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自古就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各民族在缔造和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创造祖国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推动自身发展进步的过程中,逐步形成了一些为中国各民族所特有的稳定的特点.本文拟就历史形成的中国民族特点及其现实优势作初步的探讨.一从民族分布上看,大杂居,小聚居,相互交错居住.在漫长约历史发展过程中,我国各民族由于生产生活的需要,或者迫于自然灾害、战争、军问割据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不断迁徙,逐步租成了汉族为中心的大杂居、小聚居、相互交错居住的民族分布格局.一个地区只有某个单一民族,没有其他民族成份的单一民族…  相似文献   

2.
畲族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民族。据文献记载。大约在公元七世纪初隋唐之际,畲族同胞就居住在闽、粤、赣三省交界的山区。后来由于各种原因一部分往东北迁徙,形成今天分布于闽、浙、赣、粤、皖五省的部分山区的局面,其中福建畲族人口35万,是全国畲族人口的集中居住地。福建畲族现主要分布在闽东的福安市、福鼎县、霞浦县、宁德市、  相似文献   

3.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各民族居住形态并非整齐划一,界线分明,而是各民族互相交错杂居的情况比较显著。除少数没有聚居区以外,绝大多数少数民族都以自己或大或小的聚居区与汉族交错居住在一起,形成了民汉族为主体的各民族"大杂居,小聚居,交错居住"的局面。全国杂居、散居的少数民族人口约占全国少数民族总人口的四分之一。全国约百分之七十左右的市县具有两个以上的民族共同居住着的。云南、贵州两省就有五分之三以上是多民族杂居的乡。回族分布在全国百分之六十左右的市县。各民族"大杂居,小聚居,交错居住"的特点无论在经济上、政…  相似文献   

4.
瑶族,是一个世界性的民族,分布在中国、泰国、加拿大、美国、法国、越南等10多个国家。散居在国内外的众多瑶族同胞都说自己的祖先是从千家峒迁徙出来的,千家峒是他们的祖居地。瑶族人向往千家峒,崇拜千家峒,将千家峒视为圣地。但是,由于岁月的流逝和民族的迁徙等...  相似文献   

5.
元代辽阳行省境内的契丹、高丽、色目与蒙古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自古以来,东北地区即为多民族聚居地区,但是在不同历史时期,由于各民族的频繁迁徙与相向对流以及随之而来的自然融合或强力揉合,使得居住在这一地区内的民族成员及其分布地域不断有所变化。元代于东北设置辽阳行省,在这个民族关系动荡变革比较剧烈的时代里,辽阳行省境内各少数民族的成份与分布,同样也发生了比较大的变化,这主要反映在以下几个方面: 行省境内增加了一些前所未有的新的民族成员,如原居于我国西、北部或中亚地区属于突厥语族、藏缅语族或伊朗语系的某些民族,其部分族众先后进入了辽阳行省境内; 蒙古族的居地向辽阳行省的西部与中南部迅速扩展,部分蒙古族的足迹甚至远抵日本海及鄂霍茨克海沿岸,因而行省境内的蒙古族人口数量空前增加; 土著东北、分布地域亦较广阔的女真族,与辽金两代比较,人口呈现急剧锐减趋势,居住地域亦向东  相似文献   

6.
千家峒及瑶族迁徙生涯[瑶族作家]苏胜兴瑶族是我国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员.她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大分散,小集中"是瑶族的居住特征。据1990年全国人口普查统计.瑶族共有213万人,主要分布在我国南方六省(区)的140多个县市,居住地区十分广阔。据瑶族...  相似文献   

7.
伊朗是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文明古国,也是历史和现实中的地区强国;当代伊朗是一个多种族、多民族、多宗教和多文化的中央集权制的伊斯兰国家。伊朗地处西亚、中亚和南亚的交叉点,自古是东、西方之间海、陆交通的桥梁,也是各民族的迁徙通道和征服对象,历史上外族多次入主伊朗,影响了伊朗的民族关系和民族构成。波斯民族一直是伊朗的主体民族、影响周边的民族和入侵民族。伊朗在长期的历史过程中形成了人口占多数的民族居中央、少数民族居边疆和大分散小聚居为主、混杂居住为辅的民族、地域关系。同时,历史上伊朗国家统一的时间长于分裂的时间,在近、现代形成了包含多样性的统一的国族文化和顽强的国家认同,当代的伊朗民族关系格局为“多元一体”格局。  相似文献   

8.
在苗族形成与漫长的社会变迁过程中,一个明显特点就是族群迁徙,出于种种原因,苗族人被迫离开原居住地,不断寻找新的定居点。一直到明清两代,才基本形成今日的分布格局。相同的迁徙经历让各地苗族群众都意识到牢记民族根源的重要性,他们不约而同地运用古歌、芦笙舞曲、服饰、节日、习俗等方式,对全体成员传承族群来源,形成一种特有的大众史学现象,并由此铸造成勤劳、淳朴、坚忍不拔、敢于反抗、向往自由、热爱祖国的苗族精神。苗族传统文化积淀厚重,内涵丰富,形式多样。文化延续的一个重要方式就是通过历史传承来实现。传承主体为所有民族成…  相似文献   

