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焉耆盆地“四面据山,道险易守”,仅北、东、南三面有狭窄的出入口。其北巴仑台等山口与大小尤尔都斯盆地连接,以此为媒介可通天山以北、吐鲁番盆地和伊犁河流域。其东经库米什峡谷(即唐代的银山道),直通吐鲁番盆地。其南出铁门关峡谷可达天山以南各地,从铁门关向东沿孔雀河经楼兰古城和白龙堆又直通敦煌。可见焉耆盆地恰好位于天山以北地区,吐鲁番盆地和天山以南地区互相连接的关节点上,控扼着西域交通的咽喉。而尉犁城(原尉犁国都)、焉耆国都员渠城和唐代设置的焉耆镇城,则又是途经焉耆盆地交通线上的三个重镇。所以无论从西域史还是从西域交通史上看,这三座城的方位都是至关重要的。故长期以来,学者们对尉犁城、焉耆国都员渠城和焉耆镇城的方位进行了大量的考证。但是,迄今为止仁智各见,众说纷云,方位问题仍为悬案。有鉴于此,本文拟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再谈点拙见。  相似文献   

2.
本文在1986年发表《唐代安西四镇之一的碎叶位置新探》一文的基础上,详检有关碎叶史事,从时空两方面综合分析,其绝大部分发生在哈密碎叶及其周围。巴尔喀什湖附近的碎叶,从乌质勒徙其牙帐以后,在整个四镇存在期间,一直是突骑施安身立命之处。裴行俭留王方翼于安西筑碎叶城,位于其东归途中的伊州(哈密),不可能在今新疆玛纳斯河以西。《资治通鉴》胡三省注,把王方翼筑碎叶城,放在焉耆都督府名下,是因为焉耆王龙嫩突在突骑施占据焉耆后隋唐军移徙伊州碎叶,该地曾长期作为焉耆都督府的侨置治所。“碎叶”(Suyab),突厥语意为两水交汇处,西域有多处以“碎叶”为地名,对有关史事必须具体分析,以免张冠李戴。  相似文献   

3.
1974年冬季,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焉耆县的七个星千佛洞附近,农场工人取土时发现一迭吐火罗文 A(焉耆语)文书残卷(图一一四)。次年春,新疆博物馆文物工作队在该县进行文物普查时,对发现地点作了调查。七个星千佛洞位于焉耆县城西南约30公里处,地当焉耆——库尔勒公路以北。其东面约6公里有一座"唐王城",是自治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东南约12公里是古焉耆国都城和唐焉耆都督府的所在地——博格达沁  相似文献   

4.
焉耆地处丝绸之路北道的重要位置,其佛教文化源自印度,后受到龟兹、高昌、于阗、敦煌地区佛教文化的影响,其信仰经历了由小乘到大乘的转变。焉耆七个星第一窟的佛法界身像的创作是处在焉耆民族融合、政权更迭、佛教信仰转型的时期,对其的研究在法界图像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反映了七个星石窟晚期的造像特征。  相似文献   

5.
新疆大学历史系教授、我国史地学界著名学者苏北海先生的《西域历史地理》一书,于1988年 8月由新疆大学出版社正式出版。西域史地研究领域,素称浩翰博大,其在学术界的重要地位,长期以来为中外学术界所关注。《西域历史地理》一书,长达33万字以上,全书共分24个专题分别进行考证,这些专题包括:《汉代乌孙居地考》、《两汉在西域昆仑山、喀喇昆仑山及帕米尔高原的统治疆域》、《和田名称新考》、《(口厌)哒国疆域及其在中亚的统治》、《龟兹王都及汉唐都护府在龟兹位置考》、《唐代安西都护府的设立及其所属都督府州考》、《唐代在西域草原设立的都护府、都督府州考》、《唐朝  相似文献   

