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刘营 《神州》2012,(22):44-46
清明扫墓,是国人缅怀逝者、祭祀亡灵的传统习俗。依照传统,在祖先和已故亲友的墓前点上香烛纸钱、跪拜行礼寄托哀思;而在提倡文明祭扫的今天,则鞠几个躬,献一束花,以表思时之敬。  相似文献   

2.
清明是我国的二十四节气之一,“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清明扫墓时人们在亲人墓前供祭酒食果品,为坟墓培上新土插上嫩绿的新枝,叩头祭拜,寄托对故去亲人的思念。清明又是踏青节,初春阳光明媚,草木新绿,自古就有在祭扫之余出游、  相似文献   

3.
这一天,美丽的浙江淳安县千岛湖畔,一座僻静的小山上走来一支悲天哀地的队伍。这是人们按当地民俗在逝者故去35天后举行的“五七”祭仪,被祭扫的竟然是一个9岁的男孩徐健。  相似文献   

4.
气清景明,清明标示着一年中空气清爽、草长莺飞、景色宜人的时节。 清明既是节气又是节日,这在二十四节气中绝无仅有,除了农事之外,清明还有扫墓、踏青、祭祀等特殊的内涵,东北各族人民过清明与我国其他地区有相同的扫墓、踏青等习俗,而形式上又有一些特有的习惯。  相似文献   

5.
“清明不只是扫墓祭拜,这一天里还有插柳、蹴鞠、放风筝的风俗”,知名作家、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冯骥才5日在第三届中国清明(寒食)文化论坛上说,“当这些民俗消失殆尽时,清明节的内涵也将随之消亡。”  相似文献   

6.
族会系指宗族内部举行的祭扫、会食、团拜等礼仪性聚会与联谊活动。明清士庶在宗族发展情况下,倡导族会,其类型可分为祭扫之会、饮食之会、团拜会与宗族会讲。每种可单独举行,也常见与其他族会重叠、依次举行。举办族会主要根据宗族的族情,采用按丁醵金、亲房轮值与集股立会等不同方式。各地宗族对族会的经营、维护乃是实践"亲亲"之道,旨在通过沟通宗族情感、强化宗族认同,从文化心理上改善宗族关系,以期淡薄、疏离的宗亲关系变得浓烈、温情,从而实现宗族凝聚。  相似文献   

7.
寒食节     
冬至后第105日,清明前一日为寒食节,2016年的寒食节为公历4月3日. 寒食节亦称“禁烟节”、“冷节”、“百五节”,相传此节最初为纪念春秋时晋国介子推,禁火寒食,以寄哀思.在后世的发展中,又逐渐增加了祭扫、踏青、秋千、蹴鞠、牵勾、斗鸡等风俗.  相似文献   

8.
浙江奉化溪口镇是国民党总裁蒋介石的故乡。蒋介石有很强的家乡观念,发迹后虽戎马倥偬,政务繁忙,但来家乡的次数依然很多。得意时回乡,荣宗耀祖;失意时回乡,谋划再起;生日回乡,名日“避寿”;清明回乡,祭扫祖宗。正由于蒋介石频频回乡,所以国民党的军政要员多曾来溪口“朝拜”。据已有资料记载,被称为“山西王”的阎锡山曾经三次到过这一地图上并不显眼的集镇,从中可以从一个侧面反映蒋阎关系。  相似文献   

9.
叶培建 《铁军》2022,(4):15-16
<正>又快到清明节了,这是个祭奠先人、怀念先烈的日子,我不禁想起去年去浙东一江山岛烈士陵园祭扫的往事。2021年4月2日,正值清明前夕,我和一个青年创作团队去浙江台州参加院士科普丛书首册发布会暨院士巡讲活动,这次活动发布了我们创作的科普书《征程》——人类探索太空的故事,得到很高的评价。  相似文献   

10.
赵杰 《百年潮》2001,(11):63-65
认祖归宗是中华民族的传统.张学良发动西安事变之前,无论是对东北军将士,还是劝阻赴临潼请愿的学生,都曾谈到:"我的祖坟在东北".他解禁之后对外也曾谈到自己的最大心愿,其中有一个就是回故里祭扫.论及张学良的这一情感时,人们通常以为他指的是对父帅张作霖的祭扫和安葬.究其实,张学良所指,实在还应有其对祖父张有财要尽的孝心.  相似文献   

11.
《科学家》2015,(3)
<正>中国人将绿化植被提到国家层面,要从孙中山先生说起。孙中山在担任临时大总统后不久,便设立农林部,随后又颁布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部《森林法》。1915年,在他的倡导下,每年清明时节,全国各级政府、机关、学校都要有组织地开展植树造林活动,自此中国有了植树节。在孙中山先生逝世三周年时,为了纪念这位伟大的革命家,国民政府特别举行了植树仪式,并将植树节改到了他逝世的那天,也就是3月12日,沿袭至今。  相似文献   

12.
清明节     
清明节是我国传统的祭祀节日,也是少先队员缅怀革命先烈、学习革命先烈、继承烈士遗志最重要的日子。因此,每年这个时候,学校都会组织学生出游踏青、祭扫烈士墓。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同学们还会集结在火红的队旗下,举行一年级新生入队仪式呢!  相似文献   

