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周德军 《沧桑》2010,(2):209-211
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在给我们带来丰富的物质产品和精神享受的同时,也带来了诸多法律和伦理的冲突,情与法之间该作何选择,是现代人不得不面临的两难困境。《生物医学与法律伦理》课程正是关注生活,启迪人生,带给学生哲理思考的一门公共选修课程。推进《生物医学与法律伦理》课程教学改革,对学生的人生成长和综合素质的培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赵妍 《旅游纵览》2013,(10):176
公共经济管理是在公共经济学拓展和丰富传统财政学研究主题而形成新的学科范式、新公共管理运动掀起的管理主义浪潮在公共部门日益盛行的学术背景下形成的。它是一个多重理念、价值、工具和方法的总和,也是一个多学科交叉重叠、相互渗透的综合研究领域。公共经济管理是为以政府为核心的公共部门——包括非营利组织、公共企业等主体对自身及授权干预的经济活动的管理。这种管理应体现对公私部门互动方式和范围的合理性考量。当前公共经济学、管理学的理论和研究路径构成了  相似文献   

3.
张明 《神州》2020,(6):79-79
管理学从诞生之日起就与定量分析相伴,管理相关的新理念都有定量分析支撑。公共管理学作为管理学的下属一级学科,受定量分析的影响日益突出,定量分析已经成为当代公共管理研究的主流方法。但大部分公共管理类本科生的定量分析能力欠佳,本科教育作为培养学生定量分析能力的关键时期,应当予以重视。本文通过分析重庆市公共管理类学生定量分析能力培养的现状、问题及其原因,为构建公共管理类学生定量分析能力培养机制提供思路遵循。  相似文献   

4.
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的"经济人"伦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文华 《攀登》2004,23(3):36-39
本文旨在探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亚当·斯密问题"的现实价值,从伦理需求机制、伦理约束机制、  伦理机制的刚柔相济几方面界定了社会主义"经济人"的现实方位及伦理坐标,剖析了"经济人"伦理的经济基础,进一步阐明"经济人"的伦理效益。  相似文献   

5.
广义的法理修养可以理解为有关公共生活之规则、秩序、公意、共识、正义、理性等方面的思想理论修养。民国时期的公共知识分子普遍具有留学欧美的经历。虽然他们熟悉欧美近现代法理的原则、教义、结论,但他们对欧美法理的内在逻辑没有反思,缺乏同情的理解。他们在中国现代思想文化史上的地位,主要是由他们的伦理修养奠定的。贫困的法理修养与丰裕的伦理修养,可以概括民国时期公共知识分子的两个维度。罗隆基的政论可以说明民国时期公共知识分子的这种特征。  相似文献   

6.
和谐管理思想是对现代管理理论的反思,注重多元性和差异性的和谐,倡导在管理过程中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蕴含了尊重、信任、关爱、宽容的伦理内涵。在企业的管理过程中,和谐管理的执行过程必须贯彻企业集体主义、企业人道主义、企业公正三条伦理原则。  相似文献   

7.
虞瑛 《神州》2012,(9):121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区域合作关系也得到了普及,区域的概念越来越深入人心,它为政府管理与改革提供了一种新的研究方法,并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新时期,区域公共管理逐渐成为各国行政学研究的重要术语。推进行政体制改革,提升政府行政效率的核心在于创新政府管理模式。本文就当前我国政府区域性公共管理模式存在问题,以新公共管理为视角,就政府职能的履行提出了创新政府管理模式的看法。  相似文献   

8.
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如何更好地进行公共管理,这是政府关注的焦点.在公共管理过程中,公共性与社会性之间的联系非常紧密、缺一不可.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公共管理的公共性与社会性对于公共管理的理论与实践的影响也是非常大的.基于此,本文简要分析了公共管理的公共性与社会性.  相似文献   

9.
张向东 《丝绸之路》2013,(12):73-76
始于20世纪70年代末的西方国家新公共管理运动具有全球性特征,参与的国家虽然都采取了具有本国特色、各有侧重的改革方案和策略,但是在采取策略方面也体现出很多相似性。鉴于新公共管理运动强大的生命力与现实价值,本文对当代西方国家新公共管理运动所表现出的核心性和代表性内容进行简要评析,以期对我国政府公共管理改革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10.
学生教育管理作为高校的一项基本职能,高等教育作为准公共产品,使得高校的教育管理也具备了准公共管理的性质。文章结合教育管理工作实际,就公共管理视角下的高校学生教育管理改革的现实路径进行粗浅分析与阐述。  相似文献   

11.
学生教育管理作为高校的一项基本职能,高等教育作为准公共产品,使得高校的教育管理也具备了准公共管理的性质。文章结合教育管理工作实际,就公共管理视角下的高校学生教育管理改革的现实路径进行粗浅分析与阐述。  相似文献   

