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钟坚 《文物》1987,(10)
1953年3月,西南博物院邓少琴、王家祐先生在芦山县沫东乡黎明村汉樊敏碑后约100米处,发掘了一座汉代砖券墓。出土石刻楼房1件,石镇墓俑2件①,现藏我馆。根据出有"熹平三年"铭砖判断,此墓时代当为东汉。石楼系在红砂石上浮雕而成,为一干栏式建筑。楼正面宽58、厚20厘米,侧、背而无雕饰。顶重檐,上覆筒瓦,檐头有瓦当和半瓦当。楼上有三室,中室有双扉  相似文献   

2.
“门辟九霄,仰步三天圣迹;阶崇万级,俯临千嶂奇观”。这是崆峒山南天门上的一幅楹联,它用绝妙的语言高度赞誉了崆峒山的高雄奇观。  相似文献   

3.
武当山是我国名山之一,周围800余里,拔海1600余米,中有七十二峰、二十四涧、十一洞、三潭、九泉、十池、九井、十石、九台等风景名胜。又有八宫、二观、三十六庵堂、七十二岩庙、三十九桥、十二亭等建筑古迹。自均县城西南行五十里许,即达武当山山麓。由山麓至山顶约八十里,沿途所经名胜古迹计有:玄岳门、遇真宫、元和观、玉皇顶,迴龙观、迴心庵、磨针井、老君堂、太子坡、剑河、十八盘、玉虚岩,南天门、紫霄宫、南岩宫、小金顶、黄龙洞、朝天宫等;由朝天宫又分两路,一为老路,一为新路(1926年开凿的)。老路有头天门、二天门、三天门,  相似文献   

4.
隋龙藏寺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概述隋龙藏寺碑是开皇六年王孝儒为劝造龙藏寺所立。据沈涛《常山贞石志》记载:"碑高六尺三寸五分,广二尺七寸七分,三十行,行五十字,额题‘恒州刺史鄂国公为国劝造龙藏寺碑’十五字,有碑阴及左侧,并正书‘开皇六年十二月五日立’,今在正定府城隆  相似文献   

5.
泰山石敢当博物馆新近征集到一方泰山石敢当碑石,系年为"元延祐五年岁次戊午",经考此碑实为现存最早的"泰山石敢当"碑。这一发现,不仅可证实"泰山石敢当"风俗出现时间在宋元之际,同时也可据以推知其发祥地应在泰山附近。  相似文献   

6.
传世元代赵孟頫奉敕撰文并书的元道士张留孙碑,全名"大元敕赐开府仪同三司上卿辅成赞化保运玄教大宗师志道宏教冲元仁靖大真人张公碑",即道教碑。此碑有两个:一在北京东岳庙,天历二年立,人称北道教或北碑;一在江西贵溪龙虎山,至正四年立,人称南道教或南碑。两碑都很高大雄伟,碑文约两千八百余字。赵书碑中如此长篇巨制的几乎是仅见。一些鉴赏家、金石学家对此碑评价很高,很多学赵书的人也都临写过此碑。但是,同一内容同一作者的碑有两个,立碑的时间又都在作者死后多年,这就容易引起人们的怀疑,前人已曾提出了不少问  相似文献   

7.
诸多方志记载元大德五年涿州修建过庙学,且有李元礼撰文之碑,但梳理资料可知,大德五年涿州未修建过庙学,也没有李元礼撰文之碑,《涿州新建庙学记碑》的撰文人是李谦。清代诸方志沿袭了《日下旧闻》的错误记载,一直讹误至今。  相似文献   

8.
《黑龙江史志》2013,(20):F0002-F0002,F0003
<正>松峰山位于阿城区东南39公里的山河乡,是张广才岭余脉中的一座山峰,海拔600米。山势险峻,奇峰突出,古松青翠,柞桦蔽日,山钱泉幽静。早在金代,已为道家选作清修之所。在松峰山主峰半腰处的山梁上,有一古老岩洞,洞口岩石上,刻有"松峰山太虚洞"6个打字。洞中有4块石碑,其中最早的1快是"曹道士碑",碑上写有"承安四年五月初五日立石"字样,即1199年,金章宗承安四年。证明在此之前,已有一定数量的道家门徒在此修炼,因此才能为羽化的曹道清立碑。另一块石碑是清代立的,记述海云观的历史,因碑刻遭到破坏,只知曾建海云观,不  相似文献   

