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攀登》2015,(2)
法律类社会组织的存在具有创新社会治理手段的重大价值。现实中,绝大多数法律类社会组织不具有在民政部门正式登记的合法身份。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是法律类社会组织生存的政治条件、经济条件、法制条件和自身条件中存在不利因素。改善这些不利因素,才能促进法律类社会组织发育成长。  相似文献   

2.
续志普遍主张设立社会志。除人口、人物两类通常独立于社会志以外,社会志可分为社会团体、社会事务、社会保障、人民生活、精神明建设、社会问题、社会风俗七大类。改革开放使社会阶层发生深刻变化,精神明建设,传统习俗的复兴,新兴节日、新词民谣的涌现.赋予了社会志新的内容。章对此作了剖析,并提出篇目设想和编写要点。  相似文献   

3.
第二轮志书中,社会团体的设置存在称谓不准确,立题随意和项目设置混乱的问题。这一现象反映出修志人员对社会团体这一事物认识的不足。修志者应从有关法律法规、团体章程和文件来理解和认识社会团体、人民团体、群众团体三个不同概念。中国大大小小团体众多,志书不可能把这些社会团体都记述下来。要根据志书政治部类反映的内容,确定哪些社会团体可以入政治部类。一般来说,参与了国家政治活动的团体可以放入政治部类记述。其他的社会团体,在行政上与哪个机构联系紧密,就放到哪个机构中去记述。  相似文献   

4.
田园 《文物世界》2015,(2):68-69
本文具体分析了作者所在单位的文物和环境资源特点,结合本单位目前进行的工作实践和探索,就古建筑类博物馆如何开展社会服务,提升社会影响力和关注度提出了认识和建议。  相似文献   

5.
罗佳丽  张敏 《人文地理》2017,32(6):56-64
家的缺失以及消费时代青年文化发展促使以“家”为营销主题的青年类家消费空间应运而生。本文基于家的批判地理学,以YOU+国际青年社区为例,从家的日常生活实践以及家的归属感与身份认同两方面探讨了青年类家消费空间进行“家”的再造过程。研究表明,青年类家消费空间通过物质空间与想象、青春化的日常生活实践以及社会网络的拓展与重构,将住房建构为充满社会与情感意义的地方,以“类家庭”的形式弥补了都市青年家庭生活和眷属关系的缺失,促进其身份认同和归属感的形成与表达。结合本土社会文化语境,本文从青年视角对家的批判地理学进行补充,亦弥补了地理学对家与青年文化空间研究的不足。  相似文献   

6.
本文试从社会历史类博物馆的特征以及地方志书的功能和作用入手,通过对几处较为典型的考古发掘成果及博物馆的陈列展览进行介绍,用以阐述观点,以此归纳出社会历史类博物馆和地方志二者的相互影响及内在关系。  相似文献   

7.
志书各部类均应坚持以类系事、类为一志、横排竖写、贯通古今的原则,因而政治部类也应横分门类,按历史分期将这一部类分成几大块的做法是不符合志体的。文章从史志关系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及篇目设置和记述方法等方面阐述了这一问题,认为史实应纵贯,记述政府职能机构也要横分门类,不能以社会性质加以横切。  相似文献   

8.
当前我国环境治理形势严峻,对环保类人才的需求增加,然而,在劳动力市场,却存在着环保类用人单位往往招不到合适的员工,大学毕业生却找不到满意工作的现象。本文拟从人力资本与社会资本视阈,全面分析环保类高职生就业决策的主要影响因素,并从社会、学校及个人三个层面提出提升环保类高职生就业质量的有效对策。  相似文献   

9.
《百年潮》2018,(7)
正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使亿万中国人民成了国家、社会和自己命运的主人,满怀豪情开始了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伟大征程。2019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为回顾这个中华民族发展史和人类发展史上的伟大事件,加强回忆类、口述类史料的收集和整理,我刊特面向社会各界征集"口述  相似文献   

10.
《沧桑》2011,(6):144-145
颜小忠在《广西地方志》2011年第1期上发表文章,根据对一地社会要素的分析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提出二轮志书社会部类篇目设计的基本原则。二轮志书社会部类篇目设计既要符合方志以类系事、类为一志、横排门类的体例要求,适应组织编纂和搜集资料的操作性需要;又要比较全面系统地反映一地社会地情,适应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资治的需要),同时符合社会学的研究范畴。  相似文献   

11.
徐君慧   《广西文史》2006,(2):61-68
中国自古以来,除统治外,社会分工是士、农、工、商四大类。这四大类,大抵农、工是以有形的产品贡献给社会和换取本身的生活资料;士、商是以无形的才智贡献给社会和换取本身的生活资料。在几千年的历史行程中,都各有其险阻与坦途。试述如下:  相似文献   

