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古代吹孔乐器埙与五声音阶的形成张密丽王丽芬埙是中国古老的吹孔乐器。埙的演变至今已有七千多年的历史;音阶的形成也和埙一样并伴随着埙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埙多用陶土烧制而成,故又叫陶埙。埙的产生来源于古代人们狩猎用的投击鸟兽或摹仿鸟兽鸣叫、诱捕鸟兽的...  相似文献   

2.
埙是我国远古时代用陶土制成的一种吹奏乐器,是我国最古老的传统乐器之一.最早的埙出现在新石器时代,至今考古发现的实物,大多是商代的,有二音、三音、五音孔陶埙,而河南新郑博物馆收藏的1件七音孔陶埙,其价值弥足珍贵.  相似文献   

3.
内邱发现唐代二音孔瓷埙近年,河北省内邱县文物保管所在著名的邢窑遗址①上先后发现两件二音孔瓷埙,现介绍于后。一、老人头形埙。扁圆形,径6厘米,侧径5厘米,正面施釉,浮雕老人形象,生动逼真;背面露胎,在中心处刻划匠人的姓氏款“和”字。吹孔置头顶,音孔置嘴...  相似文献   

4.
河南省新郑县文物保管所在整理文物时发现1件七音孔陶埙,现介绍如下。陶埙保存完整,制作精细,外形美观,胎质坚密、击之有声。通高10、腹径3.3、底径2.6厘米。正面参列5孔,背面横列2孔,孔径0.4~0.5厘米,锐上一圆形吹孔,直径1.5厘米(图一、二)。陶埙是我国最古老的乐器之一。吕骥在《从原始氏族社会到殷代的几种陶埙探索我国五声音阶的形成年代》一文中比较了西  相似文献   

5.
吹埙俑是墓葬中俑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双手捧于嘴前做吹奏状,是古代丧葬观念的体现,也是当时社会的真实反映。随着近几年丰都地区考古工作的开展,在一些汉墓里出土了制作精美、形象丰富的吹埙俑,其造型均为胡人形象,时代主要在东汉中晚期。文章对收集的胡人吹埙俑进行分析,从其所着服饰来分析胡汉文化的融合、胡人进入三峡地区的路线推测、吹埙俑在墓内扮演的角色反映出的汉代思想。  相似文献   

6.
乐钟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乐器的制作与使用,有着悠久的历史,远在三千年前的商代,就用骨、石、陶、铜来制作乐器。现在所见的有陶埙、骨埙、石埙、石磬、铜鼓、铜铙等。乐器的制作,根据所用材料的不同,有“八音”之称,即金、石、  相似文献   

7.
金陵制埙人■张群早就听说南京有个复制改进并获得过国家专利的制埙人名叫李家庵,他已制出数千只各种形态的埙,满足了众多演奏、观赏收藏者的需求。走进南京雨花新村李家庵的“三音斋”,只见古色古香的书房里或挂或摆放着古琴,自制的排箫、笛子、箫,以及一般人只是在...  相似文献   

8.
本文检视了当代各种记述万荣县荆村遗址的文本,对陶埙数量叙述不一致的原因分析中,追溯民国时期的发掘材料,发现20世纪30年代并无荆村遗址出土陶埙的记录。1947年卫聚贤出版《中国考古小史》第三版时,增补了荆村遗址出土五件陶埙的资料。同时分析了卫聚贤做出这种修改背后可能的原因。  相似文献   

9.
正中原自古为礼乐之邦,这片丰厚的土地上有着源远流长的历史文明、灿若星河的文物遗存和丰富多彩的音乐文化。2000年,河南博物院组建了华夏古乐团。华夏古乐团的成立与发展,是河南博物院对文物陈列延伸、考古成果复原研究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一种创新与尝试。我们针对史前至唐宋古代乐器进行了复制研发,史前骨笛,骨哨,陶鼓、陶埙;商代陶埙排箫,特磬铜铙;两周的编钟编磬、木鼓木瑟;汉唐时期的琴筝阮笛、琵琶箫管等,共有十  相似文献   

10.
巫山出土陶响器、石埙、石磬考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结合在巫山县考察时发现的三种陶石乐器:陶响器,石埙和石磬进行了介绍和初步的考略并对长江中游地区原始艺术的起源等问题谈了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11.
段迪  方辉 《中原文物》2023,(6):93-105
本文依据石磬的形制、编列、与其他乐器的组合等特征,将史前至商代的石磬分为史前至中商、晚商两个发展阶段。史前至中商的石磬出土在北方,形状多样,出现鼓磬、铃磬组合。这一阶段的石磬皆为特磬,主要作为节奏乐器,用于祭祀场合或者乐舞伴奏。晚商时期的石磬,除了北方外,在长江流域也有发现,倨句五边形、鱼型的石磬增多。鼓磬组合仍是重要的形式,新增铙与磬、埙与磬、埙与铙磬、骨排箫与铙磬四类组合,都出土在贵族墓葬中。石磬不仅作为节奏乐器与祭祀用器,而且随着编磬与铭文磬的出现,用于演奏旋律与进献纳贡。  相似文献   

