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根据笔者实地考察,东南亚至少有15个郑和寺庙和近30个有关郑和的传说。它们反映了早期南洋中国移民的生活状况、他们与当地妇女的通婚、华侨宗教信仰的特点以及华侨华人在中外文化交流中所发挥的重要的桥梁作用。东南亚华人纪念郑和活动的特点是“四个结合”,即将纪念郑和与继承中华传统文化、吸收定居国文化相结合,与宣扬祖籍国和定居国的友好关系相结合,与发扬华人创业精神相结合以及与争取华族正当权益、促进族群和睦、繁荣当地经济相结合。虽然郑和在东南亚影响很大,但海外对郑和的了解仍十分有限,因此,在海外全面、深入地介绍郑和任重而道远。  相似文献   

2.
去年是本刊创刊 1 5周年。为纪念创刊 1 5周年 ,本期特增加此栏目 ,刊发本刊老编辑、中国华侨华人历史研究所前副所长方雄普研究员为纪念本刊首任主编、中国华侨华人历史研究所首任所长洪丝丝先生所撰写的文章 ,以表达我们后继者的怀念和敬仰之情。同时 ,向读者介绍本刊为纪念创刊 1 5周年召开的两次座谈会的情况 ,与读者共勉。  相似文献   

3.
《纵横》2008,(5):35-35
2008年,是举世瞩目的中国改革开放30周年,也是著名经济学家孙冶方先生诞辰100周年。孙冶方先生对中国经济体制改革进行了无畏探索,得到国人的高度崇敬。回顾这30年的历程,是对改革开放最好的纪念,也是对孙冶方先生最好的怀念。为此,"孙冶方经济科学基金会·公共政策研究基金"与本刊及《炎黄春秋》杂志联合发起"冶方杯·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征文活动。本次活动由新浪网独家网络支持。  相似文献   

4.
《纵横》2008,(6):50-50
2008年,是举世瞩目的中国改革开放30周年,也是著名经济学家孙冶方先生诞辰100周年。孙冶方先生对中国经济体制改革进行了无畏探索,得到国人的高度崇敬。回顾这30年的历程,是对改革开放最好的纪念,也是对孙冶方先生最好的怀念。为此,"孙冶方经济科学基金会·公共政策研究基金"与本刊及《炎黄春秋》杂志联合发起"冶方杯·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征文活动。本次活动由新浪网独家网络支持。  相似文献   

5.
欧洲华侨华人概况FrankN.Pieke著李明欢译(一)引人注目的中国移民潮自1978年中国实施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1985年中国放宽了对出国人员的审批条例之后,离开中国前往世界各地的移民达到了一个空前未有的高潮。在这之前的数十年里,中国曾经对人口迁...  相似文献   

6.
《纵横》2008,(7):57-57
2008年,是举世瞩目的中国改革开放30周年,也是著名经济学家孙冶方先生诞辰100周年。孙冶方先生对中国经济体制改革进行了无畏探索,得到国人的高度崇敬。回顾这30年的历程,是对改革开放最好的纪念,也是对孙冶方先  相似文献   

7.
改革开放30年党的建设回顾与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今年是改革开放30周年。这30年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很不寻常的30年,党领导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成就辉煌,党的建设也取得了巨大进步,值得大书特书。在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之际,回顾总结党的建设的光辉历程和宝贵经验,对于我们全面深刻地认识这30年的历史,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纵横》2008,(9):34-34
2008年,是举世瞩目的中国改革开放30周年,也是著名经济学家孙冶方先生诞辰100周年。为此,"孙冶方经济科学基金会·公共政策研究基金"与本刊及《炎黄春秋》杂志联合发起"冶方杯·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征文活动。本次活动由新浪网独家网络  相似文献   

9.
“新意见阶层”在网上崛起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纪念了中国改革开放30周年之后,在世界性的金融风暴中,迎来的2009年,对中国人民来说当是喜忧参半,乐观与忧患并存。  相似文献   

