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顾炎武先生为清初大儒,他的为学影响有清一代。因此,从炎武故世以后,迄于今日,不断有学者为他编纂年谱。在清人的众多《顾亭林先生年谱)中,当以道光间张穆所辑年谱最称完备。然而由于历史条件的局限,这部年谱也间有未为尽善之处,所以最近若干年来,陆续有学者对张穆所辑年谱进行订补。以下就顾炎武同孙奇逢会晤一事,对张谱中的一处疏失加以考释。同顾炎武一样,孙奇逢也是清初大儒。他字启泰,号钟元,晚号岁寒老人,学者以其所居尊为夏峰先生,河北保定容城人。生于明万历十二年(1584),卒于清康熙十四年(1675),享年…  相似文献   

2.
顾炎武(字宁人,号亭林)是清初著名学者、思想家,苏州府昆山人。清军入关后,他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为志,投效南明朝廷,先后任弘光朝兵部司务、隆武政权兵部职方司主事,多次参加抗清斗争,但均以失败告终。顺治十一年(1654)春,顾炎武迁居南京钟山南麓。  相似文献   

3.
刘源  曲静 《文博》2008,(4):35-41
明末清初学者顾炎武的学术著作<日知录>收录了一系列易学札记,涉及易卦的起源、卦爻的形与位、卦象、<周易>的编次、卦爻辞的意义、卜筮关系、易学史等问题,其中"三易"、"重卦不始于文王"、"龟从筮逆"等条反映的学术见解与现代学者根据考古材料得出的若干重要观点不谋而和,值得重视.本文结合商周筮数材料对顾炎武的这些易学成果进行了评述.  相似文献   

4.
郭晖 《沧桑》2010,(3):130-131
傅山和顾炎武都是明末清初的著名学者、思想家,他们在生平、经历、哲学、经史学、古音韵学等方面有许多相似之处。顾炎武在51岁时,自平阳,登霍山,赴太原,访傅山,与傅山结下深厚的友谊。本文拟对傅山与顾炎武的交往作概略考察和论述,从而探求两人友情甚笃的缘由。  相似文献   

5.
晋祠历史悠久,文化内涵蕴藏丰富,饱经沧桑积淀的历史文化散发着中华传统文化的气质、神韵。此地坤厚载物,人杰地灵,明末清初的著名学者傅山在此地曾隐居生活,先生寄情于山水,足迹所至,皆有墨痕,晋祠尤多。傅山的历史地位和总的成就不亚于他同时代的顾炎武、黄宗羲和王夫之,然而  相似文献   

6.
顾炎武(1613—1682年)初名蜂.字忠清,明亡后易名炎武,字宁人,江苏昆山人。顾炎武是明末著名大思想家、学者,有人论为学术上“继往开来的人物”。清代,曾因“文字狱”在山东入狱关押达七个月之久。他在山东长时间入狱,但在《清史稿·列传》中对此却只字末提.清人翁玉涛在《听竹山房诗话》中仅说:“事林游济南,为一达官置之狱。”清人吴止捐的《顾亭林先生年谱》中也仅说:“……适以苏州黄培诗狱牵连,先生闻之,即星驰赴鞠。”不仅简略,且记叙错误。他自己也仅说:“……黄培诗狱株连二、三十人,又以吴郡陈济生《忠节录》二块…  相似文献   

7.
吴光 《古今谈》2006,(1):10-13
黄宗羲(1610--1695),字太冲,号南雷,学者称梨洲先生,浙江余姚人。他是我国明末清初一位杰出的启蒙主义思想家,又是一位成就卓著的哲学家、史学家、文学家和自然科学理论家。他在清代前期与孙奇逢、李颙齐名,并称“国初三大儒”,自清末以来,则与顾炎武、王夫之齐名,并称“明清之际三大家”,可见他在清代学术思想史上地位之重要。  相似文献   