12.
山东史前乐器初探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何德亮 《中原文物》2003,2(4):14-23
本文主要根据最近几年山东地区的田野考古资料,对发掘中出土的一些史前时期的陶鼓、笛柄杯、陶响器、陶(骨)哨、陶号角、陶铃、陶埙等乐器作了介绍,并就与此相关问题进行了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3.
王丽华  温志宏 《文献》2007,(2):67-72
孟继埙,字治卿,一字志青,天津人,清同治十二年(1873)举人,历官内阁中书、军机章京、刑部湖广司主事、安徽司员外郎、广东司郎中、山东道监察御史.  相似文献   

14.
瓷乐器在先秦出现并初步发展,唐宋时期进入繁盛。这一时期的瓷乐器以腰鼓为主,包括埙、钟等在民间广泛使用,胎质致密,釉色多样。元明时期除腰鼓等以外,还有瓷质箫和笛子,音色上佳。从各地博物馆收藏的瓷乐器产品,结合相关烧造瓷乐器的窑口材料,可以发现瓷乐器在国内分布地区广泛,而且烧制窑口也多样化。另外,代表性窑口如鲁山段店和窑田岭等窑址考古亦获得了突破性的进展。  相似文献   

15.
西安是一个令人流连忘返的古都,倘若有雅兴,我会登临大雁塔享受金榜题名般的欢欣,或在西安碑林的金石题刻间寻觅名家的手迹,或在古城墙上听人吹埙,那些苍凉笼罩了玄武门的刀光剑影……最后,我会在深巷中找一家小店,用绝代美味来安慰自己,滋养自己。  相似文献   

16.
李晓峰 《民俗研究》2002,(3):138-142
胡琴是我国弓弦乐器的总称。在中国吹、打、弹、拉诸类传统乐器中,弓弦乐器形成得最晚。土鼓、石磬之类的原始敲击乐器是中国音乐文化史上最早的乐器,随后出现的是骨哨、陶埙等可以发出简单音高的吹奏乐器;琴、瑟、筝等类弹弦乐器也较早地跻身于上占音乐的行列中。在周代,“八音”这一乐器分类法名称的产生,标志着我国古代乐器艺术的发展已进入一个较为成熟的阶段。  相似文献   

17.
发现万泉县荆村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遗址,是民国时期山西籍考古学家卫聚贤对考古学的贡献之一,其在荆村瓦渣斜发掘出土重要器物陶埙,关于其出土来源,至今仍有多种说法,本文拟对此进行考述,且对目前流传的几个观点辨析,试图还原当时面貌,兼以怀念卫聚贤这位著名考古学家。  相似文献   

18.
李宗山 《文博》2000,(2):24-30
具有数千年文明的中国,乐器出现甚为久远。在距今8000年左右的河南舞阳贾湖裴李岗文化墓葬中就曾出土十余支骨笛,骨笛是用鸟腿的骨管制作的,管壁上多钻七孔,不仅发音准确、优美,而且有的已是七声音阶齐备,这在世界音乐史上都是十分珍贵的。在距今六、七千年以前的河姆渡文化及仰韶文化早期遗址中还出土了数量可观的骨哨和陶哨,骨哨是骨笛的前身,陶哨又称陶埙(一种卵圆形的单音孔或多音孔吹奏乐器)。  相似文献   

19.
《古调今谭》是伊增埙编著的,研究北京八角鼓岔曲的学术著作。八角鼓岔曲兴起于清中叶,当年主要在军旅、宫廷、票房、茶馆、剧场中等演出,曾在北京盛极一时。北京八角鼓岔曲从满族八旗子弟的军旅凯歌,到宫廷的消遣艺术,到民间世俗的自娱,八角鼓岔曲逐渐地世俗化,逐渐地与汉族文化融合。  相似文献   

20.
三孔陶埙     
三孔陶埙1994年6月,在巩义市芝田镇宋代官窑遗址发掘出土一件三孔陶坝,编号94GZ72④:1,6.3×6.5厘米,厚3.9厘米,呈扁圆形,灰陶,素面,边缘较薄,中间略鼓,中心有一小坑,为坝的正面。边缘处并列三孔,中间者稍大,为吹孔,左右二孔略小,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