9.
《文物》1973,(4)
1966年7月,苏州市红旗区房屋修建工人,在葑门内吴衙场四十二号商业学校的修建工程中,发现一批有关太平天国将领(亻戎)天义吴习玖的革命文物。吴衙场四十二号是一座南向五开间七进厅堂楼馆建筑。苏州是太平天国后期苏福省(1860——1863)的省会,是太平军经略江浙进行革命斗争的一个军政要地。因此,这所建筑很可能作过太平军用房。学校在翻修校舍中,在第三进大厅正中悬堂匾顶上的翻轩重檐的隔层内,发现一个黄纸包,外裹丝绵(已被鼠啮伤),内有太平天国癸开十三年(1863)三月至五月间的军中公函、禀稿、  相似文献   

10.
那彦成撰书《平定州东路修治石道碑》帖考王振华照1:砌在石桥上的碑首在井陉东天门古驿道北侧、清代递铺“立鄙守路”石屋旁,曾有碑房一座。据当地老人介绍:内存碑30余通,全系清嘉庆十五年后与修治白石岭(东天门)石道有关的碑刻。其中有募修白石岭路承办人、平定...  相似文献   

11.
成都天府广场东侧近年有两起重大考古发现.2010年11月此地出土的东汉石碑《李君碑》、《裴君碑》证明该地为东汉蜀郡郡府所在;2012年底,考古人员又在同一区域发掘出石犀及大量属于官府级别的建筑构件等,再证该地为秦汉三国蜀郡郡府衙门所在地.出土石犀应即《蜀王本纪》所载李冰“作石犀五头”“二枚在府中”之一.位于成都大城中的蜀郡府衙存在遭遇洪灾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2.
2000年4月,正定县物保管所自正定县城北门里征集到一通元代墓碑。据调查,该碑原砌于大北门第三层门洞西侧的墙基内,由于城墙年久失修,碑逐渐暴露于外,后被居民运至家门口,长期风吹雨淋和人为损坏,致使部分碑残损。  相似文献   

13.
1997年12月,笔者同梓潼县副县长孙滔、梓潼政协文史委赵荣先、仇昌仲等在天字山近山顶处发现“魏公寺碑”。该地,密林掩盖之下有40平方米的石砌围墙,石墙上半截早已倒塌,尚存8公寸左右高的石墙基础。“魏公寺碑”在石墙中央,碑高2.2米(不算碑基),宽0.75米,厚0.1米,碑盖与刻字的碑身是整体,碑顶呈弧形,碑盖部分正面是精雕的二龙戏珠,碑盖背面是林中奔鹿。碑的周围的石围墙内,乱石堆集,扫开泥土和枝桠,发现有石雕人像、(有佛象)石香炉、黄色筒瓦、石碉圆柱等,但多断折倒伏。此碑是大清乾隆四十九年岁次…  相似文献   

14.
巴中南龛佛教胜迹,距今已有1400多年的历史。笔者今年春节期间漫游南龛,在众多的碑碣林中,发现了民国卅五一卅七年(1946-1948年)间巴中官绅们所凿净瓶、送子、如意轮等不同法身的三龛观音像侧的三通碑记(以下简称《观音镌像记碑》),很有历史价值,它是我们今天研究中国土地革命和民国末年封建土豪劣绅和地主阶级对革命态度的重要实物资料。此三龛不同法身的观音像,分布于南龛不同的三个地段。净瓶观音像造于民国卅五年(1946年),位于距地面1米高的南龛10号窟左侧,为国民党巴中县长孔庆镒及其僚属们所献;送子观音像,造于民国卅…  相似文献   