8.
<正>顾炎武早年有过从商的经历,但对自己经营何物并无说明。学者多认为他最初贩卖布匹,后来改为经营药材。但判断顾氏贩卖布匹的依据,仅有顾氏友人万寿祺所言"顾子抱布为商贾"一语。笔者以为,"抱布"未必等同于"经营布匹",其经营之物或当另有所属。以下对这一问题略作辨析,或为学界研究顾氏生平略有助益。关于自己的经商活动,顾炎武有两首诗曾经谈及。其一为《流转》(又作《翦发》),描述从商的  相似文献   

9.
清初《春秋》经学力求杜绝宋元以来《春秋》经解之中的空虚、穿凿,顾炎武提倡、鼓励广辑传注解经,《左传》因产生年代最古,以及详实的叙事,在众多传注中确立了它的学术优先地位。顾炎武将《左传》杜注带入研究视野,其方法影响及乾嘉汉学,但又明显带有清初经学的特点,而顾炎武对《左传》义理的质疑则承袭了历来学者对《左传》义理的不信任,带有普遍共通性。  相似文献   

10.
清初著名学者伟大爱国主义思想家顾亭林(炎武),在组织和参加江南人民的抗清斗争失败之后,怀着国亡家破的悲愤心情,告别亲朋故土,踏上旅游北国的里程,先后辗转于河北、山东、北京、山西、河南、陕西等地。他所到之处,结交学者志士,交流学术,联络感情,开展以抗清复国为旨的遗民活动;访询史迹,调查研究,体察民情,探求“国家治乱之源,民生根本之计”(陈祖武《顾炎武》24页)。  相似文献   

11.
正思想家顾炎武(1613-1682)出生在昆曲的故乡——江苏昆山,他在世时正是昆曲如日中天的年代,照理应对昆山的高雅艺术发生兴趣,但事实上顾炎武比较疏远昆曲,表现在行动上始终没有参与昆曲活动,写作上始终没有涉及昆曲评介,难道他抵制昆曲?笔者通过对顾炎武坎坷身世的回眸,也找到了一些可以体谅的原因。高雅的昆曲兴趣可以由家庭从小培养。如果从小开始接受昆曲音调的灌输,那么自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从顾炎武对古文献信守“阙如之戒”的校书原则,从他对古音和部分古注的缜密考订,从他对金石文字的实地考察和勤奋收集、整理,探讨了他对我国历史文献的校勘、注释,以及对金石遗文的考辨等方面所取得的卓越成就,并力求通过这些成就,揭示他对我国历史文献学的发展所作出的巨大贡献。本文赞扬了顾炎武讲求实际的严谨学风,认为这是对我国古代优良学风的继承和发展,是值得我们提倡的。  相似文献   

13.
在明清之际诸学术大师中,顾炎武的生活经历尤为特异。他从顺治十四年(1657)离家北游,在北方地区活动了二十五年,最后客死于山西曲沃。这种情况引起学术界的注意和讨论,主要立论根据是清初潘耒刊刻的《亭林文集》。潘耒在当时刊刻其师顾炎武的著作,有助于顾炎武著作的保存和出版,但因顾忌很多,对原书多有窜改,删节,给后世研究顾炎武造成材料上的缺憾。顾氏北游的若干问题,即因史料有阙,难以进行深入的探讨。五十年代末,顾炎武佚失多年的重要著作《蒋山佣残稿》重新发现,并由中华书局收入《顾亭林诗文集》公诸于世。此书收录了顾炎武的大批书信,其中一部分是首次问世,一部分虽见于潘刻本,但保留了不少为潘刻本所窜改,删节的段落,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从写作时间看,这批书信多写于顾氏北游期间,保存了许多潘刻本所没有的重要内容,为深入研究顾炎武北游的前因后果提供了新的材料。笔者根据是书,辅以其他史料,重新探讨顾炎武北游期间的两个问题。  相似文献   