13.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毛岸英进工厂下基层的目的达到了,又要实现他向往已久的回湖南老家探望的打算。毛泽东很赞同,而且对于回去的目的,他们父子间几乎有着共识:一是去祭扫杨开慧的墓;二是韶山的父老乡亲为革命出过力,不能忘了他们,要去面谢;三要了解湖南乡下的情况。  相似文献   

14.
中国史前“旋目”神面图像认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史前艺术品中有一些刻绘图像特别引人注意,有的图形不易认读,有的涵义一时很难解说。在龙山文化玉器上见到一种十分特殊的“旋目”图像,就是让人难得其解的这一类刻绘。所谓“旋目”,是指史前玉器上见到的一种附带旋线的眼目图像,它同样还出现在彩陶和后来的铜器装饰纹样中。本文要在这里认读并论证其源流的“旋目”图像,并非是新出土的资料,实际是旧题新作,是对中国玉器、彩陶及铜器纹饰旧资料的一点新认识。这个新认识的形成纯属偶然。1998年清明时节,我有幸前往陕西参加公祭黄帝陵的盛大典礼,同时参与黄帝陵基金会在西安举行的一个传统文化学术研讨会。与会者除有不少大陆考古学家,还有一些来自台湾的同  相似文献   

15.
费佩君 《文史春秋》2002,(10):40-41
唐太宗李世民是我国历史上一位很有作为的皇帝。在他当政期间,政治清明,国力强盛,呈现出“贞观之治”的繁荣景象。今天,当人们称道唐太宗的功绩时,不能不提起他的“贤内助”长孙皇后。长孙皇后以她的贤明大度辅佐唐太宗安邦治国,在历史上留下了一段佳话。  相似文献   

16.
娄可树 《文史天地》2003,(12):53-53
2003年第二期《读者》乡村版,刊登陈少游的一篇文章《踏青的来历》。文章不长,错误却很多。例如他说,北宋大词人柳永死后,“众名歌姬纷纷慷慨解囊,在乐游原上为之买地建坟……每年清明前后,汴京城里的名姬们都会云集乐游原,到柳永的坟上挂纸祭扫,时人唤做‘上风流冢’,久之便成了‘踏青’的风俗”。短短七十字,至少有三处错误。首先,说乐游原在汴京,是犯了常识性的错误。我国古代乐游原先后有两处。一在现在陕西省西安市,汉宣帝神爵三年在秦朝宜春苑的旧址上建造;一在现在江苏省江宁县,南朝刘裕建造。长安的那个乐游原在历史上相当有名,当时…  相似文献   

17.
站立 《南京史志》2010,(7):7-10
这是一对才华横溢的父子:父亲赵长天是传统严肃的作家,身为《萌芽》主编,创办的“新概念作文大赛”捧红了韩寒、郭敬明等人;儿子那多却是当下最流行的悬疑小说作家,新近出版的《清明幻河图》在国内悬疑小说界卖得风生水起。  相似文献   

18.
阴历七月十五日,是“中元”节,嘉禾俗称“七月半”,又称“鬼节”。节日的由来,渊源于道教和佛教。道教《修行记》说:“七月中元日,地宫降下,定人间善恶,道士夜诵经……佛教每年七月十五起举行盂兰法会,依《盂兰盆经》所示,乃年年七月十五日常以孝慈忆所生父母,报父母生养之恩云云。” 新中国成立以前,嘉禾城乡居民都兴过此节,有的是过七月十四,有的是过七月十五。春节、清明、端午、中秋、七月半,是嘉禾民间的五大节日,七月半比前四节内容丰  相似文献   

19.
正清明节作为二十四节气之一,现在成了人们祭扫墓地、追远怀人的重要节日。经研究,清明节最早与墓祭无关。这是因为在中国古代,只有贵族有墓,老百姓并没有墓。秦汉时期,封建等级不再那么严密,老百姓葬后开始有墓地,那时贵族的墓地称"墓",有碑。平民的墓地叫"坟",只是一个土包。开始时,墓祭是贵族活动,百姓不举行墓祭,只举行家祭。墓祭分春秋两祭,有春祈秋报之义。到汉代以后,墓祭逐渐形成风俗。专家判断,"寒食墓祭"大约在南北朝时形成习俗。据《旧唐书·玄宗纪》记载:"寒食节上墓拜扫礼经无文,但近代相沿,积久成俗,士庶之家,每逢寒食节无不祭扫。"鉴于此俗已久,唐玄宗就于开元二十年下诏:"士庶之家,宜许上墓,编入五礼,永为常式。"寒食  相似文献   

20.
张献忠与朱元璋,一个是准备当皇帝的人,一个是当了皇帝的人,虽有区别,但在残杀知识分子这一点上,却惊人一致。科举考试是封建统治者揽延人才、收买人心的一种手段,在封建社会的几千年历史中对维护社会稳定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野无遗贤"常常被统治者当作政治清明来炫耀,唐太宗李世民就曾经很得意的看着鱼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