12.
《百年潮》2019,(5)
正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使亿万中国人民成了国家、社会和自己命运的主人,满怀豪情开始了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伟大征程。2019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为回顾这个中华民族发展史和人类发展史上的伟大事件,加强回忆类、口述类史料的收集和整理,我刊特面向社会各界征集"口述新中国成立"稿件。  相似文献   

13.
第二轮志书要突出时代特点,以记述改革开放为重点。改革开放30年最显著的特点就是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因此,第二轮志书必须加强社会类的记述。修志者要认真研究,努力解决社会类内容分类难、记述难的问题,客观真实地记述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的历史性变化。  相似文献   

14.
吕宽庆 《清史研究》2020,117(1):92-103
清代妇女捐赠主要有慈善公益类捐赠、宗教类捐赠和宗族类捐赠等三种类型,捐赠资产主要是现金、土地以及房屋。清代妇女捐赠资产包含个人私有财产和家庭共有财产,捐赠行为毫无疑问体现出清代妇女所享有的财产权益。清代妇女捐赠的原因非常多样和复杂,有传统善念的支配,有祈福禳灾的功利主义,有宗法习惯因素,更有精神信仰与娱乐交际的需要,捐赠行为整体上具有复杂的社会性,糅杂了传统慈善、信仰、利益等各种因素,其对社会公共机构的捐赠又带有一定的近代慈善公益属性,体现出清代妇女的社会参与度。清代妇女捐赠在时间和空间上具有长期性和广泛性,在内容上糅合了传统与近代属性,捐赠行为扩展了清代妇女的社会活动空间,体现了女性的权利。  相似文献   

15.
“两类矛盾”理论是毛泽东于1957年提出的学说。它的基本内容是:社会主义社会,存在着敌我矛盾与人民内部矛盾,这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前者是对抗性的矛盾;后者是非对抗性的矛盾。处理敌我矛盾用专政的方法;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则用讨论的方法、说服教育的方法。两类矛盾会依据一定的条件相互转化。如果处理得不好,非对抗性的矛盾会转化为对抗性的矛盾。“两类矛盾”理论源自对敌斗争策略简而言之,“两类矛盾”理论属于“以阶级斗争为纲”解决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理论体系,它与我们今天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不同的。在“两类矛盾”理论里,所谓“人民内部”的范畴,是过去革命斗争中为了孤立和打击大地主大资产阶级,成功争取了中间阶级而形成的。著名党史学家胡绳说:“革命能胜利,是因为我们党把中间势力拉过来了……1927年大革命为什么一下子失败了?就是因为中间势力大多数偏向国民党。后来抗日起来了,才发生根本变化。”  相似文献   

16.
在社会发展进程中,博物馆无疑应与时俱进。为了更好地实现其社会价值,历史类博物馆首先需要在藏品与观众的权衡中回归社会教育的核心功能。同时,博物馆自身文化建设的加强、传统陈展方式的更新、生态理念的引进和避免过度艺术化等,皆为历史类博物馆在现当代转向中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17.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博物馆事业的进步,民俗类专题博物馆应不断适应社会变革,采用多种方式开展社教活动,促进博物馆与公众的有效沟通,吸引公众互动参与,从而充分发挥博物馆社教功能,促进社会文明和进步。本文从多个角度进行了阐述,就充分发挥民俗博物馆的社教功能进行了浅要探讨。  相似文献   

18.
实践证明,两类矛盾说并不能够很好地解决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问题,其原因在于这一学说属于以阶级斗争为纲的理论体系,它与我们今天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不同的。建议停止使用两类矛盾说的旧提法。在面对和处理社会矛盾问题的时候,要以事实为根据,以宪法法律为准绳,切实保障公民的各项基本人权,绝不再搞以阶级斗争为纲和落实政策那一套,使以法治国常态化、制度化,以利于国家、社会的长治久安。  相似文献   

19.
明清时期,作为规范社会、经济、文化与教育等领域秩序,维护某一特定地域或组织人群权益的民间规约发展到鼎盛时期,举凡村规民约、宗族规约、会馆、公所暨行业类规约、寺庙宫观等宗教设施管理类规约,以及日常生活类规约,可谓是应有尽有,呈现出内容丰富、类型繁多、形式多样等特征。在"遵国法"即不违反国家法律的条件下,各类民间规约与国家法律一道,彼此渗透,互相配合,良性互动,共同发挥了维护明清时期社会秩序与社会稳定的功能,成为国家法律不可或缺的必要补充和自然延伸。  相似文献   

20.
正记忆成为史学研究的重要对象后,如一股清新空气般给史学界带来了不少激情与活力。社会记忆史也是当前风起云涌的新文化史或新社会文化史研究的重要领域和内容之一,英国新文化史研究大家彼得·伯克将之列为新社会文化史七大类之一。随着记忆史研究的兴起,20世纪80年代西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