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自从王鸿寿(艺名三麻子)在京剧的生、旦、净、丑四大行当的“生”行之中,独创了以演关羽戏的“红生”这一行当后.他独树一帜地被人誉为“老活关公”(他的两位高足都是“活关公”),老京剧观众则称他为“老三麻子”(他有一门徒艺名小三麻子),他的两位高足一是李吉来(即小三麻子),另一位则是林树森,他们在“红生”这一行当中,又创造了“睁眼关羽”和“闭眼关羽”两大流派.三四十年代在京剧界,演“闭眼关公”的少,演“睁眼关公”的多.何谓“睁眼”与“闭眼”呢?那就是以演关羽的演  相似文献   

2.
貌不惊人的普通人被认为是俄罗斯音乐巨人的季米特里·肖斯塔科维奇称他“见过斯大林,也和他谈过话。没见他有什么魔力。他是个貌不惊人的普通人,头发略带红色,满脸的麻子,右手明显地比左手瘦小,他总是藏着右手。他的相貌同无数画像上的样子一点也不像”。  相似文献   

3.
文汇 《文史博览》2006,(11):56-56
被认为是俄罗斯音乐巨人的季米特里&;#183;肖斯塔科维奇称他“见过斯大林,也和他谈过话。没见他有什么魔力。他是个貌不惊人的普通人,头发略带红色,满脸的麻子,右手明显地比左手瘦小,他总是藏着右手。他的相貌同无数画像上的样子一点也不像”。  相似文献   

4.
金耳朵 《世界》2006,(1):65-65
上海的音乐生活是多彩的,各类演出, 一年有1500场之多。而上海媒体的乐评是沉 默的,沉默得长期没有音乐评论。 见诸报端的音乐报道,基本“千文一 面”,以吹喇叭抬轿子为主。海外来客,无 论张三李四王二麻子,谁来都加冕“世界 级”、“顶级”、“大师”头衔。所有的  相似文献   

5.
文史选萃     
《贵阳文史》2008,(4):96-96
陈赓的“人情味” 陈赓被公认为是一位有“人情味”的军人。即便对“你死我活”的敌人,陈赓也表现出其有“情”的一面。有一次,战役结束后,陈赓带部下视察战场,身边的一个战士踢了一脚阵亡的国民党士兵,陈赓十分愤怒,说:“他已为自己的错误付出了代价,你怎么还侮辱他?”其人道精神可见一斑。  相似文献   

6.
他从小是“麻子”,后来做祛斑美容院发财;他喜欢扮演“毛泽东”,时常靠此走穴;连吴清源都不知道,居然敢参与投拍同名传记电影如果章飞没有投资400万参股拍摄电影《吴清源》,没有闹腾出其后的纷纷扰扰,他还会不会如此这般引人注目?“我每天都要接20多个记者的电话。”  相似文献   

7.
案例:一位母亲讨厌孩子的二叔。因为他常常表现出一些粗野、放肆的行为。所以,她给儿子京明做了详细规定,诸如不准在人前“翘二郎腿”等,希望自己的孩子与粗野无缘。但是,不可预知的事情发生了。有一个周末,孩子的叔伯一起过来做客,二叔正好做出妈妈禁止孩子的事情——他把穿着鞋的脚放到了茶几上。京明马上大声说:“在我们家里,是不准把脚放在桌子上的!”这句话,是母亲常对孩子使用的。二叔听到训斥声,非常生气,但他没有说话。这时,孩子的母亲能够想象到二叔的不快,就转过头对儿子说:“京明,你要规矩点儿,不许对你二叔说那种话!”  相似文献   

