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後汉书.皇后纪上.明德马皇后》:“每於侍执之际,辄旨及政事,多所毗补,而未尝以家私干.(欲)[故]宠敬日隆,始终无衰。”  相似文献   

2.
杜预自称“有《左传》癖”,写成了《春秋左传集解》、《春秋释例》、《春秋长历》等著作。其实 ,杜预读《左传》成癖 ,主要原因是《左传》以礼治国、从政务实、重视武备、注重休养生息和法制思想对他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左传》作者兼有儒、法、兵家思想 ,但以儒家思想为主 ,杜预也是如此。他为《左传》作注 ,带有明显的政治目的 ,即“立言”和“立功”的统一  相似文献   

3.
根据出土简帛文献,《论语》中的“即戎”当为“節戎”;根据《论语》的一贯思想和“教”、“以”的用法,《论语》中“以不教民战,是谓弃之”当为“以不教,民战,是谓弃之”。  相似文献   

4.
《庄子》对《老子》音乐美学思想的发展:对音乐美追求的发展,《老子》追求关乐,《庄子》扩大了美的追求范围,揭示了审美愉悦;对音乐审美标准的发展,《老子》以“音声相和”为音乐审美标准,相和是美乐,不和是丑乐,《庄子》发展为“至乐自然”的音乐审美准则,“籁乐”、“至乐”、“天乐”是美乐,失性、屈礼、不适之乐是丑乐;对音乐美学思想的发展,《老子》追求“大音希声”的音乐境界,《庄子》发展为追求“至乐自然”的音乐之“道”。《庄子》音乐美学思想的创新:阐明了音乐的本源、功能问题,强调有声人为之乐的重要,揭示了音乐审美的心理历程。老子是道家音乐和文化的领军人物,庄子则是一号旗手。老子树起了“大音希声”的音乐美学巅峰,庄子开拓了审美心理的先河。  相似文献   

5.
李觏管理思想试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北宋前期,江西有两大闻人:王安石以变法名,李觏以“能文”名。李觏的学识、文章及为人风操,不仅为东南士流推服、宗师,即在整个朝野士大夫中的声望,亦当与宋初“三先生”并。李觏以“草泽书生”言天下治乱;《礼论》、《周礼致太平论》、《平土书》、《富国》、《安民》、《强兵》策等,所表达出的管理主张,标示了宋代管理思想的另一意向。剖示李觏管理思想是有益的。  相似文献   

6.
学术界一般认为,阮籍《达庄论》作于高平陵政变之后,表达了反对“名教”崇尚“自然”的激烈观点,与《大人先生传》相同。通过分析《达庄论》力图调和“名教”与“自然”关系的思想特征,结合其他资料,可得出该论创作于正始八~九年(247~248)正始之音高潮中的结论。这是目前所见最早的解《庄》专论,它超越了汉魏思想界以“贵生”“隐逸”理解《庄子》的传统,将“齐物”视为《庄子》的理论主旨,以“元气”论解释了“齐物”思想的合理性,力图消除儒家“名教”、“人世”与《庄子》“自然”、“出世”之间的差异,从庄学角度丰富了正始玄学的“儒道同”理论,并为后来向秀、郭象建立以“性分”为基础的“冥物”(齐物)学说,开辟了学术理路。  相似文献   

7.
司马迁的易学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司马迁的易学思想在中国史学史、易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司马迁继承、发挥《易传》天人合一的思想主张和推天道以明人事的整体思维方式以及董仲舒的天人之学,力求通过历史记载来“究天人之际”。他志在“通古今之变”,更是以《周易》通变思想为圭臬的。《周易》的忧患意识、革故鼎新思想、德治精神及尚贤、养贤思想等在司马迁那里均有所反映。易学是司马迁史学的哲理基础。  相似文献   

8.
《尚书》中的文学批评思想是零散的、宽泛的、芜杂的,有的甚至是不可靠的,这正是文学批评理论萌生之时应有的现象。然而,《尚书》中的文学批评思想亦是十分丰富的,而且其中有许多思想对后世文学批评的影响很大。本文主要探讨了《尚书》中“诗言志”的思想;“言以道接”的思想;“辞尚体要”的思想和“察辞于差”的思想。  相似文献   

