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吕睿  毛若寒 《东南文化》2023,(3):179-184
在媒介哲学的视野之下,对博物馆元宇宙展示的媒介性考量,在某种程度上可以突破“博物馆讲好故事”的表征性研究范式。探索元宇宙展示的媒介物质性和非表征性,一方面从媒介“符号-表征”的结构转为“物质-社会”关系的认知范式,阐释其本质是一种社会聚合的过程。另一方面,揭示博物馆元宇宙展示的生成机制是经由物与展览的再媒介化而生成新媒介的动态演绎过程,以实现人主体性的递归,完成人的具身认知到生成认知的转变,从“权力-文化”表征性思维转向“身体-实践”。媒介哲学视野不仅树立了元宇宙展示的理论框架,在方法论层面也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
张娜 《东南文化》2023,(4):157-163
现象学倡导的具身认知理论更新了人类认识世界的方式。在具身认知理论视角下,科技馆科普展示的“策划—设计—参观—教育”的展教生命周期,也呈现为“抽象—具象—具身—体验—感知—认知”的感官化叙事过程。科技馆科普展示具有感官的缺席、在场与超越三类形态,其中在场形态可分为元感官、原感官、他感官、多感官四种。梳理科技馆科普展示的感官化叙事方法及案例,可以建构科技馆科普展示的感官化叙事模式,探索科技馆科普展示的感官化叙事形态及观众的“感知—认知”机制,同时将具身认知理论纳入科技馆感官化叙事视域,研究相应科普展示设计理念与方法。  相似文献   

3.
程希 《文物春秋》2023,(6):35-42
目前信息技术+博物馆正处于数字化+网络化向智能化迈进的阶段,便携化是这一阶段最活跃的表现,也是“让文物活起来”的各种形态和相关信息得以迅速传播及转化利用的最有力支持。在这一过程中,“让文物活起来”不仅发挥了更具普及性的精神滋养作用和社会教育意义,提升了文物藏品的观赏性和应用性,而且增强了更广泛的受众对于博物馆的参与感、体验感,丰富了观众对于文物藏品的获得感和个性化专属感,建立起了观众与博物馆和文物藏品之间更为密切的联系。越来越多的博物馆成为可以随时陪伴人们的移动博物馆,人们也可以更加随心所欲地赏玩自己喜爱的文物藏品。  相似文献   

4.
2012年5月30日,“中国古代金属文物的认知研究”研讨会在北京召开。此次会议是在中科院院士、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干福熹研究员的倡议下,由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和中科院传统工艺与文物科技研究中心承办。  相似文献   

5.
《文博》1986,(1)
以陕西省化学研究所刘致和教授、西北大学化学系樊北平副教授为首的“土质文物保护课题”研究小组,经过两年多时间的调查和多次实验,研究出一种代号为 SX-1的物质,对土质类文物(古遗址、陶器、古建筑的砖、瓦等)具有特殊的保护作用。SX-1处理土质类文物第一阶段研究业已通过鉴定。在世界各国的历史文物中,土质类文物是存量最大的一部分。它的保护工作长期以  相似文献   

6.
国际文物数值化论坛秘书长、计算机科学公司(普伦茨克集团)德国总经理Bonacic博士夫妇一行于1998年2月16日至2月22日先后访问了上海、北京两地。Bonacic博士在上海博物馆作了“互联网络的远程教育与远程通信”的专题演讲。在演讲中他强调了“文化经济”和相关的“文物数值化”的概念。Bonacic博士指出,在网络化的发展过程中,文化对工业和就业的影响将是世界面临的一个决定性问题。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将变得越来越密切,“文化经济”势必成为人们主要的生存形式。相应地“文物数值化”也将是未来网络社会的主要生存内容。Bonacic博…  相似文献   

7.
何谓“民俗文物”,在大多数人的观念中,恐怕是似是而非的,就是专业人员或许也很难从学科的角度进行解释。因为长期以来,在传统的物质文化研究中,民俗文物研究是有其名而无其实。然而,若是仅从字面上来理解,民俗文物与民俗学和文物学应该是有点关系的。  相似文献   

