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对少数民族地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祁金兰 《攀登》2003,22(4):61-63
目前,全国从总体上已达到小康水平,但西部地区则相对滞后,特别是在少数民族地区,贫困问题还普遍存在。少数民族地区如何走出贫困、迈向小康,这是一个非常紧迫的经济问题、社会问题和政治问题。本分析了少数民族地区小康社会建设中存在的一些制约因素,并提出了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2.
内蒙古自治区农村人口多维贫困特征测算与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针对国家精准扶贫需求,构建基于A-F双临界值法的多维贫困度量模型,进行内蒙古自治区农村人口多维贫困特征的总体测算与分析,并分别分析多维贫困的空间集聚效应及不同分类体系下的贫困分异特征。结果显示:①研究区西部存在大面积高度贫困县单元,中部存在呈东西条带状分布的中度贫困县单元,东部地区贫困程度呈现"南高北低"状态;②研究区主要致贫因素为:人均纯收入、家庭健康、平均教育年限,一般致贫因素为燃料类型、资产、房屋结构,次要致贫因素为:饮水情况、通电情况、儿童入学率;且大部分贫困指标呈显著空间集聚效应;③研究区西部县际贫困特征差异较小,东部存在显著的南北分布差异;④不同类型县各贫困指标差异不同。  相似文献   

3.
本文运用FGT指数法和AF多维贫困测度法对西安市主城区收入贫困和典型贫困区多维贫困特征进行研究。主要结论:(1)主城区收入贫困空间与城市发展相对较晚的地区、城乡交错的边缘区、内城衰退区、城中村及老工业区耦合;(2)住房维度的贫困发生率最高,其次依次为暖气、电器资产、教育、职业、给排水、卫生设施维度;教育指数对多维贫困的贡献度最大,是主要的致贫因素;(3)老城衰退区(解放门)和外来人口聚集区城中村(鱼化寨)是多维贫困最严重的地区,退化的国企老工业区(纺织城)相对较轻。经济发展历史格局、城市发展政策导向、转型期社会制度变迁等是贫困形成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4.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民族都不能少。党的十八大以来,民族地区和各族群众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切嘱托,走出了一条波澜壮阔的脱贫奔小康之路。"到2020年现行标准下的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这一郑重承诺在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如期实现。困扰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千百年来的绝对贫困和区域性整体贫困问题历史性地得到解决。  相似文献   

5.
8月中旬,在湖北襄樊市总工会、市女企业家协会联合举行的"金秋助学"活动中,主办方宣布:5名贫困大学生被取消继续受助的资格。原因是这5名贫困大学生"不知感恩",受捐助后没有主动给资助人写信、打电话说声"谢谢"。一时间,公众和媒体齐声对这5名"忘恩负义"的大学生进行挞伐。然而,几日后,风向大转:公众和媒体又一股脑儿地指责捐助者和主办方"追求  相似文献   

6.
改革开放以后,青海农村经济迅速发展,农民收入大幅度提高,生活得到明显改善。但是,由于社会、历史、文化以及自然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农村经济发展仍不平衡,一些地区的温饱问题仍未解决,由此形成的贫困已成为青海农村经济发展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全省现有国家重点扶持的贫困县10个;省、区重点扶持贫困县11个,贫困人口83万,占全省农牧民人口的三分之一,其中一半以上在农业区。中共青海省委、省政府制定的“九五”规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明确指出:“认真组织实施扶贫攻坚计划,力争到本世纪末基本解决现有人口的温饱问题”,这无疑是一个十分艰巨的任务。而分析贫困的现状,探讨贫困的原因,对于认识青海贫困问题,寻求摆脱贫困的出路,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一>、贵州贫困困境概述贵州是我国较为贫困的地区之一。虽然近三十年来,贵州省贫困状况较过去有很大改善,但目前仍是我国贫困面最大、贫困程度深的省份。导致贵州地区贫困和制约贵州地区脱贫进程的主要因素有:地理环境恶劣,不利于生产发展,脱贫难度大;自然灾害频繁,返贫率高;扶贫对象瞄准机制不健全,扶贫资金缺口大,资金利用效率低;教育水平落后,且存在教育致贫现象。物质和人力资本存量极低、教育质量低下、在市场经济竞争中处于边缘劣势地位,使得贵州贫困地区形成一个闭合性的“贫困困境”,因而在一些贫困地区贫困现象极具顽固性。截至2011年,按照国家调整后的贫困划分标准,贵州地区的贫困发生率为33%,其中农村贫困人口1149万人,占全国农村贫困人口的9.4%。  相似文献   