9.
切孔》是王充《论衡》中的一篇奇文,清梁玉绳惊称“最无忌惮”(《瞥记》卷五)。然“最无忌惮”于孔子的是思想偶象还是政治偶象即“素王”徽号,国内学术界深军名望的回答是前者(见侯外庐先生等合著《中国思想通史》卷一)。诚然,张此质的并非道理空泛,但潜心体察,不免有显影浅淡之虞。所谓思想偶象,倘盖指先知先觉、全知全觉者流,通观《论衡》全书,与其定影《问孔》,不如成象《实知人《知实》。《实知》开篇一针见血;“儒者论圣人,以为前知千岁,后知万世,有独见之明,独听之聪”;《知实》一篇则以“圣火不能先知”举证,全…  相似文献   

10.
徐干是东汉末年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中论》集中阐发了徐干的治学思想.《治学篇》作为《中论》二十篇的首篇,彰显着其重要的思想地位与学术价值.《中论·治学篇》较为系统地论述了学习的内容,学习的目的及学习的方法.即要想成为“君子”,必须以“三教”“六籍”作为学习的基本内容,以成德立行、怡情理性作为学习的根本目的,以立志不懈...  相似文献   

11.
任建桦 《神州》2020,(6):9-10
钟嵘《诗品》是中国古代诗歌的美学著作,其中提出了“滋味说”这一重要的美学思想。本文试从“滋味说”的主要内容、“滋味说”产生的背景以及对后世的影响三个角度出发,来详细研究“滋味说”的精神内涵,以便于更好地理解《诗品》的审美思想。  相似文献   

12.
王夫之(1619—1692)是明末清初的进步思想家,同时也是一位杰出的爱国主义者和著名的史学评论家。他的进步史学思想除集中地反映在他的《读通鉴论》、《宋论》等史论专著外,在他的其它著述里也有所反映。如其《尚书引义》、《春秋家说》、《春秋世论》、《读四书大全说》、《诗广传》、《黄书》等,虽名为“说经”,实则其中都有关于古代历史的评论。王夫之史学思想的主要内容和特点是:把自己的民族主义思想贯穿于著述之中,以是否有利于民族利益为臧否人物和评论朝政得失的重要衡量尺度;提出了“理势合一”“趋时更新”的史学理论,认为历史是发展、进化的;主张从事著史、论史必须有自己的宗旨和原则,并强调以史为鉴,以“求治之资”。兹分别论述如下。  相似文献   

13.
释《国语·楚语上》“教之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语·楚语上》记申叔时论傅太子一段,是我国有关古代贵族教育的一段重要史料,常常被学人称引。申叔时谈到了需要教授的内容:教之《春秋》,而为之耸善而抑恶焉,以戒劝其心;教之《世》,而为之昭明德而废幽昏焉,以休惧其动;教之《诗》,而为之导广显德,以耀明其志;教之礼,使知上下之则;教之乐,以疏其秽而镇其浮;教之《令》,使访物官;教之《语》,使明其德,而知先王之务用明德于民也;教之《故志》,使知废兴者而戒惧焉;教之《训典》,使知族类,行比义焉……内中的“教之《令》,使访物官”,则颇让人费解。韦昭注:“令,先王之官法时令也。访,议也。…  相似文献   

14.
《周易·噬嗑》卦中的“噬”字最初作“肆”字,因与“逮”音近形似一度讹为“逮”,周子家竖燕地传授《周易》时则以方言“噬”代替了通语“逮”.《噬嗑》卦与早期贸易有关,“肆”义为摆设、陈列,“肤”为切肉, “噬(肆)肤”言在市场上陈设切肉以出售.《礼记·王制》有“衣服饮食,不粥(鬻)于市”的规定,禁止“饮食”在市场上出售. “噬肤,灭鼻”讲的是商人因违背“衣服饮食,不粥(鬻)于市”的禁令而受到了割鼻的处罚.《周易》“噬肤,灭鼻”现象是周公严禁聚饮纵酒思想的现实表达,折射出周公禁酒思想的丰富内涵.  相似文献   