8.
事件有着352年历史的老字号企业北京王麻子剪刀厂申请破产! 得知这一情况后,年逾七旬的陈红瑛老人话语间充满了惋惜:“厂子怎么说倒就倒了呢?这可是咱北京的一个老品牌啊!几十年了,我们街坊四邻用的可都是这剪刀……” 不独陈老太太如此,许多上了岁数的“老北京”都对这样一条消息怀着一丝淡淡的忧伤:迄今已经有352年历史的著名老字号企业北京王麻子剪刀厂,于日前向北京市昌平区法院提出了破产申请。 在位于北京市昌平区沙河镇的王麻子剪  相似文献   

9.
明末清初,在南京艺坛上有两位名噪一时的说书艺人,一个是秦淮名妓王月生,另一个就是说书大师柳敬亭。柳敬亭大半生混迹于南京,主要在十里秦淮著名的桃叶渡畔“长吟阁”说书献艺,名震江南,被称为“南都第一”。 史籍记载,柳敬亭是江苏秦州人,本性曹,15岁时因在家乡打抱不平,犯了命案,避难流落江湖。一日栖身于柳树之下,时适柳絮飘飞,无着无落,一时触动心事,感到自己今后的生涯也像柳絮那样飘泊无定,遂改姓柳。18岁开始学书,却一举盖世。据说他相貌丑陋,面色黎黑,且满面疤痕,人称“南京柳麻子”。可是他的长吟阁书名…  相似文献   

10.
专业擦鞋     
我一位达官贵人朋友很热衷被擦鞋。说每当他居高临下坐在街头高凳子上眯着眼被擦鞋的时候,那种充溢在每个毛孔的惬意就泄露出来。他心想,怪不得领导都喜欢被“擦鞋”(粤语里指拍马屁),脚底下暖啊,一双勤劳的手在脚周围忙碌,这脚底一暖,心头也立马暖了。一个好的擦鞋人,给够给予被擦者如此熨帖的快感,世间所有享乐,竟没有一种能与之相比。  相似文献   

11.
“西边大学夹道墙里,住着一位公主。每当她沐浴更衣的时候,就责令下人全都退下,因为这位公主的脚是带蹼的,像鸭子的脚一样。公主怕人笑。听老人说,有人亲眼看见了”。  相似文献   

12.
刘文典挨打     
国学大师刘文典一生恃才傲物,从不轻易屈服于人,曾因“言语顶撞蒋介石”而轰动一时。但就是这样一位不畏强权的怪杰,一生中却有一次心甘情愿地接受别人的“棍棒面”。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就是“我一生除被一位老和尚打过,没有谁敢打我,蒋介石虽然把我关进牢房,并不敢动手打我。”  相似文献   

13.
福建许多家藏族谱 ,在追溯入闽始祖时 ,都载明“其先来自光州固始县” ,而且是“随王审知入闽”。民间还相传 ,北方人 (指中原 )原本没有足践趾 ,因随“王公”(指同安北山宫奉祀的王审知 )千里跋涉 ,结果“脚盘”裂开 ,形成了五个脚指头。传说当然不足为信 ,但说明中原移民徒步的艰辛。那么福建各个氏族的祖先是不是都是光州人 ?明代金门人洪受在《光州固始辩》一文中明确指出 :“夫闽祖光州 ,相传之谬也 !”福建是古闽越人居住地 ,据历史学家考证 ,台湾高山族也是古代越族的一支。古闽越人断发纹身(用蚌壳挫断头发 ,在身上挑刺花纹 ) ,凿齿…  相似文献   

14.
读者来信     
《湖南文史》2013,(8):72-72
最近我读了2013年第4期《张辉瓒扫黄》一文,产生重大疑惑。我也是湖南人,1927年生于益阳市。从我记事起,就几次听大人讲起张辉瓒杀刘麻子一事,但与《扫黄》中叙述的截然相反,张之所以杀刘麻子,并非什么“为民除害”,而完全是公报私仇——  相似文献   