6.
隋末唐初,从罗布泊通往焉耆的"大碛路"废弃,此后关于"大碛路"的情况史籍无载,一般认为该路线不再使用.根据2019年以来发掘的克亚克库都克烽燧及出土文书可知,该烽燧始建于唐代,"大碛路"在唐代不但没有废弃,而且有强化的趋势,唐代使用克亚克库都克烽燧的主要原因在于吐蕃攻占吐谷浑后控制了青海道,并逐渐占领"大碛路"以南的石城、播仙一带,对焉耆南部形成军事压力.焉耆通过经营"大碛路"强化与东天山的交通,巩固连接西州与龟兹的交通地位,并通过天山内部廊道连接轮台、庭州、尤尔都斯盆地等地,体现出焉耆在进出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并辐射西域东西和南北交通的枢纽地位.  相似文献   

7.
四镇都督府所指为龟兹都督府、毗沙都督府、疏勒都督府、焉耆都督府,乃唐朝安西大都护府治下重要羁縻建置。其置废过程反映了唐朝国势的升降推移与边政建设的重大变化,而史书所记相当混乱,须予考订明白。  相似文献   

8.
唐五代敦煌手工业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唐五代敦煌手工业研究郑炳林敦煌地处中西商业贸易的孔道,自两汉以来就是中外贸易的都会之所,隋代通西域有三道,总汇敦煌。唐初又增大碛路,由敦煌直达焉耆。东往西来的使节、商人、行僧等,都要在敦煌暂住歇息,这就促使了敦煌地区的商业贸易经济迅速发展。晚唐五代时...  相似文献   

9.
库车古称“龟兹”。汉唐时期,龟兹是西域三十六国中的大国之一。西域都护府、安西都护府相继设在龟兹,领辖西域二十二个都护府及龟兹、焉耆、于田、疏勒四镇驻军,是中央政府统辖西域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商贸和佛教中心。以龟兹石窟为代表的历史文化旅游资源,以其十分丰富的文化内涵和较高的品位,深深吸引着海内外游客,每年都接待万余名海外旅游者。库车县以丝绸之路及龟兹历史文化旅游资源为主打品牌,全力打造“龟兹故地,西域精粹”旅游目的地,使旅游业日益成为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和最具有发展潜力的优势产业之一。  相似文献   

10.
阿朝东 《文博》2010,(3):72-76
青海位于中原、西域、北方草原民族等文化圈的交融地带,出土了大量的隋唐时期联珠纹饰样的文物,生动地反映了隋唐时期中西经济、文化交流的盛况。萨珊联珠纹在青海地区的流行,对研究隋唐时期中、西亚文化在青海的传播发展,以及"丝绸之路青海道"在中西交通史上的历史地位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文献》2010,(4)
<正>《大唐西域记》,无疑是研究中古时代中西交通史、佛教史、民族史、历史地理学以及丝绸之路考古学最重要的资料。成书以来,一直备受推崇,并被收入历代藏经,因而流传甚广。然而,写本时代《西域记》诸古本的综合研究,尤其是日本所藏奈良、平安、镰仓时期抄本与敦煌、吐鲁番所出残卷的综合比较研究,仍未受到应有的重视。  相似文献   

12.
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档案馆及和静、和硕、焉耆3个县档案馆所存民国档案资料较多,涉及了土尔扈特及和硕特两蒙古部的社会、历史、经济诸方面的内容,这些档案是研究以上两个部落及新疆蒙古史不可缺少的珍贵史料.  相似文献   

13.
本文在前贤研究基础上,就唐中期玄宗时代所置西域渠犁、阇甄、妫塞三个羁縻都督府的沿革及地望做进一步探索。  相似文献   

14.
本文在前贤研究基础上,就唐中期玄宗时代所置西域渠犁、阇甄、妫塞三个羁縻都督府的沿革及地望做进一步探索。  相似文献   

15.
隋唐时期塔里木盆地四个主要城邦国家龟兹、焉耆、疏勒、于阗在统一、安定的社会环境下物质生产都在继承各自历史传统的基础上有了新的发展、进步,在物质生活、精神生活领域也有了重大的历史变化。其中疏勒还发生了碧瞳人入主其国的人种变异,社会习俗与宗教信仰的变动尤剧。龟兹、焉耆各自经历了一段突厥化的过程,入唐后又受到汉文明的强烈影响,出现了推发型逐渐取代剪发型以及大乘佛教自东返传并且转盛的新趋势。于阗大乘佛教一度中衰而后复兴,仍占主导地位,汉语文与汉历法都已溶入当地文化。龟兹乐、疏勒乐、于阗乐的分野显现了城邦诸国的文化差异。龟兹乐的源头是印度北宗音乐;疏勒乐的源头是被斯袄教音乐;于阗乐不用琵琶则反映了一种西域古乐种的历史延续。此外,城邦诸国的节日、娱乐活动的异同亦共同印证了作为丝路中枢的西域地区多元文化共存的格局  相似文献   