12.
清末民初城市的"公共休闲"与"公共时间"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李长莉 《史学月刊》2007,(11):82-89
城市近代工商业的发展是市民生活城市化、社会化、公共化的自然要求和必然结果,是市民生活公共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也为民间社团、学会活动及公众集会、演说、演出等公共活动提供了条件。这一时期群众性的政治活动和文化活动剧烈频繁的壮观局面,使人们思想交流和互动空前频繁,形成日益趋同的思想变革节奏和价值取向,成为清末民初政治鼎革的社会文化基础。这是近代公民社会公共领域所形成的社会文化效应。  相似文献   

13.
周慧  李孟辉  曾晖 《沧桑》2009,(6):193-194
公共管理是一门应用性的学科专业,其案例教学有着其自身的特点,不能简单照搬照抄国外的案例,必须结合本国行政特点,选取具有代表性的中国公共管理案例,这样才能培养出符合中国特色的公共管理者。即要从开发中国本土化教学案例资源、公共管理教学采用本土化案例、培训本土化公共管理案例教学的教师等几方面着手,从而实现公共管理案例教学研究与实施的本土化与国际化的有机结合,为培养我国具有实践能力的公共管理者提供教学基础。  相似文献   

14.
杨超 《神州》2013,(4):121-121
公共管理专业的主旨是为政府部门和非政府机构以及企事业单位的人事和行政机构培养宽口径、复合型、应用型的公共管理高层次专门人才。开设的专业主干课程有:公共管理、公共政策、人力资源管理、管理文秘、电子政务导论、行政学、公共关系学等。教学中采用课堂讲授、案例研讨、情景模拟训练、社会调查和专题讲座等多种方式,力求使学生熟练掌握公共管理的基础理论和公共部门管理的专业知识,熟悉相关法律法规、方针政策、制度体制、国际惯例和规则,具有较高的分析和解决公共管理与公共政策问题的技能,适应市场经济和依法治国新形势下的需要。  相似文献   

15.
从公共文化服务的内涵入手,结合我国公共图书馆学科的发展实际,以公共图书馆文化服务功能为视角,着重分析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内涵,从中总结出公共图书馆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内在联系,认识公共图书馆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的地位及其作用,指出公共图书馆当前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的不足之处并提出具有可操作性对策方案。  相似文献   

16.
程寿 《攀登》2004,23(6):36-40
行政学自19世纪末由政治学分离出来后随着时代与社会的变迁和发展而不断发展,尤其是20世纪中后叶,公共治理理论日益形成新公共行政和新公共管理两大理论学派。两源于各自的实践基础,基于不同的理论假设,既是对西方社会现实的反应,亦是西方社会过去一段时间乃至当前社会变革的理论指南。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作为政治明建设之关键的政治体制改革已提上议事日程,而作为政治体制改革核心内容之一的行政体制改革要求我们在借鉴和汲取西方发达国家社会发展经验与教训的基础上,结合我国政治、经济、社会环境以及历史、化、制度等环境因素,充分吸纳西方公共治理理论的科学成份,借鉴西方官僚制的技术性成果,形成适应当前我国社会发展现实的公共治理模式。  相似文献   

17.
从公共文化服务的内涵入手,结合我国公共图书馆学科的发展实际,以公共图书馆文化服务功能为视角,着重分析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内涵,从中总结出公共图书馆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内在联系,认识公共图书馆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的地位及其作用,指出公共图书馆当前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的不足之处并提出具有可操作性对策方案.  相似文献   

18.
公共行政伦理的建构是基于人性假设的,解读公共行政领域的伦理困境必须分析公共行政人员人性中“经济人”与“公共人”的双重特性。由此,可以引伸出建构公共行政伦理的两重维度:制度约束与德性激励。制度约束是基于“经济人”假设的伦理规制,是防止人性的向下堕落,是抑“恶”;德性激励是对“公共人”假设的理性张扬,是实现人性的向上提升,是扬“善”。  相似文献   

19.
钟红艳  曾维和 《攀登》2010,29(1):50-54
新公共管理是20世纪70年代以后西方各国先后开展的以“企业家政府”为理论模型、以市场化运作模式和私营部门的管理为研究方法、以提高政府工作效率为目的的一项改革运动。新公共管理对政府流程再造的初期的确发挥了一定的作用,提高了行政效率,但是仍然无法改变官僚制的人事制度。新公共管理所提出的私营部门的管理方法,只是对官僚制的修正与补充,是对官僚制的扬弃,而不是摒弃。  相似文献   

20.
朱力  黄威 《神州》2013,(3):218-219
环境设计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各种社会利益矛盾之间的协调与制衡,还包括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决不只是技术与艺术的问题。针对中国当代城市环境所面临的权利审美、社会正义与公共空间的缺失、对弱势群体的忽视、"伪生态"等社会和环境设计问题的伦理批评,分析环境设计的伦理维度,提出建设"美丽中国"须重视对现实环境问题的伦理关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