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黄河水权制度安排的缺陷与制度创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殷德生 《攀登》2001,20(4):59-62
现行黄河水权制度是一种计划配置水资源的公共水权制度,这种配置方法造成了制度运行成本上升、水资源使用中的低效率,加剧了黄河下游的断流。制度变迁具有改变收益分配以及改变经济中资源效率的潜在可能性,从而可影响人类的选择行为。黄河水权制度创新应将政府和市场的比较优势有机结合,在宏观层次上为黄河水资源的利用提供一个明确清晰的法制政策环境;在微观层次上构建一个含有约束和激励的制度安排体系,只有通过技术创新和正式水权制度的创新来引导人们的意识,才能引起非正式制度安排的改变,解决非正式制度安排不支持正式制度安排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付宗平 《神州》2012,(26):231-232
论文从我国当前的土地流转中存在的问题出发,以成都市土地流转为例,剖析成都土地流转中的动力机制、极度创新特点,从制度经济学角度分析了成都市土地流转的动力,从创新的系统性分析了制度创新特点。  相似文献   

3.
陕西省农村土地流转迟缓的供求影响因素与机制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农村土地流转长期受到决策者的鼓励,但我国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率一直偏低,西部地区尤其如此。本文试图以陕西省为例,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分析农地社会保障功能等因素影响农地使用权流转率的作用机制;并从供给和需求两个方面,分析了经济落后地区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率偏低的原因。研究结果表明,农地流转受到现行的以提供社会保障为基本目的的农地制度的约束,任何旨在提高农地流转率的改革措施,都必须考虑现行农地制度的社会保障功能和地区差异,实行因地制宜的农地流转制度。  相似文献   

4.
明清时期的龙祠水利资源,由乡村整体势力尤其是精英势力占据支配地位,地方精英运用其掌握的各种资源和关系网络,维持着不甚对等的水权格局,并通过其特权惠及村庄民众,使村庄结成特殊利益集团。这一水权格局虽屡遭其他利益集团的挑战,但村庄整体实力的长期存在和传统水利秩序的惯性运行,使其很难被彻底改变。民国时期,国家自上而下的制度变革并没有使其发生实质的变化。解放后,中共领导的土地改革带来一场翻天覆地的社会变革,彻底改变了传统社会的权力格局,国家统一实行水权分配,贫下中农代替传统望族成为国家基层水权的实际操作者,为整个集体化时期的水权分配格局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5.
农村土地流转方式的立法选择与完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长健  徐丽峰 《攀登》2009,28(6):65-68
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制度是土地承包经营制度的核心之一,而土地流转方式的选择对于农村土地流转而言,是至关重要的一环。从我国立法的角度来看,抵押是立法应特殊规定的流转方式,转让是应允许为单独的流转方式,而入股是立法应突破的流转方式。以此促使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多元化和利益的最佳化、最大化,以求达到农村土地流转各方利益的平衡与协调,促进农村、农业的稳步发展与进步。  相似文献   

6.
我国法律、法规及规范性文件、政策等均严格限制了农村宅基地使用权的流转,但是根据查阅到的资料和我国当前各地的实际情况显示,农村宅基地使用权的流转现象越来越普遍,而且各地对宅基地的管理比较混乱,相关制度以及法律程序操作不够明确和规范。面对这些情况,通过分析我国法律的规定以及宅基地使用权流转的利弊,总结出我国宅基地流转的趋势和选择,最后提出完善农村宅基地流转法律制度的建议。  相似文献   

7.
以三江源流域政府间水权交易价格为研究对象,根据水资源生态补偿理论建立水权交易成本结构,并在计算水资源保护成本和发展机会成本的基础上,运用水权交易价格定价模型对三江源流域政府间水权交易价格变动区间进行确定,为三江源水权交易提供价格建议。  相似文献   

8.
近代山陕地区地理环境与水权保障系统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山陕地区地处干旱、半干旱地理环境,由于水资源短缺,水权直系民生。本文围绕水权这一主题,探讨了山陕地区水权保障系统的运作方式、渠系间权益特点与维护原则,并指出依托灌渠这种水资源获取形式,水资源分配一般形成灌渠、利户两个受益层面,对应这两个受益层面,水权保障系统形成以渠系、村落为基点的地缘水权圈以及以家族为中心的血缘水权圈,两个圈层相互交织,杂融社会习俗、社会惯性为一体,在乡村社会中占有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9.
在内蒙古学者整理出版的土默特地区契约文书中,有45件是以水权交易为主要内容,其中展示了清乾隆以来直至民国初期当地普遍的水权交易行为。受清代国家政策的制约,蒙古土地和水是不允许买卖的,蒙民通过私契的形式,采用租、典、佃的方式将水权转让给自内地移入的汉民使用,完成对水权的交易。就本质而言,将水从土地上分离出来进行单独交易,晋陕两省自明万历以来就已经出现。蒙地自乾隆五十六年(1791)开始出现的水权交易契约文书,与山西介休乾隆三十四年(1769)买卖水权的官契内容一致,显示了区域之间的内在联系,可视为内地水权观念在蒙地的一种移植。从以土地为中心到以水为中心,凸显了明清以来北方区域社会日益强烈的水权观念,是理解乡土中国社会经济变迁的一条新路径。  相似文献   