16.
汉晋时期,位于今新疆塔里木盆地的都善国,作为丝绸之路的中继站,在中西经济、文化的交流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关于都善国优越的地理位置和该时期农业生产发展的盛况,以及商业贸易的繁忙景象,笔者已有专文探讨,①又因若干年来,有关部善的历史论著,对当时该地区居民的社会生活涉及的颇少,故为是文探讨于次。一、家庭与婚姻关系两汉时期,中原地区盛行的是小家庭制,这已为学术界众多学者所论定。而当时的西域各国,以《汉书·西域传》所载材料分析,则实行的是大家庭制。以部善国而言,有“户千五百七十,四万四千一百,胜兵…  相似文献   

17.
今日甘、新两省区,是古代中西陆路交通的必经之地。历来研究中西交通史的学者,多着重于论述汉唐两代的业绩,而对于魏晋一段,特别是十六国时期,则甚少着力。甚至给人以这样的印象:当时中原纷乱,军阀纷争,中原政权无力西顾,对西域经营已处于停顿状态,中西交往亦几乎断绝。有些通史著作,对此段西域状况往往也略而不述。事实上这种看法是不全面的.在这一时期,中原政权虽因内部分裂割据,与西域的联系曾受到一定的影响,但并未中断,特别是靠近古称西域的、在今甘肃境内建立的几个称“凉”的政权,这时与西域各国的联系仍是非常密切的。可以这样说,称“凉”的几个政权,曾为我国西部各族的融合,为中原与西域的经济、文化交流做出过重要的贡献。  相似文献   

18.
唐开元年间先后在渤海北境、黑水靺鞨地方设置勃利州、黑水军、黑水都督府。从文献与考古材料双重视角入手,可以对与黑水都督府建置有关的勃利州(渤州)、黑水靺鞨道、渤海都督府、安静都督府、黑水靺鞨思慕部等问题进行梳理和考索,又结合渤海与黑水靺鞨军事对抗导致黑水靺鞨自牡丹江中下游不断北移的历史背景,再考黑水都督府的具体地望。研究渤海都督府、安静都督府辖区以及黑水靺鞨思慕部相对位置关系,又考虑其为具有地区战略意义的和扼守渤海上京以北、贯穿南北黑水靺鞨交通孔道的军政重镇,萝北县江岸古城当为唐开元年间设置的黑水都督府治所所在。  相似文献   

19.
(一)了解西域的必要 关于中西文化的交流问题,不仅是研究中国文化和世界文化的一个大问题,同时也是研究中西美术关系中的一个大问题。在议论这个问题之际,首先有必要把我们的西邻——西域的历史、文化、美术的发展情况作一番考察。在古代的这个地区里,希腊系的,美索帕达米亚系的,波斯系的以及印度系的文化美术曾在这里混居杂处,交替兴衰。这个地区可以说是古代文化美术集注的总汇。 关于西域古代史的研究,十九世纪的后  相似文献   

20.
“都督”一职,初置于东汉,曹魏常设为府,成为地方一大军事机构,发展至唐代,已是其最后阶段。这期间,都督府职能与设置又有变化,尤以唐代前期为剧。安史之乱后,都督府有名无实,基本退出了地方行政机构的历史舞台。故本文论述唐代都督府的研究情况,乃特指安史之乱以前时期。由于与都督府相关的史料缺乏,已有的记载往往又彼此矛盾。故有关都督府的很多论题,至今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本文试将20世纪以来对都督府的研究从三方面略作梳理如下:一、有关唐代都督府职能以及与州县的关系从《通典·职官十四》以及《新唐书·百官三十九下》的叙述来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