8.
袁媛  伍彬  古叶恒 《人文地理》2015,30(1):70-77
中国城市社会经济转型与重构背景下,城市贫困空间特征是城市地理学研究的重要议题之一。本文以西部城市重庆为例,探讨贫困空间的分布、演变和影响因素,并兼论与东部城市的异同。研究显示,在重庆市层面,贫困空间分布差异扩大,都市区得到较大程度改善,渝东北偏远县城则逐渐恶化。在都市区层面,贫困空间分布非均衡性较强,与老城区、工业及其配套居住区耦合。这种特征受到"体制"和"市场"因素的系统作用,体制因素是历史空间继承、早期住房政策与分配制度、城市规划对保障住房的布局引导;市场因素体现在区域经济发展差异、基础设施投资建设、房地产开发和内城选择性更新等。根据西部城市的贫困特征,反贫困政策应该重点促进都市区局部地区和偏远辖县区的发展。  相似文献   

9.
甘肃省中部干旱地区是我国最贫困的地区之一。从1983年起,国家对这一地区采取了"开发性移民"措施,即将中部地区部分贫困人口移往河西走廊地区和中部引黄灌区的"甘肃省两西移民活动"。本文,分析了甘肃省两西地区开发性移民的机制及效益;借助系统动力学(Ssytem Dynamics)方法,建立了移民对策的仿真模型,通过模型的运行,制定了未来16年间的6种移民方案,这些方案为两酉地区的移民安置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0.
贫困是一种与人类发展进程相伴生的社会现象,是当今世界发展面临的最大挑战之一。解决贫困问题因此成为发展问题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通过对分布于不同地区的同一民族在接受国家缓贫与发展扶助过程中的不同反应与结果的实地调查与分析,论述了贫困并不是单一资源因素短缺造成的,而是能动性机制、发展资源与求变能力等方面的欠缺性因素发生“选择性亲和”互动作用而形成的。因此缓解贫困、实现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关键在于如何构建主体发展的能动性机制,以及如何实现少数民族文化与现代文化的对接。  相似文献   

11.
本研究采用全国城乡最低生活保障数据(2008和2013年),基于划分的中心城区和外围县市共2839个空间单元,探讨中国城市贫困空间的新格局,并构建多层回归模型分析贫困影响因素。2013年,以区县为单元的贫困分布自东往西递增,呈现"中心—外围"格局。2008—2013年,全国层面的中心城区贫困集聚度有所下降,外围县市有所上升;区域层面的"中心—外围"贫困增长东西分异,东部大城市的中心贫困增长率普遍高于外围,而西部大城市则相反。模型显示,劳动力市场是影响中心城区贫困的主要因素,而外围县市的贫困则与经济发展水平密切相关。本研究对于中国的贫困地理研究具有理论意义,为"精准扶贫"政策的实施提供城乡统筹的实践依据。  相似文献   

12.
由于贵州苗族90%以上从事农业生产,贫困面积大、程度深,苗族传统习俗在贵州最为丰富、保存相当完好。因此,义务教育在贵州苗族聚居区的普及,除受到来自于影响贫困农村地区义务教育普及的共性因素的制约外,还受到来自于苗族自身传统习俗因素的制约。如果说经济贫困是影响贵州苗族聚居区义务教育普及的根本因素,那么苗族传统习俗则是影响贵州苗族聚居区义务教育普及的深层因素。  相似文献   

13.
泸州宋墓石刻武士的"虎头盔"形象分布具有特殊性,这一形象应源自川渝石窟和中原地区唐墓中的戴"虎头帽"人物形象。而其形成原因与两宋社会世俗化的深入、晋南地区人群迁徙、泸州独特的区位因素、西南地区的虎崇拜习俗及大虫皮制度等密切相关,是这些因素共同影响下的产物。  相似文献   