15.
(一)1928年,18岁的陈文科在他的家乡湖北沔阳参加了红军游击队。次年,他所在的游击队被编到了贺龙的正规部队,在红三军军部当上了一名警卫员。1934年,被选到贺龙身边当勤务员。长征途中,部队在湘黔边的山区行进。一天,陈文科突然发现贺军长走路一瘸一拐,便低声问警卫员:“总指挥的脚什么时候受伤了?”“总指挥的脚一到冬天就裂口、流血,脚一沾地更是疼得钻心,走路能不一跛一跛的?”警卫员的话使陈文科暗暗责备自己的粗心大意,赶忙上前搀扶着贺龙,捱到宿营地,他赶忙烧了一盆热水给贺龙端过去。“陈伢子”,贺龙拍着自己的挎…  相似文献   

16.
文革中放映的越南电影不多,大概与当时越南忙于战争有关系.记得我看过的越南影片有《森林之火》,写越南人民军和老百姓配合剿匪的故事,很像中国过去某些同类题材的片子.《琛姑娘的森林》以抗美战争为背景,大概是描写支前的;之所以用“大概”一词,是没怎么看懂.《阿福》是部儿童影片,片中有个小孩儿背课文,反复说“蛇是爬行动物,没有脚,没有脚”,印象很深;有段时间,小青年们把个儿矬却穿件长大衣的人,叫作“没有脚”.  相似文献   

17.
仇恨与宽容     
普济寺里有一位年近百岁的老禅师,许多人有什么解不开的难题,都会去向这位老禅师请教。某天,一个内心充满仇恨的人来到普济寺,他想向老禅师请教“为什么自己从来都没有开心过”。此人正要踏进老样师打坐念经的禅房,却发现自己脚边有个像袋子似的东西,虽然块头很小,可是看起来却是气鼓鼓的。他感到很奇怪,就抬起脚来,猛地向那东西踩去,可是那东西不但没有被踩破,反而迅速地膨胀起来。这个人一看到这种景象,犟脾气一下子就上来了,他随手抄起放在禅房门口的一根木棒向那个和他一样气鼓鼓的东西使劲砸去。最后,那东西已经膨胀得将整条通往禅房的路都给堵死了。这时候老禅师出来了,他对那个前来求教的人说:“快停止吧,此物叫做仇恨袋,里面装着你的仇恨,你不  相似文献   

18.
从更深远的文化战略意义来说,二十一世纪的国人,虽然在物质文明方面获得了很大的发展,但是在精神故乡中却依然好像是一位寻寻觅觅的游子。“湖马”与“越鸟”尚且离不开自己的故乡,人类怎么能够没有自己的精神家园呢?  相似文献   

19.
巨人和牧童     
从前,有个可怜的穷孩子,没有爹,也没有妈。为了生活,他不得不去为一个大地主放羊。不论白天黑夜,他都随羊群在荒野里度过。只有在狂风暴雨袭来时,才能到大森林边的一座小木棚中稍稍歇息。一天夜里,他正坐在羊群旁边,忽然听到有人在呻吟。他起身朝那声音走去。啊,真吓人!一个巨人躺在树丛中! 他正想逃走,只听见巨人说:“别害怕,我不会伤害你的。相反,如果你帮我包扎一下脚上的伤口,我会报答你。我在拔一棵橡树时把脚弄破了。”牧童脱下自己的衬衣,给巨人包好了脚。巨人站了起来,说:“现在,该我给你  相似文献   

20.
正我国古人常说:"身体发肤,受之父母。"古人将头发、生命和父母,甚至是文化传统紧密结合在一起,可见古人对头发的重视。自古以来,国人尤其是女子相当重视头发的保养和修饰,很在意自己的顶上风光。古代爱美的女性青睐并借助假发来一偿自己的爱美之心。西周时期,妇女就开始流行梳头发高耸的高髻,这种风尚在春秋时期更甚。众所周知,一个人的头发数量是有限的,如何确保能梳理出那种高高耸立的发髻呢?这个问题,没有难倒2800多年前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