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神州》2008,(11)
早在延安时期,聂凤智就是何鸣心目中的"英雄"。长征后抵达延安,聂凤智成了"抗大"的队长兼教员,而何鸣是女生队的学员。那时的何鸣年轻漂亮,作为老红  相似文献   

2.
刘波 《百年潮》2007,(9):34-38
朱德一次在出席抗大一分校全校会议时,突然兴致勃勃地问校长何长工:“听说你们有位叫‘游击大王’的教员课讲得不错,他是谁啊?”何长工指着坐在一旁的军事总教说:“就是老贾啊!”这个老贾,就是开国将军之一的贾若瑜。  相似文献   

3.
我在延安的生活有一大半是在抗大(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度过的。所以,我一直把抗大生活看成延安生活的缩影,谈延安生活的方方面面,也是主要拿抗大作依据的。整风抢救运动前的延安,可以用两句话来形容:一方面是紧张热烈的学习,一方面是欢乐而又清贫的生活。到共产主义有馒头吃也就行了抗大学员的津贴,是一个月一块钱。在陕甘宁边区,主要流通“边币”,但也还  相似文献   

4.
艺术欣赏     
《神州》2006,(9)
高锐,男,山东莱阳人, 1919年3月生。1937年入陕北公学。193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后入抗日军政大学学习。8月毕业后,分配到八路军胶东军政干校任教育长。1940年后历任抗大一分校营长、军事主任教员、军教股长、山东军区教导二团营长、副教育长、胶东某军区  相似文献   

5.
正从1936年成立到1945年完成历史使命,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以下简称抗大)总校以及在各抗日根据地下设的14所抗大分校、5所陆军中学和一所附设中学,共培养了10多万名军政人才,在条件极其简陋的"窑洞大学"里,抗大书写了我党我军教育史上的奇迹。抗大总校是抗大的主体和母校,共创办8期,培养人才三万余人。抗大总校的学员构成十分庞杂,而且受时局变化的影响,不同时期各有不同。总体而言可以分为四个部分:一是  相似文献   

6.
何蜀 《炎黄春秋》2006,(3):31-36
任白戈(1906-1986),四川南充人,1925年参加共青团,1926年转为中共党员。曾任“左联”执行委员、秘书长。1935年夏因国内政治形势恶劣而避居日本,团结在东京的中国左翼文化人,建立了左翼文化总同盟。1937年回国,“七七事变”后到延安。先后担任过抗大总校政治主任教员、抗大附属陆军中学校长、晋冀鲁豫军区政治部宣传部长、十八兵团政治部宣传部长等。建国后先后任重庆军事接管委员会委员兼文教接管委员会主任、西南军政委员会文教部副部长、中共重庆市委宣传部长、西南文联和重庆市文联主席等,文革爆发时,他正担任着中共中央西南局书记处书记、中共重庆市委第一书记兼重庆市市长,是重庆这个当时西南最大工业城市的“首席执行官”。  相似文献   

7.
正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创建了以太行山、太岳山为依托的晋东南抗日根据地。从1939年1月至1945年10月,抗大总校、抗大第一分校、抗大第六分校、抗大太岳分校、抗大太行分校、抗大太岳陆军中学先后在山西晋东南,为八路军和新四军及山西各级地方抗日民族政权培养了大批德才兼备的干部,对争取抗日战争的胜利发挥了重要作用。抗大总校中国人民抗日红军大学,1936年6月在陕北瓦窑堡成立,1937年1月改称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简称"抗大"。她是  相似文献   

8.
何方 《文史博览》2006,(6):10-15
我在延安的生活有一大半是在抗大(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度过的。所以,我一直把抗大生活看成延安生活的缩影,谈延安生活的方声面面,也是主要拿抗大作依据的。  相似文献   

9.
照片入志,既能为志书增光添彩,又能收到事半功倍之效。所以,严把入志照片质量关,是保障志书质量的重要环节之一。这就要求入志照片在内容上必须客观真实的反映历史,在构图上要力求完整、简洁、均衡,在编排上要突出特色、服务内容。  相似文献   

10.
正2016年1月8日,中国人民大学荣誉一级教授、新闻学院博士生导师甘惜分先生因病逝世,享年100岁。甘惜分教授是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著名新闻理论家、新闻教育家,新中国新闻学主要奠基人之一与舆论学理论研究和舆情调查的开拓者。1916年4月17日甘惜分生于四川省邻水县。初中毕业后,在几个乡村小学教书。1938年奔赴延安加入中国共产党,进抗大和中央马列学院学习。1939年调赴敌后八路军一二○师担任高级干部学习班政治教员。日本投降后在新华社工作10年,曾任新华社  相似文献   