15.
殷明耀 《史学月刊》2007,(10):125-127
贾谊(前200~前168年),西汉杰出的政治家、文学家、哲学家,其思想成就对汉代及后世产生过广泛而深刻的影响。贾谊在吸收各家思想之精华的基础上,完善、成就自己的思想体系。他以道家的形而上为立基,以儒家思想为落脚,建立自己思想的基本框架;以“法”为辅,以“礼”为主,形成了政治理论体系;其哲学思想是政治理论的基础。贾谊虽吸收多家思想之精华,但始终没有离开儒家思想这一中心,为汉代儒学的重铸作出了积极贡献。历代学者研究贾谊,更多关注的是其政治思想和文学成就,研究其哲学思想也多以前期著述的《六术》、《道术》、《道德说》为依据,…  相似文献   

16.
章学诚史学批评的目的与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史学批评的目的 章学诚进行史学批评的目的在于经世致用。下面从两个方面对其思想加以论述。人学以明道。“道”是章学诚思想里的一个重要概念,在《文史通义》和《校通义》里均有《原道》篇,可见其对“道”的重视。章学诚所说的“道”,指的是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在论道方面,章学诚最主要的贡献在于提出道是变化的这一点上,清朝乾嘉年代,汉学昌盛,汉学家  相似文献   

17.
“六经”次序探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诗》为首”的“六经”次序 ,并非出于今文家 ;而“用《易》居前”的“六经”次序 ,虽然出自古文家 ,但也渊源有自。《易》居《诗》、《书》、《礼》、《乐》之前或居其后 ,这两种“六经”次序的形成 ,实与孔子晚年前后经学思想的变化密切相关。陆德明“用《易》居前”本于“著述早晚” ,周予同“以《诗》为首”“按《六经》内容程度的浅深”的论断 ,文献尚难坐实。从帛书《要》篇提供的线索看 ,孔子晚年以前轻视《周易》 ,所以殿《易》于《诗》、《书》、《礼》、《乐》之后 ,晚年以后重《易》 ,所以冠《易》于《诗》、《书》、《礼》、《乐》之前  相似文献   

18.
回顾历史,“大一统”是作为一种思想理论体系提出来的。它大概经历了以下几个发展阶段。本文拟对这些发展阶段进行一番考察,从而看看它是什么样的思想理论体系。(-)早在夏商时期,大一统的思想萌芽就出现了。《左传》曰:“禹会诸侯于徐山,执玉帛者万国。”《禹贡》将那时的地域总称为“九州”,大体包括了黄河中下游和长江下游的地区。由此可见,夏朝已经以诸侯联盟的形式,把散落在黄河中下游、长江下游的“万国”统一在一起,并且以“九州”来称呼这个统一体,反映这种统一。《诗经·商颂·支鸟》则讲到:“古帝命武汤,正域彼四方…  相似文献   

19.
陈洪涛 《神州》2020,(1):54-55
《道德经》开篇第一章应该说是全经书最难理解、最具争议的内容,历史上对老子学说的不同解释,即始于对此章字义的不同理解,特别是对其句读及“常道”“常名”等概念更有多种解读。以经解经是解读《道德经》的基本思路和方法,只有把《道德经》前后呼应的概念、观点联系在一起,方能真切还原老子的思想。本文试通过以经解经,对《道德经》第一章句读及“常道”“常名”等概念和相关语句进行辨析。  相似文献   

20.
一、道家旅游思想的形成及其背景道家的创始人老子在《老子》一书中提出了“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观点,认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为以“回归自然”、“恢复人之本性”为核心的道家旅游思想的产生奠定了基础.庄子继承发展了老子的学说,并在其著作《庄子》中以“游”述道,主张安时处顺、逍遥自得,强调事物的自生自化,否认有神的主宰.其中的名篇《逍遥游》就集中而且是系统地表达了道家的旅游思想.《逍遥游》通过“鲲”化作大鹏从北冥万里游历到南冥途中的时空感受和经历,提出了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