14.
基于量图分析法的中国贫困省区划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科学划分贫困区有助于强化政府反贫困战略实施的针对性、实效性,有助于贫困人口尽快脱贫。本文在综述国内外贫困区划分方法的基础上,运用量图分析法,从动态的角度、省级行政区的层次,划分了中国的贫困省区,并根据贫困省区的经济社会发展特点和变化,分析了导致其贫困的原因,提出了中国贫困省区脱贫致富的措施。分析表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呈现东中西梯级分布的空间特征,贫困省区集中在西部地区;贫困省区的贫困不但表现为收入低、生活条件差,而且还表现为市场化发育程度低、财政基础薄弱、受教育程度低;中国内部区域差距有进一步扩大趋势。  相似文献   

15.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让贫困人口和贫困地区同全国一道进入全面小康社会是我们党的庄严承诺"。青海省民族自治地区的精准脱贫决定着全省脱贫目标的如期实现,作为全省民族自治地区组成部分的海北藏族自治州,贫困问题呈现面广程度深、致贫原因复杂、返贫率高等特点。海北藏族自治州精准扶贫成效显著,但也存在着基础设施发展滞后、产业扶贫带动力不强、"造血式"扶贫机制建立困难、精准发力不够、扶贫资金使用机制不完善等问题,而这些问题也部分体现在全省其他民族自治地区。因此,通过对海北藏族自治州精准扶贫问题的调查研究,分析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建议,以期为全省民族自治地区精准扶贫实践提供些许借鉴。  相似文献   

16.
韦仁忠 《攀登》2007,26(5):79-81
自我国高校并轨招生以来,党和政府高度重视贫困生问题,我省也已经初步建立了以"奖、贷、助、补、减"和"绿色通道"为主要形式的资助体系,并开展了有效的资助工作,使我省高校绝大部分贫困生得到了不同程度、不同形式的资助。但学校和社会在关注贫困大学生经济贫困并努力为其解困的同时,却忽视了这批大学生中已经出现的另一种隐性的贫困——心理贫困。本文就我省高校贫困生的状况、原因及对策等作了初步的分析,特别是对如何解决贫困生的心理问题谈了几点认识。  相似文献   

17.
西部山区乡村聚落空间演进研究的主要进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西部山区由于生境条件差,很多地区面临较大的人口压力,生态问题和贫困问题长期交织在一起,不仅一直受政府扶贫工作的关注,也受区域乃至全球生态保护和社会发展相关组织的关注。本文主要从不同时间段、不同地区梳理了自20世纪初以来西部山区乡村聚落空间分布规律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从理论、实证及生态系统等多角度对西部山区乡村聚落空间演化的过程及其成因机制进行了分析。作者认为随着多学科融合程度的加强,山区乡村聚落演化的研究逐步从以案例区分析为主的一般性的规律揭示走向以模式探寻为主的普适化的理论体系构建,对于山区乡村聚落,由于涉及更多的生态、贫困等多种区域发展问题,开展乡村聚落空间演化的综合性研究的需求会更加迫切,并在此基础上指出未来研究的方向。  相似文献   

18.
贫困大学生作为高校中的弱势群体,他们始终是倍受社会关注的群体。虽然国家设立了各种奖学金、助学金,并出台了助学贷款政策,但这只能解决贫困大学生经济上的困难,贫困大学生的心理状况更加值得关注。本文从马斯洛的需求理论分析了贫困大学生的心理特点,结合大学生学习生活实际,分析贫困大学生心理问题的成因,并针对这些原因提出心理辅助的对策,从而减轻贫困大学生来自经济和心理的双重压力。  相似文献   

19.
王霞 《攀登》2001,20(3):52-56
城市贫困问题是当今世界比较普遍的社会难题,在我国,这一问题日益凸显出来。面对此,本论述了我国失业与城市贫困的关联关系及其基本态势,分析了导致失业及城市贫困的原因,并对解决这一难题的出路和对策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20.
本文利用2016—2019年永善县贫困劳动力转移就业数据,运用地理探测器等方法,从数量和素质两个层面探讨贫困劳动力转移就业的时空格局,基于转入地视角识别转移数量空间分异的影响因素。研究表明:(1)2016—2019年间,永善县贫困劳动力转移就业数量空间分布格局具有较强的稳定性,空间上呈现由东部沿海尤其是三大城市群地区向中西部逐渐稀疏的趋势。(2)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越高,就业岗位对劳动力素质要求相对越高,且区域对劳动力素质需求具有锁定效应;转入城市的贫困劳动力素质指数具有显著空间自相关性,城市间不均衡程度加剧。(3)经济收入、就业机会及生活消费成本仍是驱动贫困劳动力转移就业的核心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