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咸丰票钞在江苏地区发行始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户部官票与大清宝钞在各地的发行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清政府财政日益窘迫,加之太平天国等农民起义风起云涌,清政府为镇压农民运动耗费甚巨。咸丰年间,“度支告匮,筹划维艰”,清政府不得不行钞以解眉急。咸丰三年二月二十七日上谕:“著即照所请定为官票名目,先于京师行用,俟流通渐广,再行颁发各省一律遵办。”①五月初二,首先在京师发行户部官票,分壹两、伍两、拾两和伍拾两四种面额,嗣后为便畸零搭放之用,增制叁两面额。咸丰三年七月初三,户部折:“臣等窃计军兴以来,各省移缓救急,悉索不遗,封储之款一空,征借之难数倍,不特部库时时支绌,…  相似文献   

2.
本文主要对清代大清宝钞、户部官票发行的时代背景进行了阐述,并对河南博物院所藏的宝钞、官票的票面及背书的内容进行了解释.  相似文献   

3.
太平天国农民革命战争期间,清政府财政拮据,企图靠滥发官票、宝钞和滥铸大钱、铁钱来摆脱困境。咸丰三年(1853)二月二十日,上谕:准左都御史花沙纳、陕西道御使王茂荫会同户部堂官妥议钞法。“著即照所请,定为官票名目,先于京师行用,俟流通渐广,再颁发各省一律遵办。”①此类官票即是以银两为单位的“户部官票”。九月十八日,又谕令户部颁行钱钞。“著即照所议,由户部制造钱钞,颁发中外,与见行银票相辅通行。其应如何搭收搭放、酌定成数以昭限制,总期官民两便,出纳均平。”②此类钱钞即是以制钱为单位的“大清宝钞”。自咸丰三至十年,户部官…  相似文献   

4.
福建人民出版社2008年2月出版的史志宏先生的新著《清代户部银库收支和库存统计》,是经济史学界不多见的基础性成果。银库是清朝户部三大库藏中最重要的库藏,“为天下财赋总汇”,堪称当时封建王朝的“国库”。清中央政府以“京饷”的名义,将各省所征田赋、盐课、关税、杂税等项收入除去本省存留和省际协拨外全部集中于户部银库,用来开支京师的兵饷、官俸、役食及各项行政费用。  相似文献   

5.
<正>光绪九年,京官俸禄折发已历30年,要求增加收入的呼声高涨;而同光中兴局面日现,清政府财政状况略有好转。因此,户部奏请自光绪十年起给部分文职京员加发津贴。此事清代官书记载甚简,也未见直接津贴章程,研究也较少。1本文从户部、地方督抚的奏报,翰詹科道等官员争议的奏议中梳理出本次津贴的详情,并分析其与此时政治、财政的关系,以丰富清代俸禄制度的研究。  相似文献   

6.
康熙初户部宝泉局试铸二钱八分重铜钱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清代前期,铸钱制度非常复杂,变化很大,仅铸钱重量就多次变化。然而人们只知道清代铸造过一钱、一钱二分、一钱二分五厘、一钱四分等不同重量的铜钱,却很少知道清政府还试铸过其他重量的铜钱。本人在第一历史档案馆有幸看到清政府户部宝泉局于康熙七年曾试铸过二钱八分重铜钱的资料。这一记载为清代货币史资料中所仅见,为什么要进行试铸,试铸的结果怎样,下面就这些问题做一简要考察。清政府试铸二钱八分重铜钱是这样记载的:康熙七年,户部尚书车克奏,“奉旨,每文铸重壹钱四分,于去年拾贰月初七日进呈御览,……御旨,此钱薄小,钱磨太粗……宝泉…  相似文献   

7.
一、雍正十三年(1735年),十二岁的纪晓岚随父亲纪容舒入居京师。三年后,在户部任职的纪容舒“不复能自训课,遂遣昀受业于东山董先生”东山董先生即字孚存,号东山的董邦达。由于他卒谥文恪,时人又称他董文恪公。董邦达虽然在乾隆朝官至工部尚书,但他的名气主要是在绘画上。《清史稿·董邦达传》说:“邦达工山水,苍逸古厚,论者谓三董相承,为画家正轨”。所谓“三董”,即董源、董其为、董邦达。由此可见董邦达在清代画坛上的地位。  相似文献   

8.
王茂荫年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曹天生 《古籍研究》2000,(1):115-119
王茂荫(1798—1865),字椿年,一字子怀。安徽歙县人。清道光进士。曾任主事、员外郎和御史等职。咸丰三年(1853)与左都御使花沙纳议订试行官钞简要章程,旋擢户部右侍郎,监管钱法堂。在任期间,曾疏抗内务府大臣肃顺等铸“当十”、“当百”大钱的建议,认为此举势必引起物价上涨,实为“病国”、“病民”之策。四年(1854)提出发  相似文献   

9.
《中国钱币》2010,(1):79-80
1.滇藩司钞咸丰五年·叁仟文 咸丰三年(1853年),清政府发行官票和宝钞纸币后,第:二年运滇十万两,在云南省城发行,规定在缴纳地丁钱粮官税、盐课时搭用。由于官票宝钞不敷使用,咸丰五年,云南布政使司也印刷和发行了地方纸币“滇藩司钞”。滇藩司钞形制酷似户部官票。这种云南地区官方最早自印自发的纸币,仅在省城流通了三四年时间。  相似文献   

10.
正宣统元年,行"宣统通宝"钱。按《故宫清钱谱》记载,此时京局铸币唯有户部宝泉局,而无工部宝源局。宝源局已于光绪三十一年九月裁撤,因这时由于民间已广泛使用机制铜元,再加之铜价日昂,钱厂铸钱无利。在户部奏折中,也明确指出:减少铸造制钱,"以便腾出铜斤,留备制造铜元之用"。所以制钱的铸造也只是为了维持部分钱局员工的生计,故铸量不大。清代宝泉局隶属户部,位于北京东四条四83号,下属东作厂(东四四条胡同)、西作厂(东锣鼓巷千佛寺胡同)、南作厂  相似文献   