10.
以山西省翼城县"滦池"泉域为中心,对前近代华北乡村社会水权的形成过程及特点作了实证分析,指出前近代华北乡村社会初始水权的分配原则并非绝对平均主义,也非单纯以土地多寡、需水多少为依据,而是综合了多方面的因素,这些因素既有自然因素,也有传统文化因素。水权由此具有等级性、不公平不合理性等外部特征。以村庄集体为单位分配水权的形式,表明前近代华北乡村社会的水权本身是非常明晰的,并不存在界定困难的问题。因此,明清以来水利纠纷不断并非水权界定困难造成的,从根本上讲应是资源稀缺和配置不合理的结果。  相似文献   

11.
洪前兵 《神州》2012,(15):11-12
在漫长的社会里,农业经济是社会的支柱,而土地制度又是农业经济制度的根基。我国农村社会经济的长期发展过程,也就是一部我国土地制度不断变更的历史。而土地制度的变更,都会对农业经济产生不同的作用。近年来,土地流转是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基本方向。因而对我国土地制度长期发展过程的探讨,有助于对当下我国农村土地流转改革提供有益的借鉴启示。  相似文献   

12.
现阶段农民农村农业问题越来越得到较多的关注,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自然也应提上研究日程。本文通过研究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的运行机制,来思考土地承包经权流转所存在的问题,从而,引起人们对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关注并找到解决方案以完善我国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制度。  相似文献   

13.
农村土地流转主要是指在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与相关法规制度要求的前提下,以一定的手段和方式对一定范围中的土地资源进行合理而有效的重新配置过程。作为一项涉及面广泛且影响深远的系统工程,农村土地流转也涉及到了多种方式。不同的流转形式与各地的具体情况相适应,既有利于更充分地发挥土地流转机制的功能与作用,而且也无形中体现了经济发展阶段的内在要求;既是对土地家庭承包责任制的创新,但同时又与其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相似文献   

14.
农村土地流转的理论依据是:制度变迁理论、土地产权理论、地租地价理论、规模经济理论。河南省农村土地流转的制约因素主要有:市场交易产权边界的模糊性、市场类型结构相对单一、市场中介组织缺乏、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机制不健全、社会保障覆盖面窄、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管理不规范等。  相似文献   

15.
赵志浩 《攀登》2014,33(5):90-95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确立了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确保了农民对集体土地的经营使用权。2002年的《土地承包法》规定,农民可以依法采取转让、出租、入股、抵押或者其他方式流转土地,扩大了农民对土地的承包经营和使用权限,与此同时,还逐步完善了对农民土地的征用办法和程序,并完善了对农民的补偿安置办法。在新的农地制度变革中,还应进一步确保农民对土地的产权、完善征地制度和规范土地流转。  相似文献   

16.
关中地区的农业用水制度是中国用水制度的一个缩影。从环境史视角探索关中地区农业用水制度的演变,是关中农田水利发展过程中最相关的问题,也可以拓宽水利社会史研究的视野。关中地区的用水制度的演变经历了从申贴制到水册制到水权状制,从按需分水到按时分水到按级分水。这样的演变是在自然和人文环境变化的基础上,先民顺应环境变化而进行的因地制宜的调整。我们所看到的农业用水历史,其实是基于不同立场的多种力量综合作用的结果。人们对于环境的利用和改造,是一个在认识上不断变化、行为上不断改变的过程。  相似文献   

17.
将"水"提升为一种中心视角来展开对中国历史和社会的解读,从"乡土中国"转变为"水利中国"的相关话题,业已成为当今学界研究的焦点。已有研究基于"水权—水利""水权—资源""水权—庙权"的视角展开对水的探析,往往多关注水的"历史",相形之下对水的"现实"关怀略显不足,也缺乏理论层面的深拓。四川省境内水资源丰富的夏雨村,是一个传统的丰水型社区,通过"水权—治权"的分析视角,可以呈现出以"水"为中心的村落社会历史过程。显然,农田水利对于种植业具有重要意义,水资源变迁过程是一个不断重组和分配的过程,水权并非仅仅是产权问题,也关乎治权。在当下乡村振兴的社会背景下,下乡资本不断增多且主体构成日益复杂,应警惕其对河水的圈占和对地下水的不合理开采,实现水地分离,合理重构有序的用水秩序。  相似文献   

18.
土地开垦使清代蒙古地区出现了农牧交错地区,这一地区的土地租佃使土地支配权从蒙古族向外来寄民流转。资源流转过程通过规则的产生和变化而固定下来,新的规则与原有规则共同形成的制度促进了农牧交错地区的社会变迁。蒙古地区土地租佃规则对社会生活的影响由于带有民族特色而鲜明,但是在规则的发源地江南地区并不明显,本文试图从边缘社会来理解租佃规则演变过程对社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那小红 《攀登》2008,27(4):12-16
本文通过对青海城镇化建设历史变迁的实证分析,认为青海城镇化发展进程大体可分为三个发展阶段并呈逐步提高态势,但仍然存在着规模相对小、层次较低等问题。而推动城镇化发展的根本动力在于制度创新。然而从户籍制度、农村土地使用与流转制度、城乡社会保障制度、城镇建设投融资体制等七个方面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20.
在新时代的背景下,我国的农业现状已经发生了一定程度的改变.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的范围越来越大,土地经营权流转的政策对于农民们的养老保障制度的影响是正面或负面、该政策的实施有没有实质性的帮助农民解决一些问题、该制度下农村养老保障新模式是怎样的都是关乎社会发展的新话题.本次聚焦于江苏省进行的调研活动初期报告已完成,针对土地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