14.
清初的马驌是一位值得重视的史学家。他精于上古史,时人号曰“马三代”,顾炎武对他尤为推服。他独力完成了《左传事纬》和《绎史》两部著作。其中《绎史》是卷帙浩繁的巨制,材料汇集丰富,在编撰思想上和史书体制上很有创造性,今天的马克思主义学者仍誉之为“先秦史方面一部重要的名著”。因此,研究并阐述其成就,是史学史上一项不应忽视的课题,我们从中还可以得到对于今天史学工作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15.
许苏民 《文物世界》2007,(6):112-119
顾炎武和傅山同为我国17世纪伟大的早期启蒙思想家。顾炎武比傅山小7岁,二人堪称知交,知顾炎武者莫如傅山,知傅山者亦莫如顾炎武。顾炎武晚年作《广师》一文,说“萧然物外,自得天机,吾不如傅青主。”这句话既表达了对傅山人格和思想的无比敬重,也体现了他作为大思想家特具自知之明、乐道人之善的宽广胸怀。其中“萧然物外,自得天机”八字,从来论傅山之人格与思想者,似乎都没有这八个字来得生动、深刻、贴切、传神,具有用最少、最精练的文字包含最丰富、最广大的内容的概括力。本文拟从人生态度、学术取向、思维特征三方面,来诠释“萧然物外,自得天机”,并说明顾炎武何以自称不如傅山。  相似文献   

16.
李廷勇 《文献》2000,(4):174-181
顾炎武(1613-1682)是清初著名学术大师,于经学、史学、语言学、地理学诸领域均有杰出贡献.他治学以明道救世、经世致用为宗旨,而《历代帝王宅京记》一书便是深刻地体现其学术特色的一部名著.  相似文献   

17.
洪小斌 《丝绸之路》2011,(24):77-79
在明末清初的古音学研究中,顾炎武有开创之功。他在继承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离析唐韵以求古韵,分古韵为十部,奠定了后来古韵研究的基础。顾炎武的音韵学研究成果主要体现在《音学五书》中,全书凡38卷,分为《音论》(3卷)、《诗本音》(10卷)、《易音》(3卷)、《唐韵正》(20卷)、《古音表》(2卷)。《唐韵正》是《音学五书》中顾炎武用功最勤、卷帙最大的一部,与五书之《音论》、《诗本音》、《易音》、《古音表》一脉相承,密切关联。在《唐韵正》中,顾炎武对一些韵部的历史演变作了考证,其中不乏精彩之论。本为主要以顾炎武古韵阳部庚韵字为例,探讨了顾炎武古韵研究的方法、成果与得失。  相似文献   

18.
张宪博 《安徽史学》2007,(1):25-34,93
长期以来,吴应箕的实政思想一直未能引起学界的重视,本文旨在对他的主要思想进行评述.吴应箕对明代政治体制问题的关注和思考,已经超出了与他同时代的人,因而,他的许多批判思想,对于我们今天研究明代政治史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通过分析和比较,人们不难看到明末清初黄宗羲、顾炎武等人的启蒙思想形成的条件,还可从吴应箕这一个案进一步了解复社士人的思想主张和政治参与意识.  相似文献   

19.
顾炎武论治乱兴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顾炎武论治乱兴衰周文玖明末清初的思想家顾炎武论史表现出高度自觉的历史总结意识。其中关于历史盛衰的思考,是他进行历史总结的核心内容。黄汝成评论说:"其言经史之微言大义、良法善政,务推礼乐德刑之本,以达质文否泰之迁嬗,错综其理,会通其旨。至于赋税、田亩、...  相似文献   

20.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在中国,这8个字近百年来可谓尽人皆知。引用者很容易把它与明末大儒顾炎武划上等号,但顾炎武并未直接说过这句话。他在《日知录》里谈了亡国与亡天下的区别:“易姓改号,谓之亡国;仁义充塞而至于率兽食人、人将相食,谓之亡天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