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黄萍 《沧桑》2010,(1):207-208
由于英语语篇讲究形合,汉语语篇讲究意合,两种语言在联句成篇上的明显差异导致英汉互译不是原文单词与译文单词的对译,而是两种语言的语篇动态对译。掌握两者的差异,有助于更准确地理解原文,更地道地构建译文。  相似文献   

2.
继《大观楼长联汉英句法结构对比》之后,这篇文章仍以大观楼长联汉语原文为基础,从汉英修辞语言学角度,分析和归纳原文与译文之间、三篇译文之间修辞的共性和差异,表明1、大观楼长联诗译“意合”包含意义和修辞两个内容;2、其诗译文达到“意合”需译文意义和修辞与原文保持一致。  相似文献   

3.
对50篇100千字报刊文章的日语原文及其汉语译文进行调查对比,找到两种语言在新闻报道中使用被动句的差异,并总结这种差异的中日文化背景。  相似文献   

4.
大观楼长联文体对仗工整,上下联形意融合。这篇文章首次从汉英对比分析的角度,以三篇译文为基础,在汉英句法结构(形合)方面,分析原文与译文之间、三篇译文相互之间的共性和差异,讲述句法结构角度下的大观楼长联译文“形合”及其特征。  相似文献   

5.
金玲 《丝绸之路》2012,(12):92-93
本文以现代语言学为着眼点,探讨汉译蒙过程中存在的语言与文化的不可译性,阐明在汉语原文向蒙古语译文转换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变异和损耗现象,并提出了处理不可译因素的基本方法。  相似文献   

6.
孙晓芸 《丝绸之路》2009,(24):61-63
随着许多学科如心理语言学和语篇语言学的介入,翻译研究已不仅仅局限于对翻译文本的研究,探索翻译过程也逐渐成为翻译研究的一个新视域。翻译过程是译者解码原文和编码译文时进行文本加工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译者必须体现语篇的衔接和连贯。本文尝试将图式理论和语篇分析结合起来,用有声思维的方法探究译者在翻译过程中解码原文和编码译文时义本加工的具体方式,以此来探究译者在翻译过程中达到语篇衔接和连贯的途径。  相似文献   

7.
曹进  南红红 《丝绸之路》2012,(16):11-15
汉语在微观和宏观层面及共时和历时维度上都表现出意合特性。意合的实质为一门语言的构成要素,构成要素的组合依赖语境表达具体意义的表意品质。语言在起源时更倾向于意合,如果经历巨大的语境变迁,则会逐渐变为形合。汉语语境的稳定性是造成汉语意合特性的重要原因。意合对于增强语言的表达力有重要价值,同时也有其弱点。  相似文献   

8.
从语用学角度来看翻译是一种跨文化、跨语言的明示——推理过程或行为。翻译的交际行为是一种三元关系,有原文作者、译者和译文读者的交流行为,因而在翻译的过程中存在着一定的复杂性与局限性——不可译性。本文结合霍克斯的《石头记》译本,应用明示--推理模式来说明翻译交际过程中原文作者、译者和译文读者之间认知环境和能力之间的不平衡和不一致,来解释翻译过程中不可译性不意味着不译,只意味着翻译中的一种局限性,使我们能够更加清楚地了解造成这种局限性现象的原因。  相似文献   

9.
吴欣 《黑龙江史志》2008,(16):115-116
好的翻译家应能运用译文语言中最自然的表达手段来表达原文的意思和风格、内容和形式。翻译家不能拘泥于原文的语言细节(例如词序、句子结构、句型等),但必须对原文总的语言特点(全文的结构、着重点、修辞手段、气氛和感情效果)牢记在心。也就是说,对原文要窥全豹,要胸有成竹,然后把原文投入翻译家的语言炼金炉中加以熔化、分解、重新组合、再创造,结果产生出最自然、最通畅的译文。朱生豪先生的译文既能紧扣原文,把原文的意思准确、充分地表达出来,又能再创造,保持译文的通畅、自然。尤其他那优美、灵动和风格化的口语化译法更是为人称道。  相似文献   

10.
运用最新的西夏语文学成果重新考察西夏谚语集《新集锦合辞》,发现第167、241条旧译错误。原句分别反映了西夏人对身处顺逆境的态度和对智勇者的崇尚,"(?)"一词是对比连词而非转折连词,原文应当译为"一时和合,莫贪乐,不行仁德损中损;福缘未到,莫嫌苦,常持净道益中益"、"军急,除闹男莫能拒;语急,除智人莫能对"。  相似文献   

