟场”,最早见于唐代柳宗元记柳州的诗文中。而柳州城商贸活动的形成和发展,要比这更为古久。2100年前,柳州最早的城市潭中县诞生于桂中,这就为柳州...  相似文献   

16.
石窟河流域是岭东商贸与移民区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这里,围绕着水上运输而兴起的墟市经济、商业贸易、庙宇建设、神明崇拜以及移民活动,对当地地方传统社会的建设与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石窟河上的航运与商贸活动促使社区宗族、神明信仰等权力化网络的建设,导致地方传统社会的整合与形成。本试以蕉岭  相似文献   

17.
篆刻两方     
永陵石翔 段墟篆刻两方@杨春蕾  相似文献   

18.
传统的华南社会是一个移民社会。这些古代侈民红定住、繁衍过程中如何确立自己在定住社区的身份和地位,如何塑造家乡,是当今学界探讨的热点问题。奉拟结合田野考察和历史资料,重构广东省梅县松口镇郊区的社会历史与化,探讨传统社会中宗族、墟市、民间信仰与地方社会之间的互动关系,进而探泔传统松口人如何塑造家乡,华侨如何塑造故乡,从而加深对传统社会的认识和理解。  相似文献   

19.
韦纯束同志在自治区地方志工作会议上的讲话(1995年3月1日下午)这几天听大家的发言,觉得我们广西修志的形势是比较好的。《广西通志》编纂较正常,一部专志接一部专志相继出版;过去比较后进的区辖市的市志编修工作,现主发展势头很好,赶了上来;县志进展较快,...  相似文献   

20.
桑达石窟——遗留在悬崖上的色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虽然今天山谷中已经人迹罕见,空余遗墟,可以想见当年这里曾经是一处人烟稠密、经幡摇动的佛教文化中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