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3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高攀龙是明后期重要的政治家和思想家。为了挽救明后期黑暗腐朽政治,维护明王朝的统治,他强调人才对治理国家的重要性,提倡广招人才;主张登用正人;重视培育人才,呼吁用程、朱理学武装士人头脑。他把这些主张付于实践。他登用正人,抨击邪佞、惩治贪污,用"自反"来消弭党争,通过"捱"、"劝化"等方式与专权宦官作斗争,并在东林书院大力讲学。高攀龙的用人思想主张,充实、发展了中国传统的政治思想,富于理论意义。其用人实践,在明末社会中也有一定的积极作用。当然,高攀龙的用人思想及实践也有其局限性。  相似文献   

2.
对天地会这一民间结社组织的研究,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然而关于天地会起源的年代,则存在诸多歧异。《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历史》卷Ⅱ“天地会”条称,天地会为:“清代秘密结社。又名‘洪门’,俗称‘洪帮’。是清代历史上一个重要秘密结社组织。”“天地会创立的时间,有几种不同说法,  相似文献   

3.
<正>河北正定是一座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绵延12公里的明代城墙记录着这座古城发展所留下的历史印记,也是历史文化名城的重要组成部分,1993年由河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相似文献   

4.
明代无锡民间印书盛行,华氏和安氏活字铜版印书,堪为代表,许多善本流传于世。明代无锡活字铜版印书的繁盛,既有社会氛围的培植,又有文化市场的推动。以华燧、安国为代表的活字铜版印书群体,各具特色,出品甚丰,为古代活字印刷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对中国古典文献的继承和传播起到了继往开来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
赵克礼  陈邦年 《文博》2009,(1):34-38
陕西富县新发现明代嘉靖年间道士墓塔一座,是目前已知的陕西境内最早的道教塔。该塔铭记叙了明代一位马姓道士的主要活动,为研究明代道教发展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资料。其落款中的丰富内涵.也为了解明代地方道教组织的内部结构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该塔建造风格具有佛、道文化融合的诸多特征,反映了明代工匠在将佛教文化移植到道教过程中的智慧与创造性。  相似文献   

6.
新近发现的福建同安县《张氏族谱》,保存了许多有关明代成化年间司礼监太监张敏及其兄弟太监的资料。参考这些资料,可以厘清成化年间宫中事件与明孝宗幼年时期的某些史实以及《明史》记载的若干错误。通过这些资料的解读,我们可以了解到在福建地区这种有着坚固的家族、乡族组织的社会里,虽然在中国一般士大夫的道德认知中,宦官阶层是属于耻于为伍之流,但是有权势并且可以为乡里带来荣誉与实惠的宦官,却可以得到人们包括士绅们的肯定与赞扬,这又是以往研究宦官制度时所没有注意到的,值得引起我们的思考。  相似文献   

7.
东林学派站在纠正阳明后学流弊的立场上,反对性无善无恶说.东林学派的重要学者高攀龙与孙慎行都主张性善说,而援引道教中的善恶果报与忠孝成仙思想为他们性善说作补充.两人思想中的道教因素,与吴会地域的道教文化影响,以及当时的政局和残酷的政治纷争有关.  相似文献   

8.
王晓薇  王丽敏 《文物春秋》2011,(4):59-61,80
河北曲阳县黄山新发现明代摩崖石刻一处,记载了明代万历年间官修祁州伍仁桥时到黄山采石的情况。这则石刻在金石方志和文献古籍中均未见著录,本文对其进行了录文,并分析了摩崖石刻所反映的取石修桥情况和历史背景。  相似文献   

9.
高攀龙是晚明历史上的一位重要人物。面对江河日下的社会现实,以高攀龙等为代表、以东林书院为阵地的一批正直官僚士大夫,致力于救世活动。其中高攀龙提倡实学、图谋革新、力行实事,在关注民生、救助贫困方面进行了不懈的努力。尤其是他与陈幼学等人创办的同善会,救助了大量的贫困无依之人,其道德教化活动对于提高人口素质、维护社会安定理应有所助益。更重要的是高攀龙提出的同善会理念和手订的运营方法,对江南地区乃至全国慈善事业的发展产生了积极而深远的影响。高攀龙从倡实学、图革新到行实事,一以贯之,充分反映出他的救世理念及为之付出的努力,尽到了一个"以天下为己任"的学者官员的社会责任。  相似文献   

10.
笔者最近在原装明代晋藩所刻《宝贤堂集古法帖》封面硬壳中拆出当时作为废纸填糊的一张嘉靖三十五年牙帖和一张嘉靖三十六年工部主事批发的路引,现分别介绍。一、牙帖兹将新发现的牙帖内容抄录于下: 钦差总督漕运兼巡抚凤阳等处地方弊事,案奉大明律内一款;“凡城市乡  相似文献   

11.
赵亚利 《文博》2012,(5):59-63
2005年,陈炉窑考古队对位于陈炉镇北头的地方进行试掘,发现了明代烧造琉璃瓦和琉璃构件的窑炉和作坊,出土了大量的板瓦及筒瓦,其中出土了一批带有龙凤纹的琉璃瓦当及滴水,表明陈炉和立地坡曾共同为明秦王府烧制过建筑构件。通过立地坡和陈炉两地的遗址和出土物进行比较可以发现,陈炉明代琉璃遗址的规模和范围,比立地坡要大,烧造种类要丰富,说明陈炉是一处比立地坡更为重要的明代琉璃窑址。  相似文献   

12.
在迎曦下街新发现的这段古城墙,是迄今为止成都市区存留最长(200余米)、最具文物考古价值和城市古建筑价值的古成都历史遗存。这段古城墙位于成都水东门右侧,老东门(原称迎晖门)之左,沿府河西岸延伸,古城墙紧邻天涯石街,与明代《天启成都府志》所绘《成都府治图》这段城墙位置走向完全一致。从成都古城发展史看,老东门至水东门之间的城墙,可能是唐宋以来东南西北四围古城墙中位置移动最小,走向大致不变的一段城墙。隋唐以前,成都城垣较小。自唐乾符三年(876年)高骈筑城,将内江徒于城北,而后环流城东南,称清远江(即今天府…  相似文献   

13.
滇西独特的明代水利工程——“地龙”张昭地龙,不见于史传,然而在滇西人民数百年的生产、生活中,以其独特的摄水方式,科学的建筑结构,解决了滇西不少地区人民的生产活用水,为促进本地区的生产发展,起到了巨大的作用。特别是弥渡地区,从历史上的白崖川起,就一直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