11.
英汉两种语言是不同民族悠久历史文化的结晶,因而在我们与西方的交往过程中,确实有很多文化方面的冲突。在具体的翻译过程中应充分认识到翻译不完全对等现象的存在,并通过文化转换,求同存异,寻找一种动态的平衡,既保留源语的文化特色和内涵,又符合英汉各民族的语言习惯,使译文读者得到与原文读者相同或最相似的感受。  相似文献   

12.
翻译是一种创造性工作。但由于语言转换过程要保证译文对原文的适应性,译者的活动领域又会受制于原文。文学作品本身具有的固有特性使得文学翻译难上加难。本文从文体学的角度入手,以高健先生的语言个性论为指导,探讨怎样能在文学翻译中做到兼顾作家个人风格及作品风格,不仅传神更要达意,让文学翻译成为文体上的“二度创作”,而不是对原文单纯的复制。  相似文献   

13.
石荣 《沧桑》2011,(1):258-259
翻译是一种跨语言、跨文化的交际行为,在具体的语境中进行,受语境的影响和制约。所以语境分析对于正确翻译十分关键,语境在理解原文时对确定词义、判断句法和解读句意起促进作用,在表达译文时对译文文体风格、遣词造句和篇章修饰起制约作用。要正确处理语境在翻译中的作用,其根本的基础或条件就是对两种语言的扎实掌握和灵活运用。  相似文献   

14.
英语与汉语的区别甚多,认识到英汉两大语言的不同之处可以从很多方面指导学习英语以及双向的翻译。本文从王佐良所译的《论读书》与原作的对比分析英汉两大语言之间的差异(主要是形合与意合,主动与被动的对比),以期结论能帮助提升对英语的了解,提升翻译的水平。  相似文献   

15.
文章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有关13世纪初合兰真沙陀战役之战场地望的六种不同说法逐一进行梳理和辨析,在基本认同其中的"东乌珠穆沁旗北境说"的同时,也提出了修订意见,认为合剌合勒只惕之战发生在今内蒙古锡林郭勒盟东乌珠穆沁旗北部合剌真戈壁一带。  相似文献   

16.
文章首先举例说明英语和汉语在词、词组、句子和语篇等四级语言单位都存在语序反向差异,然后指出并论证造成这一差异的原因主要有两个:其一是两种语言本身性质的不同,其二是英汉两个民族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的不同。  相似文献   

17.
本研究探讨了朗诵式背诵输入对提高大学英语学习的语言水平的作用。四个平行班共120个受试者参加了本研究,60个学生在实验组,另60个学生在受控组。前测的结果表明两个组学生的英语水平(听力、词汇结构、阅读、写作)没有显著差异。两个组的学生接受相同的英语授课内容和课堂活动,但实验组在正常的英语学习之外每周增加三篇200个左右单词的语篇背诵,实验后的水平测试结果表明系统的朗诵式背诵输入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英语听力水平。  相似文献   

18.
杨静茹 《神州》2014,(11):131-131
历史上对翻译标准的讨论数不胜数,对翻译标准的讨论一直都在延续。翻译的标准很难去界定,它的标准是多元化的。翻译是一项特殊的语言符号之间的转换过程,它是跨文化夸语际的信息传播活动。文化的多样性使得翻译应具备不同的策略。最具争议的两大策略便是归化和异化。持归化的观点人认为译文应“本土化”,使译文适应本国读者。持异化观点的人认为应从原文出发,以原语文化为归宿。本文将重点探索翻译的标准与策略这两方面。  相似文献   

19.
圣经词汇作为其语言精华,承载了大量的文化信息,中西文化存在的较大差异使得英语圣经词汇的汉译成了翻译的难点。社会符号学翻译法强调翻译就是翻译意义,尽可能使原文与译文在功能上相似,在指称、言内、语用意义上相符。本文从分析中西文化差异入手,从社会符号学角度来探索和合本英语圣经词汇的翻译策略,既能准确传递原文中圣经词汇的信息,还能使译文更易为人接受。  相似文献   

20.
说到翻译的手法,经常会提到直译和意译这两个词。意译也叫做自由译,是仅仅将原文内容保持下来的翻译方法。而直译就是忠于原文一字一句的翻译方法,其中并没有对原文的概念和结构做任何的改造和添加(省略)语言。两者哪一个更好?或者都很好?能否共存?本文以直译和意译为中心,围绕以上问题做简单分析。说到翻译的手法,经常会提到直译和意译这两个词。意译也叫做自由译,是仅仅将原文内容保持下来的翻译方法。而直译就是忠于原文一字一句的翻译方法,其中并没有对原文的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