15.
北京图书馆最近收集一本"唐柳公权书神策军碑",即世所称宋拓孤本。此碑为崔铉撰文,记唐会昌三年李炎(武宗)"巡幸"左神策军事。因碑立于皇宫禁地,不能随便捶拓,当时就流传很少,自明代以来传世只此一本,至"来朝上京嘉其诚"的诚字止,为碑文的前半,(图一——五),以下全缺。宋欧阳修《集古录跋尾》未见著录,盖此碑在北宋时即已不存,而此拓本,很可能为宋以前——五代所拓。宋赵明诚《金石录》分此碑拓本为"第一千八百六十三唐巡幸左神策军碑上"(又以小字注其下"崔铉撰柳公权正书会昌三年");"第一千八百六十四唐巡幸左神策军下"。现存上册无年款,会昌三年年款可能在下册,更可见此碑宋代就已分装两册。这一本是否即是赵明诚所藏,固不能知,但它分册装裱之旧,仍是宋代库装,却是非常明显的。此碑字大4.5厘米,有些字微有剥落,但完整的字,非常精彩。清安岐说:"锋铓棱  相似文献   

16.
《中原文物》1983年第一期发表的《武陟出土的大型汉代陶楼》一文,在描述陶楼的形制时,称“(陶楼)三檐歇山式建筑……。”仔细观察发表的陶楼照片,发现楼顶不是歇山顶,而是四阿顶(明、清时称庑殿顶)。房顶是中国木构建筑的最重要部分,它决定着房屋建筑的形制。在古代,按照封建统治者所规定的制度,屋顶的形式是有严格等级差别的,不允许随便乱用。通常以重檐庑殿为最高等级,如北京故宫的太和殿和明长陵棱思殿等。重檐庑殿(四阿顶)以下的  相似文献   

17.
<正>一、概况左权文庙位于山西省左权县县城内。文庙大成殿,是庙内中轴线上唯一幸存的建筑。面阔五间,进深三间六椽,加副阶周匝,形成外观面阔七间,进深五间,重檐歇山顶木结构建筑(图一)。副阶周匝把头绞项造斗栱,殿身四铺作,用材12厘米,单材高18.5厘米,足材高26厘米,其"分"值为1.2厘米,合《营造法式》第六等材。柱头作卷刹,梁架构造为四椽栿对乳栿用三柱,青灰布瓦屋面,琉璃瓦剪边,前檐当心间、  相似文献   

18.
1987年5月5日,南京师范大学西山体育馆基建工地,发现古代砖室墓一座,墓内出土随葬品数件,其中有一面圆形带柄铜镜(见图)。 它的直径约14.4、厚约0.3厘米,柄长、宽为12.5厘米和3.5厘米。镜面平光,背面纹饰为浮云之上一重檐式三开间古代建筑。下面对其时代做一考证。  相似文献   

19.
赤列山是土族敬仰的神山,是土族子孙的摇篮。———题记石峡平湖南门峡俗称南天门,在古燕麦川口。两山对峙,势若游龙。传说二郎杨戬云游西海,曾驻足于此,放鞍辔处即今马鞍山。南天门上遗存哮天犬拽铁索而过带出的山豁,下为妖魔洞。土乡民众借此天然坝址修建水库,湖光山色添作土乡新景。一鉴倒映南天门,腾蛟起凤自天成。乘槎似可凌霄汉,渔樵闲话二郎神。威远鼓楼土乡首府威远镇,古称诺木斗,意为森林之区。宋代改为牧马营。明天启四年(公元1624年)始建钟鼓楼。楼为三层,画栋雕梁;飞檐翘楚,铁马叮当,蔚为壮观。威远古楼堪称奇,铁马行空驾虹霓。…  相似文献   

20.
三尔 《旅游》1994,(11)
进入十三陵陵门不远,迎面有一座重檐四出式碑亭。亭内坚碑,高三丈有余,是宣德十年(公元435年)所立,正面长达三千余字的圣德碑文是明仁宗撰写的。碑的背面刻有清帝乾隆“哀明陵三十韵”诗,两侧还刻有清乾隆,嘉庆时修复明陵费用等内容、碑下以龟为跌(底座)。不少游人对此感到不解;为什么石碑多用龟为座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