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北海护法     
“妨害作证罪已经成为悬在每一位刑事辩护律师头上的一把刀,更何况律师的各种权益被如此践踏。律师是保障公民权益的,现在他们连自己的权益都保障不了,谈何保障他人的权益”  相似文献   

2.
论和谐社会视角下的农民工权益保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保障农民工合法权益与构建和谐社会具有内在适应性。当前,由于体制、组织和自身方面的原因,农民工的经济、政治、社会和人身权益受损现象仍普遍存在。因此,构建和谐社会,就必须采取一系列对策,切实保障农民工的合法权益。  相似文献   

3.
和谐社会是人类社会永恒追求的梦想。法治是人类自身建设的理性工具。通过法治实现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和谐共处对于人类社会有重大的意义。本文试图通过对和谐社会和法治的相互关系来分析和谐社会离不开法治,法治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实现和谐社会。特别是通过阐述立法与普遍正义、执法与分配正义、司法与校正正义来论证法治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的唯一正确选择。  相似文献   

4.
体制正义论     
沈晓阳 《攀登》2002,21(5):37-41
体制是指社会的各种制度性安排。体制由于其稳定性、综合性、基础性和价值性等特性而构成正义之基石。体制的功能性正义,是指要使体制体现出正义所蕴涵的基本价值目标;体制的结构性正义,是指体制本身具有良好的结构,为功能性正义的实现和发展提供了结构性的保障。体制正义是功能性正义和结构性正义的统一。  相似文献   

5.
王维艳 《人文地理》2018,33(5):152-160
针对中国乡村旅游空间实践中存在的空间生产非正义问题及其制度缺陷症结,在空间正义和依法治旅语境下,文章通过对地役权的空间再生产权能、权能空间生产及其空间正义的系统阐释,并结合多个乡村旅游案例的分析,构建了旅游地役权的权能空间再生产与空间正义实现概念模型,以期探寻中国乡村旅游地空间正义实现的法理路径。研究表明,地役权可以凭借其需役地和供役地的权能空间再生产及其权利人之间的竞合博弈机制,将物权与空间生产联系起来,使当地居民的资源环境权益与旅游开发企业的资本权益实现有法(律)可依;空间生产正义与分配正义的有机统一实乃地役权制度的题中之义,启用地役权正当其时,并将有助于建立乡村旅游地的空间正义法治体系。  相似文献   

6.
杂散居少数民族是我国少数民族的重要组成部分,杂散居少数民族工作是新时期民族工作的重要内容。杂散居少数民族权益法律法规保护工作,取得了较大成绩,但也存在一些问题。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现代化、城市化的不断推进,我国的少数民族呈现城市化、散居化态势。加强和完善杂散居少数民族权益法律法规保护工作,是保障杂散居少数民族特殊权益,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7.
职业病危害严重影响经济社会的发展,本文通过对目前职业病防治工作中存在问题进行分析,提出建议和对策,以促进职业病防治工作,确实保障劳动者的健康权益,构建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8.
谢晶莹 《攀登》2007,26(6):156-158
公民文化权利与公民政治权利、经济权利一样,属于公民的基本权利。保障公民文化权益,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大的意义。文化差距而产生的文化矛盾、公共文化服务资源短缺等是制约当前公民文化权益健康发展的主要因素。因此,我们必须从现阶段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出发,以实现和保障公民基本文化权益、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基本文化需求为目标,坚持公共服务普遍均等原则,兼顾城乡之间、地区之间的协调发展,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相似文献   

9.
来君 《攀登》2009,28(1):103-106
构建和谐社会必须树立法律信用。法律信用是指法律严格遵守其所明示的、确定的规则和内容。以它对公平和正义的理性追求和坚定实践所赢得的社会主体对它的信任。法律信用是法律作为制度规范整体所具有的信用,法律既有信用又能够被信仰,是法治的美好前景与和谐社会的坚强后盾。  相似文献   

10.
李桂荣 《攀登》2005,24(Z1):96-99
本文以构建和谐社会为视角,以青海、甘肃、浙江等地失地农民为背景,分析了当前失地农民面临的困难和存在的突出问题,提出了保障失地农民权益的路径和对策.  相似文献   

11.
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价值取向及其调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基本价值目标是要构建保障政府高效行政、公平行政的行政管理体系。因而其实际存在双重价值取向:效率与正义。过去三十年的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追求效率被置于优先的地位。今天的改革应加大正义取向方面的力度。  相似文献   

12.
郑洋 《攀登》2008,27(2):98-101
城市农民工在我国已经形成一个新型社会群体,成为我国产业工人的重要成员。然而,农民工在政治参与、劳动就业、社会保险、生活居住、业余文化和子女教育等诸多方面的合法权益却难以得到保障。因此,农民工的权利保护成为有关社会正义的一个重要话题。本文以青海省为例,从法理的角度指出了农民工权益保障方面的深层问题以及解决的路径和办法。  相似文献   

13.
李桂荣 《攀登》2005,24(12):96-99
本文以构建和谐社会为视角,以青海、甘肃、浙江等地失地农民为背景,分析了当前失地农民面临的困难和存在的突出问题,提出了保障失地农民权益的路径和对策。  相似文献   

14.
林桂平 《攀登》2008,27(5):32-35
用科学发展观统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题中应有之义。要实现科学发展与和谐社会的良性互动及内在统一,必须把以人为本作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根本要求,把促进发展作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根本任务,把统筹兼顾作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根本方法,把公平正义作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根本保障。  相似文献   

15.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全新的概念,其内涵十分丰富。文章从坚持以人为本的价值原则、维护社会公平和正义、在解决矛盾中实现和谐、构建和谐社会与建设"三个文明"的关系等四个方面探讨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  相似文献   

16.
论散居少数民族权益保障的立法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保障散杂居少数民族权益的法制建设,既是散杂居民族工作的重要内容,也是民族法制建设乃至整个法制建设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本文主要通过分析散居少数民族权益保障的法理基础和紧迫现实,指出我国散居少数民族权益保障的立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并进而探求完善散居少数民族权益保障的立法策略。  相似文献   

17.
张国宏 《攀登》2006,25(5):5-8
哲学社会科学作为先进文化的核心和灵魂,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题中应有之义,是和谐社会建设的精神动力和理论基石,是社会和谐稳定的粘合剂,是完善人类自身、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保障。繁荣和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真正实现其在建设和谐社会中的价值,必须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紧紧扣住社会发展需要,明确哲学社会科学为和谐社会建设服务的基本路径。  相似文献   

18.
任秀莲 《攀登》2006,25(5):138-139
法是调节社会关系的一种手段,法的精神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一种体现。和谐社会是一个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构建和谐社会是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是社会文明的重要条件,是人类理想的不懈追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切实推进依法治国的进程,把和谐社会的关系牢固地建立在民主法治的基础之上。  相似文献   

19.
公共图书馆的形象建设已成为实现管理目标。展示馆风馆貌。以及获得公众支持和信赖的重要于?段在保障公民基本文化权益,落实和谐社会公平正义的背景下,公共图书馆应更加注重形象建设,加强社会沟通能力从服务中体现人文精神入手。形成强大的吸引力。实现最大的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20.
加强民生档案建设 提升档案部门社会服务水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生是指涉及人民生活的各个方面,如吃饭、穿衣、居住、就业、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内容。民生档案是社会管理活动的历史记录,是维护群众权益的原始凭证,是"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在档案工作中的集中体现。民生档案工作事关构建和谐社会大局,是关注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