9.
由于历史条件、文化背景、外部环境等多种原因,中英两国在民族国家形成过程中在政治问题上表现出不同的形式,从而导致了两国在民族国家建立后不同的政治、经济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10.
由于历史条件、文化背景、外部环境等多种原因,中英两国在民族国家形成过程中在政治问题上表现出不同的形式,从而导致了两国在民族国家建立后不同的政治、经济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11.
金初,为巩固扩大新生政权、继续推进对外战争等,作为统治民族的女真人在南下中原前的不足二十年时间里,于东北地区进行了规模大小不等的人口迁徙,呈现出了以上京为中心向周边地区辐射和周边地区互迁等特点,形成了发散互动的空间分布状态.女真人在东北地区的迁徙是金初国家治理的必要举措,在控制管理占领区,实现灭辽逐宋、巩固边疆等方面,...  相似文献   

12.
绚甸联邦是-个多民族、多宗教的国家,也是一个相对较为封闭、落后的国家.缅甸的北部与中国接壤,在这一区域内有许多民族跨中、缅两国边界而居.中国民族学界对于缅甸各民族的研究非常薄弱.由于我们对缅甸的民族划分、各民族的历史源流情况了解不够,以致中、缅跨界民族的研究也受到影响,甚至我们在分析、描述它们的情况时,也只能按照中国相关的民族称谓来进行.对缅甸各民族以及中、缅跨界民族的研究,有待进一步深入和加强.  相似文献   

13.
走进保安族     
保安族是我国多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员。据1990年统计有12212人,主要分布在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境内。保安族原先居住在青海同仁地区,清同治元年迁徙到甘肃省积石  相似文献   

14.
丹东是一个多民族共居的边境地区,位于辽宁省东南部,隔鸭绿江与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相望,南临黄海。全市1.4万多跨境而居的朝鲜族与汉、满、蒙古,回,锡伯等民族杂居,形成与众不同的特点。丹东的朝鲜族虽然人口少,居住又分散,但是特殊历史和地理位置,使它在辽宁以及全国的朝鲜民族研究史上都占据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15.
我国于旧石器时代中、晚期,形成母系氏族公社,而到了新石器时代晚期,又形成父系氏族公社。这两个阶段,由于氏族公社首领、部落及部落联盟首领的层出不穷,阶级、国家的萌芽和产生,所以出现原始社会公社的逐渐崩溃,奴隶制社会的逐渐到来。反映这个变革时期的英雄人物,口耳相传纷纭,经后人不断筛选,形成了“三皇”、“五帝”。其生地、迁徙地、遗迹及传说几乎遍及今日中国之域,有的还远及国外之地。拙文仅就诸古帝的陵墓传说遗址作以简述,进而对古代部族的迁徙和融合作一浅论。一、“三皇”“五帝”的陵墓遗迹分布地域广泛关于“三…  相似文献   

16.
本文对明清时期的瑶族向西南边疆及越南、老挝等东南亚国家的迁徙进行了探讨。认为明清时期,由于封建统治阶级的政治压迫和经济剥削,以及刀耕火种游耕生产方式、自然灾害等方面的原因,瑶族被迫从湖南及湘粤桂边界大规模向西南边疆及东南亚一带迁徙,并由此而引起瑶族人口和其文化中心的转移,形成新的文化特征,瑶族亦由此而成为跨境民族。  相似文献   

17.
民族志是具有地方特点和民族特点的专志。在城市中居住的少数民族,由于城市这个特殊环境的影响,各族人民交错杂居在一起,各个民族所特有的语言、文字、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等特点,不象民族聚居地方那样明显、突出。我们编纂《桂林市志·民族志》的作法和体会如下:一、准确把握城市的民族情况是写好民族志的基础桂林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化古城,市内有28个民族,形成了一个以汉族为主体的多民族杂居的格局。汉族与少数民族,有着密切的历史关系和相互的影响。桂林市内的回族,是少数民族当中居住较集中,保留着本民族的特性较突出的民族。…  相似文献   

18.
《丝绸之路》2012,(9):42-45
四川地跨南北,又处于长江和黄河两大文明发源地之间,境内有长江横贯西南部和四川盆地,横断山脉纵贯西部地区,自古就是各民族东西和南北迁徙的重要通道。  相似文献   

19.
李彬 《黑龙江史志》2013,(11):137-138
在专业的民族学和人类学家看来,种族和民族是两个截然不同的概念,前者主要考虑生物因素,后者主要考虑文化因素。但在复杂的现实世界中,这两个概念都被人们赋予了许多种含义,在使用中又有许多瓜葛。本文主要从种族和民族的定义、基本特征、形成原因和形成时期、划分依据、分布特点、演化速度等方面论述二者之间的区别。  相似文献   

20.
志选 《福建史志》2004,(1):14-18
福建省历来以方言复杂著称。全国汉语方言有七大类,福建境内就占有其五——闽方言、客方言、赣方言、吴方言和官话方言。方言的形成主要是由于社会的分裂、人民的迁徙、民族的融合和地理的阻隔。福建境内现存的各种方言都有自己独特的形成过程。从总的方面说,就古民族和古方言的源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