11.
清代乾隆朝户部尚书王际华,京官群体中代表性的人物。《王文庄日记》提供了清代乾隆朝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线索。文中对王氏家庭乾隆三十九年的家庭收入与支出进行分析,探讨其经济生活和社会交往,呈现18世纪清代民众的生活图景。从个人角度文中对乾隆时期的"养廉银"制度进行印证和解读。同时,对王氏的社会交往特点进行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2.
清代光宣年间,为革除赋税征缴积弊,中央和地方先后主张推行以征信册为载体的信息公开制度,拟定章程,设计册式,将赋税完欠信息公示于民。征信册在实施过程中,由于制度成本高于收益,设计不合理,加以户部过度依赖征信册,缺乏试点与配套改革,没有达到预期目的。征信册制度虽以失败告终,但其依据的信息公开原理却是治理官吏财政违纪的必由路径。  相似文献   

13.
张晋藩 《清史研究》2020,121(5):53-67
由于国情的特殊性,法制文明发达的古代中国没有出现一部单行的、纯粹的民法典,但民事立法仍大量存在。清代民法以《大清律例》"户律"、《户部则例》等为主体,不仅是中国古代民法的最后形态,而且面临向近代转型,《现行刑律》中的民事有效部分和《户部则例》中的民事有效部分,一直适用,直至1929年《中华民国民法》颁布才宣告终止。清代民法具有以下特点:民事法律渊源的多元化;以儒家礼法文化作为民事法律的指导思想;重视宗法族权,以家法族规补充国法;因案生例,循变立法。  相似文献   

14.
光绪八年云南爆出报销案,显露出清季各省外销财政之冰山一角。随后户部颁布京员津贴章程八条。京员津贴并不开支国家正供,而从各省关外销项下动支,意在既可补贴京官,又可不动正款。各省因此别立各种款目,为言官所抨击。光绪十年津贴京员提解外销,沿袭的是清代历史上财政治理的经典范式,即将本属奏销制度之外的外销款项,纳入正项化管理轨道。京员津贴的推行,隐含清廷褫夺各省外销财权而集中于中央的财政意涵。  相似文献   

15.
<正>内河漕运是指漕粮通过内陆河流运送至京师的活动。清代的内河漕运沿袭明制,“用屯丁长运”[1]3565。顺治二年(1645),“户部奏定每岁额征漕粮四百万石”[1]3566,清代内河漕运由此开始。在内河漕运发展过程中,呈现出由单一的漕粮运输活动,演变为以漕运为主、进而影响地方社会经济的活动(包括地方社会的商业、农业、基层民众生活等方面)。清代江都县,地理位置优越,因内河漕运而发展成交通便利、人员密集、物资集聚的繁荣城镇。但随着内河漕运逐渐停滞,其社会经济发展也趋于衰落。  相似文献   

16.
清代中央财政与地方财政的调整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清代中央财政与地方财政的调整陈锋清代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几经变动与调整,就中央财政与地方财政的关系及其性质而言,清代前期与后期是大为不同的。前期,中央财政与地方财政的调整,主要反映出在户部控制之下,钱粮起运、存留比例的变动;后期,中央财政与地方财政出现...  相似文献   

17.
也说朱兰奏“刻玉为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安徽钱币》2008年第一期载文披露了咸丰元年十月詹事府少詹事朱兰的一件奏折,朱兰提议就新疆所产之玉分割运京,刻玉为币,以解财政困难。奏折后面有咸丰的朱批“户部一并妥议具奏”,文章并说,“从现存清代档案中未能查出‘具奏’的记载”。其实户部还是“妥议”了的,在文档中可以查得出来。  相似文献   

18.
清代榷关,在明代一般称钞关,是明清时期政府在重要水陆交通要津设置的对船只、货物征收商税的专门机构,主要是户部关和工部关,还有一些地方关。在清代前期,榷关税收仅次于地丁银和盐课,居第三位,是清代国家财政收入重要来源之一。因而榷关的研究对于了解明清时期经济、财政、区域经济以及社会变迁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清代刑部作为天下刑名总汇,却大量审理京师笞杖案件,原因在于旗人尤其是皇族的特殊司法管辖以及清代京师审判制度的内在矛盾。清初,由于旗人特殊司法管辖,内务府和八旗对于旗民交讼之案须送刑部审理;五城察院对于单旗案件,也交刑部。清中期以后,涉及皇族的案件,不论罪之轻重,均由宗人府会同户、刑二部审理。清代京师并不存在逐级审转复核制,京师各衙门送刑部之案均不拟律,这使得刑部大量审理笞杖案件以避免拖累。  相似文献   

20.
清光绪朝淮安关正额绌收原因探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接触这一命题以前,首先有必要对清代苏省设关、管理制度、商路和关税的征收有一个大概的了解,才有可能进一步透过榷关的征榷,进而剖析具有代表性的淮安关正额绌收的原委,探讨清代末期商品经济盛衰的社会原因,为中国近代经济发展史的研究提供一个例证。这就是本文的写作目的。 清代榷关的初设,始于顺治元年。承明代钞关之旧制,差员赴关,以掌榷务。甚至连关址也袭用了明代旧址,一切“俱照明季旧例”。这就是后世所称之常关。因其分属于户部和工部,因而又有户部关和工部关之分。各关的职责十分明确:“户部制天下之经费。”主要征收百货税,作为国家税收的主要来源之一。工部关较少,主要征收过境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