11.
一、在西安至延安八百里长的公路线上。每天都能看到络绎不绝的热血青年向延安进发 我参加过1938年抗大第六大队(对外称八路军随营学校)第五期的招生工作,耳闻目睹了广大青年学生长途跋涉,投奔延安,报考抗大的感人情形。  相似文献   

12.
余玮 《文史精华》2004,(10):4-8
徐肖冰,著名新闻电影艺术家、革命摄影家。他青年时走向红色之都延安,命运从此与“红色摄影”相连。毛泽东主席在抗大讲《论持久战》、毛泽东赴重庆谈判时的《挥手之间》、毛泽东阅读“南京解放”号外,以及朱德总司令骑马、百团大战彭德怀指挥作战等著名照片就是出自徐肖冰之手。《回首“红镜头”话当年》一文讲述了当年拍摄的经过及轶事。  相似文献   

13.
汪舒睿 《铁军》2023,(7):45-46
<正>一、汪仑走过的革命道路汪仑,原名汪汉民,是中国近代革命者、文艺工作者、地下工作者。1912年4月出生于泾县茂林村寄园,其父名为汪席珍,其母名为吴鸿赐。他从小就受到新思想的熏陶,追随革命,经历了艰苦的斗争。他曾在安徽、上海、陕北等地参加过左联、良友图书公司、塔斯社等机构的工作,并与许多进步人士有过交往和合作。他曾担任过抗大教员和朱德的秘书,并与毛泽东等领导人有过接触。  相似文献   

14.
《神州》2007,(7)
才芳同志同我自1936年红军长征时,在红军大学高上科,一块儿学习后,又在抗大一块儿工作多年。抗战时在晋察冀,在冀热辽军区,解放战争时,在冀东军区,在东北野战军第九纵队,在第四十六军,才芳同志同我一起担负了主要的军政领导职务。我们参加了大决战的辽沈战役、平津战役,以及南下大进军,我  相似文献   

15.
汪洋是新中国人民电影事业的奠基人之一,我国杰出的制片家又是卓越的社会主义电影事业家,北京电影制片厂主要创始人,长期担任北影厂厂长。他过去还是对人民军队政治工作有过重要贡献的革命戏剧家。在抗战初期我就认识他,新中国成立后不久,我们又汇集在电影线上。早在1938年12月,我们抗大从延安来到敌人后方晋察冀抗日根据地冀西山区,在离当时日寇占据的石家庄、保定不到一百公里的灵寿县西面山村里陈庄镇一带,开办抗大第二分校。当时我被提前调到校政治部文工团办油印刊物《山洪》,我接到汪洋写来一篇文章,建议在敌人后方游击战争环境下,制…  相似文献   

16.
1938年七八月间,八路军总部随营学校(对内称抗大六大队)全体同志由洛川去延安参加抗大学生毕业典礼。当时毕业的学员,多数奔赴抗日前线,少部分留在抗大总校工作。为了抗日战争的胜利,大家都高高兴兴走上新的岗位。  相似文献   

17.
在抗日战争胜利的前后和解放战争的初期,我是在山西省兴县城关一完小任小学教员。1947年6月,晋绥解放区遭到特大旱灾,又由于正在深入进行的土地改革,一完小奉命停办。后经校长黄文若同志的介绍,我前去晋绥军区卫生部工作。开始留在政治处当文化教员,给通讯班的战士读报纸、办黑板报,还给制药股的工人上几节数学课。以后调到卫直管理科当文书,抄写花名册,填写表格,写点简单的文书报告。  相似文献   

18.
师克盨铭考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陕西省博物馆藏师克盨盖一具(7页图1),往年承馆长武伯纶同志以其照片及铭文拓片见示。据云"该盨盖高8.5公分,口宽19.8公分,长27.6公分。铭147字,其中重文3字。1957年3月,由西安商业学校教员熊  相似文献   

19.
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是中国共产党为专门培养抗日军事政治干部而成立的学校。它的前身是成立于1936年6月的中国抗日红军大学,1937年1月改名为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总部设在延安,简称“抗大”。此后又相继在全国其它抗日根据地开办了分校。  相似文献   

20.
《百年潮》2020,(4)
正1927年10月13日,吴奇出生在江苏省扬州市高邮吴家牌坊的一个书香门第。1944年,新四军抗大第九分校副校长冯定推荐其进入抗大五分校,从此吴奇走上了革命道路。一吴奇在抗大五分校知识青年学员班学习期间,因日伪"扫荡"随分校辗转多地,生活十分艰辛,但既是学员又是校后勤处会计的吴奇却毫不在意。1945年9月抗战胜利后,吴奇随新四军第三师北上,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