8.
佟柱臣教授的新著《中国边疆民族物质文化史》,最近由巴蜀书社出版。此书是借助于文物考古发现,采用文物与文献相互结合、印证的方法,全面系统地论述了中国边疆各民族物质文化发展史。所谓物质文化,系对精神文化(哲学思想、伦理道德、文学艺术、宗教信仰)而言,指的是人类社会的物质生活,即衣、食、住、行的各个方面。按照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论述,人类生存的第一个前提,“首先就需要衣、食、住以及其他东西。因此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资料,即生产物质生活本身。”(见《德意志意识形态》)本书是以边疆地区少数民族的物质生活作为研究对象,问及汉族。  相似文献   

9.
徐玲 《东南文化》2016,(1):15-19
近年学术界有关近代中国文物观念变迁史研究的成果,主要有近代中国文物观念变革研究、近代文物价值认知变化研究和近代"文物"概念异同比较研究等。只是这类研究多限定于单一学科,多停留在对概念本身含义的阐释上,未能关注近代中国文物观念变迁历史的丰富性和复杂性。因此,应以近代中国文物观念变迁史为整体考察对象,重新研究近代中国文物观念变迁史,重点关注中国"文物"概念的学术考证、欧美近代古物观念的形成及在中国的传播与影响、近代中国文物观念变迁的时代语境研究、近代中国典型文物观念的比较研究等方面,重新呈现文物作为物质的文物和作为文化符号的文物在观念上的多重面相,以使近代中国文物变迁史的研究更加丰满。  相似文献   

10.
王紫林 《南方文物》2004,(1):99-102
江西是历史文物大省,革命文物强省,文物资源非常丰富,革命文物、陶瓷文物、青铜文物、宗教文物和书院文物在全国、乃至世界都有重要地位。近年来,尤其是2003年以来,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文物工作,连续召开三次会议研究文物工作,重点抓好“六个点”,文物工作呈现新局面。  相似文献   

11.
巫濛  白藕 《东南文化》2022,(1):178-184+191-192
历史博物馆展览作为被观看的客体,以历史遗存为基础、以叙事为核心、以沉浸式体验为吸引观众达成展览目标的途径。历史博物馆展览中的景观意味着由文物展品与多种媒介物构成的具有一定叙事与意义表达的空间图示,并具有“器-象-道”三个层面。景观化可以广义地理解为将零散的元素组织成为具有意义指向的整体。“象”作为蕴含着“器”与“道”的感知整体,是营造体验、让观众形成第一印象的关键所在,因而景观化建构应以“象”为先,根据各自的基础条件运用不同的建构途径--利用天然的历史景观、重构历史场景、景观化的文物组合,从而有助于历史博物馆打造更具吸引力与更具传播效能的展览。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从文物的“真实性”理论出发,推导出文物的“系统性”理论,认为文物保护应该从着眼于文物单体的保护发展到对文物实施“系统保护”。本文分别从三个方面论述了科学发展观可以作为文物保护的根本方法论,并着重指出:人类的某些思维和行为方式会给文物造成毁灭性破坏,在提倡科学发展观的今天,应该着力加以纠正。  相似文献   

13.
我国是陶瓷的烧造之乡,素以“瓷国”之称闻名于世。长期以来,大量精美的我国陶瓷器被世界各大博物馆及爱好者争相收藏。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改革的不断深入,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收藏古陶瓷已不再是文物专业部门的专利,古陶瓷器已成了广大文物爱好者关注的对象。文物鉴定工作者的任务,就是通过科学准确的鉴定,保护好祖国的文物。为了不断提高自己的鉴定水平,加强与各位同行的学习和交流,在这里,就古陶瓷鉴定工作中的几个问题与各位同志共同商讨。谈及古陶瓷的鉴定,我认为首先应该搞清楚“鉴”、“鉴定”,只有明白了…  相似文献   