10.
今年是举世瞩目的中国改革开放30周年,也是中国著名经济学家孙冶方诞辰100周年。在左祸深重的年代,孙冶方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身陷囹圄达7年之久。改革开放大幕拉开,孙冶方又以对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探索,得到国人的崇敬。回顾改革开放30年的历程,既是对改革开放的最好纪念,也是对孙冶方的最好怀念。为此,笔者采访了孙冶方的外孙,云南省政协常委、著名企业家武克铜先生。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以潮汕侨批业为个案研究,利用跨国主义理论,探讨了侨批网络的内部整合与制度化问题。认为侨批网络的制度化表现首先是侨批公会的建立,继而是侨批公会网络的形成,侨批公会网络再通过其制度化机制进入以中华总商会为中心的更高层次的华人社团网络。侨批网络的扩大加强了其对外的集体交涉能力,从而维护了侨批网络的正常运转。在此运作模式中,新加坡中华总商会起着领导核心的作用。侨批网络的运作模式对研究跨国华人商业网络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以《回国五十年——建国初期回国旅日华侨留学生文集》一书为中心,结合其他一些相关的文献资料,比较全面系统地分析研究20世纪后期从日本归国的华侨留学生在国内工作与生活的情况,希望能够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归国华侨历史与日本华侨华人历史的研究工作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13.
本文试图从学术史角度探讨华侨华人研究的学科建设。从国内外研究华侨华人的历史看 ,涉及的学科包括历史学、政治学、经济学、法学、社会学、人类学等诸多方面 ,尤其是西方对于华侨华人的学术研究 ,从一开始就不是历史学或经济学、政治学之类的单一学科的研究 ,而是综合性、全方位的研究 ,其覆盖面甚广。其特点在于研究对象的单一性 ,而不是学科或研究方法的单一性。因此 ,欲建立华侨华人学 ,必须包括诸学科的研究 ,即历史、经济、文化、政治、社会等各方面。尤其重要的是 ,这些多学科研究并非单指研究对象的改变 ,而是指研究的方法和手段 ,特别是研究的理论架构方面必须有所变化 ,以建立综合性的华侨华人学。  相似文献   

14.
论文介绍了海外侨胞回国参加政协会议机制的历史演变,具体分析了1984年以来各地政协在组织海外侨胞回国参加政协会议机制方面的总体情况和影响开展此项工作的重要因素、具体实施的主导形式以及制度化的内在必要性。得出以下结论:地区经济发展基础是邀请海外侨胞回国参加政协会议制度的积极因素,但不是决定因素;在现行制度框架下,作为列席代表的形式比较符合实际;在国家层面特别是全国政协可以考虑对各地邀请海外侨胞回国参加政协活动进行制度化规范。  相似文献   

15.
依据《申报》、《晨报》、《民国日报》、《大公报》等报刊在华盛顿会议前后的相关报道,对旅美华侨的活动进行梳理考察,认为旅美华侨对华盛顿会议极为关注,如会前要求南方政府派代表与会,会中及时通告国外信息,联络在美国民代表、留学生批驳不利舆论,监督政府代表,反对直接交涉与借款赎路,一定程度上博得了国际舆论的同情与支持。旅美华侨的活动对华盛顿会议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以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为界,新中国成立以来海外华侨华人与祖籍国关系可分为两个阶段。在新中国建立后,华侨科学家纷纷回国献身科技事业,贡献卓著;海外华商回国设厂和捐资办学一度非常踊跃。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在党和国家正确侨务政策引导下,华侨华人掀起支持祖籍国改革开放的热湖。他们大规模来华投资,继续支持科技事业,大力兴办公益事业,积极推动中国统一大业。华侨华人与祖籍国关系史,是国史和侨史不可忽视的内容,其对于制定侨务政策、利用和保护侨务资源、推动祖国完全统一乃至实现党的奋斗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本文分析南京国民政府为了加强对华侨教育的全面管理和支持而采取的一系列政策与措施。作者认为,南京国民政府重视华侨教育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华侨教育政策有着积极的作用,但也存在一些弊端和问题。  相似文献   

18.
论文以厦门市内侨房处理中的法律问题及现实问题为例,结合现行《物权法》的相关原则及规定,对被改造、征收的华侨房屋之“一房两制”问题、“两权分离”问题、华侨信托代管房之清退问题以及城市侨房的拆迁补偿问题等,进行了分析研究,并提出了相应的法律对策。主要观点有:华侨房屋的所有人对自己享有所有权的房屋具有完全的权利,必须受到《物权法》的保护;因历史原因被“错改”的华侨房屋应当退还给业主,但根据当时的政策规定,对华侨的非住宅房屋,国家已进行了赎买或者改造的房屋,所有权为国家所有,不存在退还产权问题;政府机构对确定为华侨的房屋应主动退还给所有人;对已经拆迁的房屋应当按照法律规定进行补偿;《物权法》规定了财产平等保护的规则,因此华侨房屋权益优先保护的观念和处理方式不再符合《物权法》的规定。  相似文献   

19.
侨务领域的拨乱反正是"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全面拨乱反正中的重要一环。侨务领域的拨乱反正首先从批驳"海外关系复杂论"入手,对"海外关系"重新作出肯定评价,并恢复重建了在"文化大革命"中遭到破坏的侨务机构以及建国初正确的侨务方针政策,继而侨务领域从平反冤、假、错案,落实保障归侨、侨眷合法权益,落实归侨、侨眷知识分子政策,以及落实侨汇政策等方面进行了全面的拨乱反正。侨务领域的拨乱反正为开创新时期侨务工作的新局面作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20.
新中国成立初期,保护华侨侨眷利益的侨务政策与《婚姻法》规定的男女平等和婚姻自由原则发生冲突。为了兼顾华侨与侨眷利益,相关部门谨慎探索可行途径,维护新生政权的稳定。但由于外交途径有限,法律法规不够健全以及国内政治倾向的限制,也出现了顾此失彼等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