14.
汉画像“神鬼世界”的思维形态及其艺术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一多年以来,画像石、画像砖一类文物已成为当代人研究古代社会生活、生产以及民俗的重要实物依据。这当然是一条行之有效的研究途径。卡西尔说:“宗教艺术与神话想象给予我们一个远远超出我们人类经验范围的超验世界的诺言和希望,而它本身却始终停留在人间,而且是太人间化了”(《人论》)。从这一角度看问题,应该承认,墓葬中的艺术世界正是现实生活的“加工”、“变形”或“直接反映”。然而,人类思维的发展客观上存在着阶  相似文献   

15.
商阳子 《东南文化》2023,(1):182-189
博物馆举办文物出境展览是实现多元文化碰撞与交融的方式之一。经过多年探寻,我国通过文物出境展览持续地提升中国文物和文化在国际上的影响力。我国文物出境展览经历了从“初探期”到“探索期”再到“磨合期”三个阶段。当下,文物出境展览不能仅局限于文物展出的效果与形式,应逐步掌握展览的主动权与话语权。尤其在文物阐释方面,应鼓励和支持更多熟悉中国文化的策展人参与,提高“中国声音”在展览中的声量,帮助观众深入了解文物背后的故事,削弱多元文化带来的偏见,把讲好中国故事和办好文物出境展览更好地结合起来。因此,21世纪的文物出境展览应该从“让世界认识中国文物”迈入“让中国文物融入全球文化”。  相似文献   

16.
文物流通领域的市场培育与监管模式尹占群民间文物能不能合理流通,文物市场应当怎样引导和培育。民间文物经营活动如何实施有效监管,这是一个需要在理论上进行研究。在实践中进行探索的新课题。一建国以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我国实行文物商品“归口经营。统一管理”的...  相似文献   

17.
齐迎春 《上海地方志》2022,(4):34-38+94-95
内卷化是人类学研究概念,指一种社会或文化模式在某一发展阶段达到一种确定的形式后便停滞不前、无法渐进增长的现象。所谓地方志工作内卷化,即是指地方志事业进入一种“有增长而无发展”的状态。如需消除内卷化给地方志各项工作带来的影响,则要大力推行依法治志、明确地方志机构职能、建立地方志独立学科、制定修志“链条”中的各项“国家标准”。  相似文献   

18.
当今的世界,是一个知识和信息爆炸的世界。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日新月异、突飞猛进的发展,带动了整个社会的全面进步。尤其是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和普及,改变了整个社会的运行模式和人们的思维与生活方式,在浓缩了世界的同时,又使世界形成了一个没有边界的信息空间。文物、博物馆——作为一项宣传、研究、展示古代社会生活画卷并“古为今用”的事业,在延续自身传统的同时,也受到了来自现代社会的冲击、挑战和洗礼。现代科学技术和先进管理模式,  相似文献   

19.
革命文物承载党和人民英勇奋斗的光荣历史,对讲述中国革命故事,向世界广泛传达中国爱好和平声音,提升中国文化国际影响力具有重要作用。通过分析2019—2022年“全国博物馆(展览)海外影响力评估”结果,得出博物馆通过聚焦重要时间节点策划主题活动、发挥数字博物馆传播优势等提升革命文物跨文化传播力。文章从“着力提升策展水平,讲好革命文物展览故事”“聚焦世界永恒主题,推动文创产品‘走出去’”“利用热点事件和重要纪念日,拓宽革命文物跨文化影响力”三方面探讨革命文物海外传播策略,为革命文物的跨文化传播提出新思路。  相似文献   

20.
在研究四川省打造白酒金三角战略中,应当在保质保量大力发展白酒生产的同时,深化酒文化的文化发展战略研究,发掘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多种效应。积极努力,争取早日进入世界级非物质:乏化遗产名录,通过普世精神的文化交流。优化“国际语言”,实施国际化战略,开创“世界名酒”的康庄大道,创建物质和精神“两个文明”的绚丽花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